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检查在诊断狼疮性缺血性肠病中的价值

    作者:宋彬;徐隽;罗小华;吴苾;程燕;张瑾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诊断表现为急性腹痛的狼疮性缺血性肠病(1upus ischemic bowel disease)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因急性腹痛而行腹部螺旋CT扫描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23例中16例行增强CT扫描,7例行CT平扫.着重观察肠道、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CT表现,同时也记录其他腹部异常征象,如浆膜腔积液、实质性脏器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结果23例中19例(82.6%)出现肠壁肿胀、增厚,12例(75.0%)出现"靶征",16例(69.6%)存在肠管扩张,21例(91.3%)出现肠系膜肿胀和脂肪密度增高,18例(78.3%)出现肠系膜血管充血、增粗,4例(25.0%)肠系膜血管呈"梳状"排列.其它CT异常征象包括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肾脏异常、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结论出现急性腹痛的SLE患者行CT检查时常见为缺血性肠病的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与鉴别诊断SLE所致缺血性肠病的佳影像学方法.

  • 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晓晴;梁卫东;陈燕

    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39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病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电子肠镜检查,并于病变处取黏膜行病理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有33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内镜检查准确率为84.6%(33/39).结论:对于缺血性肠病,早期行内镜检查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并可提高其诊断率和治愈率.

  • 双能量CT增强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程维高;王仕军;杨杨;苏丽娜;杨芸;袁强;汤春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

    作者:徐隽;宋彬;罗小华;陈卫霞;刘再毅;张瑾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因SLE病人急性腹痛而行腹部螺旋CT扫描检查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增强CT扫描16例,CT平扫7例.着重观察肠道、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CT表现牲,同时也记录其它腹部异常征象,如浆膜腔积液、实质性脏器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结果:肠壁肿胀、增厚19例(19/23,82.6%),肠壁"靶征"12例(12/16,75%),肠管扩张16例(16/23,69.6%).肠系膜肿胀和脂肪密度增高21例(21/23,91.3%),肠系膜血管充血、增粗18例(18/23,78.3%),肠系膜血管"梳状"排列4例(4/16,25%).其它CT异常征象包括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肾脏异常、腹膜后淋巴结肿等.结论:缺血性肠病是SLE病人出现急性腹痛主要的病理改变,其肠壁、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是常见和重要的异常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评价SLE缺血性肠病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27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刘爱军

    目的 总结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评价结肠镜的作用.方法 收集分析我院近7年经结肠镜发现结合临床、病理等确诊的缺血性肠病27例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年龄均>55岁,平均65.7岁,男女之比为0.59:1,92.6%的患者有包括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肝硬化或长期服用激素等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内镜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病理学表现除粘膜活检提示粘膜下层含铁血黄素细胞对诊断有意义外,无特异性,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坏死,则预后差.结论 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是非常敏感并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而早期提供治疗,则能明显改变患者的预后.

  • 缺血性肠病临床分析

    作者:冯琦;章静;张伟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外科及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病36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6例,全部伴有其它疾病,其中伴发高血压、冠心病22例,心瓣膜病6例,同时伴心房颤动8例、脑梗死2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肝硬化3例,合并腹腔感染性疾病2例;结肠癌 1例;SLE 2例.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均以腹痛为主,36例于病后48h内行腹部B超检查,24例于住院后48h内行结肠镜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肠粘膜缺血性病变.内科综合治疗20例,17例有效,1例死亡,2例无效转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共18例,14例有效,术后并发肠瘘、严重感染等死亡4例.结论 ①缺血性肠病绝大多数患者临床伴有其它基础疾病;②早期腹部B超及结肠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诊断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③通过扩血管等内科综合治疗同时积极治疗伴发疾病大多数缺血性肠病可得到缓解.

  • 结肠型过敏性紫癜误诊为缺血性肠病1例

    作者:陈建兴

    病例 男性,65岁,因“腹痛、腹泻12d,便血伴皮疹6d”入院.患者于2014年11月1日因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出现腹泻,每日解稀水样便5~10次,每次量少,无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感.就诊当地医院,按“急性胃肠炎”治疗,呕吐缓解,但仍解稀水样便.

  • 缺血性肠病32例结肠镜检查分析

    作者:王松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内镜检查特点.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32例缺血性肠病者行镜检分析,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32例缺血性肠病经结肠镜检显示以左半结肠好发,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结肠镜检查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有效手段,并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 结肠镜
  • 探讨腹部术后并发缺血性肠病5例

    作者:汤红光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并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将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5例腹部术后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1例经B超确诊,1例经腹部CT确诊,3例经内镜检查早期发现.4例进行内科保守治疗,3例好转,1例中转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1例经手术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腹部手术后并发缺血性肠病没有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病死较率高,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广大临床医生应对腹部手术后并发的缺血性肠病引起重视,提高警惕,及早确诊,及时治疗.

  • 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黄学明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81例患者,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1例)均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单独治疗,观察组患者(40例)则在前列地尔治疗基础上添加丹参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同时统计两组患者肠道供血恢复正常、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整体药物治疗时间等治疗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6%,差异显著(<0.05).观察组患者在肠道供血恢复正常、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整体药物治疗时间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4%.差异显著(<0.05).结论 在前列地尔注射液应用基础上添加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促使患者肠道供血以及相应功能快速恢复,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

  • 缺血性肠病的个性化护理

    作者:王玉艳;李晓宁;刘芬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护理。方法对27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的缺血性肠病患者予以心理护理、腹痛腹泻与便血的护理、肠镜护理、饮食护理等个性化护理措施。结果27患者均好转出院,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特殊结缔组织病1例

    作者:李卓;李彤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4 岁, 因反复便血3d 于2011 年8 月22 日入院,住院号284384,患者便血为暗红色,3~4次/d,总量约200~300ml.伴头晕、心慌、乏力.无呕血,偶有右下腹痛,可自行缓解.无发热及恶心呕吐,无黑便,无脓血便及粘液便,既往患冠心病,房颤,肠结核,脑梗塞.入院前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入院后初步诊断不除外结肠癌、直肠癌、缺血性肠病、小肠出血及华法林导致出血.立即停用华法林.胃镜检查示出血糜烂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镜检查见大量黑色血便,所见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粘膜光滑,未见溃疡及肿物.腹部增强CT 未见肿瘤.

  • 缺血性肠病一例报告

    作者:田威

    患者,男,69岁,汉族,因“左下腹疼痛伴便血2天”为主诉于2016年3月7日收住院,患者于两天前无明显诱因于晚饭后半小时出现左下腹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无放射痛,后出现两次稀水便,为暗红色,自服黄连素后效果欠佳,夜间间断又出现(5~6)次稀水便,呈暗红色,每次量约(20~30)mL,无明显里急后重感,便后腹痛略有缓解,次日清晨腹泻两次,为鲜红色水样便,量约20mL,立即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炎、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无明显缓解,故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无恶心、呕吐,无发热.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孙世龙;丁威威;王士凯;王永乐;谢天;王凯;范欣鑫;吴性江;黎介寿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3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营养状态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择期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或行一期肠切除造口术;二期行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术后予抗凝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点.(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和M(范围)表示.结果 (1)临床特点.①主要临床表现:餐后不适34例,腹痛33例,腹胀27例,恶心、呕吐20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7例,伴不同程度体质量下降14例,严重者1个月内体质量减轻20 kg.30例患者临床表现≥3种.②36例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分数为4分(2分,6分).③实验室检查情况:36例患者血清总蛋白为55.8 g/L(45.2 g/L,59.1 g/L),白蛋白为30.6 g/L(27.3 g/L,37.5 g/L),前白蛋白为100.0g/L(86.0 g/L,132.0g/L),上述指标均降低.④影像学检查情况: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中,16例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2例门静脉主干通畅但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未显影、伴广泛侧支循环,8例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均显影.仅1例患者明显节段性肠壁水肿、肠腔狭窄.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中,部分肠腔狭窄萎缩伴肠黏膜消失28例,肠管完全梗阻8例.(2)治疗情况:36例患者中,24例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12例行一期肠切除造口术(其中11例行二期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1例因高龄拒绝行二期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36例患者肠管切除长度为30 cm(15 cm,80 cm);仅1例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患者术后发生小肠瘘,经保守治疗后自愈,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3)随访情况:36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继发门静脉高压症,予对症治疗,5例好转,2例因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以餐后不适和肠梗阻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营养状态差、感染较轻,腹部CT联合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积极行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术后评估出血风险予抗凝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

  •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付婷婷;翁丽媚;王炳元

    目的 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与其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72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探究与其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病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8.83±14.65)岁,男:女为1.02:1.多数伴有基础疾病、表现为腹痛伴压痛.院内病死率为11.6%.在单因素分析中,高龄、脑梗死、并发休克、血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血清铬(Cr)升高、血清尿素(Urea)升高、血谷草转氨酶(AST)升高及白蛋白(ALB)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OR=7.838,P=0.001)和并发休克(OR=9.328,P=0.006)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LB(OR=0.919,P=0.023)是其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如出现持续性腹痛,应高度怀疑本病可能.脑梗死病史和并发休克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LB是其死亡的保护因素.

  • 缺血性肠病研究进展

    作者:付婷婷;王炳元

    缺血性肠病( 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这一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被首次提出。由于该病的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常导致早期诊断困难,极易漏诊、误诊,影响预后。本文通过对IBD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原则做一系统回顾,以期提高对 IBD的认识,并为IBD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 血栓通联合莫西沙星、奥硝唑治疗缺血性肠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莉娟;宋琪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莫西沙星、奥硝唑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98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联合奥硝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后积分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9%,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减少,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莫西沙星、奥硝唑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中老年缺血性肠病10例分析

    作者:崔蓉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肠缺血损害的综合征<'[1]>.属临床少见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差异大,容易误诊,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血管造影、核素显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术(CT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翻,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我院中老年缺血性肠病10例病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 中老年 缺血性肠病
  • 肠壁血管硬化缺血性肠病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周林霞;浦国明

    为探讨肠壁血管硬化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回顾分析2008~2010年我院收治的以肠壁血管硬化病变为主的2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资料.结果显示,此2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年龄均较大(76岁、68岁),均以急性腹痛起病,其病理改变均以肠壁中小血管硬化、狭窄伴血管炎性病变为基础的继发性改变为主.结果表明,缺血性肠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早期诊断较困难.对临床中老年人出现急性腹痛及血便时应考虑其病史及基础疾病,高度警惕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 动脉硬化与老年缺血性肠病(附24例分析)

    作者:赵树鹏;李子孝;王增志

    研究老年缺血性肠病与动脉硬化之间关系,探讨其诊治方法.对24例老年缺血性肠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缺血性肠病,死亡16例(66.7%),痊愈6例(25%),短肠综合征2例(8.3%).病因均与动脉硬化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老年缺血性肠病病死率高,诊治困难,动脉硬化是其重要病因.血清生化检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205 条记录 10/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