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和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徐赛群;刘丽;王伟宁;黄萍;周震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明确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收集长沙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经过。结果: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特点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恶心、呕吐及发热等。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包括两例血管外科手术及介入)均痊愈出院。结论: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误诊率高。中老年人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者,且腹痛伴有粪便隐血、D-二聚体阳性时,应怀疑本病,应尽早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必要时行血管 CTA 或造影等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能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丹参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缺血性肠病患者疗效及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邵秉政;姜琦;徐康;赵昌杰

    研究参丹参注射液对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选取45例缺血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91.67%vs 81.82%,P<0.05),肠供血恢复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便血消失时间和腹痛缓解时间显著缩短.且观察组血小板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血凝状态,提高疗效.

  • 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MSCT诊断

    作者:管庶春;顾勤;曹丹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肠缺血患者6例,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全腹CT扫描,其中4例增强扫描。以横断面原始CT图像加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评价。结果6例患者中3例急性肠缺血,临床表现急性腹痛,3例均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CT增强扫描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管腔内充盈缺损,轻度、中度狭窄,狭窄度介于50%左右。慢性肠缺血3例,表现为与进食有关慢性腹痛,肠系膜上动脉长段或局限性钙化狭窄。6例中2例发生轻症肠梗阻,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增厚模糊。6例患者临床非手术治疗,疗效明显。结论螺旋CT可以明确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B型主动脉夹层并急性缺血性肠病行急诊带膜支架植入术1例

    作者:卢拥华;潘港;龙胜春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3岁,个体经商户.因突发胸背痛3h入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3h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背痛,持续性剧痛,伴大汗,右下肢发麻,经休息后未能缓解,遂来我院急诊.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不佳.查体:体温36.5℃;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130/70 mmHg(左);急性痛苦病容;双肺无哕音;心界不大,心率68次/min,律齐,无杂音.初步诊断为(1)胸背痛查因:①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大;②急性冠脉综合征?(2)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 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血α-GST、CRP、D-二聚体相关性

    作者:周正端;薛龙

    目的:分析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α-GST、CRP、D-二聚体相关性,并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正常对照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年龄50岁以上。入选者排除各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肝肾疾病。30例单纯房颤患者,30例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抽取静脉血,测定3组血清α-GST、CRP、D-二聚体,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肠病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房颤患者组静脉血清CRP升高(P<0.05),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静脉血清CRP、α-GST、D-二聚体均升高(P<0.05)。结论房颤是缺血性肠病危险因素,CRP、α-GST、D-二聚体可作为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 绞窄性肠梗阻术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作者:许榕生;袁中旭;吴文周;胡知齐;刘书先;姚佳明;郭亚飞;王锐

    目的:探讨继发于绞窄性肠梗阻手术之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8月间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3例绞窄性肠梗阻术后发生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经历2次以上手术治疗都保留了经热敷、肠系膜根部血管封闭等措施后肠管蠕动尚存但颜色尚未恢复正常的肠管,术后均出现缺血性肠病表现,其中2例患者出现肠穿孔,再次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术后顺利康复出院,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绞窄性肠梗阻术后正确识别缺血性肠管并及时切除能够提高患者预后。

  •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颖瑜;潘爱珍;雍昉;周涛;徐志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缺血性肠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23例肠缺血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闭塞2例,分支闭塞1例,主干及部分分支均闭塞4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1例.间接征象包括缺血肠管表现节段性扩张积液11例,弥漫性扩张8例;肠壁增厚15例,4例肠壁变薄,4例无明显变化.增强扫描8例肠管强化显著,7例增厚肠管强化减轻,2例无明显强化.2例回肠扩张肠壁内积气、腹腔积气.CT诊断缺血性肠病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相关因素

    作者:王晶桐;刘玉兰;时晔

    自Boley和Maston提出把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 litis,IC)作为独立疾病进行诊治之后,国内对于缺血性肠病的认识逐步提高.Maston将结肠缺血分为两种:(1)结肠坏疽,为急性结肠缺血,临床上难以诊断,往往手术时发现.(2) 缺血性结肠炎,多无坏疽发生,可为一过性炎症,也可为反复发作导致结肠狭窄甚至梗阻.缺血性结肠炎约占结肠缺血疾病的90%,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本文将缺血性结肠炎的易患因素综述如下.

  • 老人要防肠道“中风”

    作者:张禹

    肠缺血俗称肠中风、肠卒中、肠梗塞或缺血性肠病,此病绝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肠缺血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 缺血性肠病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张燕;岳妍;王红霞

    1 病例介绍患者,男,63岁,因“反酸烧心1年,伴腹痛腹泻1周”于2016-09-26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自诉近一年体重下降约15 kg.1周前因劳累、情绪波动出现脐周疼痛,餐后尤甚,大便5~6次/d,多可达10次/d,大便质稀,无黏液脓血.查体: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未见异常.既往行结肠息肉切除术,否认其他病史、过敏史及家族史.入院后查生化全项:钾3.30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34.44 mmol/L,氯97.80 mmol/L,总蛋白46.30 g/L,白蛋白21.70 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6.00 U/L,γ-谷氨酰胺转肽酶8.12 U/L,肌酸激酶1 103.84 U/L,乳酸脱氢酶355.97 U/L,α-羟丁酸脱氢酶286.1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8.80 U/L,钙2.0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5 mmol/L,间接胆红素0.43μmol/L,白蛋白/球蛋白0.88,阴离子间隙6.76 mmol/L,提示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蛋白血症、肝功能异常、心肌损伤.

  •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云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性肠病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此病属少见病,但随着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此疾病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且一旦发生即呈凶险重症,故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1].现将从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方面对缺血性肠病做一简要综述.

  • 缺血性肠病36例护理体会

    作者:赖翠芳;唐秀娟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肠坏死的疾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疾病[1].腹痛、腹泻、便血与便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但缺乏特异性,轻症多为一过性、可逆性,重者持续性缺血,可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过去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出现误诊、漏诊,且缺少相关经验,患者治愈率低[2].2005年2月至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3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缺血性肠病34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健;贾安平;梁秀兰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办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表现及治疗办法.结果 34例中有3例误诊,误诊率为8.8%;32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治愈和缓解,2例手术治疗.结论 缺血性肠病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主要表现.但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对有相关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出现突发的腹痛、便血、腹泻时应及时完善CT及电子肠镜检查,早期诊断,及时综合治疗,大部分可治愈,预后好.

  • 肠系膜下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冯星辉;许卫国;彭秀斌

    肠系膜血管疾病主要指肠系膜血管阻塞、狭窄或供血不足引起的肠壁营养障碍或运动障碍,从而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缺乏及时有效的诊断.肠系膜动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即使其中某支动脉出现慢性闭塞,其侧支血管亦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以维持正常血供.当血管狭窄闭塞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一般多以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多见,而肠系膜下动脉狭窄闭塞很少会引起缺血性肠病的发生[1].现报道一例经肠系膜下动脉成形术治疗因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肠病的案例.

  • D-二聚体对缺血性肠病及其严重程度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檀薇薇;张玫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对缺血性肠病及其严重程度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近13年来该院消化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59例为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内镜下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者除外)、胃肠道息肉患者共5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观察组中有溃疡与无溃疡者、单发溃疡与多发溃疡者之间D-二聚体的差异.结果 入院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中,有溃疡组与无溃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溃疡组与多发溃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不支持D-二聚体可用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早期诊断,且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 1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作者:陈文习;蔡丽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现将本院2002~2007年收治的14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致缺血性肠病2例

    作者:魏君锋;康谊;曾艳丽;尚佳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丙型肝炎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可清除50%以上患者的体内病毒.IFN不良反应较多,如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甲状腺疾病,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而缺血性肠病也是IFN治疗过程中的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1].目前,在我院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共有2例发生缺血性肠病,现予以报道,以提高感染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相关专科医生对此特殊情况的认识.

  • 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26例的疗效观察

    作者:罗国彪;杨绮红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疗效.方法 分析48例缺血性肠病住院患者的完整资料,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加丹参注射液治疗的26例为丹参组,加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的22例为对照组.结果 丹参组治愈23例,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治愈病例20例,总有效率为95.4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改善缺血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血液循环而改善其微循环,促进缺血灶的改善及溃疡的愈合与前列地尔具同样的临床效果,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 缺血性肠病40例诊治体会

    作者:袁芳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其中保守治疗16例,介入治疗16例,手术治疗者8例.[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37例(92.50%),显效3例(7.50%),总有效率100.00%.腹痛缓解时间短1d,长10d,平均(3.2±1.5)d;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短1d,长13 d,平均(4 4±1.3)d;住院时间短7d,长25 d,平均(12.6±3.5)d.[结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确诊困难较大,借助超声、CT、血营造影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明确诊断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分别给予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86例缺血性肠病临床分析

    作者:徐太军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又称缺血性结肠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多,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发病率逐渐增加,且在临床上认识不够,误诊率很高.现将我院86例缺血性肠病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缺血性肠病86例,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40~85岁,中位年龄64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肠镜、病理检查后诊断为缺血性肠病.

205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