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作者:惠向联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胫前肌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好转,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 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所致足下垂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云飞;李淳德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治疗结果,探讨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4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致足下垂者125例,108例完成完整随访并纳入研究.手术均采取腰椎后路、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4~5.2年,平均2.4±1.5年,以胫前肌肌力恢复至4或5级,患者可背伸足踝,步态基本正常,为治愈.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受累肢体的数量、患肢感觉障碍、术前疼痛VAS评分、马尾综合征、外伤史、受累节段等指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8例患者,治愈59例,治愈率为54.6%.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4例,治愈15例,治愈率为34.1%;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治愈44例,治愈率为68.7%.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的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受累肢体数量与足下垂的预后显著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椎退变性质、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是足下垂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患者中,年龄、腰椎退变性质、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与足下垂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术前胫前肌肌力强者预后较好;腰椎间盘突出症较腰椎管狭窄症导致的足下垂者预后好.

  • 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刘昆;贾连顺;史建刚;王元;刘宁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16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35例合并足下垂,男62例,女73例;年龄43~64岁,平均55岁.术前胫前肌肌力:0级18例,1级34例,2级59例,3级24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神经根减压、改良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2年,平均1.3年,观察胫前肌肌力恢复情况.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下肢感觉障碍、受累足、受压神经根,分析其对术后胫前肌肌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足下垂占同期患者的8.1%.43例(32.8%)单条神经根受压(L5 34例,S1 7例,L42例),83例(61.5%)2条神经根受压(L5、S1 56例,L4、L5 27例),9例(6.7%)3条神经根受压(L4、L5、S1).共有126例患者(93.3%)L5神经根受压.术后113例(83.7%)患者胫前肌肌力有所恢复,其中21例(15.6%)恢复至4级及以上.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胫前肌肌力恢复基本稳定.末次随访时患者胫前肌肌力:1级28例,2级24例,3级62例,4级13例,5级8例.足下垂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和患者年龄与手术效果相关.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患者中L5神经根受压常见,多条神经根受压常见;足下垂一旦发生,预后不佳;足下垂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以及年龄是影响胫前肌肌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应预防其发生及早期治疗.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宏;李淳德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5年至2004年期间治疗的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合并足下垂患者占同期同期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545例的2.2%.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半椎板切除突出椎间盘摘除术,8例采用全椎板切除突出椎间盘摘除术,4例行间盘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另2例行内窥镜下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术.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辅以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术中可见受压神经根均有不同程度增粗,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38个月,无复发病例.按患足背伸肌力较术前恢复程度评定,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无恢复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较好.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丛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作者:刘涛;蔡林

    患者男,70岁.因左臀部、左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半年余,于2002年9月7日入院.体检:L4/5椎间隙左侧旁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疼痛向左下肢放射.左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部感觉减退,左(*母)趾感觉缺失.左足伸(*母)、伸趾肌及胫前肌肌力0级,左足下垂,不能背伸.左膝反射、跟腱反射较对侧稍差,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X线片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MRI显示L4/5椎间盘突出(图1,后插页Ⅳ).

  • 会阴热压伤合并多种严重复合伤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例

    作者:赵静;王震

    患者女,43岁,板车侧翻,热砖压于会阴、双侧大腿及腹部等处,全身多处外伤,被送至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科就诊.入院查体:会阴(包括耻骨联合上方及大阴唇后1/2)、双下肢(双大腿上内侧、左腘窝、左胫前)、双上肢及腹部(下腹部、脐周及剑突下)等处色苍白,皮革样改变,质地韧.左足下垂,背伸功能丧失.初步诊断:(1)失血性休克;(2)全身多处Ⅲ度热压伤25%全身体表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3)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4)左膝关节、左小腿及头部皮肤撕脱伤、裂伤;(5) 左腓总神经损伤.

  • 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作者:孙丽;董继革;张莲芳;宋为群

    目的:探讨助力电刺激联合特定任务性训练对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卒中后足下垂患者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两组患者训练2次/d,40 min/次,5 d/周,连续6周。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肌群肌张力及胫前肌肌力的测定,运用Berg平衡积分、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等对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对步速、步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试验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肌群张力、胫前肌肌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261、-6.163、2.968,均P<0.05);Berg平衡积分、步速、步长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有提高,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733、9.074、9.013,均P<0.01);下肢运动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3.261、7.573、4.010,均P<0.05)。结论应用助力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 腓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的脊髓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赵振宇;矫毓娟;王国相

    临床资料 患者男,15岁,因"右下肢变细半年,右足下垂1个月"于2007年4月5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偶然发现右下肢变细,症状缓慢进行性加重,入院1个月前发现右足下垂,无尿便障碍.既往体健,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体型偏瘦,行走呈跨阈步态,右侧明显.

  • 脑瘫足下垂畸形改良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苗旭漫;吴其常;何志晶;朱东

    肢体痉挛性瘫痪是脑瘫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足部畸形以足下垂多见,以往多采用单纯跟腱延长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1985年1月~1992年12月,我们采用跟腱延长加部分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脑瘫足下垂畸形,与同期单纯跟腱延长术比较,步态明显改善,复发率明显降低.

  •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娟;张备;王凡;孙长慧;刘培乐;朱秉;李莹莹;白玉龙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穿戴功能性电刺激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进行10米舒适步速测量、简化Fugl-Meyer下肢评定(FM)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评定.通过统计学分析,考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FM分项中FM3(伸肌协同运动)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FM总分及其余各分项在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组内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舒适步速测试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步速改善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趋势.

  • 床上可调式脚支架的设计研究与临床康复应用

    作者:暴青竹;贾积身;贺雪琴;渠广歌;李兴枝;李艳琴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后使用脚支架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上述治疗方法上加用床上可调式脚支架.结果 经过30天的康复前期治疗,实验组使用者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脚支架可有效防止脚内、外翻,为病人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 乐感按摩矫形器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苏秋菊;史凤磊;赵美玲

    目的:探讨乐感按摩矫形器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6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乐感按摩矫形器,观察评估两组预防足下垂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足下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足下垂装置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对于易发足下垂的患者应在疾病早期应用,以预防足下垂的发生。

  • “T”字鞋在截瘫患者预防足下垂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傅芙英

    目的:探讨“T”字鞋预防截瘫患者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完全性截瘫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用双足穿“T”字鞋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2 kg重的沙袋抵住足底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观察组57例患者,3周内共有5例患者出现足下垂现象;对照组56例患者,3周内出现38例足下垂现象。观察组足下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字鞋能有效地保持足、踝部的功能位,预防足下垂,利于患者康复。

  • 动踝防旋防足下垂支具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观察

    作者:黄春莲;李萍;李丹菊

    目的 探讨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对预防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年龄35~65岁,患肢肌力≤2级,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常规组使用足底放置方枕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2周后足下垂的发生率及下肢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 足下垂的典型症状下肢伸肌痉挛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60%;踝关节足跖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50%;踝关节不能背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0%,常规组为40%;踝关节背屈功能减弱的发生率实验组为20%,常规组为75%;足内翻的发生率实验组为40%,常规组为65%;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使用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可有效预防足下垂,保护患肢功能,促进患肢康复.

  • 踝关节矫形托在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海燕

    目的 探讨踝关节矫形托在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我院收治的80例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踝关节矫形托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患者的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采取踝关节矫形托干预切实可行,能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较佳.

  •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下垂的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下垂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收治的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下垂的3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护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康复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有效率(6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下垂患者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在脑卒中患者预防足下垂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陶如华;陈玲玲;关畅

    目的 介绍“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的制作方法,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在预防足下垂方面的临床效果,以及降低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发生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1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2.00±4.34)岁,肌力≤2级,对照组使用足底垫软枕配合肢体康复训练;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5-9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试验组,平均年龄(54.00±3.22)岁,肌力≤2级,试验组入院第1天即佩戴该款“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配合肢体康复训练.2周后比较2组患者足下垂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20例患者,2周后有4例出现伸肌痉挛,3例出现踝关节足趾屈,5例无背屈功能,有2例出现背屈功能减弱;对照组20例患者,2周后有14例出现伸肌痉挛,12例出现踝关节足趾屈,17例无背屈功能,有16例出现背屈功能减弱;对照组出现伸肌痉挛、踝关节足趾屈、无背屈功能及背屈功能减弱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采用该款“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可降低足下垂的发生率.该护具具有保护患肢的功能位的功能,可有效地预防足下垂的发生并促进患肢康复.

  •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坏疽期伸肌腱固定预防足下垂

    作者:柏龙文;严少荣;王涛;张巧玲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小腿外伤或骨折,下肢大血管损伤等症的严重并发症.如病情严重或早期处理不及时,可致严重的肢体血供障碍,特别是深层肌肉及神经组织发生广泛坏疽,甚至出现高血钾心路紊乱肾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等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危及生命,局部终导致严重的强直性足下垂,不能行走甚至需行早期或二期小腿截肢术,为预防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的发生并保全肢体,须尽快切除坏死的肌肉组织.

  •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致足下垂早期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王仲伟;梅伟;王庆德

    目的:观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足下垂的患者的早期手术疗效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足下垂的患者13例,通过比较术前术后胫前肌的肌力,足背外侧及小腿前外侧感觉,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肌力:13例患者中7例患者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3例无恢复;感觉:13例患者中7例患者感觉完全恢复,其余6例感觉均有好转,优良率54%。结论对于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足下垂的患者,早期手术是必要的,有较大机会挽回丧失的患肢足趾背伸功能及局部皮肤感觉,但部分损伤较为严重的病例,即使早期手术,也可能遗留永久神经功能障碍。

  • 早期应用弹力矫形装置对脑卒中偏瘫足内翻、足下垂的影响

    作者:薛燕萍;闫瑜

    目的 观察在早期应用弹力矫形装置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中足内翻、足下垂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先进行常规运动治疗康复训练2周,再进行佩戴弹力矫形装置,继续运动治疗康复训练2周.观察患者弹力矫形装置佩戴前及佩戴后2周6 min步行距离、Holden步行功能、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佩戴弹力矫形装置后,66例患者6 min步行距离为(2.364±0.544)m、Holden步行功能为(51.061±13.574)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为(12.667±2.543)分,均高于佩戴前的(1.333±0.536)m、(35.682±11.926)分、(8.197±1.27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力矫形装置在偏瘫患者早期行走中使用有积极作用,可以改善、纠正患者在行走中足内翻、足下垂现象,同时可以稳定踝关节,并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

368 条记录 4/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