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细胞滤除在临床输血中的影响

    作者:刘丹妍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患者在滤除白细胞与未滤除白细胞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观察滤除白细胞输注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2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率进行统计,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白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滤除白细胞前的输血反应率为0.6%,滤除白细胞后的输血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运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疗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低限度。

  • 体外循环中白细胞滤除对心肌肌钙蛋白I释放量的影响

    作者:姜晓芬;金烈烈;池胜英

    临床上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不仅限于心肌保护液成分及心肌保护液灌注途径的选择,还要抑制或减轻CPB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我们的研究以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观察体外循环(CPB)复温时滤除循环中的白细胞后,能否减轻CPB中心肌的损害.

  • 滤除白细胞对保存期内红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冯倩;罗圆圆;陈麟凤;潘继春;桂萍;付丽辉;庄远;汪德清

    目的 探讨白细胞滤除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名健康献血员捐献的血液制备成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怕细胞滤除组,使用BC.L400型去白细胞滤器(成都双流公司)]和对照组,常规保存.分别在第0、7、14、21、28、35天进行红细胞的血常规、Na+、K+、乳酸(LD)、葡萄糖(Glu)、血气、血流变、Na+-K+-ATP酶、游离血红蛋白(FHb)等指标检测.结果 红细胞悬液滤过后其中的白细胞显著减少(P<0.01);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红细胞的血常规、Na+、K+、LD、Glu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Hb含量明显增加,且在保存28 d时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保存0~14 d时两组红细胞内Na+-K+-ATP酶逐渐减少,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气指标中保存液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保存第35天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P50)等检测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值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21 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此种国产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可能对维持体外保存红细胞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有一定影响.

  • 白细胞滤除对新鲜冰冻血浆质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卉;李健;杨丽;汪德清;刘景汉

    目的 探讨白细胞滤除对新鲜冰冻血浆(FFP)质量的影响.方法 32例新鲜冰冻血浆解冻后滤除白细胞,检测滤除前后血浆容积,血浆中蛋白、V因子、Ⅷ凶子、纤维蛋白原(Fg)以及补体的含量变化.结果 血浆中自细胞滤除率均>99.9%;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浆容积回收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蛋白含量,血浆中V因子、Ⅷ因子、Fg和补体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去白细胞血浆的血培养检测均未见细菌生长.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解冻后迅速进行白细胞滤除能有效去除绝大多数白细胞及其复合物,对血浆中的蛋白及凝血因子含量无显著影响.

  • 溶血导致血浆报废的原因分析

    作者:张美萍;田志彬;陈书芳;冯小茹

    输血时,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容易发生异体免疫反应,白细胞过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采集后的血液经去白细胞滤器过滤,白细胞得到有效滤除.临床使用滤过白细胞后的血液不仅可以避免发生输血者非溶血性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而且减少了血源性疾病传染的机会,降低了输血风险.

  • 白细胞滤除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作者:冯思美

    为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制备的血浆质量,观察白细胞滤器对某些血液成分的影响,对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浆中多种血液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采集后的血液立即按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滤除白细胞.过滤前的全血和滤后的少白细胞全血充分混匀,无菌操作分别留取血样10 mL,2 000 r/min,离心10min提取上层血浆于带盖试管中,同时冰冻于-50℃低温冰箱中速冻,此为新鲜冰冻血浆(FFP),备用,共留40份.1.2 材料:滤除白血袋由山东威高集团提供.德国BE公司BE-Compact-X血凝仪、离心机、全波长酶标仪、微量加样器、离子分析仪;乏Ⅷ因子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剂、Ⅷ因子活性参比血浆(U-CRP)、总蛋白(TP)试剂盒、邻甲联苯胺试剂.

  • 白细胞滤除前后血浆多种成分变化观察

    作者:孙长伟;赵志强;高静

    白细胞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病毒感染等输血反应.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避免或降低这些输血反应的发生.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的机制主要是阻滞和细胞黏附.滤除效果较好的材料为棉花纤维滤器、醋酸纤维滤器、聚酯滤器[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白细胞滤器对白细胞滤除效果在不断提高.为探讨白细胞滤过前后血浆质量的变化,对血浆中多种血液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白细胞过滤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 血浆中残余白细胞的潜在免疫作用

    作者:栾建凤;严京梅;雷千红;叶东;唐秋美

    目的探讨开展血浆去除白细胞工作的必要性.方法用Nageotte 计数法、流式细胞分析和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对血浆中白细胞的数量、亚群情况、存活情况及同种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新鲜血浆中残余的白细胞约为3.3×105/袋,经过3个月的冻存后尚有近30%的白细胞存活并显示一定的同种免疫活性.结论新鲜血浆的输注有引起同种免疫作用的危险,大量使用新鲜血浆如血浆置换等必须考虑白细胞的去除,如经济条件允许,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浆无疑是佳选择.

  • 血液保存前白细胞滤除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效果评价

    作者:赵莉

    目的评价临床输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内科住院的输血患者318例.将调查对象按输注血液成分的不同分为悬浮红细胞组(悬浮组,n=183)和保存前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组(少白组,n=135),观察2组患者发生FNHTR的情况及其与输血次数、血液不同保存时间是否有关.根据输血前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输血反应分为用药组(n=179)和未用药组(n=139),统计FNHTR的发生情况.结果 悬浮组TNHTR发生率明显高于少白组(P<0.01).悬浮组和少白组FNHTR发生率均随输血次数的增多和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或P<0.05).用药组和未用药组FNHT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存前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有效降低TNHTR发生率,糖皮质激素对FNHTR没有预防作用.

  • 浓缩血小板制剂中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学文;刘海宁;邹元国;史平;庄昱洲

    目的:测试PL型滤器对浓缩血小板制剂(PCs)中白细胞的滤除作用. 方法:对40例次血液病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滤除白细胞的PCs,测定滤除前、后PCs中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GMP-140. 结果:血小板回收率为(91.5±7.8)%,白细胞滤除率为99.9%,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6.25%(Donna标准)和8.75%(Eernise标准).未增加血小板激活,临床出血征象消失和好转率93%. 结论:PL型白细胞滤器具有高血小板回收、高白细胞去除、体外不激活血小板的高质量特点,是滤除PCs中白细胞的理想滤器.

  •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成分及白细胞残留量的影响

    作者:王超英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新鲜血浆,加入1 μmol/L亚甲蓝,置4℃、光照度30 000~35 000 L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 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10 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 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中Ⅷ因子和Ⅴ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减少不明显(P>0.05);残留白细胞计数由(5.72±1.56)×106个/U下降到(1.14±0.37)×104个/U (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影响不大,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 应用软芯滤器进行血液过滤的效果分析

    作者:朱琳;明文娟;丁国良

    目的 探讨软芯滤器对白细胞的滤除效果.方法 取200袋400 ml全血分为实验组(软芯滤器组)和对照组(硬芯滤器组),于24 h内按操作规程滤除白细胞,计算两组的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回收率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将两组滤后血液成分各1 000袋应用于临床观察效果.结果 两组在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回收率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应用效果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软芯滤器的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较硬芯滤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 白细胞滤除、离心对红细胞的损伤分析

    作者:陆瑶;张嘉卿;周晨;徐雪瑾

    目的 探讨造成滤除白细胞后的红细胞溶血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以保证血液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200 ml ACD-B全血10例,平均分成3组.A组为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B组为白细胞滤除组,C组为经离心后制备成红细胞悬液组.于0、1、3、6、9、18、24 h对3组分别取样,进行红细胞脆性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根据结果再进行滤白、离心两者叠加对红细胞的影响实验.随机抽取200 ml ACD-B全血18例,平均分成3组.A组为未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B组为白细胞滤除后立即离心制备红细胞悬液组,C组为白细胞滤除后于4℃±2℃静置3 h后再离心制备红细胞悬液组.对3组分别取样,进行红细胞脆性实验并检测其游离血红蛋白值.结果 白细胞滤除、离心对红细胞的损伤实验表明,白细胞滤除后3 h,离心制备成红细胞悬液后24 h,红细胞的形态才能基本恢复,两者作用叠加后的实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结论 白细胞滤除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和红细胞是造成红细胞溶血的一个原因.白细胞滤除后应至少放置3 h待红细胞形态恢复后才能离心.

  • 血液储存时间对过滤白细胞血制品临床效果的影响

    作者:高新谱;邵松;王玉芝;刘正敏

    白细胞是人体自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同血制品异体输注时可产生许多有害的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及可能传播细胞相关病毒(CMV、HTLV-I/Ⅱ)等[1,2].因此血制品中残留的白细胞被认为是一种污染物,应予以除去.血库型去白细胞过滤器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笔者对储存不同时间的浓缩红细胞滤除白细胞后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红细胞悬液的保存方法对白细胞滤除效果的影响

    作者:蒋光明;汪帮来;郑辉

    去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引起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减少经输血而引起的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1/2)的传播,降低癌症的复发率,这可能与避免了输入同种异体单核细胞(MNCs)而引起的免疫抑制有关[1,2].

  • 红细胞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测定与分析

    作者:王芳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对血液储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方法每月质量抽检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4袋,共40袋。悬浮红细胞制备量较少,抽取每月制备量的1%,共16袋。测定两种红细胞制品的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悬浮红细胞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0.086±0.029)和(0.093±0.042),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略有上升,但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储存期末溶血率小于0.8%的规定。结论两种红细胞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滤除白细胞未影响血液储存期末溶血率。

  • 滤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超英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在储存期内质量和功能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20名献血者400 mL新鲜全血,每份分为2份200 mL ×2袋,将1袋制备成红细胞悬液作为对照组(n=20);另外1份使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后作为实验组(n=20),检测滤除白细胞后白细胞去除率和HGB回收率;(4±2)℃常规保存,分别在储存的0、7、14、21、28及35 d取样检测Na+、K+、CL-、ATP、2,3-DPG、乳酸、游离血红蛋白和储存末期溶血率。结果实验组白细胞去除率和HGB回收率分别为99.9%和92.49%;实验组和对照组K+、游离血红蛋白、储存末期溶血率和乳酸随着储存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前3者在储存21 d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酸在整个储存无显著差别;2,3-DPG随着储存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两组数据在整个储存期间也无显著差别;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在储存时间的35 d内,两组所检测数据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结论白细胞滤除对红细胞储存21 d以后的质量指标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 国产滤器滤除白细胞效果比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玉清;于琦

    目的 比较两种国产滤白细胞滤器A和B对全血过滤后白细胞的滤除效果,以及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回收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A和B两种国产滤白采血袋采集的全血各50袋,于6h内过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的血样进行血细胞计数.结果 使用两种滤器A和B进行白细胞过滤,滤过400ml全血的平均时间分别9.22±0.38分钟和5.84±0.22分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200ml血液中白细胞残余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4.39±4.47)×106个和(4.28±1.52)×10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86.16±1.02)%和(86.68±2.0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前全血中血小板数量与滤后白细胞残余数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两种白细胞滤器A和B滤除白细胞的效果存在差异,国产白细胞滤器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白细胞滤除后晶体盐红细胞悬液输注146例应用体会

    作者:尹振东

    近1 a来,作者采用白细胞滤除后晶体盐红细胞悬液(Saline adenine glucose mannitol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SAGM RBCs)输注,大大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 白细胞过滤对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和体外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丹;王敏;杨鹏;完晓菊;潘健;张循善

    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对血小板的质量及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的发生.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