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肝癌的误诊

    作者:皮执民;李铁钢;姚宏亮;周建平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HCC)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31例HCC中20例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率为3.8%(20/531).HCC自发性破裂误诊为其他腹内出血者8例;HCC并胆总管癌栓误诊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者3例;HCC误诊为肝血管瘤5例, 误诊为肝脓肿4例.结论 HC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于误诊,因其发展迅速,常可因误诊而延误甚至失去手术治疗时机,应予高度注意.诊断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 肝肿瘤/诊断 误诊
  •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

    作者:左朝晖;李永国;蒋宏平;黄生福;李清龙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肝癌及梗阻性黄疸症状;术前正确诊断率76.2%,B超,CT,MRI,ERCP和PTC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14.3%,9.5%,14. 3%,71.4%和100%.行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10例,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术5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加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3例,胆管癌栓清除加肝动脉灌注(HIA)3例.术后3年生存率44.4%,5年生存率28.6%.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应选择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 儿童肝母细胞瘤20例

    作者:张正筠;褚珺;陈盛;徐敏;陈其民

    目的 总结本中心肝母细胞瘤患儿的治疗经验,探讨提高肝母细胞瘤患儿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22例肝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将所得结果与欧洲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998年8月至2008年10月,本中心共收治肝母细胞瘤患儿22例,总体生存率为70%,与欧洲的76.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Ⅲ期患儿生存率分别为100%、85.7%和71.4%,与欧洲的96.3%、100.0%和76.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Ⅳ期生存率为0,显著低于欧洲的35.7%(P<0.05).Ⅰ、Ⅱ、Ⅲ期生存率均显著高于Ⅳ期(P<0.05).而Ⅰ、Ⅱ、Ⅲ期之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中心肝母细胞瘤完整切除率为78.9%,与欧洲的8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行全身化疗的患儿肿瘤完整切除率为70%,而术前未行化疗者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中心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欧洲相当,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新生儿肝血管瘤13例报道

    作者:董岿然;庄培钧;郑珊;肖现民

    目的 总结新生儿肝血管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3例新生儿肝血管瘤病例,分析其首发症状、合并症、诊治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3例首发症状包括腹部包块、肝脏肿大、黄疸、肺炎.合并症包括全身多发皮肤血管瘤、心功能不全.2例为产前B超发现.全部病例B超和CT检查均有典型的血管瘤表现,单个病灶的直径在53~91 mm.接受手术切除4例,活检2例,7例仅接受激素治疗.病理报告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毛细血管瘤11例.有心功能不全和肺炎者接受内科强心、利尿及抗炎治疗.结果 1例因顽固性心衰伴肺炎和多脏器感染于术后死亡,1例肝脏多发病例于活检后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获5个月~1.5年的随访.3例手术切除患儿无复发.所有保守治疗病例均见血管瘤在1年内自行消退,无死亡病例.结论 肝血管瘤可通过临床症状、超声和CT检查明确诊断.激素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有帮助.手术有增加并发症的危险,不宜作为新生儿肝血管瘤的治疗选项.

  • 小儿肝母细胞瘤诊治

    作者:唐咸明;杨体泉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小儿较为少见的恶性实体瘤,Miller统计全美国1973年~1987年间9308例经病理诊断的小儿恶性肿瘤中,肝脏恶性肿瘤仅占1.9%[1].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小儿外科30年(1959年~1987年)13岁以下经病理诊断的恶性实体肿瘤共770例,其中HB38例,约占4.9%[2].由于HB早期临床症状少且缺乏特异性,目前尚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临床上多见的是进展期,高亚报告患儿就诊时Ⅲ、Ⅳ期HB占61.8%[3].早期能完整切除者预后较好,有转移或复发者预后差[4].现就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诊治作一综述.

  • 肝母细胞瘤的诊治现状

    作者:李桂生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90%发生3岁以下,其中60%为1岁以下婴儿.男性多于女性.肿瘤结节多为单发(83%),局限于右叶占58%,左叶占15%,其余27%累及左右两叶,近10年来小儿恶性实体瘤的研究进展较快,与肾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相比,肝母细胞瘤稍为逊色.

  • 外周血AFP mRNA和ALB mRNA在肝癌诊断和转移监测中的价值

    作者:朱云松;杨大明;姚登福;李玉明;钱俊波;许利华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和甲胎蛋白(AFP)基因在肝癌(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Alb基因和AFP基因在67例肝癌患者外用血中的表达.结果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基因和Al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3.7%和59.7%,前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后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Ⅱ和Ⅲ期肝癌中,Ⅲ期AFP基因片段和Alb基因片段阳性率明显高于I、Ⅱ期肝癌组;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分析外周血中AFP和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 血清甲胎蛋白与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智峰;高敏芳;李芬书

    目的综合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与α-L-岩藻糖苷酶(AFU)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价值.方法测定39例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51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FP、AFU含量.结果 PHC患者血清AFP、AFU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AFP、AFU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74.36%和69.23%,而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阳性率较单项检测有所提高(84.6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AFU可作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AFP、AFU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较单项检测无明显差异.

  • 以双下肢瘫痪为首发表现的肝癌一例

    作者:李哲;李秉寿

    患者,女,61岁.因“胸背部疼痛1年,双下肢瘫痪10d”于2016年8月19日入本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持续性疼痛,向左上肢放射,影响睡眠.无其它不适,未治疗.10 d前突发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T1、2椎体及其附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肝占位.患者于本院就诊,门诊以“胸椎肿瘤并截瘫”收住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自服依那普利,控制可.发现乙肝3年,未治疗.查体:脊柱未见畸形,活动度可.T2棘突周围压痛,未及包块.T3以下平面感觉对称性减退.

  • MRI检查联合AFP及GP73检测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建美;杨宏远

    目的 探讨磁共振检查联合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高尔基体糖蛋白-73(Golgi protein73,GP73)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旨在提高肝癌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的MRI表现及GP73、AFP含量.结果 GP73以含量120 ng/ml作为cut-off值,阳性例数为71例;AFP以含量400 ng/ml作为cut-off值,阳性例数为53例;MRI检查阳性74例,联合检测GP73、AFP并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使检出阳性例数增加到85例.结论 MRI检查联合AFP、GP73检测能够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典型与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

    作者:郑列;吴沛宏;沈静娴;莫运仙;谢传淼;阮超美;李立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典型与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的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包括病灶数目、大小、边缘情况、密度、强化形式、中央瘢痕、假包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个病灶中,有14个病灶大径≤3 cm,有23个病灶大径>3 cm;有20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有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这7个病灶大径>3 cm;有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其中有20个病灶大径>3 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17个病灶周边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影.结论:FNH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存在中央瘢痕并延迟强化;FNH不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无中央瘢痕、存在假包膜.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大径相关.

  • 肝转移瘤的MRI类型及少见类型的特征

    作者:李勇;张嵘;梁碧玲;元建鹏;叶瑞心;钟镜联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瘤虽然较常见,但少部分因影像表现较特殊而容易误诊.本研究按照肝转移瘤的MRI形态及信号特点进行分类,探讨少见类型的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从MRI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检查诊断或怀疑有肝转移的患者中筛选出174例肝转移瘤病例,诊断标准为病理证实、影像观察及随访.对各种来源的肝内转移灶按照MRI表现的形态分为结节状、片状和弥漫状,并按照瘤灶的信号特点分为普通型、血管瘤样型和囊肿样型.结果:肝转移瘤中结直肠来源者多,占31.0%.按形态分类,结节状、片状及弥漫状转移所占比例分别为:96.6%、2.3%、1.1%;按信号特点分类,普通型、血管瘤样型及囊肿样型所占比例分别为87.9%、4.0%、8.1%.结论:肝转移瘤主要为结节状和普通型,但尚有其他少见形状和类型,MRI扫描和临床随诊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作者:陈雁;周纯武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肝脏第二高发的原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另90%源于肝外胆管或为Klastkin瘤(肝门区胆管细胞癌)。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梢胆管上皮的腺癌,常伴发华支睾血吸虫感染、Caroli氏病、肝内胆石症等。因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数仅表现为肝内肿物,故其必须与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本文就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作一综述。1 病理特征  大体表现: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常较大,直径5~20cm,质地较硬,切面常有硬化表现,中心可有致密的纤维条索,坏死、出血范围小且少见,囊性变罕见,可以有卫星灶。这些特征与典型肝细胞癌的大体表现(质地较软,中心常伴坏死、出血及囊性变等)有所不同。然而,纤维板层样肝癌及硬化性肝细胞癌在大体形态上则无法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区分。

  • 18F-脱氧葡萄糖结合PET-CT显像诊断肝恶性肿瘤

    作者:姚树展;张成琪;陈静;刘庆伟;李庆国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结合CT扫描融合显像(PET-CT)对肝恶性肿瘤诊断与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4例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6例、肝转移癌8例)进行术前18F-FDGPET-CT显像.分析原发病灶的影像学特点,测定其标准摄取值;观察转移病灶18F-FDG的异常代谢情况,然后通过CT图像进行准确定位.结果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6例患者PET-CT阳性(占37.5%).8例肝转移癌患者PET均示阳性.16例原发性肝癌中5例发现转移,找到转移结节14个.其中,肺部转移2例、腹腔转移3例.结论18F-FDG结合PET-CT显像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仅为37.5%,在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使用中应当慎重,而对肝转移癌则敏感性较高,可作为一种较好的检查手段,尤其对原发性肝癌的分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酸性同工铁蛋白和AFP联检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张东方;黄炜;廖兆全;陈征途;黄济群

    目的: 探讨酸性同工铁蛋白(AI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原发性肝癌78例、转移性肝癌22例、肝炎和肝硬化病人84例,正常对照80例血清AIF和AFP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炎和肝硬化病人AIF的阳性率分别为60.3%、40.0%和23.8%,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AIF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分别由60.3%和68.0%提高至90.9%;诊断的特异性由76.8%和84.5%提高至97.3%. 结论:AIF与AFP联合检测明显提高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附12例分析)

    作者:黎志文;廖明壮;罗玉泉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5个病灶平扫,10例13个病灶为低密度,动脉期边缘不规则环形增强8例11个病灶.门静脉期7例10个病灶中央网格样增强,2例2个病灶边缘可见结节状轻度增强,延迟扫描(5~9min)后,8例10个病灶范围呈向心性增强,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双期等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赞瑞

    肝耀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又称腺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继胃癌和食管癌之后排在第3位.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多层螺旋CT(MSCT)由于其扫描速度快、覆盖面大,获得的图像丰富,可以在一次注射对比剂后依次完成肝脏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全肝扫描,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肝酶谱4项标志物检测与肝组织中Bmi-1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毛宏铭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与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含量以及肝组织中Bmi-1 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5例PHC患者(PHC组)、4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AFP、CEA、ALP与GGT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然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mi-1 mR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升高(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PHC组患者血清AFP和CE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PHC组患者血清AFP和CE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血清ALP与GGT水平升高(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PHC组患者血清ALP与GG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PHC组患者血清ALP与GGT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中Bmi-1 mRNA在对照组低表达,肝硬化组高表达,而在PHC组显著高表达.结论 血清AFP、CEA、ALP与GGT水平与肝组织中Bmi-1 mRNA表达的测定对肝癌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其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

  • 肝巨大血管瘤误诊肝癌1例

    作者:朱玉英

    1 病理通告女,48岁.平时总是右上腹部不适,于是起后突然感觉胃痛,来我院就诊.门诊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于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侧可触及向鹅蛋大小的包块,有压痛,肠鸣音正常.胃电透未见异常.

    关键词: 肝肿瘤/诊断 误诊
  • 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张雪棉;李春晖;张佳圆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76例,选择日立二郎神(HITACHI 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病灶进行超声造影诊断.观察不同分化程度癌超声造影时间分析 、增强CT与超声造影诊断率比较 、造影前后超声诊断评分比较 、小肝癌病灶造影消退时间与病灶大小的相关关系.结果:① 高分化癌与中-低分化癌在开始增强时间 、增强峰值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癌开始消退时间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P<0.05);② 运用增强CT检查的患者,诊断正确的有62例,诊断准确率为81.58%(62/76);运用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诊断正确的有71例,诊断准确率为93.42%(71/76),增强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P<0.05);③76例患者造影后超声评分状况显著优于超声造影前(P<0.05);④ 经相关性分析,终得出小肝癌病灶造影消退时间与病灶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y=-19.028x+412.9(R 2=0.8445,P<0.01),超声造影剂消退时间与病灶大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⑤76例小肝癌患者中,18例(23.68%)是基于无目标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于门脉期扫查发现低回声区者,且再次经肝超声造影之后终确诊,其中17例患者经常规超声检查呈等回声区,1例为弱回声区.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50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