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丘脑底核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研究

    作者:王慧敏;姜胤;张鑫;孟凡刚;张凯;张建国

    目的 初步探讨丘脑底核(STN)变频电刺激治疗伴有冻结步态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经STN-高频电刺激治疗后冻结步态未缓解的7例PD患者,均行STN-变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通过检测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和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估其运动和步态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变频电刺激1周,PD患者UPDRS-Ⅲ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分别为(23.3±8.1)分、(45.3±7.2)分,P <0.05],但与高频电刺激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0±10.0)分,P>0.05];FOGQ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分别为(11.7±6.1)分、(17.3±5.1)分,P<0.05],冻结步态改善率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时显著提高[分别为(45.6±22.7)%、(13.8±10.9)%,P<0.05].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平均(7.3±4.0)个月.UPDRS-Ⅲ评分为(19.9±7.0)分,运动功能的改善率为(56.2±15.8)%,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显著改善(P<0.05),但与变频电刺激治疗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OGQ评分为(11.0±5.7)分,冻结步态改善率为(48.0±19.4)%,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时显著增高(P<0.05),但与变频电刺激1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N-变频电刺激对于缓解PD患者的冻结步态较高频电刺激的疗效满意且稳定.

  • 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焕光;刘德峰;王慧敏;姜胤;张鑫;杨岸超;孟凡刚;张凯;张建国

    目的 探讨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11月至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侧丘脑底核植入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的PD患者50例.术后6个月、1年、2年及5年,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估药物“关”期状态下症状的改善程度,观察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随访5.0 ~7.5年.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1年、2年及5年,药物“关”期的运动评分量表评分(UPDRSⅢ)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71%、69%、69%及6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评分(UPDRSⅡ)也均下降(均P<0.01),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71%、71%、71%及62%;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率(中位数)分别为31%、37%、35%及27%.无死亡及颅内出血的患者,5例(10%)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皮肤破溃感染2例(4.0%),脑脊液漏、眼睑下垂、构音障碍各1例(各占2.0%).术前有异动的2例患者术后异动症无明显缓解,经调整参数后,1例(2.0%)基本消失,1例(2.0%)持续存在.结论 植入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命质量,长期随访安全、有效.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Meige综合征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葛明;张建国;马羽;张凯;胡文瀚

    病例报告患者 女,66岁.因"渐进性双眼睑痉挛和口下颌不自主运动9年余"入院.该患于57岁时因自觉双眼干涩而时常眨眼,后发展为双眼睑频发痉挛,口、下颌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同时伴有轻微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情绪紧张可使症状加重.无神经毒素接触史及家族性肌张力障碍疾病遗传史.曾接受抗胆碱能类、苯二氮卓类药物,氟哌啶醇及安坦等药物的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均未获得满意效果.

  • 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世忠;张旺明;徐强;徐如祥

    目的 观察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0例接受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25例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分别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1周、6个月、2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资料,采用威尔科克森检验(Wilcoxon test),比较不同术后时间点UPDRS运动评分与术前评分的差异.结果 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1周、6个月及2年随访中均能明显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在5年随访时间点上仅DBS治疗组较术前比较仍显示差异性.而且DBS组患者术后左旋多巴服药的剂量较术前减少.核团毁损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DBS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核团毁损术和DBS两者被证实是中晚期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STN-DBS较毁损术更具有独特的可控性、安全性和长效性.

  •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作者:孙伯民;占世昆;陈晟;曹春燕;沈建康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双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佳刺激位点及参 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作者:张凯;张建国;马羽;胡文瀚;葛明;徐露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可行性、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5例行双侧STN-DBS,1例行单侧STN-DBS.结果 术中利用微电极记录的电信号获得STN的准确靶点定位,电刺激后患者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扭转改善不明显.随访半年至3年,6例患者中,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及外伤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疗效理想,BFMDRS评分改善均在90%以上,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效果持续不断改善;其余4例患者疗效不佳,4例均肌张力略有改善,其中1例扭转略改善,1例语言及步态略有改善.手术后患者均无明显合并症,但1例术后16个月发现左侧电极折断,后取出.结论 DBS治疗迟发性和外伤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理想,而对于缺氧或脑基底节区弥漫性损害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不佳;STN可以成为治疗本病的理想靶点;术中应根据电生理记录结果和肌张力的轻度改善作为靶点定位的指标;手术无明显合并症.

  • 丘脑底核电刺激对猴偏侧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

    作者:周晓平;刘汉华;顾靖;曹依群;李葆明;胡小吾;姜秀峰;赵旭东

    目的 探讨应用微透析技术在慢性STN-DBS对纹状体细胞外液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经成功安装脑深部刺激电极的偏侧PD猕猴模型2只,分别在打开脉冲发生器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取样(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开机前后的尾状核和壳核细胞外液的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 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的DA在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相应地分别较各自开机前的DA含量增高了39%、91%、111%、114%和31%、91%、106%、102%(P<0.05).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HVA/DA在开机后8h分别较各自开机前增高了186%和91%(P<0.05),而开机后1周、1个月、2个月HVA/DA较开机前无明显变化(P>0.05).电极侧的多巴胺周转率在开机后的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电极侧(P<0.01).结论 STN-DBS可有效的改善猴偏侧PD模型的症状,应用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发现在给予有效电刺激后可增加刺激侧纹状体细胞外液的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为STN-DBS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显示价值初探

    作者:张静;张云亭;何宁;陈静;何亚娜

    目的 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的显示价值.方法 收集帕金森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接受3.0 T 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磁敏感加权序列(SWI)、FSE-T2WI和3D-TIWI序列,由富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根据STN与周围组织间的信号对比及边界的清晰度两方面,共分0、1、2、3级四个等级,比较SWI、FSE-T2WI和T1WI三种不同序列对STN的显示.结果 在SWI序列,18/20例(90%)患者丘脑底核显示为2~3级,呈双凸透镜形低信号,边界清晰.在T2WI像,20例中4例(20%)显示为0级,无法分辨;13例(65%)显示为1级,低信号依稀能分辨,但对比较差;仅3例(15%)2~3级,显示较为清楚、易于分辨.在T1WI像,绝大多数(18/20,90%)病例STN显示为0级,无法分辨;只有2例(10%)1级,形态结构依稀可见.经秩和检验,三组间对STN的显示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两两比较T1WI和T2WI,T2WI和SWI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相比常规T2WI和T1WI,磁敏感加权成像明显提高了对丘脑底核的显示能力,在脑深部刺激术丘脑底核的精确定位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丘脑底核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娟;李效义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发生于中老年时期,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变在脑部的黑质及纹状体.正常情况下黑质产生的多巴胺可以抑制纹状体产生的乙酰胆碱的兴奋性作用.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多巴胺(DA)神经元功能退化、变性,使作用于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减少,兴奋过度输出,影响到皮质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通路,导致骨骼肌运动活性普遍升高,表现为肌肉僵直和运动迟缓.

  • 丘脑底核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陈琳;刘宗惠;李士月

    早年认为,丘脑底核(STN)受损后有造成偏身投掷症的严重危险,故应用STN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PD)以往研究较少.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基底节生理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发现STN与PD运动症状密切相关.多项动物实验证实,毁损或高频电刺激STN能减少其神经递质谷氨酸(Glu)的输出,对抗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和6-羟基多巴胺(6-OHDA)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毒性,改善动物PD症状.同时,在临床治疗上也得到初步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 帕金森病脑深部刺激疗法中STN 靶点定位方法综述

    作者:曾雪;胡春华

    脑深部电刺激(DBS)疗法近十年来成为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抑郁、癫痫等神经性疾病的重要疗法,手术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是对脑深部核团直接进行电刺激的电极触点能否准确植入脑深部核团,而这首先取决于外科医生能否准确定位核团位置.本文对近年来的临床DBS 靶点定位进行调研,将定位方法分为生理层面的微电极记录以及解10 剖层面的医学影像两类方法,并进行归纳介绍.

  •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萌;凌锋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性,使得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浓度下降,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对此部位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造成丘脑底核(STN)和苍白球内侧部 (Gpi)过度兴奋,从而产生PD的症状.PD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和肌僵直,另外还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方面的异常.

  • 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喻蕾;高东明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时期,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的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有立体定向损毁术和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术.立体定向损毁术是应用为广泛的传统手术方式,它虽然可以改善PD运动症状但却是以核团毁损为代价的.随着人们对P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的深入,丘脑底核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它与基底节的许多核团都有广泛的神经纤维联系,被称为基底节活动的动力"源泉".在PD动物试验和PD患者临床治疗中,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至今仍然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本文就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应浩;姚谦明;程国雄;徐振球;谭红愉

    目的 研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NDBS)辅助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PD患者91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叩背吸痰和吸氧雾化,以及营养支持等措施治疗.对照组另服用多巴丝肼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NDBS术式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尿酸(UA)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UPD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A和MDA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NDBS术式辅助治疗PD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并降低氧化应激水平.

  • 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入手术治疗扭转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林佩玉;陈真真;陈莉;刘捷;黄婉锋;梁丹丹

    扭转痉挛是肌张力障碍严重的一种类型,是神经系统少见病.它是以一种持续肌肉收缩为特征的异常运动,频繁引起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患病大约为6.6/10万人口,我国大约有7-8万患者.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附14例病例

    作者:杨春玉;何俊德

    目的 对应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老年中晚期帕金森病(PD)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4例全麻下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并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的老年帕金森痛患者重点进行围手术期心理、药效观察、预防并发症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14例PD患者行STN DBS术后症状改善好,无发生颅内出血、偏瘫、癫痫或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老年帕金森病人行DBS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药效观察、预防并发症及安全护理对保证手术效果,促进症状改善有十分重要.

  • 伴有左旋多巴诱发异常运动的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神经电活动

    作者:李晓宇;庄平;李勇杰

    目的 探讨伴有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常运动(LID)的帕金森病(PD)患者基底节核团的神经元电活动特点.方法 16例原发性PD患者[其中8例患者伴有严重的LID,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Ⅳ平均评分为6.8±1.5]在接受内苍白球(GPi)毁损术(8例)或丘脑底核(STN)电极埋置术(8例)的同时采集核团细胞电活动和肢体EMG.应用单细胞和峰间隔(ISI)及其变异系数(CV)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的细胞放电模式和频率.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比较不同放电模式的神经元的ISI和CV.结果 在22个针道(GPi:8;STN:14)中共甄别出238个神经元,其中22.3%为与肢体震颤相关的放电活动,33.2%为快速的紧张性放电活动和29.0%为不规则放电活动,同时还发现8.0%高度不规则的簇状放电活动和7.6%的低频放电活动.方差分析显示不规则放电活动、高度不规则簇状放电活动和低频放电活动的ISI和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卡方检验表明高度不规则簇状放电活动和低频放电活动主要存在于伴有LID患者的GPi和STN(P<0.05).结论 基底节GPi和STN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的改变与LID相关.

  • 帕金森氏病病人丘脑底核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的研究

    作者:喻廉;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李光群

    目的研究帕金森氏病(PD)病人丘脑底核(STN)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DBS)对PD的治疗作用,观察术中STN电刺激对PD病人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及对语言感觉的影响.方法在26例立体定向术治疗PD手术中,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记录病人STN不同部位的放电形式;并在MRI和微电极导向下,将刺激电极植入STN,进行刺激实验;高频刺激参数的频率是150 Hz,脉宽150 ms,强度自0.5 V开始,逐渐增加至6~8 V;其中2例进行了STN的永久性DBS,术后分别随访14个月和18个月.结果微电极进入STN,可记录到一致的、稳定的高频放电[8~10 V、(96±16) Hz];术中刺激发现,在佳点位刺激,病人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均得到明显改善,11例病人(42%)在刺激强度增加到4~6V以上时,有语言障碍.结论微电极记录获得STN的电生理放电特征,可以提高立体定向治疗PD的靶点精确性,提高疗效;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是DBS治疗PD的佳靶点之一.

  • 高频刺激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作者:顾佩菲;高东明;尚宇

    目的:观察高频刺激丘脑底核(STN)对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纹状体 (ST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丘脑底核区插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刺激,采用细胞外单位记录的方法观察STR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正常大鼠刺激后STR神经元反应主要以兴奋型反应为主, PD大鼠STR神经元反应主要以兴奋抑制型为主,且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抑制持续时间逐渐增加,持续时间与刺激时间密切相关(r=0.94).结论:刺激STN可使PD大鼠纹状体的异常放电得到改善,提示高频电刺激STN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PD的方法.

  • 皮层抑制对大鼠丘脑底核自发放电的影响

    作者:刘佳;高东明

    目的:观察皮层抑制对正常及帕金森病(PD)大鼠丘脑底核(ST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观察正常和PD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及脑内微量注射KCl后,两组大鼠STN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PD组大鼠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分别为(9.78±0.71)Hz和(23.81±1.08)Hz,PD组大鼠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皮层注射KCl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两组大鼠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明显降低,后缓慢恢复.结论:PD大鼠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增高,爆发式放电增多,而抑制皮层可使这种异常放电得到改善,提示皮层兴奋性的改变可能是PD中STN活动增强的另一个诱因.

242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