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

    作者: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治疗全身性、偏身性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治疗和术后程控的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mus, 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 Vim)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15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其中13例患者的刺激靶点为STN(11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1例刺激靶点为单侧GPi,1例为Vim.结果 除1例严重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从22.0%~95.8%不等.其中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大于48.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颈、胸腹部切口感染,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患者因双侧上端的两个触点断路,再次手术将电极位置上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穿刺造成的颅内出血的永久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新方法.

  • 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学猛;张捷;付锴;张继波;陈礼道;柳雯;宫睿;徐成仕;王伟;彭启珍;肖劲松

    目的 探讨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MER)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STN)DBS的PD患者,共65例(治疗119侧).术中戴头架复查MRI、行MER,术后1周复查MRI.结果 119侧中,术中MRI显示电极位置明显偏移(>2 mm)而重新植入2侧(1.7%).术后1周MRI显示,50侧(42.0%)电极在X轴、y轴偏移1~2 mm,12侧(10.1%)在Z轴深达3 mm;无颅内出血者,电极触点附近少许渗血5侧,局部脑水肿14侧,电极周围明显脑水肿1侧.在双侧DBS患者的MER中,先手术侧微电极针道数为1~3个(总数63个),后手术侧为1~5个(总数90个),微电极不同针道数侧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1个月开机关期统一PD评定量表中的运动评分(UPDRS Ⅲ)改善率为(66.5±13.5)%,术后电极无偏移者及偏移1.0 mm、1.5 mm、2.0 mm者的UPDRS Ⅲ改善率、开机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964,P=0.130),电极偏移距离与术后1个月开机时UPDRSⅢ改善率无相关性(r=0.006,P=0.968),与术后1个月开机电压之间有相关趋势(r =0.450,P=0.053).结论 术中复查MRI安全,对及时纠正电极明显移位有积极意义;术中MER不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对电极位置的实时微调整有积极作用;电极偏移2 mm以内不会影响疗效,但有增高治疗电压的趋势.

  • 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荡活动与帕金森病进展的关系

    作者:文毅;庄平;杜刚;张宇清;胡永生;李建宇;李勇杰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荡活动与运动症状进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采用STN刺激术治疗的PD患者,共22例.依据发病时间、起病侧及术前“关”状态下PD综合评分量表中的运动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11侧STN)和重症组(21侧STN).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电活动,单细胞和峰间隔分析鉴别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的特点.结果 32个STN针道中共记录到163个神经元的电生理信号,其中轻症组66个,重症组97个.轻症组和重症组的平均放电频率分别为(46.2±13.6)Hz和(59.9±17.1)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症组STN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为40.9%(27/66),低于重症组的56.7%(55/97);β频谱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为29.7% (8/27),低于重症组的52.7%(2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平均放电频率增加29.6%,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增加38.6%,其中βFB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增加77.8%.结论 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的增加,特别是βFB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的增加与PD运动症状进展有关.

  • 应用ROSA机器人优化STN-DBS手术的皮质穿刺点

    作者:杨兴旺;陶英群;金海;许峰;李晓秋;王新红;王宇;孙霄;徐梦婷

    目的 探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SB)(简称为STN-DBS)的佳皮质穿刺点.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简称ROSA(R)机器人)辅助STN-DBS治疗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共植入100根治疗电极).所有患者均应用CT血管成像和MRI融合图像确定手术路径,术中记录电生理信号长度.选取典型电生理信号长度≥5 mm的80侧手术计划的影像资料,在ROSA(R)系统三维图像上建立笛卡尔坐标系.分别测量皮质入点至皮质正中矢状线的距离、皮质入点至颅骨冠状缝下皮质投影的距离,计算其参考范围,构建出皮质穿刺点的佳区域.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出血.皮质入点至皮质正中矢状线的距离为29.6~50.8 mm,平均(37.9±5.O) mm,参考范围为32.9 ~42.8 mm;皮质入点至颅骨冠状缝下皮质投影的距离为-8.5~30.3 mm,平均(9.0±6.5)mm,参考范围为2.5 ~15.5 mm.结论 以STN为靶点的DBS中,在旁开距离为32.9~42.8 mm,冠状缝前2.5~15.5 mm的区域内选择电极皮质穿刺点,术中有机会获得更长的典型电生理信号.这一区域范围对传统的框架辅助STN-DBS手术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极刺激术治疗Meige综合征

    作者:武慧丽;赵永青;陈宝友;董月青;杨向丽;李建国

    目的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 STN - DBS)治疗3例Meige综合征患者的术后长期疗效.方法 3例Meige综合征患者接受双侧脑深部电极刺激术,术中微电极记录确定准确靶点定位,术后进行参数程控.术后1、3、6、12、24个月及后一次复诊时进行随访,采用BFMDRS评价治疗效果,观察参数变化.结果 3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时3例患者BFMDRS总评分、运动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均有下降,术后3-6个月3例患者BFMDRS总评分、运动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改善明显,改善率达到90%以上,6个月后疗效稳定.结论 STN- DBS治疗3例Meige综合征患者效果理想,可以成为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一种选择.

  • 人脑丘脑底核磁共振可视化三维重建初探

    作者:郝斌;周晓平;金爱国;胡小吾;曹依群;姜秀峰;梁晋川;陈鑫

    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1-2].随着临床MRI技术的发展,对STN的MRI三维重建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3].三维重建不仅可以提供二维断画的各种信息还可以提供空间图像及靶点和周围结构的空间形态关系.本文探讨MRI对STN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并对其参数进行测量.

  • 僵直迟缓型和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丘脑底核振荡活动特点

    作者:冯焕焕;庄平;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3例僵直迟缓型、14例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时采集靶点神经元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应用单细胞、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和肌电活动特点.相关性分析探讨神经元振荡活动与肢体肌电的关系.x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僵直迟缓型23个针道共甄别出130个神经元,混合型21个针道共甄别出102个神经元.僵直迟缓型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混合型(43.8%比19.6%,P<0.05);而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混合型(0.8%比26.5%,P<0.05).僵直迟缓型12%的β振荡活动神经元与肢体肌电相关(P<0.05).振荡活动神经元(96.0%)主要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结论 丘脑底核β振荡活动神经元参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的病理生理.振荡活动神经元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为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有效触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功能显像研究

    作者:曹依群;周晓平;张致峰;胡小吾;姜秀峰

    目的 通过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对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2只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猴及4例临床PD患者在施行单侧STN DBS手术前后给予SPECT检查,测定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及多巴胺D2受体(D2R)含量变化.结果 STN DBS电刺激后2只偏侧PD模型猴及3例疗效较好的PD患者纹状体区DAT含量明显增加,2只PD模型猴D2R含量逐渐下降,4例患者D2R检测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刺激侧纹状体区多巴胺的代谢,这可能是STN DBS的作用机制之一.

  • 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大鼠黑质网状部及苍白球细胞外神经递质的影响

    作者:初君盛;张斌;张建国;张颖

    目的 通过电刺激正常及癫痫大鼠丘脑底核(STN),研究黑质网状部(SNr)及苍白球(GP)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变化,探讨电刺激治疗癫痫的机制.方法 正常大鼠和癫痫大鼠各加只,将刺激电极植入一侧STN,分别用130 Hz和260 Hz进行刺激,同时在同侧的SNr和GP收集细胞外液,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其Glu和GABA的含量.结果 癫痫大鼠SNr的GABA基础值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电刺激使两组SNr的GABA明显升高.130 Hz和260 Hz刺激明显增高两组GP和SNr的Glu含量,但130 Hz的更显著.结论 SNr细胞外GABA升高在STN电刺激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电刺激增加了GP细胞的活动,STN电刺激治疗癫痫机制不能单纯解释为"功能的毁损".

  •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六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金爱国

    我们对6例帕金森病(PD)进行了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56~72岁,平均67.3岁.病史4~14年,平均8.8年.以肢体、头面部震颤、肢体僵硬为主要症状5例,均服用美多巴、安坦、息宁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无明显疗效.其中3例在6~18个月前曾在本院进行一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毁损术后一侧肢体症状缓解,因另一侧肢体症状加重而入院手术.

  • 不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

    作者:李嘉明;李楠;王景;汪鑫;荆江鹏;王学廉

    目的 比较丘脑底核(STN)与内侧苍白球(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效果,探索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佳刺激靶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TN-DBS(11例)及GPi-DBS(10例)治疗的21例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开启电刺激1周,术后3、6及12个月行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运功功能.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随刺激时间延长呈递增式改善,术后1周,3、6及12个月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2±3.0)%、(32.2±10.1)%、(51.9±12.5)%、(63.7±14.2)%.术后12个月改善率>50%的患者17例(81.0%),改善率≥80%的患者4例(19.0%).行STN-DBS的患者11例,术前及术后12个月BFMDRS量表评分为(56.9±20.9)、(19.7±7.6)分,平均改善率为(62.4±14.2)%;行GPi-DBS的10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BFMDRS量表评分为(60.8±19.3)、(20.0±8.4)分,平均改善率为(65.2±14.7)%.不同靶点手术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术后未出现颅内出血或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及刺激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DBS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安全有效.STN及GPi均可作为手术靶点,疗效差异不明显.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以胜;李强;李建国;陈宝友;张赛

    目的 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术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神经外科行STN-DBS手术的228例PD患者.分析术后24个月内的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Ⅱ、Ⅲ)、贝克焦虑评分(BAI)、贝克抑郁评分(BDI)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并根据药物关期Schwab&England日常活动(S&E)评分将术后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0分,122例)和预后不良组(≤70分,106例),分析影响预后的术前因素.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24个月,药物开、关期的UPDRSⅡ、UPDRSⅢ及S&E评分均降低(均P<0.05),其中药物开期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24.2%、29.2%和12.3%,关期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43.4%、47.0%和48.1%;MMSE、BAI、B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发病年龄、手术年龄、Hoehn-Yahr分期、UPDRSⅡ评分(开期、关期)均降低,S&E评分、MMSE评分均增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OR=1.200,95% CI:1.079~1.334,P<0.01)、术前MMSE评分(OR=0.598,95% CI:0.423~0.846,P<0.01)及术前关期的S&E评分(OR=0.959,95% CI:0.921 ~0.998,P<0.05)是术后24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TN-DBS能明显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年龄、MMSE评分和药物关期的S&E评分是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发病年龄、Hoehn-Yahr分级、UPDRSⅡ评分、药物开期的S&E评分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以beta振荡为特征的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弨;王垚;王慧敏;张凯;张建国;孟凡刚

    目的 当患者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表现为beta振荡,观察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均为beta振荡.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进行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运动障碍评分并计算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统计两项结果的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在术后1、6和12个月,UPDRS运动障碍评分(UPDRS-Ⅲ)改善率在药物关/开状态分别达到28.1%/33.4%、50.4%/48.7%、57.7%/56.6%(P<0.01);UPDRS-Ⅲ僵直症状评分改善率在药物关/开状态分别达到50.4%/44.9%、66.7%/50.3%、74.4%/54.5%(P<0.01);震颤症状评分改善率在药物关/开状态分别达到10.7%/8.3%、20.7%/38.9%、29.0%/38.9%(P<0.05).LEDD在术后不同时期分别下降53.8%、60.8%和64.5%(P<0.01).结论 当患者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表现为beta振荡,STN-DBS可有效改善PD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僵直症状改善显著,震颤症状改善有限,拟左旋多巴类药物口服剂量明显减少.

  •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丘脑底核空间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作者:张芷齐;耿馨佚;徐欣;凌至培;唐玉国;王守岩

    目的 应用CT和MRI影像实现丘脑底核(STN)及刺激电极的三维可视化,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后的电极定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行STN电刺激治疗的10例帕金森病患者,利用其术前高分辨率MRI影像和术后低分辨率MRI或CT影像,通过非线性算法实现术前和术后影像的有效配准,进一步采用阈值法确定轴位像电极位置,应用直线拟合法三维重建电极植入路径.利用标准脑图谱灰度信息分割STN及附近重要核团,实现STN空间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并融合电极重建结果,得到完整的术后三维空间结构信息.以此算法实现3种不同的图谱(BGHAT、ATAG以及Accolla-2014图谱)的术后空间结构可视化.结果 全脑范围16个参考点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96 mm,小于一个像素点;重建结果与患者头颅冠状位影像显示一致;后经多图谱数据验证,并由医生比对判别,可视化结果一致,临床可应用.结论 利用术前MRI、术后MRI或CT影像可实现术后STN及刺激电极的三维可视化,为DBS术后的电极定位提供直观且定量的信息,并为术后程控刺激参数的调节提供指导,从而有助于提高DBS的疗效.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早期语音声学研究

    作者:龚大伟;范萍;邱畅;董文文;顾文涛;章文斌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构音障碍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5月至11月行STN-DBS治疗的10例PD患者(PD组),同时纳入健康志愿者10名(健康对照组).对未服药状态下的10例PD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未开机、开机后1个月和开机后3个月,在相对安静的房间录制语音,应用Praat软件分析语音信号并提取3个基频参数,分别为基频均值、基频范围和基频标准差.同时对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语音信号采集和分析.结果 PD患者术后1个月未开机时,语音的基频范围[PD组为(15.5 ±4.8) St、健康对照组为(22.5 ±5.6) St,t=-2.962,P=0.008]和基频标准差[PD组为(2.4±0.7)St、健康对照组为(3.7±0.8)St,t=-4.017,P=0.001]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D患者开机后1个月时,语音的3个基频参数与术后1个月未开机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机后3个月时,语音的基频范围[开机后3个月为(19.2 ±3.8)St、术后1个月未开机为(15.5 ±4.8)St,P=0.017]和基频标准差[开机后3个月为(3.2±0.8)St、术后1个月未开机为(2.4±0.7)St,P=0.001]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未开机时,且与健康对照组间3个基频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TN-DBS治疗早期能改善PD患者语音语调单一的特征,缓解患者喉部肌肉及声带僵硬情况.

  • 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作者:许峰;姚晨;李晓秋;王新红;李晓明;王晓刚;林军;梁国标;张世忠;陶英群

    目的 探讨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10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与CT图像融合定位、单纯微电极记录或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确定靶点坐标,术后行MRI和(或)CT检查确定颅内电极的位置.单纯应用微电极记录69例(对照组),应用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40例(试验组).调整术后DBS程控参数以达到佳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估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随访时间为1.0 ~4.5年.结果 两组电极位置和电极植入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照组的术后程控平均电压为(2.5±1.1)V,高于试验组的(2.1±0.7)V(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UPDRS评分改善率为(43.7±6.9)%,高于对照组的(33.7±4.9)%(P<0.01).结论 在DBS手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与宏刺激技术安全、有效,可结合术前影像辅助定位丘脑底核.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痉挛性斜颈

    作者:范世莹;孟凡刚;张凯;杨岸超;刘焕光;张建国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比较不同靶点DB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5年2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BS治疗的14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其中7例采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DBS(简称STN-DBS),7例采用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简称GPi-DBS).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多伦多痉挛性斜颈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评估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3~150)个月.14例患者中,11例症状有明显改善,其末次随访时的TWSTRS评分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11例患者的TWSTRS评分中位改善率为69.6% (46.2% ~ 83.6%).STN-DBS的中位改善率为69.8%(46.2%~83.6%),GPi-DBS的中位改善率为68.7% (56.0% ~74.0%),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4例患者中,发生电极断裂1例,异动4例,嘴角抽搐1例,1例发生颈部无力、吞咽困难以及构音障碍.结论 DBS为痉挛性斜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STN和GPi均为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有效靶点.

  •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张建国;王忠诚;初君盛;吴胜田;张小英;周云;李少武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原发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和手术计划系统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PD病人的丘脑底核(STN)进行电极植入,术后至少6个月的评价和随访.结果 15例单侧和5例双侧STN的DBS术后病人肢体僵直、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前术后UPDRS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服药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 结论 STN的DBS手术治疗PD,对症状改善非常全面,可通过参数调整达到佳治疗效果,服药量明显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丘脑底核与电刺激术效果关系的研究

    作者: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姜晓峰;凌士营;喻廉;傅先明

    目的研究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观察术中丘脑底核(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以及对语言的影响,探讨电极在丘脑底核内的解剖位置与刺激效果的关系,以寻找植入刺激电极至STN的佳位置.方法 26例帕金森病患者,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植入丘脑底核,其靶点:X=11mm~13mm,Y=-1mm~-3mm,Z=-7mm.术中予以高频刺激(频率为130Hz~150Hz,脉宽为90μs~150μs,电压自0.5V开始,逐渐增至8V);利用电极的不同触点分别进行刺激,根据刺激效果和副反应的出现情况,确定电极在STN中的佳位置.其中有3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术后随访6~14月.结果 26例术中刺激发现,STN背外侧部是电刺激的佳位置,而电极过深及过外则易引起言语障碍.结论 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是PD慢性刺激的理想靶点,其背外侧部是刺激效果的佳位置.

  •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孙伯民;刘康永;郎黎琴;潘力;刘道宽;李殿友;凌至培

    目的应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PD),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对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底核,采用同期或分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周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佳疗效.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1例曾接受双侧丘脑腹中间核及一侧苍白球毁损后的患者只得到了轻度改善.结论 DBS法治疗中晚期PD,具有安全,副作用可逆转的优点,且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及病情发展调节刺激参数达到佳症状控制,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另外多巴胺类药物的用量也明显减少.

242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