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孔神经切断术的三维手术解剖
目的: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显示并研究与单孔神经切断术有关的手术解剖以及手术模拟.方法:取新鲜颞骨标本块,不脱钙聚合物包埋,骨切片机连续薄切片,经图像处理重建单孔神经、圆窗区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重建图像细致精确,完整地显示了与单孔神经切断术有关的手术解剖,实现了单孔神经切断术的三维手术模拟,并初步提出以圆窗膜后端为参照点寻找单孔神经的方法.结论: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单孔神经切断术的手术解剖可以提供直观的立体视觉,能清楚显示各结构之间复杂的空间毗邻关系,可以满足临床医师的颞骨手术解剖研究和手术设计的需要.
-
蜗窗膜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
目的 探讨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蜗窗膜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方法.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共对509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为8个月~78岁,平均年龄4.3岁.男性328例,女性181例.12岁及以下儿童为365例,12岁以上为144例.结果 509例患者中有460例患者成功进行蜗窗膜入路电极植入,比例为90.3%.12岁及以下童中365例患者中有323例成功植入,比例为88.4%,12岁以上144例患者中137例成功植入,比例为95.1%.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未出现1例颅内感染,开机后人工耳蜗工作正常.结论 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蜗窗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在儿童中.
-
三种病毒载体经蜗窗膜导入大鼠耳蜗的靶向分布比较
目的 比较3种病毒载体经蜗窗膜注人大鼠耳蜗鼓阶介导报告基因在内耳的转染分布,甄选螺旋神经节细胞及其神经纤维基因靶向转移载体.方法 分别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5型-腺病毒、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经大鼠耳蜗蜗窗膜缓慢注人鼓阶外淋巴,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载体导入后3、7、14天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内耳表达部位及荧光强度.结果 经蜗窗膜注入3种病毒载体能有效转染内耳多种类型细胞,相对其他两种病毒载体,5型-腺病毒载体高效转染螺旋神经节及其神经纤维,持续稳定表达2周以上.结论 不同病毒载体经蜗窗膜导入后,在耳蜗内的表达分布存在明显差异,5型-腺病毒高效转染耳蜗神经,可作为未来听神经病变分子治疗的载体工具选用.
-
圆窗微导管在梅尼埃病治疗中的应用
经鼓室应用庆大霉素治疗梅尼埃病正成为一种越来越普及的方法。采用中耳药物缓释装置可以较精确地在耳部用药并使该治疗标准化。报道应用圆窗微导管(round window microcatheter)行小剂量庆大霉素治疗梅尼埃病患者的结果。首先为27例确诊为梅尼埃病的患者(14男,13女;22~70岁,平均41岁;平均病程……
-
颞骨高分辨率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圆窗暴露难易的预判
目的 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对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中圆窗暴露难易程度的预判方法.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颞骨HRCT检查并行CI手术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轴位HRCT圆窗层面上:①面神经垂直段外缘至外耳道后壁内缘的垂直距离(面-壁距);②面神经与圆窗内后缘在耳蜗底壁的夹角(面-窗角);③面神经与鼓环在圆窗内后缘的夹角(面-窗-环角)的数值.经面神经外缘做一与外耳道后壁平行的直线(面-窗线),按其是否穿过圆窗进行分类:0型,面-窗线位于圆窗后方;1型,面-窗线与圆窗相交;2型,面-窗线位于圆窗前方.分别将上述参数与CI术中圆窗暴露难易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 结果 面-壁距、面-窗角、面-窗-环角对术中圆窗暴露难易程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76、34.57和14.24,P值均<0.05).0型面-窗线,圆窗易暴露;1型面-窗线,圆窗部分暴露的可能性大;2型面-窗线,圆窗无法暴露的可能性大. 结论 术前颞骨HRCT能够很好地预判CI术中圆窗暴露的难易程度,面-壁距、面-窗角、面-窗-环角都可作为判断指标,而面-窗线相对简便有效.
-
离体圆窗膜对地塞米松不同制剂的通透性
目的制备离体圆窗膜试验模型,分析海藻酸钠(alginate sodium, ALG)、羧甲基甲壳胺(carboxymethyled chitosan, CHI) 2种缓释剂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透膜释放的效力.方法模拟中耳及外淋巴腔环境,设计圆窗膜离体试验模型;制备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甲壳胺的地塞米松磷酸钠组.利用圆窗膜离体试验模型,于9 h内的不同时间点采样,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测定浓度,计算地塞米松对圆窗膜的累积通透量并进行方程模拟.结果对照组在给药后3 h内迅速通透圆窗膜,3 h后接近平衡;25 g/L海藻酸钠分别与4 g/L或6 g/L羧甲基甲壳胺的配方缓释作用强(P<0.01);单独应用25 g/L海藻酸钠的缓释作用次之;单独应用4 g/L羧甲基甲壳胺仅具有微小促渗作用.结论离体圆窗膜通透模型允许地塞米松分子自由通透;添加合适剂量的缓释材料--海藻酸钠与羧甲基甲壳胺的地塞米松磷酸钠制剂具有明显缓释作用,有可能成为未来用于内耳局部给药缓释材料的理想选择.
-
圆窗区颞骨切片和CT对照观察
目的明确圆窗区及其相关结构在耳的横断薄层和在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为该区域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外观无异常的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30侧),以眦耳线为基线,用高分辨率CT扫描,获得间隔为1.00 mm,厚度为1.00 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颅脑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常规脱钙、脱水、火棉胶浸胶,包埋并按标记切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的下表面并扫描照相.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逐一辨识颞骨内听小骨、骨性半规管、前庭、圆窗、圆窗龛、耳蜗、锥隆起、内耳道、耳蜗水管等结构.结果颞骨横断CT扫描,有18~22个层面,圆窗和圆窗龛出现层面多为第10层(右侧)和第11层(左侧),圆窗龛前壁厚度平均为右侧0.92 mm和左侧0.90 mm,龛深平均为右侧1.89 mm和左侧2.04 mm,龛与颈静脉窝间骨壁的平均距离为右侧2.10 mm和左侧2.39 mm.龛前壁厚度、龛深、龛与颈静脉窝骨壁的距离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耳颞区火棉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
鼓室灌注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和比较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和圆窗置管微泵灌注地塞米松3种方法治疗难治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方法 55例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圆窗置管微泵灌注用药治疗21例(置管组),每次2.5 mg/0.5 ml,维持1小时,每天两次,连续给药7天,总剂量35 mg;鼓膜穿刺注药23例(穿刺组),首次剂量为2.5 mg,此后,每2天重复注药1次(每次2.5 mg),共4次,总剂量10 mg;鼓膜切开置管滴药11例(滴药组),首次剂量为0.5%地塞米松0.5 ml,经通气管滴入鼓室,每天重复滴药2次(每次2.5 mg),共7天,总剂量32.5 mg.同期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32例突聋患者,且拒绝鼓室用药者随访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各组听力恢复及并发症情况.4组治疗前听力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 治疗完成后1月纯音测听检查:置管组、穿刺组和滴药组平均PTA分别提高9 dB、8.6 dB和1.7 dB,前2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 dB(P〈0.05),置管组8例(38.1%)听力改善约15~56 dB,无效13例;穿刺组8例(34.8%)听力改善约16~54dB,无效15例;滴药组1例(9.1%)听力改善约26 dB,无效10例;对照组3例(9.4%)听力改善约15~36dB,无效29例.结论 鼓室灌注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突聋方法安全有效,为用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聋患者,提供了再次治疗的机会.
-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常见的先天性中耳及邻近解剖异常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力的有效的途径。CI的成功实施需要依靠术前准确的临床诊断及对耳内解剖结构的详尽的影像学评估。国内外学者根据CI手术入路要求,对围绕面神经隐窝开放和耳蜗电极植入相关的结构如乳突气化及病变情况、颈静脉球高位及裸露、乙状窦前移或过大、面神经走行异常、听骨链及两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术前对CI术式选择及手术难易、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对减少CI及其他耳内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增加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I术中常见的中耳及其邻近解剖异常,如乳突气化异常、先天性听骨畸形、先天性两窗畸形、面神经管畸形及走行异常、乙状窦前移或过大、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球憩室及颈静脉球裸露等先天性畸形进行综述。
-
圆窗途径内耳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圆窗是内耳局部给药的重要途径,依托智能给药系统实现微创的内耳给药方法将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而药物载体是构建智能给药系统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内耳局部药物研究中常用的载体有病毒载体、纳米粒载体、原位凝胶、蛋白质载体,本文重点介绍各类型载体在内耳局部给药系统研究应用的特点.
-
小型猪耳后入路内耳导入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明确小型猪耳后入路内耳导入的手术过程中相应的解剖标志及注意事项,论证其保存外耳和中耳传音特性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6月龄贵州小型猪5头,麻醉后手术分为五个主要步骤进行:1.耳后沟切开;2.暴露茎突;3.暴露面神经;4.轮廓化外耳道;5.暴露鼓室、圆窗及鼓阶导入.结果 每个步骤的主要解剖标志为:1.眶下缘、颧弓上缘、耳后沟、下颌骨升支、耳后肌腱;2.茎突尖、茎突脊、茎突根部隆起、枕骨髁;3.面神经垂直段、骨性外耳道;4.面神经与外耳道间的"小舌"状骨片;5.上鼓室外侧壁、面神经水平段,鼓索神经、圆窗.主要的解剖要点为:1.耳后切开长度约6cm;2.骨面暴露向后不要超过茎突脊尾侧0.5cm;3磨骨范围不必超过面神经垂直段尾侧;4.不要损伤外耳道皮肤;5.鼓膜掀起范围要尽量小,导入方向为圆窗腹侧部.结论 耳后入路内耳导入手术过程中解剖标志明确,是理想的导入方式,但由于小型猪自身解剖特点,耳后入路必然会部分改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特性.
-
豚鼠不同部位引导的40 Hz相关电位特点的对比
目的:对比观察从豚鼠不同部位引导的40Hz相关电位的特点,为临床低频听力检测提供适宜指标.方法:采用适宜的参数即带通滤波为8~30Hz,刺激间隔为25 ms,扫描时间为100 ms从豚鼠的颅顶和圆窗同步记录听觉中潜伏期40Hz相关电位和听觉早潜伏期40Hz相关电位(40Hz AERP-MLR和40Hz AERP-ELR).结果:两种电位的共同特点是频率响应好,波形稳定,易辨认.圆窗的40Hz AERP-ELR较颅顶的振幅高,反应阈值低,特别是低频的反应阈值低,在0.5 kHz短纯音时听阈可达到(14.15±6.06)dBnHL.而颅顶40HzAERP-MLR的反应阈值则是(43.50±9.65)dBnHL,明显高于圆窗反应阈值(P<0.01).结论:经圆窗引导的40Hz AERP-ELR在低频听力检测中优于颅顶,为临床低频听力检测提供一项较好的客观指标.
-
经圆窗引导的40 Hz电位与耳蜗电图慢成分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电位,为临床低频听力检测提供适宜指标.方法:将球形电极置于豚鼠圆窗膜上,引导出两种听觉诱发电位,即耳蜗电图慢成分(SWC-EcochG)和听觉早潜伏期40 Hz相关电位(40 Hz AERP-ELR).结果:两种电位的共同特点是频率响应好,波形稳定,易辨认,反应阈值低;40 Hz AERP-ELR的振幅与声强始终成正比.阈值时略高于SWC-EcochG,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这两种电位为临床及科研的低频听力检测提供良好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 听觉早潜伏期40 Hz相关电位 耳蜗电图慢成分 圆窗 -
鼓室成形术的术式选择及失败原因探讨(上)
上世纪50年代初,耳科学家Wullstein、Zollner等根据椭圆窗声压变换及圆窗的保护机制,提出鼓室成形手术改善听力的设想,并将鼓室成形术分为Ⅰ~Ⅴ型.随后很多耳科学家致力于手术方法及术式的改进,除将经典的乳突根治与鼓室成形术结合起来外,还发展了保存或重建外耳道后壁,保持正常解剖结构的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等方法.
-
免疫性内耳病模型的建立及地塞米松圆窗和全身给药的疗效
目的 建立免疫性内耳病模型,并初步比较地塞米松圆窗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治疗的效果.方法 先用钥孔嘁血蓝蛋白(KLH)加完全弗氏佐剂在豚鼠背部多点皮内注射,2周后用KLH加不完全弗氏佐剂加强,同日通过手术将浸满KLH的小块明胶海绵置于圆窗上制作免疫诱导的内耳病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微渗透泵(同时设PBS对照组)圆窗给药, 以腹腔注射全身给药治疗免疫性内耳病,给药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①动物模型ABR听阈:6只对照组豚鼠无明显听力损失,39只实验组豚鼠听力损失在10 dB以上的有22只;②治疗效果比较:17只听力损失≥15 dB的豚鼠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圆窗局部给药6只动物,治疗全部有效,ABR听阈平均下降13.3 dB;全身给药6只动物,4只有效, ABR听阈平均下降13.7 dB;PBS组全部无效.结论 KLH经圆窗诱导的免疫性内耳病模型的成功率较高;地塞米松跨圆窗给药的有效性不亚于全身给药.
-
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显微解剖及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并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0例(60侧)国人尸体头颅进行面神经隐窝的显微解剖测量;经面神经隐窝入路,对10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 面神经锥段到鼓索隆起距离为(5.29±0.42)mm;在圆窗、卵圆窗平面,面神经乳突段到鼓索神经的距离分别为(2.95±0.23)mm和(3.84±0.25)mm;锥隆起到圆窗龛和卵圆窗的距离分别为(3.71±0.15)mm和(1.23±0.10)mm;圆窗龛到面神经乳突段距离为(3.82±0.31)mm;卵圆窗到圆窗龛距离为(1.91±0.16)mm.10例耳聋患者均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圆窗龛、卵圆窗、锥隆起、面神经、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等是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重要解剖标志,掌握此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将有助于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
经圆窗膜途径局部应用L-乙酰半胱氨酸和(或)卡罗维林对新霉素耳蜗毒性的保护性作用
目的 研究经圆窗膜途径局部应用抗氧化剂L-乙酰半胱氨酸和(或)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卡罗维林对新霉素引起的耳毒性有无保护性作用.方法 40只健康豚鼠行外科手术,暴露右侧圆窗龛,将所需药物滴在明胶海绵上,再放置于圆窗龛内,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L-乙酰半胱氨酸、卡罗维林和L-乙酰半胱氨酸+卡罗维林,30 min后再滴入50%新霉素于明胶海绵上.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乙酰半胱氨酸组、卡罗维林组和L-乙酰半胱氨酸+卡罗维林组平均听阈分别改善27、28和37 d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的平均外毛细胞损失率为85%,平均内毛细胞损失率为81%;与其相比,L-乙酰半胱氨酸组、卡罗维林组和L-乙酰半胱氨酸+卡罗维林组的平均外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56%、60%和40%,平均内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60%、57%和3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经圆窗膜途径局部应用L-乙酰半胱氨酸和(或)卡罗维林能够保护新霉素引起的耳毒性.
-
圆窗膜破裂的手术治疗
Blair Simmon首先提出突发性聋可由机械性压力引起圆窗膜破裂.近年,我们诊治3例,现报告如下.
-
鼓室内给药在内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使得全身用药在内耳中达不到足够的浓度,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为了达到有效浓度增加全身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副作用,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鼓室内给药可避开血-迷路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使得外、内淋巴液内的药物浓度较高,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治疗内耳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其可行性.鼓室内给药的理论基础是药物必须能够经圆窗膜渗透,在外、内淋巴液内达到有效的浓度.
-
水杨酸钠对豚鼠圆窗记录自发性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 建立一种经圆窗慢性电极观察纪录听神经自发性电活动的方法 ,并观察水杨酸钠致听神经自发性电活动增加效应的变化规律以及耳鸣治疗药物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体质量300~450 g花色豚鼠,预先埋置左圆窗电极,以电生理仪记录圆窗电极的自发性电活动变化,计算平均电压值(MIV)及C1~4共4个频段的功率谱值(MPBV).观察豚鼠注射水杨酸钠(400 mg/kg)后AP阈值、MIV、C1~4MPBV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各耳鸣治疗药物对已发生变化的AP阈值、MIV和C1MPBV的影响.结果 利用圆窗电极可以较好的观察到听神经自发性电活动.注射水杨酸钠后AP阈值在3 h后达到高,24 h后即已恢复正常.左耳圆窗区自发性电活动的MIV及C1频谱区的MPBV也在注射水杨酸钠3 h后增加到大,但需48 h后才恢复到水杨酸钠注射前的水平.C2~4频段的功率谱在注射水杨酸钠前后无明显变化.注射所有耳鸣治疗药物前后AP阈值变化均不明显,注射利多卡因和盐酸氟桂嗪前后MIV和C1MPBV差异显著,注射生理盐水和尼莫地平前后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经圆窗电极可以较好的纪录到豚鼠听神经自发性电活动的情况, 水杨酸钠可以导致豚鼠圆窗区自发性电活动强度明显增加,这种效应可被利多卡因、盐酸氟桂嗪阻断,而尼莫地平和生理盐水不能阻断这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