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0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发病机制及治疗时机.方法:3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2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7例,胆总管空肠吻合2例.结果:30例中生存26例,并发切口感染4例,肾衰2例,均保守治疗好转,术后死亡4例,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AOSC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确诊应尽快行胆道减压手术.
-
1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致感染性休克的护理
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在中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管疾病,尤其西南地区发病率很高,占收治胆道疾病的1/5~1/4,男女患者的发病率相近。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49岁,其病死率为4.5%~43.5%,国外为20.0%~87.5%,仍是胆道良性疾病的首要死亡原因。本病的特点是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伴发胆管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积脓、胆道高压,大量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多菌种、强毒力、厌氧与需氧菌混合性败血症、内毒素血症、氮质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中感染性休克、胆源性肝脓肿、脓毒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导致病人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现将1例我科室发生的病例报告如下。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J型支架引流术120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胆总管切口的处理方式有T型管引流和一期缝合两种常用术式,前者术后并发症多且患者带管时间长,而后者有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致胆道高压及胆漏的风险.本文探讨J型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在LCBDE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
急性胆管炎诊治研究现状
急性胆管炎是因为胆道部分或完全梗阻后继发感染而导致的一种胆道感染性疾病,如果不能被早期诊断且得到有效治疗则可迅速发展至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种潜在全身感染性疾病,是良性胆道疾病首要死亡原因.但近些年胆道引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疾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急性胆管炎的诊治新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以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及其治疗,以了解急性胆管炎的诊治研究现状.
-
胆肠吻合术后返流性胆道高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胆肠吻合术(CES)是修复胆管缺损和疏通胆流的较好方法,多数病例疗效佳,但部分病例,进食后会现一过性的右上腹不适、胀痛或类似胆管炎的症状,即胆肠吻合术后综合征(SCES),其发病机制,传统概念是上行性胆道感染,是否返流=感染?带此问题,作者从胆道流变学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CDS)胆管空肠吻合术(CJS)患者,进行了术后胆肠压力同步测定和综合性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选择性放置J型导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自1991年报道后,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现已公认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佳方法,有望成为外科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术式[1-4].尽管国内外胆总管探查取石后一期缝合有许多成功应用的报道[5],但胆漏的发生率仍较高,胆道探查后十二指肠乳头水肿或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围手术期胆道高压可能导致胆汁渗漏,因此胆总管探查后需要放置合适的胆道引流.自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我院对59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内放置可在预定时间自行脱落并随粪便排出的J型导管,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胆道高压对正常及冠状动脉狭窄犬心血管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胆道高压对正常及冠脉狭窄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 利用自制胆道高压模型及动物活体心脏插管技术使用冠状动脉节段阻力测定的方法.结果 急性胆道高压使正常冠脉组平均动脉压(Pa)及左室压(lvsp)先升后降双相变化而冠状动脉流量(Fcx)相对恒定.但使冠状动脉总阻力(R)及心外膜血管阻力(R1)降低P<0.01.减压后数值恢复.在冠状动脉狭窄组胆道加压使Pa Lvsp Fcx均减低P<0.05,减压后Lvsp不能恢复加压前水平.而冠脉总阻力R及心内膜血管阻力R2明显增高P<0.01.结论 ①急性胆道高压引起心血管功能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节段阻力的改变.②正常犬急性胆道高压引起心脏功能改变是可逆的.冠状动脉狭窄犬单纯急性胆道高压可加重心功损害导致不可逆性改变.
-
迷走神经在急性胆道高压所致血液动力学变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