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培养和染色方法的改进
诊断黑热病可靠的方法是检查病人体内有无病原体.但有时由于所得的材料含虫量较少,涂片检查往往为阴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和诊断率,常采用体外培养法培养出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后再进行制片,染色.培养时一般多采用三N(Nory-MacNeal-Nicoll)培养基,但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三N培养基由于温度的作用和在试管内较长时间的液体浸泡,使培养基变得脆而软,制片时出现许多琼脂碎片;涂片前也因反复洗涤离心的作用均影响了制片效果.为提高黑热病诊断依据和制片的质量,我们经反复试验,对三N培养基和涂片染色法进行了某些改进,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
不同体外方法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
自从1986年Schermer等[1]发现角膜缘干细胞位于角膜缘基底Vogt栅栏内后,对角膜缘干细胞缺失和角膜上皮病变治疗有了许多新的疗法,其中以角膜缘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法治疗上述疾病比较有效.目前,多数学者采用组织块法进行角膜缘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但在培养系中干细胞能否从组织块中迁移出来尚有争议.
-
复方聚甲酚磺醛凝胶剂体外抗滴虫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聚甲酚磺醛凝胶剂的体外抗滴虫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法.结果:本制剂的低杀滴虫浓度为含聚甲酚磺醛45 mg/ml和辛苯聚醇50 mg/ml.结论:在试验剂量下,该制剂有明显的杀阴道滴虫作用.
关键词: 复方聚甲酚磺醛凝胶剂 滴虫 体外培养法 -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三种不同染色方法的比较
黑热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检出患者体内存在无鞭毛体[1],但有时由于所得的材料含虫量较少,骨髓等涂片检查往往为阴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和诊断率,常采用体外培养法培养出前鞭毛体后再进行涂片,染色。所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是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中必须观察的重点内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通常用姬氏染色,鞭毛着色需要较长时间,课上操作费时。本文比较了3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其介绍如下。
-
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人用鼠源单克隆抗体
目前,人用鼠源单抗的生产方法一般分为体内法和体外法2种.体内法即腹水法.尽管腹水中抗体浓度比较高(2~10mg/ml),但由于所用的BALB/c小鼠必须达到SPF级,繁殖、饲养BALB/c小鼠及生产腹水、纯化抗体的厂房必须符合GMP要求,WHO及我国对体内法生产的人用鼠源单克隆抗体的质检项目繁多,要求严格,因此限制了体内法在人用鼠源单抗生产领域的应用.由于体外法(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法)的产品纯度高,可以避免鼠类病毒的污染,简化质检项目,操作具有可控制性,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因此是人用鼠源单抗生产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
-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几点体会
为了研究人的染色体组成,所选用的组织细胞必须处于增殖状态,我们才能获得适于观察和分析的染色体标本.在人类,除少数组织(骨髓和睾丸组织)始终处于不断分裂之中外(但取材较困难,且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其余各种组织都需经过体外培养才能使细胞大量增殖.其中的外周血体外培养法运用广泛,细胞遗传学领域中90%以上的研究取材于它.
-
体外培养法与RNA等温扩增法对脲原体检测能力比较
目的 比较体外培养法与RN A等温扩增法对脲原体的检测能力.方法 2016年1-8月共收集了103份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患者的首次尿标本.标本平均分成3份,分别用于脲原体的检测.第1份采用RN A等温扩增法,第2份采用体外培养法,第3份采用体外培养联合测序法.其中,体外培养联合测序法将作为参考方法,横向评估体外培养法和RN A恒温扩增法对脲原体的检测能力.结果 基于体外培养联合测序法,共有24例标本(23.30%)检测出了脲原体.其中,14例(17.50%)来自于男性,10例(43.47%)来自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40~<50岁脲原体检出率高(5/12,41.67%).与参考方法相比,体外培养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18/24)和100.00%(79/79);RN A等温扩增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3%(23/24)和96.20%(76/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份检测出脲原体阳性标本中,17例(70.83%)为微小脲原体,7例(29.17%)为解脲脲原体,未检查到微小脲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共同存在的情况.18例培养阳性标本进行了体外药敏测定,其中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体外敏感性差.结论 与培养联合测序法相比,体外培养法和RN A等温扩增法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从临床应用角度来讲,二者联合使用可能会对脲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
人生精细胞大X染色体的聚缩现象和意义
1994年我们采用直接低渗法制备正常人精液中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发现其分裂相显示了有很长"尾状纤维结构"的大X染色体,Y染色体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构[1].随后又采用体外培养法对人精液进行长期培养,在培养48~62天时又观察到大X、Y染色体从出现到聚缩为正常的过程,证实了这种大X染色体现象的存在.还观察到培养过程中的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显示了极典型的X染色质(Barr小体),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