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横结肠系膜炎性假瘤一例报告

    作者:陈惠恩

    横结肠系膜炎性假瘤少见,易混同于其他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困难.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5岁.自觉右下腹无痛性包块半个月,于1993年7月11日就诊.

  • 基于基因敲除的炎性肠疾病复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赵慧慧;汤慧芳

    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炎症性肠疾病(IBD)的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单敲除某些与人类IBD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并不表现为IBD的症状或症状较轻,而结合其他造模因素建立的复合动物模型能更好地模拟IBD的临床特征.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类新型复合动物模型的具体特点:基因双重敲除动物模型较单基因敲除模型的建立周期更短、疾病症状更明显;螺杆菌复合基因敲除模型有助于研究微生物感染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基因敲除的基础上特异性缺失某种免疫细胞可用于研究该免疫细胞在IBD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探索IBD的机制,其中Muc2/IL-10双重敲除模型有望成为IBD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

  • 蛋白泛素化修饰调控炎性肠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

    作者:凌静;李红蕊;陈玮琳

    炎性肠疾病是一种慢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炎症性疾病.泛素化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近年来关于泛素化去泛素化系统在炎性肠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蛋白泛素化修饰调控炎性肠疾病过程所需的E3泛素连接酶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较为清楚的有环指蛋白183(RNF183)、环指蛋白20(RNF20)、Itch和锌指蛋白A20.其中RNF183可靶向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泛素化降解促进NF-κB活化;RNF20促进组蛋白H2 B单泛素化从而下调相关炎症因子的转录;Itch促进维甲酸核孤儿受体γt泛素化降解抑制IL-17介导的肠炎;A20以其特有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双重活性影响炎性肠疾病的发展.本文综述了以上分子在炎性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 经肠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正祥;张明黎;陶科明;张开光;丁西平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的微探头超声(MPS)检查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活动期炎症性肠病行 MPS 检查;分析肠壁、肠旁病变等声像学特征及与临床、病变内镜特征的关系。结果①正常肠壁20例;溃疡型结肠炎37例,其中临床轻中度28例,重症9例;结直肠克罗恩病5例。②病变区域管壁增厚:正常、轻中症溃疡性结肠炎(UC)、重症 UC、克罗恩病(CD)平均管壁总厚度(mm)分别为(3.56±0.67、4.56±0.66、6.52±0.48、9.62±0.58,P <0.05)。③UC、CD 管壁各层次增厚率分别为:M75.7%(28/37)/100%、SM91.9%(34/37)/100%、MP 59.5%(22/37)/100%、S 44.9%(17/37)/80%(4/5)。④Tsuga 分型:I 型8,肠壁厚度正常,m-s m、sm-mp 分界清晰;Ⅱ型12例,肠壁增厚但上述层次结构分界仍清晰;Ⅲa 型5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不规则。sm-mp 分界清晰;Ⅲb 型4例,肠壁增厚,上述层次结构分界均不规则;Ⅳa 型4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模糊,sm-mp 分界清晰;Ⅳb 型4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模糊,sm-mp 分界不规则。⑤UC 肠壁呈相对规则的环形增厚、CD 呈相对不规则环形增厚。⑥其他:CD 者1例见管状无回声结构、1例见黏膜下层低回声结节。结论MPS 检查操作简便,可在良好的直视下显示病灶,同时又可在不预先扩张的情况下对腔内狭窄性病灶进行安全方便的超声检查,易被患者接受,也不增加患者的痛苦,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作者:胡安琦;王矛;李仁柱;杨惊雷

    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机理.方法 17例患者给予消炎松解汤由胃肠减压管内注入,结合抗炎、肠外营养等支持治疗.结果本组17例患者全部治愈,腹痛缓解时间3h~2 d,临床治疗时间3 ~7 d,平均4.5d.治疗时间均少于国内外报道.结论消炎松解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标本兼治作用,治疗时间短、见效快、费用低,为目前治疗该病的佳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例

    作者:任松波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方法:对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13天.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术后6~15天,在出现症状前肠蠕动曾一度恢复.如果冒然再次手术,将造成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机会.采取有效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是治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的正确方法.

  • PTGER4基因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小芳;吕小平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类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PTGER4编码产生前列腺素E2(PGE2)受体的EP4亚基,其危险等位基因能增加EP4表达,后者与PGE2结合发挥PGE2在胃肠道的稳态和促炎作用.目前已报道的与IBD易感性有关的PTGER4多态性位点有rs4495224、rs7720838、rs17234657、rs4613763等,这些位点多态性与UC或CD的发病有关,但在不同国家地区研究结论不一致.多数研究认为PTGER4基因突变与CD易感性独立相关,未发现PTGER4基因与IBD其他易感基因如NOD2、IL23R、SLC22A4/5、NELL1之间有相互作用.但在德国CD人群中,PTGER4基因的rs4495224和rs7720838位点多态性与ATG16L1基因突变位点有异位显性关系.

  •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2α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环;孙明军

    在活动性炎症性肠病(IBD)中结肠炎症组织存在明显的缺氧区域,缺氧诱导因子(HIF)是主要的能够应答细胞内低氧而对多种基因进行调控的转录因子。本文分析了HIF-1α与肠道炎症反应、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以及HIF-2α与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认为HIF-1α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双重作用,既参加了肠道损伤过程同时也发挥了肠道保护作用;HIF-2α则促进了IBD的炎症发展。

  • 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莎;林征;卞秋桂;王美峰;林琳;张红杰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和中文版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对10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韧性总分分别为(157.6±31.7)分、(62.5±15.0)分;除社会功能维度与乐观维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正相关(r=0.200~0.49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坚韧、居住地、中度和重度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10年可预测IBD患者生活质量(β=0.319,0.268,-0.218,-0.373,-0.260,P<0.05).结论 IBD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韧性相关.医护工作者可通过帮助患者促进心理韧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肠道微生态与炎性肠病及益生菌的治疗作用

    作者:孙川喻;汤庆娅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目前,随着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社会与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 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美国U C和CD的患病率为0.201‰~0.238‰,总患病人数为100~150万[1],且多为青少年发病,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机体免疫、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环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发现163个遗传多态性与 U C或CD的发病相关。大多数涉及肠道对菌群的免疫反应的调节及肠黏膜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维持,具有遗传倾向个体的肠道免疫与菌群间相互作用的紊乱,是IBD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IBD发病的特征[2],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机制和整个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完整性成为IBD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和目前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 鼻肠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曾建挺;王继亮;蔡开琳;章孟;杨佳;赵翔

    目的 比较鼻肠管和鼻胃管在炎性肠梗阻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之间收治的58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随机分成鼻肠管组和鼻胃管组予以治疗,观察各项临床治愈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均治愈,鼻肠管组的各项临床治愈指标均优于鼻胃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在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鼻肠管的作用比鼻胃管好.

  • 炎性肠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宝林;戴显伟

    炎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近年来,在国内报道日见增多.对其病因及诊断、治疗的研究报告也日渐增多,预计在新的世纪里,对IBD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将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并将取得巨大成绩.

  • 克罗恩病并发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陆君阳;林国乐;邱辉忠;钱家鸣;肖毅;吴斌

    目的 总结克罗恩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合并并发症的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6例克罗恩病患者并发症包括肠梗阻27例,肠瘘6例,急性肠穿孔4例,消化道出血5例.手术方式: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2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回结肠吻合术11例,右半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2例,回盲部切除、回结肠吻合术3例,小肠部分切除+结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6例,回结肠吻合口切除重建术1例,以及其他1例.1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5例,腹腔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1例.其中2例死亡. 结论 克罗恩病并发症以肠梗阻及肠瘘多见,手术是目前克罗恩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 克罗恩病102例临床分型及术式选择

    作者:杨维良;李福军;张浩民;赵志;张建国;裴建华;张成;汪艳军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类型与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3年来经外科治疗的10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小肠部分切除术71例,结肠部分切除造口术4例,回肠部分切除造口术3例,小肠结肠短路手术4例,内瘘行小肠及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4例,回肠穿孔修补术3例,肠粘连松解术6例,腹腔脓肿引流术并小肠造口术4例,结肠癌根治术3例.结果本组术前确诊48例,误诊54例,误诊率52.9%.根据发病缓急程度、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特点,分为急性阑尾炎型、慢性肠炎型、肠梗阻型、腹腔肿块型、腹膜炎型、出血型、肠瘘型、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型.手术缓解或有效90例(88.2%),1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死亡3例.结论 CD临床类型多种多样,采用相应的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Crohn病 炎性肠疾病
  •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赵涛;宋彬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者均属于内科系统疾病,只有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病情发展或出现并发症时才需要外科治疗,但二者的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截然不同.外科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方式.

  • 内镜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价值

    作者:缪应雷;黄华丽

    内镜检查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对该病的诊断、疾病活动性以及恶变的监测均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数十年里内镜技术已经取得飞速的进步,除能观察到病变肠道,且能活检组织和进行各种治疗.本文将对内镜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自己的心得.

  • 炎性肠道疾病外科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喻德洪;王汉涛

    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通常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CD).IBD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IBD基本属于内科治疗的疾病,但有不少患者因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或出现并发症而需要外科处理.

  • Crohn病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卢崇亮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约为(50~100)/10万人,我国为(6~10)/10万人.其中41%~55%发生在回盲部,小肠30%~40%,结肠14%~26%[1],十二指肠仅占2%~3%,胃罕见[2].我国CD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女性稍多于男性[3,4].CD的病因至今未明,但根据其白种人多见于黑人,犹太人多见于非犹太人,欧洲人多见于亚洲人等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好发于淋巴组织丰富的末端回肠,并有淋巴组织阻塞和增生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提示其发病可能有宿主种族、地区环境和个体易感等多种因子参与[5,6].病理表现主要为节段性贯壁性肉芽肿性全肠壁炎,粘膜裂沟样溃疡及疤痕形成,常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而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高,再手术率亦高[7,8].现就CD的外科治疗综述如下.

    关键词: Crohn病 炎性肠疾病
  • 炎性肠病的外科诊治

    作者:周建平;周家鹏

    单纯从外科角度来看,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应包括如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Crohn病(Crohn's disease,CD)、肠结核、坏死性小肠炎、肠伤寒穿孔等疾病,但人们一般只将UC和CD称为IBD.IBD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UC及CD的患病率分别为(50~80)/10万及(20~100)/10万,发病率分别为(3~10)/10万及(1~10)/10万.在亚太地区此病并不常见,近三十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但尚无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也无明确的治疗规范.

  •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高枫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结直肠一种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1859年,Samuel Wilks首先提出这个专业名词.

192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