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汪建平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十年来IBD患者逐年增加,尤以CD为甚.其中10%~30%的UC患者和70%的CD患者一生中至少需进行一次手术治疗[1].UC与CD虽同属IBD范畴,但其病理、病程演变存在诸多不同,明显的区别即在于:UC通常是连续性病变,多数情况下为求根治可选择切除全部结直肠,因而认为是可经外科根治的;而CD呈节段性、多部位发生,且具有难以避免的术后复发等特点,主流意见倾向于有并发症的CD才需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时要求保留尽可能多的肉眼所见正常肠段.

  • EB病毒与炎症性肠病

    作者:夏璐;吴小平

    EB病毒(EBV)是首个发现的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人类病毒,EBV感染和炎症性肠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原因不明.研究发现IBD患者中肠黏膜感染EBV的比例大大增加,并且EBV感染和IBD病情加重及其难治性病程相关.免疫抑制治疗明显改善了IBD的预后,但可能造成机会感染增加,并诱发可能与EBV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本文总结了目前对EBV造成肠黏膜炎症的病理生理机制、EBV与IBD病情加重及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关系的认识及相应的临床对策.

  •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作者:兰雷;陈垦;王晖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顽固性难治的慢性非特异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lerative colitis,UC)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CD),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作者:胡智明;邹寿椿;赵大建;陶厚权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9例.结果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分离粘连时引起多发性肠破裂、肠瘘,后经保守治疗治愈;8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1.5d,无1例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1)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轻,部分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排便,体征虽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3)保守治疗大都有效,治疗上好先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应严密观察,如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再及时中转手术.

  • CT仿真结肠镜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的对照研究

    作者:孙全伟;孙悦

    目的 对比评价CT仿真结肠镜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价值,并探讨IBD的影像学表现,为IBD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于2008年4月至2013年5月间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IBD患者,以结肠镜、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对比分析CT仿真结肠镜与常规增强CT对IBD的诊断价值,同时对影像学变化与IBD发生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影像学表现对于IB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结果 采用CT仿真结肠镜检查对于IBD诊断的敏感度为95.00%,特异性为89.47%,准确率为83.72%.较腹部增强CT组显著升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结肠黏膜表明不光滑,出现颗粒状(X1)、肠壁增厚强化(X2)、结肠带消失(X3)可对IBD的发生作出预测;结肠黏膜表明不光滑,出现颗粒状诊断的特异性高为95.40%,肠壁增厚、强化诊断的敏感度高为80.72%,结肠带消失诊断IBD的准确率高为78.26%,而结肠黏膜表明不光滑,出现颗粒状并结肠带消失联合诊断的特异度显著升高,但敏感度明显下降.结论 对于IBD的诊断,CTC较腹部增强CT具有更高的诊断率;此外,结肠壁增厚、强化的发生对于IBD诊断为敏感,而结肠粘膜不平滑、出现颗粒状并结肠带消失是IBD特异的影像学表现.

  • 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探讨

    作者:陈训军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的方法和思路,并就内镜对它的诊断价值予以评估.方法:回顾本院近5年来住院治疗的确诊(包括在上级医院确诊)的28例炎症性肠病病例的内镜诊断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内镜对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和50%.结论:内镜及活检是炎症性肠病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但是对炎症性肠病表现只有相对的特异性.内镜追踪观察是提高确诊率和了解病情进展的主要手段.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0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明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6年来诊治的1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发生在术后10 d内,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4 d.结论:早期诊断及积极的保守治疗是处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重要措施.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佳;李秋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C型凝集素.MBL可介导调理吞噬作用或通过MBL途径激活补体,在机体天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MBL具有炎症调节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MBL缺陷在人群中非常多见,既往研究表明,MBL缺陷与反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现综述近几年对MBL临床意义,尤其是在合并其他免疫缺陷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MBL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疾病的关系

    作者:葛文松;范建高;沈博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国内外IBD发病率逐渐增高,IBD在我国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IBD患者的肠外表现发生率高达21%~47%[1].肝胆系统受损为IBD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与以免疫介导的原发性肝胆系统疾病难以区分.临床上IBD与自身免疫性肝胆疾病通常合并存在,其成因或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肝胆疾病与IBD拥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irrhosis,PSC)、小胆管PSC/胆管周围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重叠综合征以及IgG4相关胆管炎(IgG4-associated cholangitis,IAC);肝胆疾病与IBD都可以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如胆石症、门静脉血栓形成;IBD药物相关肝毒性.笔者主要从IB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胆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简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认识IBD与肝胆病变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 高压氧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晨(综述);孔德润(审校)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已有的治疗措施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及疾病进展,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临床上对应用糖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6‐巯基嘌呤等常规药物及饮食治疗无效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 CD)患者使用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 HBOT ),取得了一定效果,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1‐2]。

  • 溃疡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UC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邓磊;何松;赵晓莉

    目的 探讨血清MUC1(sMUC1)在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各组间的表达差异,了解sMU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该院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31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31例,将结直肠癌组根据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随机采集在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血清31例为对照组.采集入组病例临床检查资料,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所有入组对象的sMUC1水平,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的sMUC1表达水平[(9.98±7.75)、(8.64±6.09)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6±3.49)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47).结直肠癌组内分析,其中转移组sMUC1表达水平[(13.80±9.69)U/mL]较高,与未转移组[(6.82±3.58)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在结直肠癌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sMUC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肿瘤转移患者sMUC1水平升高更为明显,提示MUC1的表达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检查sMUC1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及肿瘤转移具有一定预判价值.

  • 维生素D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作者:刘杨洋(综述);何晓彬(审校)

    维生素D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生物体内,是人体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一类重要维生素。近年来,随着对维生素D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不仅在调控钙磷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机体抗感染和免疫调节[1-2]。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因子表达及抑制促炎细胞增殖等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炎症的进程,从而在免疫/炎症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目前发病机制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炎性反应在其疾病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

  • 内脏脂肪组织与肠道免疫系统

    作者:杨娇娇

    脂肪组织与免疫系统的联系在近几年才被人们认识到.免疫系统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功能系统,担负着免疫防御、免疫监视与免疫自稳的功能.肠道黏膜、免疫调节细胞、细胞因子在肠道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内脏脂肪组织能够通过产生各种脂肪因子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各种炎症介质的表达参与肠道免疫反应.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证实,克罗恩病患者存在肥厚肠系膜脂肪与异位脂肪(所谓的爬行脂肪),这表明了脂肪组织与肠道炎症间存在潜在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克罗恩病的肠系膜脂肪肥厚与异位原因和机制仍然不清楚.本文就肠系膜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小斌;唐宗青

    目的 分析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3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分为克罗恩病组(27例)与溃疡性结肠炎组(8例),并选取同期3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离心后收集血清,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菌鞭毛蛋白抗体(anti-CBirl)、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I2抗体(anti-I2)、大肠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C抗体(anti-OmpC)及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结果炎症性肠病组与对照组anti-CBirl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nti-I2、anti-OmpC阳性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ASCA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组anti-I2和ASCA阳性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nti-CBirl、anti-I2相比,ASCA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P<0.05);与anti-CBirl和anti-OmpC相比,anti-I2敏感性较高(P<0.05).结论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诊断效果较为明显.

  •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抗酿酒酵母细胞抗体对成人炎症性肠病亚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游欣;刘畅;姜政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细胞抗体(ASCA)对成人炎症性肠病(IBD)亚组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检索ANCA、抗ASCA与成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CD)相关的文献,采用QUADAS—2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利用meta—disc计算异质性及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3项独立研究入选meta分析,用meta—disc1.4软件联合ANCA诊断溃疡性结肠炎、ASCA诊断克罗恩病的总敏感度、特异度、阳性拟然比、阴性拟然比、诊断比值比、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1、0.92、6.06、0.53、12.56、0.79、0.56、0.92、5.13、0.57、10.33、0.82。结论 ANCA、ASCA有利于IBD亚组的诊断,临床表现疑似的首诊患者可先行该检查,血清标志物阳性者给予早期治疗,阴性后再完善结肠镜检。该思路对增加依从性、疾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 选择性白细胞分离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作者:宋秋霞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两大类,以肠道黏膜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点[1].目前,临床上IBD的常规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虽然可供IBD患者选择的药物很多,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佳或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终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新兴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选择性白细胞分离术(LCAP)、干细胞移植术、粪菌移植技术等应运而生.

  • 粪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磊

    炎症性肠病(IBD)是主要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1].IBD是欧美常见病,但近年来我国IBD报道的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2].

  • 粪菌胶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护理

    作者:何燕;全春花;陈东风;魏艳玲;李娅

    目的 总结粪菌胶囊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该科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IBD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服用粪菌胶囊的疗效,并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 43例粪菌胶囊治疗过程中满意度为90.7%(39/43);经过规范的护理流程,治疗有效率达78.9%.结论 实施规范的护理流程对保证粪菌胶囊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重要意义.

  • 精密灌肠法治疗炎症性肠病效果观察及护理

    作者:赵蓉;李娅;杨洋;陈东风;王丽

    目的:探讨精密灌肠法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IBD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灌肠法,改良组采用精密灌肠法进行严密观察,比较两组灌肠法的观察效果,包括患者的腹痛情况、药物渗出、保留时间、大便次数、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改良组患者腹痛发生率[5.8%(2/34)]低于对照组[23.5%(8/34)],改良组药物无溢出,保留时间(20.3±0.3)min较对照组[(40.1±20.3)min]明显延长,操作过程中舒适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治疗后总体满意度为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精密灌肠法应用于治疗IBD较普通灌肠法效果更加。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作者:石巍;李英兰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总结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方法临床跟踪分析2009~2012年该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结果32例患者中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14例,显效和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29/3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缩短西医治疗的用药疗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复发率。

192 条记录 9/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