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艾灸调节炎症性肠病的模式识别受体及信号转导思路与方法

    作者:王晓梅;施征;马晓芃;周次利;秦秀娣;刘慧荣;吴焕淦

    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机理之一,艾灸疗法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现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模式识别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模式识别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艾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艾灸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是深入阐释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

  • 骨桥蛋白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陈凤媛;刘红春;陈世耀;练晶晶;宿杰阿克苏;纪元

    背景: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促进细胞黏附和迁移.近年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浆OPN水平升高,患者结肠黏膜中可检出OPN表达.目的:了解OPN在IBD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半定量方法检测53例溃疡性结肠炎(UC)、62例克罗恩病(CD)和15例源自结肠腺瘤患者的正常结肠组织标本中OPN的表达.结果:OPN广泛表达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渗出细胞.UC组和CD组结肠上皮细胞的OPN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1.84±0.98和10.04±1.37对12.64±1.45,P<0.05),结肠黏膜固有层渗出细胞的OPN阳性细胞百分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20.31%±4.50%和12.69%±3.06%对3.85%±0.66%,P<0.001).UC和C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结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渗出细胞中的OPN表达量均无相关性.结论:OPN在IBD患者结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中的表达不一致,结肠上皮细胞中OPN表达下调可能与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有关,而黏膜同有层渗出细胞中OPN表达上调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烁;吕宾;晁冠群;郭赟;孟立娜;张璐

    近年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的患者亦逐渐增加,如何处理难治性IBD已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难治性IBD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1998年12月~200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29例IBD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激素及其治疗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难治组和有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难治组和有效组分别纳入26例和25例IBD患者.分别占总数的11.4%和10.9%.难治组患者首次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前的中位病程显著长于有效组(18个月对7个月,P<0.05).两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和病变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病时,难治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f(45.5±36.8)mg/L对(19.2±15.3)mg/L,P<0.05],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45.9±37.1)mm/h对(21.9±12.7)mm/h,P<0.051.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有效组[(24.2±10.2)g/L对(33.4±7.6)g/L,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有效组(38.5%对4.0%,P<0.05).结论:难治性IBD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与激素治疗有效的中-重度IBD无异,但接受激素治疗前的病程较长,起病时CRP、ES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预后可能相关.

  • Syndecan-1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王霞;陈烨;王显飞;何雅婧;朱疆依;宋于刚

    背景:Syndecan-1是一种由硫酸乙酰肝素链和硫酸软骨素链修饰的Ⅰ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与炎症发生的各个环节均有密切联系.目的:观察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Syndecan-1的表达,探讨其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作用.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于造模后3、7、14、21 d分批处死各组小鼠.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学改变并评分;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Syndecan-1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各模型组结肠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造模后第3 d高,其后逐渐减低.各模型组结肠组织Syndecan-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蛋白表达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造模后第3 d低,其后逐渐回升.结论:结肠组织Syndecan-1蛋白表达与模型小鼠结肠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有可能成为IBD诊治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 中药预处理对结肠炎模型大鼠的免疫调节效应

    作者:龚黎;于成功;杨珺

    背景:免疫调节异常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中药免疫调节是IBD重要的潜在治疗策略之一.目的:探讨中药溃克灵在IBD发病中的免疫调节预防作用.方法:4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溃克灵、硫唑嘌呤(AZA)和0.9%NaCI溶液灌胃1周.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结肠炎模型,于造模第1和第4周分别处死大鼠,检测T细胞亚群,分别以放射免疫测定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0的变化,并行组织学评分.结果:造模后大鼠均出现腹泻症状.造模后第2周,溃克灵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高于AZ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在炎症急性期,溃克灵组大鼠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IL-1β水平、结肠组织学评分显著低于AZ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应用中药溃克灵对模型大鼠结肠炎的发生具有一定预防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CD4+/CD8+比值、抑制促炎因子 IL-1β分泌和促进抗炎因子 IL-10分泌等免疫调节机制有关.

  • Toll样受体(TLR)2、TLR4和TLR9在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胜;邹开芳;杨天;谭琰;丁炎波;钱伟

    背景:Toll样受体(TLRs)家族可能在一系列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TLR2、TLR4和TLR9在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者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观察和评估结肠黏膜的大体和组织学变化.分别以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2、TLR4和TLR9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三者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结肠组织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累及黏膜下层和固有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PO活性显著升高(P<0.01).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下层和固有层炎性细胞胞膜和胞质仅有少量TLR2、TLR4表达,未见TLR9表达;模型组三者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此外还可见TLR2表达于肠上皮近肠腔侧胞膜,TLR4表达于肠上皮近肠腔侧胞膜和腺上皮近腺腔侧胞膜.模型组结肠组织可见TLR2、TLR4、TLR9 mRNA表达,而正常对照组未检出三者mRNA的表达.TLR2、TLR4、TLR9的表达与MPO活性呈正相关(P<0.05),与SOD活性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TLR2、TLR4和TLR9表达明显增加,可能与结肠的自身免疫损伤有关.

  • FOXP3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中的表达特点

    作者:温忠慧;Gail West;Manijeh H Phillips;Claudio Fiocchi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与一系列免疫异常有关.免疫反应受特定的免疫调节细胞调控,包括CD4+CD25+T细胞,而CD4+CD25+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可能受FOXP3基因调控.目的:研究FOXP3的表达特点以及IBD时FOXP3表达的改变.方法:以免疫磁珠分离CD4+、CD4+CD25+和CD4+CD25-T细胞.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BD患者和非IBD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和肠黏膜组织中FOXP3的表达.结果:CD4+CD25+T细胞中FOXP3 mRNA的表达明显强于CD4+T细胞和未分离的PBMC或LPMC.T细胞受体(TCR)激活后,或经白细胞介素(IL)-2、IL-15作用后,PBMC或LPMC FOXP3 mRNA或蛋白表达明显增强.12例IBD中9例(75.0%)肠黏膜LPMC中检测到FOXP3 mRNA表达,高于对照肠黏膜的47.1%(8/17,P>0.05).未受刺激的IBD和对照肠黏膜组织中未检测到FOXP3 mRNA表达.结论:人类FOXP3的表达受T细胞活化影响.IBD患者肠黏膜LPMC中FOXP3 mRNA的表达率有增高的趋势,但与对照肠黏膜相比无显著差异.

  • 近15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文献分析

    作者:胡仁伟;欧阳钦;陈曦;常玉英;白爱平;王瑞华;张虎

    背景:过去认为我国炎症性肠病(IBD)较少见,但研究显示近年我国IBD患者和相关文献逐渐增多.目的:了解我国IBD病例数和研究现状,为今后IBD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1989年1月~2003年12月有关IBD文献,逐篇查阅全文并分析IBD病例数和研究现状.结果:共3384篇IBD文献入选,其中基础性文献12.8%,诊断性文献6.3%,治疗性文献61.6%,综述15.8%,其他3.5%.共报道了143 511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40 114例,克罗恩病(CD)患者3397例.UC和CD病例数均呈上升趋势.UC临床症状以腹泻为常见(83.2%),CD以腹痛为常见(86.6%).UC的发病部位以全结肠为常见(42.0%),CD以小肠型为常见(40.2%).UC的发病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常见(57.6%).仅40.6%的诊断性文献使用了诊断标准.UC和CD的漏诊率分别为32.1%和60.9%.在2084篇IBD治疗性文献中,1533篇(73.6%)为临床药物治疗性文献,仅598篇(28.7%)文献可根据循证医学标准分类.在1533篇临床药物治疗性文献中,1376篇(89.8%)为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仅675篇(44.0%)为对照试验,12篇(0.8%)为随机对照试验.结论:近15年我国IBD相关文献及其报道的病例数不断增多,但IBD的基础研究比例较低,临床诊断和药物试验设计欠规范,论证强度不高.

  •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变化以及益生菌的作用

    作者:戎兰;刘伟;丁伟群;蒋义斌;钟良;孙大裕

    背景: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益生菌对其有治疗作用,但其免疫调节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肠道菌群的调节和树突状细胞(DCs)的活化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每组10只,行大鼠结肠组织炎症评分和肠道菌群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和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检测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结肠组织炎症评分分别为4.35±0.88、10.25±1.36和7.94±0.85,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粪便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减少(P<0.01),肠杆菌和真菌增加(P<0.01).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肠道菌群紊乱得到部分纠正,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加,接近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肠系膜淋巴结DCs中MHC-Ⅱ表达率分别为(26.2±7.2)%、(84.6±9.4)%和(66.5±8.4)%(P<0.05);CD86分别为(20.5±7.7)%、(80.6±8.8)%和(59.8±10.0)%,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能部分改善结肠炎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系膜淋巴结中活化的DCs明显下凋,降低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从而可能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作者:郑萍;樊华;宛新建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肠壁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可致局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目的:观察IBD患者常用血清纤维化指标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变化,评价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结肠镜和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4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0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50例对照者,以放射免疫测定检测血清LN、C-Ⅳ、HA和PⅢN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和CD患者血清LN水平显著增高,C-Ⅳ和PⅢNP水平显著降低(P<0.05),UC和CD两组间则无明显差异;三组间血清H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IBD疾病活动度,活动期患者hs-CRP水平均高于200 mg/L.IBD患者的LN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UC:r=0.33,CD:r=0.53,P<0.05),C-Ⅳ和PⅢNP水平与hs-CRP无明显关联.LN水平与CD病变部位无明显关联.结论:IBD患者血清LN水平增高,C-Ⅳ和PⅢNP水平降低,可能成为肠壁组织炎症和修复的间接标志物;血清LN水平可间接反映IBD疾病活动度.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疗效的研究

    作者:杨英;陈隆典;陈载容;孙静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合成的高浓度一氧化氮(NO)与肠道炎症和疾病活动度相关,因此抑制iNOS为肠道炎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目的:评估NOS抑制剂治疗进展期结肠炎的疗效.方法:予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含30 mg三硝基苯磺酸(TNBS)的50%乙醇溶液0.85 ml灌肠,诱导实验性结肠炎.7天后,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每天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溶液1 ml(造模组)、0.2 mg/kg地塞米松(DX)、5 mg/kg氨基胍(AG)和35 mg/kg 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另取4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肠道重量指数、溃疡面积、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以及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NOS和iNOS活性、血浆CD62P活性、血清NO含量测定评估疗效.结果:与造模组相比,DX组和AG组肠道重量指数、溃疡面积、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以及肠组织MPO、MDA、NOS和iNOS活性、血浆CD62P活性、血清NO含量均显著降低,L-NAME组肠组织NOS和iNOS活性以及血清NO含量显著降低,但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无改善.结论:选择性iNOS抑制剂AG能通过其抗炎作用减轻进展期肠道炎症,提示AG可作为IBD新的治疗选择,其疗效与DX相似.

  • 环氧合酶-2蛋白在结肠疾病中的表达

    作者:陆红;戈之铮;刘文忠;陈晓宇;彭延申;萧树东

    背景: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下降,NSAIDs能抑制环氧合酶(COX),COX-2在结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有作用.目的:调查COX-2在结肠病变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和病变结肠组织中COX-2和COX-1蛋白的表达.结果:COX-2蛋白在正常结肠组织中呈低强度表达,在炎症性肠病(IBD)、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强度明显增高.COX-1蛋白在正常结肠粘膜、IBD、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织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呈低强度表达.结论:COX-2在结肠肿瘤和IBD的发生中可能起有某种作用.

  • LncRNA与炎症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裴昕屿;陈宗浩;周宇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缺少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lncRNA在炎症反应和炎症性疾病中表达异常,可通过调节多种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激活,参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l n c R N A与炎症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丁酸盐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艾静;王承党

    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细菌代谢产物改变等因素参与IBD致病过程.近年,细菌代谢产物丁酸盐因在IBD发病过程中发挥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抗炎症反应、预防IBD相关肿瘤发生等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丁酸盐与IBD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检测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董显文;郑青;冉志华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代谢的关键酶之一,而AZA/6-MP广泛用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TPMT的活性/基因型与AZA/6-M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进行TPMT活性/基因型检测有可能预测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指导个体化治疗.

  •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李霞;钟捷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IB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相当一部分IBD的研究成果源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本文就几种常用的IBD实验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 益生菌与消化道健康

    作者:王轶;于成功

    人体胃肠道内细菌与宿主具有特殊的关系.胃肠道内细菌,特别是益生菌对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具有重要作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症状和多种疾病有关,补充外源性益生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肠内益生菌与消化健康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

  • Paneth 细胞与炎症性肠病

    作者:王俊珊;郑萍

    Paneth 细胞是一种分布于肠腺底部的肠黏膜分化上皮细胞,可向腺体分泌生长因子和抗微生物肽如溶菌酶和防御素.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发现Paneth细胞及其分泌的抗微生物分子参与了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可致自身免疫失衡,启动肠道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肠道黏膜功能的改变,在IBD的触发和复发中起一定作用.Paneth细胞在IBD中是参与免疫防御还是促进免疫损伤,目前仍在研究讨论中.

  • 肠道炎症和恢复期Cajal间质细胞变化的相关机制

    作者:周慧;高峻;李兆申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常出现肠道动力紊乱,动力紊乱与肠道炎症密切相关.Cajal间质细胞(ICC)作为起搏细胞和肠道神经支配的调节者对控制胃肠道动力起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健康状态下或动力疾病中存在大量ICC的修复或再生.因此,明确ICC在肠道炎症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并阐明炎症恢复阶段促进ICC生长发育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因子相关制剂在克罗恩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殷洪敏;冉志华

    细胞因子在克罗恩病(C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合理处理能降低疾病的严重度和维持缓解.随着新的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发现以及对其在肠道黏膜免疫中作用和CD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一些细胞凶子在CD中的作用已被阐明.应用细胞凶子制剂治疗CD可能提高治疗的特异性并降低毒性作用.

192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