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线粒体嵴重构及其调控

    作者:陈丽;董君;闫朝君;宋质银

    线粒体是生物体内能量产生的主要场所,具有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内膜向基质延伸折叠形成嵴,在嵴上规律地排列着呼吸链超复合物等多种蛋白,调控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等重要生命代谢活动,为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基础.但嵴的形成、形态调控机制、以及嵴动态调控与其生物学功能的内在联系及分子机理都不是很清楚.本文主要介绍线粒体嵴的结构、形成和重构机制、及相关生理病理功能,以促进对线粒体嵴的认识及探索.

  • 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形态及功能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可洲;李宁;黎介寿;鲍扬;李幼生

    目的:了解短链脂肪酸(SCFAs)对大鼠移植小肠萎缩及功能低下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n=10)行常规TPN支持,SCFAs组(n=10)行常规TPN支持并加用SCFAs,观察移植肠形态学及吸收功能.结果:SCFAs组移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肠上皮细胞偶见线粒体肿大及部分线粒体嵴紊乱、变短变小,超微结构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SCFAs组小肠移植大鼠血浆15N-甘氨酸丰度在1 h、2 h、3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短链脂肪酸(SCFAs)能维护大鼠移植小肠黏膜形态,减轻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并能改善移植肠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

  • T-2毒素在低硒条件下致大鼠心肌损伤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作者:万汇涓;张卫星;迟月明;刘红;曾宪惠

    用低硒饲料喂养大鼠,造成低硒状态后用T-2毒素亚急性损伤心肌.低硒4周加T-2毒素2周可使大鼠心肌损伤1OO%.光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坏死灶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大小不等,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呈空泡变.结果提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低硒加T-2毒素损伤大鼠心肌的实验模型,对深化克山病病因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

  • 人线粒体DNA缺失宫颈癌细胞及其转线粒体细胞的建立与初步分析

    作者:温超玮;叶薇;周怀彬;吕建新;李伟

    目的:探讨溴化乙锭(EB)诱导法建立人线粒体DNA(mtDNA)缺失宫颈癌Hela S3细胞,以及再转入线粒体构建融合细胞的可行性,并对转线粒体细胞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低剂量(100 ng/mL)EB诱导法建立mtDNA缺失的ρ0 Hela S3细胞,通过普通PCR、荧光定量PCR(qPCR)进行mtDNA缺失鉴定。采用聚乙二醇(PEG)介导细胞融合法,以正常人血小板为mtDNA供体转入ρ0 Hela S3细胞,构建转线粒体细胞(transmitochondrial cybrids),并通过PCR、qPCR和透射电镜观察进行初步分析和鉴定。结果:普通PCR和qPCR结果证实EB诱导法能够成功建立ρ0 Hela S3细胞,同时结合透射电镜证明转线粒体细胞能够恢复线粒体正常结构。结论:采用EB诱导法可成功建立ρ0 Hela S3细胞,且通过细胞融合构建的转线粒体细胞能够恢复mtDNA复制和正常线粒体结构,为研究mtDNA突变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 煤工尘肺患者胃粘膜病理学观察

    作者:侯红梅;彭俊华;杨丽萍;王合富

    煤工尘肺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消化道不适症状。因此,我们对6例煤工尘肺患者胃粘膜标本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初步探讨煤工尘肺患者胃粘膜的病理学变化。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6例煤工尘肺患者,均经矿务局矽肺诊断小组按照我国1986年公布的《尘肺X线诊断标准》诊断为煤工尘肺,I期尘肺2例,Ⅱ期2例,Ⅲ期2例。主掘工2例,纯掘工2例,主采工2例。接尘工龄7~22年,平均17年,患者年龄66~71岁,平均68.5岁。6例标本经纤维胃镜观察取活体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1.2 病理学资料:每例标本均取两份,一份经石蜡切片,做HE、AB-PAS、HP碱性复红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一份经2.5%戊二醛固定,常规制备样品,进行电镜观察、拍照。2 结果2.1 光镜观察慢性表浅性胃炎2例,表浅-萎缩性胃炎2例,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l例,轻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其中,部分腺体轻度不典型增生l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AB-PAS阳性3例,其中,2例为肠上皮中检出。2.2 电镜观察表面上皮微结构改变,具体表现在细胞表面上的微绒毛肥大,部分呈泡状改变,微绒毛数量减少,部分绒毛变短(图1)表面上皮细胞有一定异型性,表现在核体积增大,凹陷,似"脑回核"(图2),核形不规则,核浆比例稍大,细胞之间界限模糊(图3)。线粒体变性,表现在膜结构消失,线粒体嵴消失,内质网扩大(图4)。白细胞"潜入"上皮,孤立,与上皮细胞无连接(图5)。分泌细胞、分泌颗粒、主细胞均未见明显改变(图6)。

  • 熊胆冻干粉针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朴英实;朴日龙;金京春;李永淳

    目的:观察18 mg/kg熊胆冻干粉针剂(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了平均动脉血压(MABp)和存活时间. 方法:取Wistar系大鼠270~320 g,20%乌拉坦皮下麻醉,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60 min后开始给药抢救.动物随机分3组(n=8):(1)正常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后取材;(2)休克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后取材;(3)给药组:此组又分2组,即①实验组(BBI组):麻醉手术完毕稳定10 min,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60 min,静脉滴注18 mg/kg BBI 36 mL/kg后取材;②对照组(NS组);方法同BBI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后取材;给药组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同时描记MABp和存活时间.结果:休克组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足细胞肿胀,部分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空泡化,线粒体嵴排列紊乱、断裂;给药后NS组内皮细胞肿胀明显,足细胞肿胀,突起互相融合,线粒体肿胀、水肿、高度空泡化,线粒体嵴紊乱、断裂,有的线粒体膜破裂;给药后BBI组基本接近正常,足细胞突起排列整齐,线粒体多呈圆或椭圆形,线粒体嵴清晰、排列整齐,与NS组比较,BBI组保护细胞结构作用显著.休克时给药组MABP显著降低,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BBI组与NS组比较回升血压作用显著,给药抢救30 min、60 min时分别为P<0.05、P<0.01;存活时间BBI组明显延长,与NS组比较P<0.01.结论:18 mg/kg 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缺血性损伤,并能使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压明显回升,延长其存活时间.

  • 生长因子对精原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现状

    作者:胡红梅;李伟;吴绍华

    1精原干细胞的一般特性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C)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膜上,细胞及核大,多呈圆形,核仁位于中央;胞质中有核糖体,线粒体丰富靠近核膜,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板层状线粒体嵴,其余细胞器并不发达.它可分为A、B两型.在体内,A型精原细胞有3种命运:一是保持为A型精原干细胞;二是分化为中间型和B型精原细胞;三是发生凋亡.吴绍华,通讯作者,男,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精原干细胞的研究.

  • 转染重组bcl-2基因缓解RA介导NTCD的电镜观察

    作者:孙榆;李泽桂;蔡文琴

    神经胚形成(neurulation)中关键的形态学变化是神经管的形成,在此过程中, 正常PCD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在神经管关闭过程中发生率很高的各种神经管关闭缺陷 (neural tube closure defect,NTCD),大多数亦与凋亡异常有关.研究发现PCD广泛存在于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其意义在于对神经系统进行雕塑 ,终使人神经系统的发育达到结构的高度精细和功能的尽善尽美.但目前关于早期神经管发育中的PCD及与原癌基因bcl-2的关系研究极少.为此本实验用电镜技术结合全胚胎培养技术和重组基因转染技术研究转染bcl-2基因能否减轻PA介导NTCD中的细胞凋亡,旨在揭示bcl-2在神经管缺陷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正常神经管上皮细胞呈未分化状态,核浆比例大,胞质内细胞器少,主要为核糖体.在RA介导的神经管缺陷组,电镜下神经上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特征,早期为染色质的边聚,以后核膜发生凹陷和皱缩,进一步是核在胞浆内的断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在凋亡的全部过程中,细胞膜一直保持完整.我们还观察到,在凋亡的早期有大量空泡(vacuoles)出现在胞浆 ,高倍电镜下这些空泡是由于线粒体内膜嵴的断裂而导致线粒体的气球样变(balloo ned)而形成.经转染正义bcl-2基因后,虽然也偶见凋亡早期的细胞,但多数基本呈现正常的结构,与正常全胚胎培养的鼠胚神经管上皮细胞形态接近.我们将全胚胎培养的正常鼠胚转染反义bcl-2基因后,神经管上皮又呈现出细胞凋亡特征,如核的断裂、线粒体嵴的崩解和空泡形成.过去认为线粒体在凋亡中基本没有变化,故人们即使观察到凋亡细胞内的大量空泡,也不知道这种空泡的来源和意义.这一现象由Sasaki等于199 7年首次描述,认为线粒体的空泡形成是细胞凋亡级联反应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观察到线粒体的破坏和凋亡现象共存在于RA介导的细胞凋亡.转染bcl-2基因后,能缓解部分细胞的凋亡,随之线粒体的损伤也缓解.故我们认为转染外源性bcl-2基因能通过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来抑制凋亡.

  • 槲寄生对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学研究

    作者:丰平;文朝阳;王学江

    槲寄生性苦,平,归肝,肾经. 有祛风湿、补肝肾的作用.在我们前一段的研究中,已证实,以槲寄生为主要成分的复方- -槲芪散对AFB1引起的肝癌前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探讨槲寄生在该作用中的功效,我们用D-半乳糖胺致大鼠肝组织损伤,从病理形态学方面进行了研究.选取Wist ar系成年,健康,体重160-180克的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肝损伤组,治疗组和槲寄生组,每组5只.肝损伤组用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造成肝损伤,剂量为 600mg/kg体重;治疗组除用同样方法造成肝损伤外,还于注射D-半乳糖胺前6d开始每日用槲寄生灌胃,剂量为15ml/kg体重(每ml含0.32g生药);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槲寄生组每日用该药灌胃,剂量同治疗组.造成肝损伤后24hr处死动物 ,迅速取肝组织固定,包埋,做一般组织学切片,经HE染色和PAS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的组织学变化,同时取材做超薄切片,经常规染色,用透射电镜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光镜可见:肝损伤组均可见肝组织呈多发性片状变性和坏死,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呈颗粒变性,有些肝细胞松化和气球样变,部分肝细胞核消失.枯否细胞轻度增生,PAS染色于肝细胞胞浆中可见紫红色圆形颗粒.治疗组病变范围及程度较损伤组明显减轻.槲寄生组与对照组所见基本相似.结果表明槲寄生组对D-半乳糖胺所致的肝损伤在病理形态学方面呈明显的保护作用.电镜下可见:肝损伤组肝细胞胞浆内的线粒体嵴消失.粗面内质网失去正常的平行排列, 有的呈囊状扩张;膜上附着的核蛋白体已部分脱落,散在于胞浆中.治疗组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比肝损伤组明显减轻,线粒体嵴有的消失,有的尚完好,部分粗面内质网尚保持正常的平行排列,其膜的外面尚附着有核蛋白体,有的粗面内质网扩张,核蛋白体已部分脱落.上述结果显示,槲寄生能减轻实验性肝损伤引起的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我们还采用同样的方法,但事先切除大鼠双侧肾上腺进行研究,槲寄生则不呈现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这一现象提示槲寄生保肝作用的机理,可能为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实现的.初步推测该药可能兴奋这一系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多,使机体抗炎能力增强所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