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分叶状毛细血管性血管瘤1例
患者男性,74岁.体检时发现大便潜血(+),时感前胸后背痛,可缓解.多次行胃镜检查:食管上段距门齿25cm3点处见一息肉样病变,体积进行性增大(直径从0.5cm增大至1.5cm),有短粗蒂,粉红色(图1),表面糜烂、充血.CT示:食管中上段(主动脉水平)右后壁结节影向腔内突出.增强造影与血管强化相近,符合血管瘤.
-
鞍上垂体细胞瘤MRI表现一例
患者 女,4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伴双侧视力渐进性下降1个月于2014年8月1日到我院就诊,余体格检查均未见异常.MRI检查:鞍上类圆形肿块,大小约2.1 cm × 2.4 cm × 2.0 cm,T1WI、T2WI上均呈等信号(与灰质相比),且矢状面T1WI示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显示不清.病灶边界尚清,视交叉受压上移(图1).动态增强扫描(20期),病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gnal intensity time curve, SITC)早期即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其动态强化方式与垂体后份强化相似,呈快进缓出型,但强化程度较垂体后份低(图2).延迟后肿瘤呈中等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腺垂体,其内见点条状明显强化区(图3).
-
护士夜查房对老年患者睡眠的影响及措施
随年龄增加而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是传统认知,老年人单纯因为睡眠欠佳到医院求治者很少,住院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仍然服用安眠药改善睡眠的现象却比较普遍[1].护理观察发现:部分原来睡眠不错的老年患者住院后却开始服用安眠药;一些经常服用安眠药的老年患者,住院后安眠药的品种和量不变,睡眠质量却明显差于家庭;个别老年患者宁愿写"院外出事后果自负"的字据执意做完治疗后回家住宿.为探讨上述现象的发生原因,改变或强化相应的护理服务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
与阿片制剂成瘾相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已把吸毒界定为"以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成瘾、依赖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慢性脑病".因此药物成瘾是严重的社会、医学问题.有关成瘾机制多集中于对伏隔核(NAC)的研究,NAC是一个与动机、奖赏、摄食、药物成瘾等功能相关的脑区,据解剖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差异可代表性的分为两大部分即核和壳.有确凿的证据证明:NAC的壳和核有着不同的功能.目前一致认为中脑边缘DA系统在调节滥用药物(包括可卡因、尼古丁、安非他明、鸦片制剂等)正性强化发挥关键作用,其解剖学通路起自中脑的VTA,投向包括NAC、杏仁核、中部基底前脑(mPFC)、终纹床核等一些脑区.近期的研究更加支持阿片制剂通过VTA和NAC的GABA能细胞发挥其成瘾效能.当前广泛采用4种行为学方法自我给药(SA)、自身脑刺激(ICSS)、条件位置偏爱(CPP)、条件性位置厌恶(CPA)直接或间接地测定药物强化相关的神经化学机制及相关解剖学脑区.仅在此集中回顾阿片制剂强化相关的神经化学物质DA及非DA物质的作用,包括阿片类物质、GABA、与鸦片强化相关的5-羟色胺、谷氨酸盐、乙酰胆碱和NAC的GABA能神经元功能.
-
负性强化与药物依赖
当某种厌恶的刺激因某特定的行为即结束厌恶的刺激事件会使随后的行为出现的概率或频度增加而消失时,那么以后这种特定的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就会增加,此过程称之为负性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NR)[1].众所周知:临床上,慢性药物依赖患者往往是因为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的戒断综合征而失去自我控制,被迫使用相应的物质来缓解戒断症状,从而形成"药物使用→依赖→戒断症状→药物使用"强大的负性强化循环使摄药动机难认抗拒.负性强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的研究者甚至把戒断症状看作是强的负性强化因子之一.近几年,在有关依赖和负性强化的关系、负性强化的结构基础、神经递质基础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正性强化相比,负性强化但尚有许多不明之处,且资料较为匮乏.
-
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的护理
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除了及时合理使用解毒药,给予急救中毒护理常规外,强化相关的专业护理则是提高抢救有机磷中毒病人成功率的重要措施.现就专业护理分述如下.
-
CT及MRI灌注成像在肌骨系统肿瘤评估中的应用
肿瘤的血管生成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灌注成像可对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进行较全面、无创的评价,进而可用于推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指导治疗、监测疗效等,有关报道日渐增多,但在肌骨系统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报道相对少见,本文就各种CT及MRI灌注成像技术在肌骨系统肿瘤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CT、MR灌注成像技术原理
(一)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
CT灌注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静脉内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快速采集技术对感兴趣区层面或容积进行连续多次扫描,获得对比剂首次通过组织及其后一段时间内一系列具有时相特征的图像序列,然后测量并分析组织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得到与肿瘤血管相关的药物动力学信息,实现对肿瘤的半定量或定量分析。一般来说,组织的强化程度与其血管化程度、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外容积有关,血管化程度与肿瘤组织的早期强化相关,而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外容积则与后期强化相关。通过直接分析时间-密度曲线可利用半定量指标描述肿瘤的灌注特点,如大强化程度、强化曲线大斜率(steepest slope,SS)、边缘-中心强化速率比等。而通过药物动力学模型(常用间室分析模型或去卷积分析模型)对组织的强化曲线进行校正、拟合,可提取出反映组织微循环的生理学定量参数如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等、组织间隙容积、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surface area product,PS)等。利用这些灌注参数可重建出相应的参数图,以更为直观的形式显示病变的灌注情况[1]。施鑫等[2]对26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骨肉瘤的患者进行了CTPI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BF、BV与MVD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TPI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评估骨肉瘤的血管生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