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旋毛虫肌幼虫ESP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蛋白组分分析

    作者:于莉;李丹;罗婧梅;苏萌;赵蕾;邴玉艳;方艳辉;程露阳;吴和亮;杜娈英

    目的 分析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肌幼虫(muscle larvae)排泄分泌蛋白(excretory-secretory Protein,ESP)组分,寻找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蛋白. 方法 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收集旋毛虫脱囊肌幼虫,提取旋毛虫肌幼虫ESP,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后酶解,采用液质联用质谱法(LC-MS/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利用(gene ontology,GO)法对所有蛋白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进行分类. 结果 SDSPAGE电泳分析ESP蛋白组分分子质量单位(Mr) (10~142)×103.经LC-MS/MS鉴定,共获得162种蛋白质,包括63种已鉴定蛋白质,65种未鉴定蛋白质,34种假定蛋白质.有5种蛋白质(即脱氧核糖核酸酶Ⅱ、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原肌球蛋白、真核起始因子4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GO富集分析显示,已鉴定的参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 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P蛋白成分复杂,从已知的蛋白质中初步筛选出5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潜在蛋白.

  • 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王妍;安桂珍

    目的制备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 方法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特异性、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ELISA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测定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 结果筛选出2株(B2C12和E11F11)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均能稳定分泌McAb(属IgM).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别为1∶1 280和1∶2.048×104,E11F11株为1∶640和1∶1.024×104,其中前者的相对亲和力较后者稍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且不与其他寄生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滴度、特异性的IgM类McAb,并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研制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 白酒对鼠体旋毛虫幼虫的杀伤作用

    作者:张玺;王中全;崔晶;李旭旭;姜鹏;李峰

    目的 观察白酒对鼠体旋毛虫幼虫的杀伤作用. 方法80只昆明小鼠,各喂食含500条旋毛虫幼虫的肌肉后随机分成8组(10只/组),实验组分别灌饲0.2 ml或0.4 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对照组灌饲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7 d与40 d后各剖杀5只,检查肠道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数. 结果灌饲0.2 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80.00±11.25)条、(208.00±22.89)条及(256.00±69.37)条,肌幼虫数分别为(37 993.60±296.50)条、(54 166.60±2951.98)条和(63 808.40±2442.81)条,灌饲0.4 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21.00±11.83)条、(87.00±27.66)条及(112.00±25.38)条,肌幼虫数分别为(24 691.20±4 628.14)条、(47 266.60±1 955.49)条及(50 833.40±2 211.50)条,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312.00±76.93)条和(81 050.00±13 157.74)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灌饲白酒的感染鼠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均随乙醇灌胃量的增大而减少(P均<0.05). 结论白酒对鼠体内旋毛虫的杀伤作用与乙醇含量有关,小鼠灌饲白酒可降低旋毛虫感染程度.

  • 乙醇对旋毛虫幼虫活力及感染性的影响

    作者:张玺;崔晶;祁欣;井封军;王中全

    目的 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对旋毛虫幼虫活力及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模拟胃内环境条件下,将100条旋毛虫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美蓝-伊红-硼砂(M.E.B)染液鉴定幼虫的活力.6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6组小鼠分别经口接种或喂饲500条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后的幼虫或含500条幼虫的肌肉,另2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处理幼虫与含幼虫肌肉的对照组,感染后7 d与40 d每组各剖杀4只小鼠,分别观察肠道雌虫数与肌幼虫数.结果 肌幼虫用体积分数为0.20和0.25的乙醇溶液处理240 min,死亡率分别为0和1.4%;在体积分数为0.30、0.35、0.40、0.45、0.50、0.55和0.60的乙醇溶液处理组幼虫全部死亡所需时间分别为180、90、45、30、30、20和20 min;肌幼虫用体积分数为0.65的乙醇溶液处理1和6 min的死亡率分别为44.4%和100%.旋毛虫幼虫经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体积分数为0.25~0.60的乙醇处理组,幼虫的死亡率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不同时间的幼虫接种小鼠后7 d和40 d,未发现肠道成虫与肌幼虫.结论 乙醇对旋毛虫幼虫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幼虫用体积分数≥0.35的乙醇溶液处理30 min其感染性及生殖力完全丧失.

  • 不同地理株旋毛虫感染小鼠IL-2水平变化及肌幼虫分布研究

    作者:赵蕾;陈晓宁;王丽娜;赵长祺;杜娈英

    目的 观察河南株、云南株和黑龙江株旋毛虫感染小鼠后IL-2水平变化及肌幼虫分布的差异. 方法 取昆明株雄性小白鼠120只,体重18~22 g,随机分成河南株、云南株和黑龙江株感染组,每组30只,每鼠分别感染相应旋毛虫幼虫200条.另设1个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第1、2、3、4、5、6周血清IL-2含量;第6周处死小鼠,做肌肉压片,镜检,观察不同组感染鼠肌肉中的旋毛虫幼虫分布情况,比较不同组同一部位肌幼虫分布的差异.结果 小鼠感染河南株、云南株和黑龙江株旋毛虫后血清IL-2分泌量均增加,其中感染后第1周达到峰值,第5周时下降至正常水平,第6周时IL-2含量略低于正常水平;不同地理株旋毛虫感染均可导致宿主肌幼虫数量的增加,但是不同虫株感染后小鼠肌幼虫数不同,以河南株感染鼠肌幼虫较多. 结论 不同地理株旋毛虫感染后小鼠血清IL-2变化趋势相同,同一时期河南株感染鼠IL-2含量高,云南株感染鼠略低,黑龙江株感染鼠低;感染鼠同一部位肌幼虫分布有所差异,感染度以河南株感染鼠重,云南株感染鼠次之,黑龙江株感染鼠轻.

  • 食醋、酱油和乙醇对旋毛虫肌幼虫活力影响

    作者:赵桂花;覃金红;罗超;李俊飞

    目的 观察食醋、酱油及乙醇两两混合溶液1∶1(v/v)对旋毛虫肌幼虫活力的影响.方法 将2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置于食醋(总酸浓度4.5%)和酱油(含19.3%NaCl)、酱油和乙醇(体积分数为40%)、醋和乙醇混合溶液及生理盐水中处理不同时间,观察其活力.结果 肌幼虫经醋和乙醇的混合溶液处理30、60、90、120、150和180 min的死亡率分别为7.4%、12.5%、18.6%、40.3%、72.6%和100%;乙醇和酱油处理组及醋和酱油处理组肌幼虫全部死亡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4 h和72 h.结论 乙醇和醋混合液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较强,乙醇和酱油混合液杀伤作用次之,醋和酱油混合液的杀伤作用较弱.

  • 一种快速、简便制作旋毛虫幼虫永久标本的方法

    作者:牛利娜;李丹;杨丁;皮本伟;张莹;王国英;闫文义

    经甲醛、乙醇、冰醋酸溶液固定,固绿染色液染色制作旋毛虫肌幼虫标本,方法简单,制作快速,幼虫虫体清晰可见,整体色调柔和,易于观察,可长期保存.

  • 食用醋或酱油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和生殖力的影响

    作者:张玺;王中全;王书伟;李灵招;王明明;姜鹏;崔晶

    目的 观察食用醋或酱油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和生殖力的影响.方法 1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14组,分别喂饲经食用醋(总酸浓度4.5%,pH 3.05)、食用酱油(含19-3%NaCl)和生理盐水浸泡不同时间的含有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肌肉(重约0.02g),于喂饲后第7天和第42天每组各剖杀5只小鼠,分别观察肠道成虫、肌幼虫的数量和生殖力指数(RCI).结果 小鼠喂饲经食用醋处理3、6、12和24 h的旋毛虫肌幼虫后,其肠道成虫数分别为77、41、0和0条, RCl分别为52.48、18.45、0和0, 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肠道成虫数(分别为121、121、116和101条)和RCI(分别为159.10、124.56、73.63和42.17)(P<0.05).小鼠喂饲经食用酱油处理12、24、36和48 h的旋毛虫肌幼虫后,肠道成虫数(分别为79、39、3和0条)和RCI(分别为48.75、20.80、1.87和0)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101、95和89条,73.63、42.17、21.53和4.13)(P<0.05).感染小鼠的肠道成虫数和RCI均随醋或酱油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结论 含旋毛虫肌幼虫的肌肉经食用醋或酱油处理后.肌幼虫的感染力和生殖力均明显下降.

  •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作者:崔晶;王中全;张灯

    目的寻找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SDS-PAGE和Westem印迹对旋毛虫肌幼虫体外培养18、30 h后的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旋毛虫肌幼虫培养18、30 h后得到的ES抗原组分大致相同,两种ES抗原中主要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12、110、108、97、53、49、45、42、35、23和16 kDa.18h ES抗原中的102、97、95和53 kDa以及30 h ES抗原中的53、49、45和43 kDa均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23 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上述其它寄生虫感染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23 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亚硝基铁氰化钠来源的外源性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研究

    作者:王小莉;杨小迪;常雪莲;王媛媛;崔洁;朱伟;夏惠;方强

    目的 探讨亚硝基铁氰化钠(SNP)来源的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制作浓度为1 000条/ml的旋毛虫肌幼虫悬液.培养板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再加入SNP,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2、0.05、0.10、0.20、0.50 mmol/L和1.00 mmol/L,并设空白对照组,37℃5% CO2培养箱中孵育4d后收集各孔肌幼虫,镜检计数,计算并比较各组肌幼虫死亡率.另于培养板中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分别设A组(对照组,1.00 mmol/LSNP)、B组(0.15 mmol/L FeSO4+ 1.00 mmol/L SNP)、C组(1.00 mmol/LL-半胱氨酸+1.00 mmol/L SNP)、D组(0.15 mmol/L FeSO4+1.00mmol/L L-半胱氨酸+1.00 mmol/L SNP)、E组(0.15 mmol/L Hb+ 1.00 mmol/L SNP),培养、检测方法同前,计算并比较各组肌幼虫死亡率.结果 0.02 mmol/L SNP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5.50±1.80)%和(4.93±0.25)%(P>0.05).0.05、0.10、0.20、0.50、1.00 mmol/L SNP组虫体死亡率分别为(20.19±2.71)%、(29.21±2.12)%、(41.81±2.03)%、(47.85±3.79)%和(60.98±5.1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与SNP浓度呈正相关(rs=0.875,P<0.05).B、C、D、E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49.48±1.34)%、(47.29±2.79)%、(26.28±1.37)%和(17.93±3.49)%,均较A组(60.98±5.19)%有所下降(P均<0.05).结论 SNP来源NO对体外培养的旋毛虫肌幼虫具有杀伤作用,而血红蛋白、硫酸亚铁、L-半胱氨酸对该杀伤具有抑制作用,以血红蛋白抑制效果显著.

  • 旋毛虫肌幼虫体外生存状况实验研究

    作者:王国英

    目的 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干燥和生理盐水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方法 9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燥组分别再分为4组,共9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200条收集的肌幼虫.生理盐水组分为4组:①肌幼虫0℃放置10 d,②肌幼虫20℃放置10 d,③肌幼虫O℃放置20 d,④肌幼虫20℃放置20 d;干燥组分组与生理盐水组相同.然后将8组小鼠每鼠经口感染200条处理的肌幼虫.感染后30 d处死小鼠,取膈肌压片镜检,并将全部肌肉人工消化后计数幼虫数.结果 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放置10 d的肌幼虫分别感染小鼠后,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镜检,感染小鼠的幼虫检出率均为100%;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放置20 d的肌幼虫分别感染小鼠后,两种方法镜检,感染小鼠均未检出幼虫.结论 在生理盐水和干燥环境中,肌幼虫能生存较长时间,但不超过20 d.

  • 旋毛虫肌幼虫特异性抗原的鉴定

    作者:王中全;崔晶;张灯

    目的寻找诊断旋毛虫病的特异性抗原.方法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经SDS-PAGE后显示29条蛋白带,分子量范围在112-12 kDa之间,其中65、43、42、31、30、20、17、1 6 kDa为主带.112、110、108、102、97、95、65、63、58、55、53、49、45、43、42 kDa蛋白组分与并殖吸虫感染的大鼠及患者血清、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均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带;24-20 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其它寄生虫感染的动物或患者血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24-20 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人工消化法检验旋毛虫效果及其对肌幼虫的影响

    作者:王国英;都景芳;顿国庆;孙伟力;王金喜

    目的 观察人工消化法检验旋毛虫的效果及对肌幼虫活性、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感染100条肌幼虫后30 d剖杀,分别应用3组消化法检验,即:消化2h组(磁力搅拌法)、消化12h组、消化20h组,每组取肉样10份,每份含300个囊包,消化后分别计数每份肉样的幼虫数;同时对幼虫活性进行观察.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消化组(消化2、12、20 h组),共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鼠感染100个囊包;消化组:将3组方法收集的幼虫分别感染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幼虫.感染后30 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幼虫、计数.结果 消化2、12、20 h组的幼虫检出率分别为78.47%、76.73%、68.63%,死亡率分别为0.59%、4.60%、7.43%.3组收集的幼虫分别感染小鼠,30 d后剖杀,与对照组相比,消化2、12、20h组的减虫率分别为60.56%、61.94%、73.07%.结论 磁力搅拌法(消化2h)在幼虫检出率、幼虫活性、幼虫感染性等方面均优于消化12、20 h实验组,为进行旋毛虫检验和动物实验,优先选择的方法.

  • 旋毛虫肌幼虫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分布

    作者:王国英

    目的 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感染小鼠体内不同部位横纹肌内的分布和密度.方法 分别取感染旋毛虫小鼠的舌肌、咬肌、胸肌、腹肌、前肢肌、后肢肌、膈肌和背肌各50mg,肌肉压片镜检.结果 膈肌幼虫密度高,其次为舌肌、胸肌;前肢肌、后肢肌、咬肌、背肌幼虫密度无明显差异,均低于胸肌,腹肌幼虫密度低.结论 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从膈肌取材,检出肌幼虫的阳性率较其他部位高.

  • 低温对中国河南株旋毛虫肌幼虫生存能力和感染力的影响

    作者:李江艳;朱伟;李倩;王小莉;杨小迪;夏惠;方强

    目的::了解低温(-18℃、-72℃)冻存对中国河南株旋毛虫肌幼虫(肌幼虫)生存能力和感染力的影响。方法:将含有肌幼虫的小鼠骨骼肌肌肉经-18℃、-72℃冻存处理不同时间后观察肌幼虫活力;55只小鼠分别经口感染300条经过-18℃、-72℃处理不同时间的肌幼虫,感染小鼠35 d后收集肌幼虫,测定生殖力指数( RCI)。结果:肌幼虫经-18℃冻存0、6、12、24、36、48 h的死亡率分别为0.00%、6.30%、18.23%、35.81%、74.60%及100.00%;经-72℃冻存0、15、30、45、60 min的死亡率分别为0.00%、21.21%、57.11%、86.24%及100.00%;肌幼虫死亡率随-18℃、-72℃冻存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经过-18℃冻存处理6、12、24、36 h后感染小鼠的肌幼虫RCI分别为(126.38±6.90)、(68.58±4.83)、(12.58±1.77)、(5.77±0.77),与未冻存(0 h)组肌幼虫的 RCI(163.70±1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通过-72℃冻存处理15、30、45 min后感染小鼠的RCI分别为(18.19±2.15)、(8.83±1.39)、(3.10±0.26),与未冻存(0 min)组肌幼虫的RCI(163.70±1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幼虫的RCI均随-18℃、-72℃冻存处理时间延长而下降(P<0.01)。结论:低温冻存可导致中国河南株肌幼虫存活能力和感染能力下降,-18℃冻存48 h或-72℃冻存60 min可完全灭活小鼠肌肉内的中国河南株肌幼虫。

  •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诊断早期旋毛虫病的研究

    作者:文慧;胡晨曦;王李昂;王涵;刘春颖;宋艳艳;刘若丹;姜鹏;王中全

    目的 评价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诊断早期旋毛虫病的价值.方法 应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Western blot对旋毛虫感染后6~11 d的小鼠血清及19 d的早期旋毛虫病人血清进行检测,并与感染后35d的晚期旋毛虫病人和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肌幼虫ES蛋白中的2条蛋白带(41.5、55 kDa)可被旋毛虫感染后7~11 d的小鼠血清识别,6条蛋白带(41.5、44.1、45、55、61和65.2 kDa)能被早期和晚期旋毛虫病人血清识别,阳性反应率均为100%(15/15);这6条蛋白带与裂头蚴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但与其他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19.12%~38.23%).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41.5 kDa~65.2 kDa蛋白带可与旋毛虫感染早期血清反应,但与其他蠕虫病患者有明显的交叉反应.

  • 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

    作者:张胜力;崔晶;范清堂;王中全

    目的 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 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 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与培养24 h的ES抗原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 SDS-PAGE显示,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有22条蛋白带(221.62 kDa~14.88 kDa),其中6条为T1特异性蛋白带(59.72、44.37、23.66、22.36、18.26、16.34 kDa);T4可溶性抗原蛋白有18条带(185.28 kDa~14.27 kDa),其中4条为T4特异性蛋白带(132.60、119.30、35.26、31.02 kDa).T1的ES抗原有10条蛋白带(113.21 kDa~14.37 kDa),T4的ES抗原有9条蛋白带(104.71 kDa~14.51 kDa),T1、T4肌幼虫ES抗原的蛋白带均不相同.2-DE显示,T1可溶性抗原有193±12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1 kDa ~22 kDa、25 kDa ~64 kDa及100 kDa ~144 kDa,所对应的等电点(pI)分别为4.7~8.2、4.5~6.5及5~7;T4可溶性抗原有175±9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2 kDa ~21 kDa及25 kDa ~90 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9.5与4.5~9.6.T1的ES抗原具有82±6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3 kDa ~16 kDa、18 kDa ~22 kDa及40 kDa ~55 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3.8~6.2及5~9;T4的ES抗原具有69±5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0 kDa ~15 kDa、17 kDa ~25 kDa及29 kDa ~55 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6.5、4.6~6及5~7.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及ES抗原的蛋白组分与伪旋毛虫的明显不同.

  • 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的观察

    作者:姜鹏;崔晶;王莉;李峰;张玺;王中全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大鼠与小鼠后幼虫在肌肉内的分布及囊包内的幼虫数量.方法 将30只昆明小鼠和30只SD大鼠均随机分为轻、中、重度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按每g克体重1、5、20条肌幼虫经口感染.感染后42 d剖杀,取不同部位肌肉称重后压片镜检,观察不同部位每克肌肉虫荷(larvae per gram, lpg)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结果 大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高,中、重度感染时分别以膈肌和舌肌虫荷高;小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高,中、重度感染时均以膈肌虫荷高.在大鼠肌肉8 028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91%、1.95%及0.14%;在小鼠肌肉7 559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33%、2.54%及0.13%.小鼠肌肉多幼虫(2~3条)囊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大鼠(χ2=5.644,P<0.05).多幼虫囊包的检出率在大鼠和小鼠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χ2大鼠=42.656,P<0.05;χ2小鼠=45.713,P<0.05);在含3条幼虫囊包的肌肉,重度感染的大鼠和小鼠肌肉分别占81.82%(9/11)与100%(10/10).未发现含有4条及4条以上幼虫的囊包.结论 对鼠类旋毛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首选咬肌进行病原学检查,其次为膈肌或舌肌;进行肌肉活检或肉类检疫时发现含3条幼虫的囊包提示为重度感染.

  • 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多重PCR鉴定

    作者:李宛青;崔晶;赵桂花;牛洪涛;侯小君;逯莉;张西臣;王中全

    目的 研究纳氏旋毛虫(Trichinella nelsoni, T7)肌幼虫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 .方法 消化法分离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用研磨法分离其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细胞的形态并测量细胞核与细胞直径.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并通过多重PCR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平均直径为11.72±1.13μm,细胞核平均直径为5.76±0.68μm.细胞在接种于培养液后24~72h开始贴壁生长, 培养8~12d后单层细胞形成,贴壁细胞多为发亮、饱满、圆形细胞.对培养14d 的细胞进行多重PCR分析,结果 与纳氏旋毛虫肌幼虫具有相同的DNA条带.结论 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至少可存活20d.

  •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作者:涂涛;安桂珍;杨树森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2.19%、72.31%和42.88%;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8.83%、78.19%和51.96%。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7.46倍、5.28倍和4.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均可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