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子午沙鼠骨组织细粒棘球蚴病放射治疗后转归观察

    作者:吴军;陈亮;罗雪峰;尹识渊;唐亚辉;谢增如

    目的 观察子午沙鼠骨组织细粒棘球蚴病放射治疗后转归情况.方法 建立子午沙鼠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240只,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40 Gy/5次组、50 Gy/5次组,每组8C只,雌雄各半.对照组沙鼠未进行干预处理,40 Gy/5次和50 Gy/5次组采用6WV-X线定位照射治疗,5次连续放射,间隔2天后再重复放射5次.放疗结束后3、6个月时,观察子午沙鼠死亡和病变部位破溃、感染情况;每组选取存活沙鼠15只处死,观察计算囊液内头节死亡数并检测蛋白质、钙离子浓度,测量病变部位大直径和细粒棘球蚴囊湿重;显微镜下观察病变部位骨骼破坏、重建情况.结果 放疗结束后3、6个月时,随着放射剂量升高,沙鼠死亡数量明显减少(x2=10.4、17.4,P均<0.05);沙鼠病变部位破溃、感染情况明显降低(x2=6.0、10.1,P均<0.05);囊液内头节死亡例数明显升高[3个月:(22.4±3.1)、(95.0±5.2)、(136.0±5.4)个;6个月:(23.2±2.2)、(98.2±4.6)、(169.3±7.0)个;F=2 252.5、3 220.3,P均<0.05];囊液蛋白质含量、钙离子浓度明显改变[3个月:(1.059±0.056)、(0.733±0.051)、(0.571±0.043)g/L和(2.802±0.157)、(3.056±0.060)、(3.546±0.135)mmol/L;6个月:(1.088±0.043)、(0.753±0.034)、(0.340±0.032)g/L和(2.804±0.019)、(3.068±0.052)、(3.886±0.046) mmol/L;F=366.0、138.9和1 550.5、2 727.3,P均<0.05];病变部位大直径明显减小[3个月:(2.38±0.14)、(1.69±0.05)、(1.40±0.09)cm;6个月:(2.65±0.05)、(1.69±0.03)、(1.03±0.06)cm;F=372.5、3 846.1,P均<0.05];细粒棘球蚴囊湿重明显减小[3个月:(3.47±0.11)、(2.54±0.12)、(1.46±0.07)g;6个月:(3.75±0.31)、(2.55±0.08)、(1.02±0.20)g;F=1 475.6、608.0,P均<0.05].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及40 Gy/5次组沙鼠死亡数量明显升高(x2=4.3、4.6,P均<0.05),而50 Gy/5次组未见明显改变(x2=1.1,P>0.05);对照组及40 Gy/5次组沙鼠病变部位破溃、感染情况明显增加(x2=5.5、4.3,P均<0.05),而50 Gy/5次组未见明显改变(x2=0.3,P>0.05);50 Gy/5次组囊液内头节死亡例数明显升高,囊液蛋白质含量、钙离子浓度明显改变(F=212.6、271.8、84.7,P均<0.05);对照组病变部位大直径明显增加(F=47.1,P<0.05),50Gy/5次组明显减小(F=188.3,P<0.05);对照组细粒棘球蚴囊湿重明显增加(F=10.7,P<0.05),50 Gy/5次组明显减小(F=68.5,P<0.05).光镜下,随着放射剂量升高,病变部位骨基质及陷窝内细胞损伤情况逐渐加重;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内骨陷窝内细胞少量死亡,而40Gy/5次组及50 Gy/5次组骨基质及骨陷窝内细胞都有变性坏死和部分修复.结论 经合适剂量(50Gy/5次)的放射线治疗,子午沙鼠细粒棘球蚴病的远期效果较好.

  • 食管癌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研究

    作者:谢志原;周淑英;王永川;林建辉

    目的 比较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种不同方法的照射靶区与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方法 对35例首程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常规模拟定位,体膜上标记射野中心后进行CT扫描,CT图像传送至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每例患者设计2种照射野,A为常规野,B为适形野,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剂量学比较.结果 (1)食管造影所示病变平均长度为5.64 cm,CT扫描平均长度为9.02 cm(P=0.000).常规野定位中心与适形野治疗中心在X、Y、Z轴上分别相差7.37 mm、10.21 mm、7.20 mm,其中在X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常规野、适形野的GTV的D100%分别为4121.2 cGy、6281.1 cGy;GTV的D95%分别为4580.4 cGy、6399.3 cGy,CTV的D95%分别为3280.4 cGy、6200.3 cGy;肺V30%分别为15.6%、12.4%.结论 采用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技术的不仅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不均匀,而且达不到理想的处方剂量;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不仅靶区剂量分布更理想,而且肿瘤靶区及正常组织均能达到理想剂量.

  • 上海市16台医用电子加速器输出量的质量控制

    作者:赵静芳;易艳玲;张辉;孔燕;高轶名;卓维海

    [目的]了解上海市放射治疗医用电子加速器输出量的质量控制水平. [方法]将核查用的剂量计置于30cm×30cm×30cm水模体的水面下5cm中心处,在源点距水面100cm、照射野10cm×10cm的条件下,给予约2Gy吸收剂量的照射;计算所给予剂量与剂量计测量值的相对偏差.相对偏差≤±5%为合格. [结果]所调查的16台医用电子加速器,其预设剂量与实测剂量的相对偏差范围为-6.8%~8.1%,总合格率为87.5%.有2台机器的相对偏差超过±5%.[结论]上海市放射治疗医用电子加速器输出量合格率的总体情况良好,但仍需要加强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和监督核查.

  • 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联合胃管置入治疗上段食管癌1例合并文献复习

    作者:魏华琳;周平;郭小陪;陈晓

    上段食管癌占食管癌的14.1%,该段食管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切除难度大,术后切缘阳性率高,导致食管残端肿瘤复发率高。放射治疗为上段食管癌首选的治疗方式,然而以往放射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维持在8%~10%[1],局部剂量不足导致肿瘤未得到控制而使肿瘤复发是放射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进入临床应用的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TOMO)技术能靶向治疗病灶,并且减轻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有效提高局部放射治疗剂量的同时不增加毒性反应。201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了1例经病理证实为食管高分化鳞癌的患者,采用 TOMO 放射治疗技术联合胃管置入治疗上段食管癌,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兆伏级锥形束CT在自适应性放疗中的应用

    作者:O. Morin;M. Aubin;J. Chen;H. Chen;J-F. Aubry;A.Gillis;K. Bucci;M. Geffen;K. Kelly;H. Chen;L. Simpson;J. Pouliot;王艳阳

    随着兆伏级锥形束CT(Megavoltage Cone-Beam CT,MV CBCT)技术的诞生,目前利用电子验证影像设备(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s,EPID)与治疗用X线束在治疗体位状态下对患者进行三维成像,并根据所获影像进行电子密度校准,已逐渐在临床上获得应用.本文首先介绍MV CBCT的一般特性,并对其在适应性放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ART)中的临床应用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 基于驱动基因分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放射剂量效应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贺晓东;粟波;叶影;沈皓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放射治疗中,α/β值对区分不同驱动基因分型肺癌细胞的应用价值,同时检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MK1775对不同基因分型细胞α/β值的影响以及放射增敏或协同作用.方法:分别培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PC9细胞、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V-Kiras2-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基因突变型肺癌A549细胞和p53基因突变型肺癌H1299细胞,并分成对照组、放射组和MK1775抑制剂联合放射组.单纯放射组和加药放射组均采用能量为6MV、剂量率为3 Gy/min的X射线照射,照射剂量均分为0、0.25、0.5、1、2、3、4、5和6 Gy共9个梯度.采用克隆计数法分析不同放射剂量与细胞存活率之间的量效关系,以及MK1775对3种基因突变型细胞的放射增敏和协同作用.结果:不同的基因突变对应不同的放射超敏剂量.另外,用MK1775抑制剂后,PC9、A549和H1299细胞在X射线照射前的克隆数分别下降为用药前的56.4%、54.5%和73.2%,说明MK1775与放射存在协同作用.除A549细胞外,PC9细胞和H1299细胞在用药前α/β值为负值,而用药后3种细胞的α/β值均为正值,提示MK1775抑制剂仅对α/β值为负值的PC9和H1299细胞放射治疗具有增敏作用.对于不同的驱动基因突变型细胞,加药放射组和单纯放射组之间α/β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 0.05).结论:不同的驱动基因有着不同的α和β值,因而对应着不同的等效生物剂量,而且MK1775对不同基因突变型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或协同效应各不相同.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

    作者:魏瑞;张阳德;何剪太;申良方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均在外照射40 Gy后随机分为后程适形放疗组(适形组)30例,常规放疗组(对照组)30例.结果:适形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组及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3.3%、36.7%和56.7%、40.0%、13.3%,P=0.02;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7%、80.0%、50.0%和73.3%、53.3%、30.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8);在副反应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常规外照射加三维适形放疗有较好疗效.

  • 高剂量率与低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系统评价

    作者:刘锐锋;王小虎;杨克虎;马彬;田金徽;拜争刚

    目的:评价高剂量率(high dose rate,HDR)与低剂量率(low dose rate,LDR)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对官颈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CJFD)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tific Joumals Full Text Database,CSJD),同时从参考文献中进行追溯查找,按纳入标准全面搜索相关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1 2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DR组与LDR组相比,其3、5、10年生存率,3、5年骨盆控制率,3、5、10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95%的可信区闻)分别为0.96(0.80~1.16)、0.92(0.83~1.01)和0.86(0.70~1.05),0.96(0.86~1.07)和0.95(0.87~1.05).1.02(0.84~1.23)、0.98(0.89~1.07)和1.02(0.88~1.19).在复发和转移方面,其局部区域复发、局部复发联合远处转移、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03(0.83~1.30)、2.23(0.78~6.34)、1.06(0.50~2.24)和1.00(0.76~1.32).在3~5级迟发性并发症方面,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08(0.18~6.63)、0.90(0.25~3.21)和3.12(0.96~10.1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HDR与LDR在提高宫颈癌患者生存率和肿瘤控制方面疗效相当.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尚需设计科学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

  • 宫颈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曲雅勤;何玉宝;姜新;陈志明

    目的:观察宫颈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临床应用的价值,以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理想的放疗技术.方法:155例Ⅰ~Ⅲ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两组,其中三维适形放疗组81例,常规放疗组74例.按FIGO分期,Ⅰ期45例、Ⅱa期77例、Ⅱb期31例、Ⅲa期2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鳞癌148例、腺癌7例.靶区范围:包括阴道上部、宫颈残端、宫旁组织、髂总、髂内外、闭孔、骶前区及盆腔淋巴引流区.照射方式:三维适形放疗设计4个野轮照或两个野轮照(即前后野与左右野轮照);常规放疗为前后两野对穿照射.剂量48~50 Gy,Ⅱb期术后残端"Boost"剂量8~10 Cy.结果:三维适形放疗组与常规放疗组的0.5年、1年、1.5年、2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三维适形放疗组的并发症少于常规放疗组,两组的早晚期胃肠道反应及泌尿系统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模式中,采用三维适形放疗优于常规放疗两野前后对穿照射.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是优于常规放疗的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4个野轮照不但具有剂量集中、均匀、副作用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而且还明显体现了侧野及残端"Boost"优势.

  • 元宫型宫内节育环对盆腔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作者:夏士安;张松方;林清;王佳;蒋马伟;吴国华

    目的 测量元宫型金属官腔内节育环对放射治疗引起的密度效应及次级射线引起的散射效应对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元宫型金属节育环置于厚20 cm的人体等效组织密度有机玻璃中间,分别用6 MV和10 MV X线垂直或平行于节育环分别进行10 cm×10 cm单野照射和二野对穿照射,用FARMER剂量仪电离室测量并比较节育环前1 cm和0.5 cm,环中间0 cm,环后0.5 cm和1 cm及旁开0.5 cm处的剂量.结果 垂直或平行于节育环进行10 cm×10 cm单野照射时,各点与无环时比较,大剂量变化为0.15%;对穿野照射时,大剂量变化为0.13%.结论 宫内节育器对放射治疗时剂量分布的影响远小于5%,在盆腔肿瘤需要放射治疗时,可以忽略节育环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 紫杉醇配合后程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肖丽华

    目的 观察食管癌单纯后程适形放疗(放疗组)和后程适形放疗加紫杉醇同期化疗(放化疗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 方法 69例食管鳞癌随机分成放疗组35例,放化疗组34例.放疗组前2/3疗程放疗用常规放疗,后1/3疗程适形放射治疗,总剂量60 Gy(30分次,5Fx/周).放化疗组的放疗同放疗组,化疗在放疗第1天开始,4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闽32个月,放疗组和放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91.2%,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0%、34.7%、22.4%和78.1%、47.6%、33.3%;2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Ⅲ+Ⅳ级放射性食管炎为5.9%,放疗组为2.9%(P<0.05).放化疗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 结论 后程适形放疗加紫杉醇同期化疗比单纯后程适形放疗能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1、2、3年生存率,但急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终结论需大样本的研究结果.

  • 头颈部肿瘤2种放疗方式的剂量学比较

    作者:于德洪;徐经芳;黄继玲;唐天友;王建设;刘桂红;辛勇

    目的 比较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计划与常规适形放疗(CRT)计划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放疗的剂量学特点. 方法 选择23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分别用SMART束流调强放疗计划(SMART组)和常规放疗计划(CRT组)进行计划设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别评价2组靶区、腮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结果 SMART组各靶区的受量与适形度均高于CRT组(P<0.05),而腮腺等正常组织受量明显低于CRT组(P<0.05). 结论 SMART调强适形放疗有效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平均剂量,是头颈部肿瘤患者首选的放疗方式.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温斯健;孙建方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恶性/潜在低度恶性肿瘤,局部复发率高,远处转移率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好发年龄20 ~ 50岁,好发部位为躯干,典型临床表现为在萎缩性斑块基础上出现直径大小不一的多发硬性结节,组织学特征由单一编席样或车辐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呈浸润性生长.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标准治疗方式是局部扩大切除,外科切缘通常要求为2~3cm.Mohs手术以及改良Mohs手术有良好的治疗前景,术后可适当辅以放射治疗.近年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病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90%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发生染色体17和22重排,靶向药物方面已批准伊马替尼可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转移和(或)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

  • 依据摄131I率公式法和个体化经验法确定治疗格雷夫斯病131I剂量的对照研究

    作者:马玉波;徐枫;顾爱春;潘懿范

    目的 依据摄131I率公式法和个体化经验法确定131I活度,前瞻性治疗格雷夫斯病(GD)并对比两者疗效差别和临床价值.方法 (1)将门诊131I治疗GD患者527例按时间间隔等距抽样法,以每周门诊患者交替纳入的方式分成2组,其中公式组241例,131I活度依据24h摄131I率公式计算确定;经验组286例,131I活度依据临床经验个体化确定.(2)首次治疗未愈者,相隔3个月以上同法重复治疗,直至治愈.(3)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以上,并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各种相关因素及疗效.采用x2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在年龄、性别、病程、ATD治疗时间、治疗前激素和自身抗体水平、摄131I率、甲状腺质量等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6~ 1.430,x2=0.159;均P>0.05).公式组的首次治疗131I活度(247.9±107.3) MBq显著低于经验组的(329.3±177.6) MBq(t=6.102,P<0.05),病情早期控制例数和一次性治愈例数显著低于经验组(x2=25.279和13.074,均P<0.05).公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与一次性治愈例数比值显著高于经验组(x2=10.190,P<0.05).2组发生永久性甲减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38,P>0.05).结论 个体化经验法的首次剂量略高于公式法,可及早控制病情并增加一次性治愈率,且不增加甲减的发生率,是一种可行的GD个体化治疗方法.

  • 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疗效比较

    作者:陈永辉;马艳茹;林岩松;康增寿;李方;刘轶敏;牛娜

    目的 回顾分析343例DTC病例,比较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RRA)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343例D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无局部或远处转移.以首次131I剂量将343例患者分为3组:A组101例,剂量为1850 ~2220 MBq;B组103例,剂量为2590~2960 MBq;C组139例,剂量为3330~3700 MBq.RRA后随访6~12个月.判断RRA成功标准:(1)131I全身扫描甲状腺床未见放射性摄取;(2) TSH刺激状态的Tg<10 μg/L.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43例患者RRA成功率63%( 215/343);(2)A、B和C组成功率分别为59%( 60/101)、64%( 66/103)和64%(89/139),3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7,P=0.720);(3)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性别(P=0.030)、手术方式(P<0.01)、手术次数(P=0.004)、治疗前TSH(P =0.019)、治疗前Tg水平(P<0.01)为有关因素,剔除年龄(P=0.420)、病理类型(P =0.585)、淋巴结转移(P =0.858)、多灶(P=0.365)、TNM分期(P =0.388)和剂量(P=0.733)等无关因素,将有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方式(P<0.01)和治疗前Tg水平(P<0.O1)是影响RRA疗效的因素.结论 DTC患者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小剂量1850 ~ 2220 MBq RRA与大剂量3330~ 3700 MBq RRA疗效相同.术式和治疗前Tg水平是影响RRA成功的重要因素.

  •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计算131I治疗Graves病剂量

    作者:杨苹;罗冬云;林永霞;曾世荃

    目的提高131I治疗剂量的合理性.方法量化131I治疗Graves病的多种相关因素,将206例确诊为Graves病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109例行神经网络计算131I剂量法进行治疗,另97例以传统的单位甲状腺质量吸收剂量法治疗,并进行比较.结果神经网络计算131I剂量法治疗组与单位甲状腺质量吸收剂量法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5%和90.7%,治愈率分别为90.8%和85.5%,复发率分别为3.6%和5.1%,早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简称甲低)发生率分别为3.6%和5.1%.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计算131I剂量治疗Graves病可行,可规范和指导131I治疗Graves病,减少复发和早发性甲低.

  • 位置偏差对格雷夫斯甲亢摄131I率测定及治疗剂量的影响

    作者:李从心;宋娟娟;巴建涛;林岩松

    目的 评价摆位偏差对格雷夫斯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甲状腺摄131I率(RAIU)、有效半减期(Teff)及131I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单随机法选取20例格雷夫斯甲亢患者[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60±9.55)岁],均于131I治疗前行RAIU测定:服用131I 74 kBq后分别测量2、4、6和24 h RAIU.标准测量方式(测量1):将甲状腺功能测定仪探头的标尺平行置于甲状软骨下缘,标尺距探头25 cm,每个时间点均测量2 min计数.在此基础上,分别将探头向后移动5 cm及上移5 cm再次测量,将其作为测量方式2(测量2)和3(测量3).经4h及24 h RAIU的3种摆位方式交叉组合得到9种不同组合(RAIU4h取测量1,RAIU24h分别取测量1、2、3时,组合方式分别记为CⅠ ~CⅢ;依次类推,RAIU4h取测量2、3时,组合方式有CⅣ~CⅨ)的RAIU、Teff和131I剂量,其中CⅠ为标准组.将CⅡ~CⅨ非标准组分别与CⅠ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测量2和测量3获得的RAIU24h分别为(68.08±7.88)%、(62.18±7.45)%,均低于测量1(78.05±8.31)%(t=12.15和14.37,均P<0.01);Teff:CⅡ为(4.42±0.73)d,CⅢ为(3.76±0.53)d,CV为(5.59±0.46)d,CⅥ为(4.47±0.44)d,CⅧ为(5.94±0.54)d和CⅨ为(5.45±0.66)d,与标准值(5.04±0.56)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 13.64,均P<0.01).不正确的摆位导致的Teff变化及低RAIU使患者131I剂量计算值与标准值偏离,74.4% (119/160)的剂量值明显高于标准组,而9.4% (15/160)的值低于标准组.分析1例患者RAIU、Teff及131I剂量显示,与CⅠ相比,其RAIU24 h下降了26.0%,Teff的变化幅度达66.9%(-47.5% ~ 19.4%).两种参数变化致131I计算剂量比标准值升高了129.8%.结论 RAIU测定中不正确摆位会导致RAIU测定的异常及Teff和131I剂量计算偏差,可能影响格雷夫斯甲亢患者的治疗结果.

  • 三种放疗技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比较

    作者:葛小林;孙新臣;曹远东;洪梅;马珺;李益坤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放疗技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0例椎体转移瘤患者,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分别为每例患者设计3种治疗计划,即常规放疗(CRT)、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对CRT要求参考点达到处方剂量40Gy,对3DCRT和IMRT要求95%的等剂量线(38Gy)包括整个计划靶体积(PTV).根据等剂量曲线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3种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危险器官受量的差异.结果 IMRT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较其他两种计划好,同时减少了脊髓、小肠和心脏受照的大剂量;3种计划的处方剂量覆盖大体肿瘤体积(GTV)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和3DCRT可以提高靶区体积内的均匀度和适形度,在保护脊髓、小肠和心脏方面较CRT具有明显优势,以IMRT佳.对部分椎体转移瘤患者实施IMRT是佳选择.

  • 人体不规则轮廓对X线剂量分布的影响和修正方法

    作者:陶建民;胡杰;张莹;张颖

    目的 分析肿瘤放射治疗中人体不规则轮廓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比较各种临床修正方法的优劣.方法 先数学推导计算有效源皮距方法的公式,然后基于西门子MD7745加速器 6 MV-X 线和15MV-X 线百分深度剂量表(PDD)、组织大剂量比表(TMR),针对典型人体曲面,分别使用有效源皮距方法、组织空气比/组织大比方法、等剂量线移动方法计算兴趣点剂量.结果 3种剂量修正方法计算值偏差在1%以内,计算工作量差别也不大,但修正原理有所区别.结论 应使用有效源皮距方法或组织空气比/组织大比方法来修正人体不规则轮廓对剂量分布的影响,且有效源皮距方法的公式应以DA=Dm×PDD(SSD,r1,d)×(SSD+d)2/(SSD+h+d)2代替DA=Dm×PDD(SSD,r,d)×(SSD+dm)2/(SSD+h+dm)2为好.

  • 胃癌术后IMRT和VMAT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作者:徐莉霞;李夏东;章霓;俞玉凤

    目的 研究比较胃癌术后放疗中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计划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以及正常组织受量等方面的区别,比较两种计划的优缺点.方法 选取10例胃癌术后放疗患者,勾画完靶区后,分别运用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制作计划,比较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脊髓的受量以及正常组织肝V5、V30、Dmeann和双肾V12、V22、Dmean.结果 VMAT计划与IMRT计划比较,适应性和均匀性较好(均P<0.05),正常肝组织受量V5、V30、Dmean相对较低(均P<0.05),双肾受量和脊髓的大受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胃癌术后的VMAT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及均匀性优于IMRT计划.正常肝组织的受量相对较低,对保护肝组织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用VMAT计划从剂量学及效率上都优于IMRT计划.

251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