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布洛芬混悬液对儿童高热退热疗效的临床观察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处理不当常可致小儿惊厥.我科2010年5至12月对88例高热患儿分别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观察2种药物退热效果.现报告如下.
-
发热患者的护理
我是一名传染病医院门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护理发热患者.每年接触发热患者108例左右,发热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发热多由细菌和病毒引起.在传染病中发热多由病毒引起.发热患者无论生理上、心理上都非常痛苦,高热超过41℃易引起惊厥,对患者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护士从职业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正确护理患者,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下面以1例患者为例,阐述发热患者的护理.
-
清开灵注射液对家兔实验性发热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简称QKL)对家兔实验性发热的解热作用。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性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观察QKL对两种发热模型的解热效应,以及对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QKL对家兔正常体温的影响不大(P>0.05),对内毒素性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均有显著性的解热效应(P<0.01),同时明显抑制脑脊液cAMP含量的升高(P<0.05)。两种发热模型的体温变化与其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变化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内毒素性发热:r=0.9739,P<0.05;内生致热原性发热;r=0.98 42,P<0.05)。结论:QKL的解热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有关。
-
怎样用中成药治疗癌性发热与疼痛
答:有相当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时期有发热、疼痛症状.癌性发热,大多由感染所致,其次为肿瘤发热,其原因可能与迅速生长的癌肿发生坏死,肿瘤的炎性白细胞浸润及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原有关.其特征表现为:尽管体温可达40℃以上,患者通常不出现中毒症状,通常表现为大量出汗和全身温暖感觉,且对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不产生反应.
-
如何辨治肝硬化低热?
答: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期常有低热(37.5~38.2℃),究其原因,与肝脏灭活功能减退有关,即某些代谢产物不能完全降解,蓄积于血循环中,致成致热原,也可能为肝硬化活动期坏死组织吸收所致.中医辨治,每可取得良效.按中医病机分析,肝硬化低热以虚热为主,治疗当以补虚扶正以退热.
-
上海市血液净化中心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透析用水、透析液的细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上海市10家医院反渗水及透析液标本,对反渗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LAL试剂盒测定反渗水及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含量.结果反渗水细菌培养有3家医院阳性,细菌计数均<200CFU/ml,内毒素为(0.519±0.687)EU/ml,其中5家>0.25EU/ml;A浓缩透析液内毒素为(0.2355±0.227)EU/ml;B浓缩透析液内毒素为(0.688±0.742)EU/ml;透析液入口细菌培养3家阳性,其中1家>2000CFU/ml,内毒素为(1.449±3.473)EU/ml,其中1家>5EU/ml.结论目前上海市部分血液净化单位仍存在反渗水及透析液的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运血导管、透析器、透析机和透析液的污染情况,并定期消毒.
-
对33所医院灭菌后复用器具质量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复用器具消毒灭菌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3所不同等级医院提供的器具进行pH值、氯化物、澄明度、细菌内毒素监测.结果 pH值、氯化物、澄明度、细菌内毒素合格率分别为96.97%、90.91%、86.67%、95.76%.结论复用器具的洗涤、消毒质量有待提高,监督管理力度需加强,建议逐渐淘汰复用注射器.
-
常见输液反应
问常见输液反应有哪些种类?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治?答:输液疗法与抗生素疗法、激素疗法及营养疗法并列为儿科四大基本内科疗法.各种疗法运用得当能加速病情好转、痊愈;运用不得当可带来不良反应.常见输液反应有如下几种:1 发热反应因液体制作、消毒过程不严格,工艺水平低,或者输液器具不合格,致细菌污染,或者由细菌毒素、代谢产物以及致热原等,引起机体发生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常见于输液后15~50
-
注射用炎琥宁致热原样反应1例
病例:患者,女,15岁.因发热半天,偶尔咳嗽于2010年2月4日来我院呼吸科门诊治疗.查体:T38.6℃,P126次/min,R28次/min,咽部充血,双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细湿哕音及喘鸣音,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1,Neu% 0.66,Lym% 0.28,Mon% 0.05,HGB 113g· L-1,PLT 190×109L-1.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炎琥宁160mg(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9121130)+5%葡萄糖150mL;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0g+0.9%生理盐水150mL两组液静脉滴注治疗.首先滴注炎琥宁组液,当炎琥宁组液滴至20min而时,患者忽然出现面色潮红,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寒战、面唇发绀,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治疗后症状缓解.后改滴斯坦定组液体无不适症状出现.
-
水处理系统自动滤过器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日益提高及透析机的不断更新,给透析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水处理系统前置处理部分的滤过器,在清除颗粒杂质、有机物、致热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后必须定期冲洗再生才能使用.
-
丁香酚对致热家兔弓状核及PO/AH区脑组织中PGE2和cAMP含量的影响
丁香酚是中药丁香油中的主要作用成份,它具有多种复杂的药理作用,尤其在解热降温方面有显著作用.本研究室以往的电生理实验观察到,丁香酚可反转致热原作用下的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说明丁香酚的解热作用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PO/AH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而实现的.近年来,弓状核在体温调节方面的作用倍受观注.本研究室多年的研究表明,弓状核积极地参与了体温调节活动,因为毁损弓状核后大鼠体温发生明显紊乱.本实验对PO/AH与弓状核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性研究,同时观察家兔发热以及丁香酚解热时在家兔弓状核及PO/AH中PGE2和cAMP含量的变化.
-
精氨酸加压素V1受体阻断剂对毒死蜱降温效应的阻断作用
精氨酸加压素(AVP)能够降低致热原性和非致热原性的发热效应,精氨酸加压素V1受体阻断剂(AVP V1受体阻断剂)可以阻断其作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杀虫剂毒死蜱(CHP)可以引起体温降低.目前认为CHP引起的降温效应与体内乙酰胆硷(Ach)含量增加有关,因为Ach参与体温调节过程.我们考虑既然AVP有参与体温调节和降温过程,那么CHP的降温作用是否与AVP有关,所以本研究观察了AVP V1受体阻断剂对CHP引起的体温变化的影响.
-
对致热原性发热患者的降温措施探讨
笔者通过对60例致热原性发热患者进行观察,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首选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而正确合理地应用解热止痛剂或者是两者并用,则能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怎样分析发热待诊的病人(上)
正常人的体温是由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后区的产热中枢,下丘前区的散热中枢)所管理,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所以正常人体有相对恒定的体温.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fever).一般认为发热是人体患病时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
两种配制环境下静脉药物不溶性微粒的对比观察
近年来对静脉输注的安全性关注,不仅只限于药物的配伍禁忌、致热原、过敏物质等,而且对静脉药物的不溶性微粒的关注程度在逐渐提高.在影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的诸多因素中,静脉药物的配制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分别在我科治疗室和药检室的层流超净台两种环境下对不同的静脉药物进行药物配制,并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
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研究现状
1 多种肾脏病理生理过程都有环氧化酶(COX)的异常表达 1.1 肾脏炎症反应过程中COX表达的变化 Ichitani等研究发现,大鼠肾脏在给予致热原酯多糖后,COX-2 mRNA在肾皮质髓袢升支粗段及肾髓质的间质细胞表达增强[1].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培养受C5b-9刺激后,COX-2的表达显著上调,前列腺素(PG)产量增加30%,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以阻抑这种变化.大鼠被动性Heymann肾炎肾小球COX-1和COX-2的表达都显著增强,PGE2的合成增加并可被选择性COX-2抑制剂所抑制[2].在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COX-1表达增强;而COX-2则在肾间质的浸润细胞表达显著增强[3].
-
发热患者的护理对策及体会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凋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原因甚多;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多见[1].发热是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热引起的各种症状与原发病相互作用,给患者带来身心不适.本文就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0例发热患者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报告如下.
-
黄芩茎叶提取物-野黄芩甙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草药黄芩茎叶提取物-野黄芩甙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方法 用生物致热原制作家兔发热模型,检测动物直肠温,比较致热前后体温的变化.结果 野黄芩甙治疗组(38.61±0.17℃)、黄芩甙治疗组(38.59±0.20℃)体温升高明显低于致热原组(39.08±0.16℃,P<0.01),且两组的发热持续时(176.3±3.4,174.1±3.2 min)明显短于致热原组(218.2±3.1 min,P<0.01).前两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热峰时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野黄芩甙对致热原所致兔的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应,其作用与黄芩甙的作用相当.
-
中医的“退热三法”
发热是指由各种原因产生的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造成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持续高出正常水平的情况.中医认为,发热除了指体温高出正常水平的情况以外,还应包括自觉身热不适而体温变化并不明显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可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是因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所导致的发热.内伤发热则多因饮食失调、身体过劳或七情有伤而造成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中医和西医对于发热一症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所采用的治疗原则也不相同.
-
发热常见原因分析
当体温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按发热的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0℃,中等度热:38.0~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