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特性影响的比较
本研究探讨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G-PB)和骨髓采集物(G-BM)免疫学特性影响的异同. 用MTT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复合物(ELISA)法检测G-PB和G-BM中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4、IFN-γ的分泌,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移植物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亚群、单核细胞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 结果表明: G-PB中淋巴细胞,CD3+、CD4+、CD8+ T淋巴细胞,DC1、DC2以及单核细胞的含量,CD4/CD8的比值高于G-BM(P<0.001).G-PB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于G-BM(P<0.05);每微升G-PB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4的量均明显高于G-BM,且G-PB中IL-4/IFN-γ比值小于G-BM(P<0.001),DC2与T淋巴细胞的比值也低于G-BM(P<0.01);而G-PB中CD4+、CD8+细胞上CD28表达的百分比和总体表达均高于G-BM(P<0.001). 结论: rhG-CSF体内应用诱导G-PB和G-BM产生的T细胞免疫低反应性是有差异的,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G-PB和G-BM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和程度不同的免疫学基础.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应用
习惯性流产是指临床的复发性自然流产,其发病率约占自然流产病例的3%~5%.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预防治疗效果差,是目前妇产科临床上的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殖免疫学研究的进展,许多研究结果认为多数的习惯性流产与免疫因素有关.而其中重要的因素是这部分患者在妊娠时对胚胎中来自父系的同种异体抗原免疫低反应性,以致无法产生适当的封闭抗体以保护胚胎不被母体免疫排斥,从而发生流产[1].并由此派生出针对免疫异常状态进行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基于这一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报道,我们自2001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国产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习惯性流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做如下报告.
-
常规免疫抑制剂下肾移植联合供体骨髓输注远期临床观察
如何诱导供体特异性低反应性,来减少甚至停用免疫抑制剂,降低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是目前器官移植研究的热点.国外有报道[1]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诱导治疗下供体特异性骨髓细胞(DBMC)输入成功诱导了供体特异性低反应和显著提高了移植肾的长期生存率,但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存在加重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以及增加治疗费用.我们[2]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肾移植受者常规免疫抑制剂应用下,输注DBMC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低反应性的临床研究,目前长已随访6年余,现对随访两年以上的肾移植联合DBMC输注受者与同期非DBMC输注的肾移植受者的近、远期疗效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
多异体脐血输注诱导产生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多异体脐血输注诱导肾移植受者产生同种免疫低反应的可行性及对移植肾早期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例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多异体脐血输注,分别于输血前及输血后1月、2月、3月,检测受者和供者特异性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等指标的变化;并比较肾移植术后早期脐血组与对照组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脐血输注后受者对供脐血的特异的MLR显著降低(P<0.01),对无关成人的MLR亦有明显下降(P<0.05).移植后三月脐血组无一例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多异体脐血输注能诱导肾移植受者产生同种免疫低反应性.这种低反应性可能对移植肾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抑制作用.肾移植前多异体脐血输注有望成为临床实用的耐受诱导途径.
-
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调节性 T 细胞具有免疫低反应性和免疫调节功能两大特征。它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肿瘤的治疗以及移植耐受的诱导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对调节性T 细胞的产生、类型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耐受和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