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同时多原发性肺癌的CT及病理表现
随着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胸部检查及肺癌筛查的逐渐普及,肺癌的早期检出率得到明显提高,多灶肺癌的检出随之增多.目前,临床及影像学鉴别诊断多原发性肺癌与肺癌肺内转移均面临挑战.Tanvetyanon等[1]研究显示,同时多原发性肺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MPLC)的预后远远优于标准分期系统所提示的预后.因此,及时对多原发肺癌患者进行适宜的手术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44例sMPLC患者,分析肺内病灶的CT表现及病理类型,为临床提供有效建议.
-
辛伐他汀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高脂血症与肾脏损害关系密切,它既是许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其本身又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辛伐他汀作为一类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
对一例同时二重癌、异时三重癌患者治疗的思考
人体的同一器官、成对器官,同一系统不同部位或不同系统的器官发生2个或2个以上彼此无关系的原发肿瘤称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也称重复癌[1]。它包括同时发现或在6个月内相继发现的MPC为同时癌和超过6个月再发现的MPC为异时癌。对于MPC的诊断标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1932年 Warren 及 Gates 所提出的MPC诊断标准[2]:(1)每一肿瘤必须证实为恶性肿瘤;(2)每一肿瘤应具有其各自独特的病理学形态;(3)肿瘤发生在不同部位或器官,互相间不连续;(4)每个肿瘤均有其特有的转移途径,诊断时必须排除转移或复发癌。
-
141例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141例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及预后.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自1975年1月到2006年4月住院的141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生存时间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示.结果 141例患者(大于60岁者115例,占81.6%;小于60岁者26例,占18.4%)共发生321个恶性肿瘤,其中171个位于消化系统,59个位于泌尿系统,56个位于呼吸系统,其他35个发生于甲状腺、乳腺、子宫、四肢、口腔、颌面部、脑及血液系统.双原发癌106例,三原发癌32例,四原发癌2例,五原发癌1例.发生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74例),其次是结肠(66例)、食管(14例),肝脏(9例),胆囊(4例),胰腺(4例).结论 多原发癌患者的好发部位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密切相关,治疗手段及两癌的间隔时间有关对其预后有影响,应对肿瘤患者进行长期认真的随访.定期随访、早发现、早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18例老年三原发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多器官衰竭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从1980年至2002年22年间收治的73例多原发癌中18例三原发癌发生部位、发病年龄、病因、间隔时间、预后.结果65%的实体瘤发生在消化系统,首癌、次癌、第三癌发病年龄分别为66岁、72岁、78.5岁;第一原发癌和第二原发癌间隔中位时间为70个月,第二原发癌和第三原发癌间隔中位时间为36个月.首癌5年生存率89%;第三原发癌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11%.死亡14例,其中7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消化道是多原发癌好发部位,放、化疗是发生多原发癌的重要诱因;多器官衰竭致死是影响多原发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
-
老年人多原发癌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预后及后续肿瘤的影响.方法 选取220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分析其中37例多原发癌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术后辅助化疗状况、首癌与第2、第3癌的间隔时间、生存时间.结果 本组多原发癌37例,占老年恶性肿瘤的16.8%,其中异时性多原发癌35例,同时性多原发癌2例;首发癌、再发癌、第3癌发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70、77、77.5岁;共有肿瘤病灶82个,胃肠道为好发部位,其中结直肠癌28例(34.2%),胃癌11例(13.4%).首癌术后化疗23例,未化疗14例,化疗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放化疗组(x2=4.63,P=0.0427),两组生长次癌的时间分别为6年与4年(x2=1.63,P=0.207).次癌和第3癌发生的中位间隔时间化疗组7年,非化疗组2年,化疗组明显长于非化疗组(x2=4.255,p=0.043).第3癌术后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3年6个月,非化疗组7个月(x2=4.62,P=0.0316).结论 对老年多原发癌患者,术后化疗可延长其生存时间,并可延迟后续肿瘤的发生.
-
老年人大肠多原发癌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老年人大肠多原发癌的经验.方法对46例老年大肠多原发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占同期老年人大肠癌的7.6%(46/608),其中大肠重复癌16例(男12例,女4例),大肠癌伴其他脏器癌30例(男14例,女16例).同时性癌13例,异时性癌29例,同时伴异时性癌4例.异时性癌相距时间10个月至30年5个月.共完成手术83例次,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随访率达100%,术后3、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71.1%(27/38)、63.6%(21/33)、43.3%(13/30)、28.6%(8/28)、16.0%(4/25),优于同期老年大肠单发癌.结论要增强对老年人大肠多原发癌的防治意识,定期复查,使其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更佳疗效.
-
百岁老年人皮肤和乳腺双原发癌一例
患者女性,101岁,因无意中发现右乳肿块10年,右上臂肿块5年伴剧痛5 d于2015年3月24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疾病及手术史.10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乳有一肿块,初肿块约"鸽蛋"大小,无不适感觉,日后肿块缓慢增大,无疼痛.5年前右上臂有一"黄豆粒"大小的皮肤溃烂,溃烂处流液,不愈合,后来逐渐形成肿块并增大,5d前出现剧痛,遂来院求治.查体 :发育营养正常,右上臂可见一约6.0cm×6.0cm×4.0cm大小的肿块,表面溃烂,有明显臭味,肿块有蒂,蒂部直径约1.5 cm,质硬,压痛明显,周围皮肤红肿.右乳头内陷,无溢血、溢液,外上象限异常隆起,可扪及一约10. 0 cm × 10. 0 cm 大小的肿块,质硬,表面欠光滑,界限尚清,活动度较大,无触痛,压之肿块无缩小.
-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表达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1982年由Davies等[1]在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中发现的一种自身抗体,且该组病人同时具有血管炎的表现,对活动性Wegener肉芽肿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是疾病活动的标志,现可见于很多原发性炎症性疾病,本研究观察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ANCA的表达情况及与肝炎活动的关系.
-
临床诊治多原发性上消化道癌的观察价值
目前上消化道癌仍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国内仍排在前10位当中,食道癌和胃癌分别居第6位和第2位。因此,近几年多原发性上消化道癌呈上升趋势,检出率越来越高。多原发性上消化道癌由于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组织病理类型的多样性,致使治疗方法及预后的效果差别较大。因此,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现将国内外对多原发性上消化道癌中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常见骨原发肿瘤研究新进展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re aggressive, with a high chance of systemic sprea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extensive rese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bone tumors has entered a relatively mature stage. But it has entered a bottleneck.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survival rate of osteosarcoma had improved little. Many of the basic science researches regarding sarcoma focus on molecular pathway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of systemic therapy. Researchers are focusing on identify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se techniques with regard to local control and lessening of wound complic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some of the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and intermediate musculoskeletal tumors.
-
恶性肿瘤患者新发骨病灶和原发肿瘤的相关性90例活检分析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发骨病灶经活检诊断为其它良性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以及分析影响骨病灶和原发肿瘤相关性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接受骨病灶活检的有恶性肿瘤既往史的患者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所有病例分为原发肿瘤骨转移组和非原发肿瘤骨转移组.对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如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18F-FDG PET/CT(2-deoxy-2-(18F)fluoro-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或ECT(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结果、病理结果、累及骨的数量(单骨或多骨)、骨活检的部位以及原发肿瘤和新发骨病灶明确诊断的间隔时间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可能影响新发骨病灶和原发肿瘤相关性的临床因素.结果 共有90例有恶性肿瘤既往史的患者进行了骨病灶活检手术,男4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6.9±12.8)岁.活检病理结果提示16.7%(15/90)的骨病灶为良性病变(包括1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纤维结构不良,1例骨结核和1例孤立性纤维组织肿瘤等),2.2%(2/90)为新发现的恶性肿瘤(1例软骨肉瘤和1例与原发肿瘤无关的癌转移),81.1%(73/90)证实为原发肿瘤骨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活检结果为原发肿瘤骨转移的比例为85.0%(68/80),明显高于没有临床症状者(50.0%,5/10)(P=0.017).而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和骨病灶诊断的间隔时间以及18F-FDG PET/CT的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病灶的数量以及部位也不是影响原发肿瘤的新发骨病灶相关性的因素.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中新发骨病灶有近20% 与原发肿瘤无关,其中有2.2% 为新发现的恶性骨肿瘤.临床症状的有无是影响新发骨病灶和原发恶性肿瘤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随访过程中新发现的可疑骨病灶,特别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应建议积极的活检手术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和不当的治疗.
-
中国270例合并肝细胞癌的多原发癌个体数据Meta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地区合并肝细胞癌(肝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的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分别以"肝癌、多原发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及"multiple primary neoplasms"为主要中英文检索词,检索1980年1月至2015年5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及EMBASE数据库,筛选国内学者发表的合并肝癌的多原发癌中英文文献.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其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共检索92篇相关文献,2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22例,女48例,男女之比为4.6:1.首发癌患者年龄3~88岁,中位年龄55岁;继发癌年龄13~88岁,中位年龄57岁.首发癌诊断中,阳性症状占77.2%,体检占22.8%.继发癌诊断中,术前检查发现者占41.8%,阳性症状占37.7%,术中探查占11.5%,体检占4.9%,随诊占4.1%.首发癌与继发癌的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2(0~22.0)年.肝癌患者中,有肝炎病史者占76.2%,无肝炎病史者占23.8%.肝外肿瘤患者中,罹患双癌者占94.4%,三重癌者占5.6%.同时癌和异时癌的总体生存率、肝癌特异性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25.434;P<0.05).肝癌同时性诊断、肝癌及肝外肿瘤非根治性治疗为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43,1.532,1.951;P<0.05).肝癌非根治性治疗为影响患者肝癌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86,P<0.05).结论 根治性治疗是影响合并肝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对于肝癌及肝外肿瘤均应积极采取根治性切除术.
-
合并肝细胞癌的多原发癌诊断
目的探讨合并肝细胞癌(肝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8年4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肝癌合并多原发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7例;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非手术患者的诊断基于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血清AFP检测。对可疑病例进一步行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患者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68例患者中,同时罹患肝癌22例,异时罹患肝癌46例。诊断首发癌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7岁。诊断继发癌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60岁。HBsAg阳性45例,所有患者抗-HCV阴性。合并肝硬化51例。血清AFP≤25μg/L 30例,>25μg/L 38例。有肿瘤家族史16例。33例非手术患者中30例根据典型肝癌影像学表现及AFP水平确诊,其中16例患者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确诊;其余3例临床可疑病例通过超声或CT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确诊。35例肝切除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其中单结节肿瘤30例,多结节肿瘤5例;瘤体直径<5 cm 12例,≥5 cm 23例;合并肝硬化27例;并发脉管浸润32例;手术切缘≥2 cm 15例。肝外恶性肿瘤分布于不同系统器官,包括头颈部肿瘤23例,消化系统肿瘤18例,泌尿生殖系统肿瘤5例,其他肿瘤22例。结论合并肝癌的多原发癌中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PET/CT在多原发癌的发现中可能有独特的优势。对可疑病例行穿刺活检有助于疾病确诊。
-
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2007年收治的47例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20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多原发大肠癌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47例(占70%),其中直肠癌占39%.Dukes分期(以病理分期晚的一个为准):A期6例,B期22例,C期15例,D期4例.67例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0例,肠腔内伴有息肉者21例,无息肉者26例.行全结肠切除术3例,结肠次全切除术10例,根治性手术加肠段联合切除术34例.异时性多原发癌20例(占30%),共有癌灶44个,以结肠癌多见,共31例(占70%),二原发癌17例,三原发癌2例,四原发癌1例.与原发癌间隔时间7个月至19年,其中<2年者7例,2~5年者5例,>5年者8例.2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的初发癌均行根治性手术,14例二次癌和2例三次癌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初发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和78%.结论 治疗大肠癌切忌满足于单一肠段或单个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应利用结肠镜对全肠道进行仔细地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大肠的多原发肿瘤;在根治性切除肠道肿瘤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残存的正常肠道,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结直肠同时性多发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结直肠同时性多发癌发病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0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25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癌灶数目、家族史、发病年龄等情况分为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组(多发组)和结直肠单发癌组(单发组).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性别构成、肿瘤Dukes分期、肿瘤部位、并发息肉和患者预后等情况.所有资料采用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多发组39例(3.2%),其中2例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癌以腺瘤恶变多见.多发组中右半结肠癌占45.7%,明显高于单发组22.7%(χ2=25.757,P=0.0001);息肉并发率两组分别为33.3%和16%(χ2=6.787,P=0.009).异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5.1%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5,P=0.033).多发组5年生存率为57%,单发组为64%,χ2=0.084,P=0.772.结论 结直肠同时性多发癌占结直肠癌总数的3.2%,多位于右半结肠,并发癌以腺瘤恶变多见,其预后与单发癌患者相当.
-
中国东北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多原发癌的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东北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多原发癌的特点.方法 对登记的85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HNPCC家系共509例患者的多原发癌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85个HNPCC家系中,共25个家系55例患者发生多原发癌,其中17个家系45例患者发生异时性多原发癌,12个家系16例患者发生同时性多原发癌,4个家系6例患者合并异时性和同时性多原发癌.结论 中国东北地区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患者明显增多,常见的为右半结肠癌、直肠癌、乙状结肠癌、横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
-
多原发大肠癌3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74~1998年37例多原发大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占同期收治原发大肠癌的2.74%(37/1 348),其中同时多原发大肠癌15例,异时多原发大肠癌22例,癌灶部位以右半结肠和直肠为多,异时多原发大肠癌55%(12/22)在3年内发生,41%(9/22)在8年后发生,全部癌灶除1例外均得到根治性切除,同时多原发大肠癌5年生存率为5/9,异时多原发大肠癌5年生存率为15/21,二次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7/18.结论提高对多原发大肠癌的警惕性,术前全面检查,术中仔细探查,术后定期复查,争取早期发现,积极手术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
同时性胃结肠多原癌一例
患者,女,77岁,于2016-09-24因间断腹痛1年,恶心、腹泻1 d入院. 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12年等病史,间断口服药治疗,病情控制尚可. 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下出现腹痛,间断性,脐周为主,为绞痛,和饮食无关,无明显规律性. 无恶心、呕吐,无腹胀、嗳气,无便血、发热. 患者于发病前1d清晨饭后出现腹痛加重,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呕吐为胃内容物2次,在家中口服黄连素片无效入我院消化内科. 入院后给予相关检查:肝、肾功能、消化道肿瘤标记物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示重度贫血,胃镜显示:胃窦部占位性病变,活检病理示:胃腺癌.
-
不同影像学表现的多原发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研究不同类型同时性多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生存.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肺癌接受手术治疗的1 868例患者中,通过Martini及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的诊断标准确诊的103例同时性多原发肺癌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4例,女性69例,年龄39 ~ 84岁,平均年龄60.5岁.根据影像学实性成分大径与肿瘤大径的比值分为3组.A组:全部病灶均为磨玻璃样成分为主(实性成分比例≤50%);B组:1个病灶为实性成分为主(实性成分比例>50%);C组:2个及以上病灶为实性成分为主.综合评估患者病变特点及肺功能后确定手术方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曲线的差异,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A组38例,B组40例,C组25例.A组与C组患者相比,女性比例高(73.7%比48.0%,x2=4.291,P=0.038)、吸烟比例偏低(21.1%比44.0%,x2=3.770,P=0.052)、更年轻(56.2岁比65.9岁,t=-4.172,P=0.000)且肿瘤大径更小(1.24 cm比2.31 cm,t=-4.573,P=0.000).全部患者的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0.3%、64.9%,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3%、68.6%.A组无复发或死亡,B组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7%、51.8%,C组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9.6%、44.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9).3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径>2 cm(HR =4.475,95% CI:1.138 ~ 17.604,P=0.032)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磨玻璃样多原发肺癌与实性多原发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同.病灶大小是多原发肺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手术切除的疗效满意,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多原发肺癌患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