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合性肝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何偲;尹洪芳;柳萍;张莹;张剑波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神经内分泌癌共同存在于同一肝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对2例肝肿瘤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学观察和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证实其中复合癌的成分,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5岁,HBsAg均为阳性.2例肿瘤均明确由以下3种成分混合构成:(1)部分为多边形异型上皮细胞呈条索状或小梁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Hepatocyte和甲胎蛋白均阳性,为肝细胞癌(HCC),其中1例可见胆汁形成;(2)部分区域为椭圆或短梭形小蓝细胞呈巢片状或器官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突触素和(或)嗜铬粒素A和(或)CD56阳性,为神经内分泌癌(NEC);(3)部分区域为卵圆形异型上皮细胞呈弥漫巢团状或腺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CK19和CK7均阳性,为胆管细胞癌(CC).病理诊断:2例均为复合性肝癌,由HCC、NEC和CC成分组成,3种成分所占比例均≥20%.结论 HCC、NEC和CC组成的复合性肝癌非常罕见,可能来源于肝癌干细胞,预后较差.

  • 复合胆道引流术治疗Bismuth Ⅳ型Klatskin肿瘤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

    作者:魏建;李洪璐;郭江;李常青

    目的 观察2种复合胆道引流术治疗Bismuth Ⅳ型Klatskin肿瘤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Bismuth Ⅳ型Klatskin肿瘤所致MOJ、且接受胆道内外引流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引流方法分为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BD)双侧引流组(19例)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联合PTBD单侧引流组(27例),对比分析2组间胆道引流效果、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胆道引流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引流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47%(17/19) vs 92.59%(25/27);x2=0.02,P=0.831].PTBD双侧引流组术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ENBD联合PTBD单侧引流组[(318.37±167.39)天vs (267.57±145.21)天;t=7.31,P=0.007],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NBD联合PTBD单侧引流组[10.53%(2/19)vs 14.81%(4/27);x2 =1.92,P=0.028].结论 2种复合介入技术均可有效缓解Bismuth Ⅳ型Klatskin肿瘤所致MOJ.PTBD双侧引流较ENBD联合单侧PTBD更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 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表现及与CECT、MRI、MRCP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温欣;王学梅

    目的 探讨胆管细胞癌(CCC)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CEUS表现.比较超声、增强CT(CECT)、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归纳57例CCC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的具体表现,并且对行CEUS检查的4例病灶造影剂灌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普通超声、CECT、MRI、MRCP以及联合CEUS后超声对CCC的诊断价值.结果 57例病灶以肝门型居多,部分伴发肝内胆管扩张,少数可见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病灶多表现为血流不丰富的低回声,尤以肝门部和肝左叶者明显.肝门部病灶多伴发胆囊结石,肝右叶者多伴发肝内胆管结石,肝左叶者伴发胆囊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比例各半.4例CEUS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或等增强继而快速减退呈低增强并持续整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普通超声、CEUS、CECT、MRI及MRCP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CC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有一定规律可循,普通超声联合CEUS可降低漏、误诊率.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彭昌勇;李俊峰;刘一江;颜吉平;张昊;林豪

    目的: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2例PICC的CT表现。结果:52例中,肝左叶32例,肝右叶14例,左右叶同时受累6例。病灶大小2.5~11.0 cm,平均6.7 cm。46例为低密度,6例为等密度,8例中心为更低密度,3例伴斑点状钙化。病灶所在肝叶萎缩20例,局部包膜凹陷18例;伴肝内胆管扩张24例;9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增强扫描42例边缘轻中度强化,10例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内部强化逐渐明显,呈向心性强化。结论:PIC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生化检查(CA19-9升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鉴别中低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

    作者:周子东;查悦明;黄文山;杨敏;张桂雄;许杰华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组学方法鉴别中低分化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可行性.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21~74岁,中位年龄52岁.中低分化HCC 26例,ICC 10例.利用3D Slicer软件在18F-FDG PET-CT图像上勾画病灶感兴趣区体积,提取每个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105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模型进行筛选和优化,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该模型在鉴别中低分化HCC和ICC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每个病灶均得到105个PET-CT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和优化后得到2个PET-CT影像组学特征Sphericity和ZoneVariance,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影像组学标签诊断模型为logit(P)=-8.984+10.506×Sphericity+61.341×ZoneVariance.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0.84~1.00,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0.73.结论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能较好地鉴别中低分化HCC和ICC,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诊断价值高.

  • 改良T分期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彭宁福;黎乐群;彭民浩;覃晓;陈希刚;肖开银;彭涛;覃忠;陈滨

    目的 评价改良T分期用于肝门部且日管癌术前评估与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9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If缶床资料,按改良T-分期标准分期;采用χ~2检验、Log rank及Breslow检验评析不同分期的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联合肝叶及门静脉部分切除率、较低组织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率与生存率差异.结果 T1、T2、,13期分别有43、37、18例,切除率为65%、40%、11%,根治性切除率为46%、21%、0,均随T分期升高而下降(前者χ~2=15,P<0.01;后者χ~2=14,P<0.01);T1与T2期切除病例中分别有60%与73%联合肝叶切除(χ~2=0.6,P>0.05)、3%与33%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χ~2=4,P<0.05)、71%与40%较低分化类型(χ~2=4,P<0.05)、50%与40%淋巴结转移(χ~2=0.4,P>0.05);T1与T2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30%、18%与43%、11%、0%,而T3期1、2年生存率依次为12%、0,T1与T2期显著高于T3期(T1与T3:Log rank χ~2=14,Breslow χ~2=12,P<0.01;T2与13:Log rank χ~2=6,Breslow χ~2=4,P<0.05),T1与T2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χ~2=2,Breslow χ~2=1,P值均>0.05).结论 改良T分期有较好的术前评估作用;但仍需阐明其与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学误诊为肝梗死一例

    作者:张芳芳;薛改琴;任基伟

    患者男,47岁,无明显诱因右上腹疼痛不适,伴发热,无恶心、呕吐、黄疸,当地医院CT提示肝左外叶占位(脓肿待除外),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转院. 就诊于我院查体:体温 36. 4℃,脉搏 75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31/73 mmHg;血常规正常,血清乳酸脱氢酶为273 U/L,血清谷氨酰转肽酶为494 U/L,肝炎系列、梅毒和艾滋病病毒阴性;肿瘤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为52. 42 μg/L、血清癌胚抗原为8. 59μg/L、血清糖类抗原 19?9为 3. 35 U/ml、细胞角蛋白 18 为892 U/L、组织多肽抗原为13 ng/ml. 超声检查示,占据肝左外叶约12.7 cm×8.7 cm×7.5 cm,弥漫状欠均匀低回声占位,与左内叶肝脏分界清晰,其内可见明显增厚、增高的Glisson鞘结构,门静脉血管填塞(图1) ,彩色多普勒检测增厚的鞘内纤细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检测呈动脉血流频谱,大范围的低回声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提示肝脏左外叶实质弥漫性病变伴门静脉填塞. 超声造影示,肝左外叶低回声区约10 s肝动脉分支血管增强(图2);持续至120 s门静脉、肝实质无增强,增强肝动脉血管分布呈树枝状发散状增强(图3) ,考虑肝左外叶门静脉闭塞缺血性坏死.

  • DKI技术在肝外胆管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蒙莱;邢春华;陈宏伟;崔兴宇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相关参数D、K值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HCC)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比较参数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搜集临床疑诊EHCC患者,行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和DKI序列)及手术治疗,选择满足条件患者35例,经软件处理获得DKI参数D、K值,对照病理结果,评价上述参数值与高、中、低分化肝外胆管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来比较参数诊断效能。结果35例EHCC病理结果包括:Ⅰ级11例,Ⅱ级11例,Ⅲ级13例。Ⅰ级即高分化组病灶相关参数D、K值分别为(1.56±0.08)×1–3 mm2/s、0.38±0.07;Ⅱ级中分化组相关参数值分别为(1.47±0.09)×10–3 mm2/s、0.51±0.08,Ⅲ级低分化组参数值分别为(1.39±0.07)×10–3 mm2/s、0.66±0.08。D、K值在不同分化程度EHCC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0.001),随着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D值逐渐降低,K值则逐渐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848。ROC曲线方法得到D、K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和0.951,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K值与病理分化程度相关性好,有助于病理分化程度的术前诊断。

  • 肿块并胆管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

    作者:刘洋;吴建满

    目的 进一步探讨肿块并胆管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患者的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详细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合并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等影像表现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15例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的MSCT主要影像表现:密度不均匀,其中等低混杂密度14例;高低混杂密度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出血.边界不清,肝叶萎缩10例,邻近肝包膜回缩11例.合并有周围胆管扩张11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管壁增厚伴或不伴胆管狭窄9例,卫星灶10例.增强扫描见病灶周围片状血供分布异常区1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11例,均有延迟强化,似蜂窝样强化3例,相邻的门脉受压或侵犯11例.结论 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有其相对特征的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

  •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胆管癌诊治中的价值及局限性

    作者:刘晓城;李程博;闫林林;姜昊;姜慧杰

    胆管癌是发生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在肝胆管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仅次于肝癌.影像学检查是检测胆管癌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确定肿瘤位置,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及远处转移情况,而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均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或优化联合检查方法.

  • 根治性切除术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作者:侍作亮;邱正才

    目的 探讨根治性切除术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取沭阳县中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IC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根治性切除术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CA)19-9含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AFP、ALT、CEA、(CA)19-9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ICC的临床效果明显,其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 MS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揭育添;吴莹;赵小华;郝金华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两年来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叶萎缩或局部肝脏轮廓凹陷的有8例,局部外围胆管扩张的有11例,实验室检查CA-199升高的有12例,延迟(8~10 min)扫描病灶均有进一步强化.所有病例均无乙肝病史、无弥漫性肝硬化或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基础与其他肝内肿瘤有着质的区别,CT表现也较为特殊,所以MSCT的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宋振顺;范志勇;窦科峰

    胆管癌是一种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少见疾病.其中以位于胆管分叉部、左或右肝管的肿瘤(肝门部胆管癌)为常见,约占所有胆管癌病例的58%~70%.由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解剖部位特殊,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仅为14.7%~33.8%.如何早期诊断行根治性治疗是临床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重要问题.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对胆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作用

    作者:廖婉玉;张斌;方诚;杨燕;张舒;丁希伟;邹晓平

    目的:了解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 PCR 和 Western 印迹法比较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和 HuCCT1与正常胆管上皮细胞 HIBEpiC 中 SIRT1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将 QBC939和HuCCT1分成阴性对照组、转染序列1组和转染序列2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小干扰 RNA 、针对 SIRT1的小干扰 RNA 序列1和小干扰 RNA 序列2,采用实时定量 PCR 和 Western 印迹法鉴定干扰效果。转染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 Western 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生存素、B 细胞淋巴瘤‐2基因相关 X 蛋白(Bax)基因、剪切型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以及上皮标志物上皮型钙黏蛋白和间质标志物神经型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 t 检验。结果胆管癌细胞 QBC939和 HuCCT1中 SIRT1的 mRNA 表达水平分别比正常胆管上皮细胞 HIBEpiC 升高(3.30±0.43)和(4.55±0.5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29、9.79,P 均<0.05);胆管癌细胞中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 mRNA 相似。转染 SIRT1小干扰 RNA 后,胆管癌细胞中 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HuCCT1细胞的转染序列1组和转染序列2组的细胞生存率在转染后72 h分别为(19.72±1.39)%和(27.48±2.67)%,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84.65±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42、27.54,P均<0.05);HuCCT1细胞中转染序列1组和转染序列2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9.43±1.72)%和(19.80±0.86)%,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的(5.43±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0、22.23,P均<0.05);HuCCT1细胞中转染序列1组和转染序列2组24 h 穿过微孔膜的细胞数分别为(56.00±2.61)和(58.80±3.19)个,均少于阴性对照组的(76.60±5.08)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1、5.93,P 均<0.05)。 QBC939细胞的细胞生存率、早期细胞凋亡比例和迁移能力与HuCCT1细胞相似。下调胆管癌细胞中 SIRT1的表达后,可显著下调生存素、神经型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上调 Bax 、剪切型 PARP 和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表达。结论 SIRT1在胆管癌细胞中高表达,下调胆管癌细胞中 SIRT1的表达可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生存素,上调 Bax 蛋白的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有关。

  • 同源异形盒基因D10启动子甲基化与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杨海霞;米建强;梁军;邵秋菊;齐宇红;常浩;王启明;李恩孝

    目的:研究同源异形盒基因D10 (homeobox D10, HOXD10)在人胆管癌组织中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探讨HOXD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87例人胆管癌组织与30例癌旁组织中HOXD10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情况,并进一步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HOXD10基因启动子中27个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ytosine-phosphate-guanosine, CpG)位点的甲基化程度.然后,应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HOXD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用cut-point生存分析和Kaplan-Meier法检验HOXD10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数目与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HOXD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05),而且癌旁组织中HOXD10启动子区域的CpG位点数目少于胆管癌组织.HOXD10蛋白表达和HOXD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胆管癌中呈显著负相关性(r=-0.82,P< 0.000 1). HOXD10基因启动子区有7个CpG位点甲基化是胆管癌患者生存分析的佳"截点"(P< 0.001), CpG位点数目为0~6个的胆管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CpG位点数目≥ 7个的患者(P< 0.01).结论: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HOXD10蛋白的表达失活密切相关,HOXD10基因启动子区存在≥ 7个CpG位点甲基化可作为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之一.

  •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化疗失败后转移性肝内胆管腺癌:1例病例报告

    作者:王利叶;龚帅;高丽萍;侯丽霞;何炜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简称: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后转移性肝内胆管腺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报道1例采用阿帕替尼治疗一线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失败的转移性ICC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ICC无进展生存时间达到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面部水肿、高血压和晕厥,通过药物减量及对症治疗后得到控制.结论:阿帕替尼二线治疗该例晚期ICC有肯定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的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确定阿帕替尼治疗ICC的疗效及安全性.

  • 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蔺志鹏;金光植;王长征;付雍;杨宁

    目的 评估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TACE)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鉴别适合进行术后pTACE辅助治疗的ICC患者.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 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14例ICC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总生存期(()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项及以上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定义为高风险组(n=73),没有复发危险因素的被定义为低风险组(n=41),比较pTACE对这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肿瘤(HR=3.515,95%CI:2.083~5.932,P<0.00l)、肿瘤大径>5 cm(HR=2.050,95%CI:1.309~3.210,P=0.002)、微血管侵犯(HR=2.287,95%CI:1.104~4.736,P=0.026)、手术切缘阳性(HR=5.089,95% CI.2.055~12.600,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2.880,95%CI:1.579~5.251,P=0.00l)是()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HR=2.752,95%CI:1.619~4.678,P<0.001)、肿瘤大径>5 cm(HR=2.010,95%CI:1.298~3.113,P=0.002)和微血管侵犯(HR=3.857,95%CI:1.856~8.013,P<0.001)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pTACE不是OS或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pTACE可以改善高风险组患者的OS和RFS(P<0.05).结论 具有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ICC患者可从pTACE中获益,应该建议接受pTACE治疗.

  • 应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肝外胆管癌胆汁肿瘤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建锋;金杭斌;谢璐;顾伟刚;沈红璋;张筱凤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检测肝外胆管癌( EHCC)患者胆汁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可能用于诊断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方法收集16例 EHCC患者和16例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OD)患者胆汁标本,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 iTRAQ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行质谱鉴定,通过蛋白数据库检索其功能。结果 iTRAQ技术成功建立EHCC和SOD患者的胆汁蛋白质图谱,两组分别检测出275和218个蛋白,筛选出表达差异超过2倍的蛋白质共12个,通过数据库确定4种有诊断意义的蛋白质,分别为MUC3a、Annexin A3、REG3A、Tumor?asso?ciated trypsin inhibitor ( TATI),从功能上分析,这些差异蛋白质与癌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转移等均具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iTRAQ技术能很好地检测出胆管癌患者胆汁中的差异表达蛋白,从中筛选出4种潜在的可作为EHCC胆汁肿瘤标志物的蛋白质,可为研究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

  • 18F-FDG 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杨晖;关志伟;富丽萍;徐白萱;刘亚超;沈智辉;李灿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可疑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并怀疑为肝外胆管细胞癌的116例患者(男72例,女44例,年龄26 ~ 89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18F-FDGPET/CT检查,将其显像结果同临床终诊断进行比较,计算其在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取半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良恶性、不同分化、不同部位病变在PET/CT显像结果中的差异.良性组和恶性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高、中、低分化3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门部胆管癌与胆总管癌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剖腹探查及组织病理学确认,其中恶性94例(腺癌93例、鳞状细胞癌1例),良性22例(胆管结石11例、胆管炎9例、胆总管囊肿和结核各1例).区域淋巴结转移33例,远处转移4例.18F-FDG PET/CT对于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61.7%(58/94)、77.3% (17/22)、92.1% (58/63)、32.1%(17/53)、64.7%(75/116);对于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为45.5% (15/33)、91.4%(53/58);对于远处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为3/4、94.3% (82/87).恶性组原发灶SUVmax高于良性组(4.57±3.75、2.72±2.48;t=2.83,P<0.05);高分化(9例)、中分化(32例)、低分化(39例)3组病灶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9±4.75、4.23±2.49和4.47±2.73;F=0.269,P>0.05);此外,PET/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灵敏度低于胆总管癌,分别为48.6% (17/35)、69.0%(4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27,P>0.05).结论 18F-FDG 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原发灶诊断中的作用有限,难以鉴别胆管炎性病变,但可发现一些远处转移灶,进而辅助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 前列腺素E2受体EP3-Ⅲ对胆管上皮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白小明;娄可心;张玮;冷静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受体EP3-Ⅲ对胆管上皮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培养的人胆管上皮癌细胞株HuccT1,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EP3受体激动剂sulprostone(0、1、5、10 μmol/L)作用24 h,用WST-8法检测细胞的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HuccT1细胞表面EP3-Ⅲ mRNA水平的表达.用细胞瞬时转染方法使HEK293细胞表达EP3-Ⅲ蛋白,并用WST-8法检测PGE2对转染HEK293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WST-8检测发现,随着sulprostone作用浓度的升高,HuccT1的细胞活性呈浓度梯度依赖性增加.RT-PCR检测发现,HuccT1细胞有EP3-Ⅲ mRNA表达.HEK293细胞瞬时转染EP3-Ⅲ后,WST-8检测发现转染细胞在PGE2 10 μmol/L作用下细胞活性明显增加.结论:人胆管上皮癌细胞株HuccT1表面有前列腺素E2受体EP3-Ⅲ表达,EP3-Ⅲ对细胞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