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蚕表达的重组hM-CSF对化疗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作者:欧阳建;孙瑾;秦浚川;杨晓荷;陈兵;张冬梅;朱洁;范洵楠;白荣森

    目的 研究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M-CSF)对化疗损伤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用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3天给予小鼠腹腔注射,造成化疗损伤模型.继以不同剂量(0.1~2.0μg/天)的rhM-CSF连续7天给小鼠腹腔注射治疗.在化疗后第5,8,11,14天进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计数;并在化疗后第7天进行骨髓CFU-GM的集落培养.数据均采用±s,用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性.结果 1.外周血象变化的观察结果显示:化疗后第8天,注射0.5μg以上rhM-CSF治疗组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0.1μg以上的rhM-CSF单核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化疗后第8天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1.0μg剂量组的效果佳.2.化疗后第7天骨髓GM-CFU集落形成能力对照组集落数显著低于0.5μg以上剂量的rhM-CSF治疗组,加rhM-CSF作为刺激因子组和加rhM-CSF和G-CSF作为刺激因子组的集落形成能力无明显区别.结论 这种家蚕表达的rhM-CSF能促进化疗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白细胞减少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观察

    作者:王晨;陈芳源;朱建善;许雁萍;韩洁英;欧阳仁荣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差异以及这种表达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22例次成人AL患者骨髓中造血细胞VEGF及其两种特异性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激酶插入嵌合受体(KD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患者,其VEGF、KDR蛋白的表达在治疗前为6.0(3.3~12.0)和5.3(3.3~8.0),获CR后为5.3(3.3~9.0)和2.0(1.0~4.0)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在化疗后未获得CR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缓解后复发患者中的表达又升高到初发时的水平.各组初发患者Flt-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CR期Flt-1的表达水平在CR组为3.3(1.7~5.3),复发组为3.3(2.0~5.3)与初发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微血管数处于高水平组的VEGF及KDR表达显著高于微血管处于低水平组者(P<0.01).骨髓原始细胞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发患者VEGF和KDR的表达之间成正相关(r=0.429,0.359;P=0.005,0.02);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发患者VEGF的表达之间成正相关(r=0.522,P=0.03).结论 VEGF及其两种特异性细胞受体Flt-1, KDR在造血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提示VEGF可能是白血病细胞的一种自分泌因子,同时作为一种旁分泌因子调控患者骨髓中的血管新生反应.VEGF及其细胞受体KDR可能构成抗血管新生和抗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

  • 妊高征母亲分娩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金江;宋江娥;刘翠平;方芳;张静宵;江莲;曲凡;徐桂芝

    通过分析FL、G-CSF和IL-6在妊高征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新生儿脐血中的含量变化,以探讨妊高征相关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妊高征母亲分娩新生儿脐血清中FL、G-CSF以及IL-6的含量.结果,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组相比,中性粒细胞减少组脐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FL和G-CSF,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因变量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高征相关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胎龄和脐血清中FL的含量.结果显示,妊高征相关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中性粒细胞数与脐血FL值呈负相关,早产也促进了本症的发生.临床中应当加强对妊高征分娩的胎龄较小的新生儿的监护,严密监测其外周血象变化,预防感染.

  • 造血因子与急性放射病

    作者:罗庆良;从玉文;郝静;黄海潇;毛秉智

    近十余年来,应用细胞因子来改善辐射造血损伤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细胞因子治疗急性辐射损伤的用药对象、剂量、时机及合理的配伍应用等问题尚未解决,疗效并非尽善尽美,短效、无效者绝非罕见,甚至出现滥用现象.本文作者实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造血因子对急性辐射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宜尽早给药,极期给药的疗效不如早期给药好.使用细胞因子治疗的时间应有一个时限,而不是越长越好.单纯应用rhTPO不能促进粒系造血恢复.单纯应用rhG-CSF不能促进巨核系造血的恢复,未见增加肿瘤细胞染色体畸变率,重复给药和二次照射的结果未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库耗竭.rhGM-CSF促进粒细胞恢复的作用不如rhG-CSF.rhIL-11可促进辐射损伤三系造血的恢复,以巨核系的恢复更为明显.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中联合使用造血细胞因子,rhG-CSF+rhIL-11不失为较理想的方案,可作为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8 Gy γ射线照射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

    作者:韩琴芳;柳晓兰;赵振虎;丛悦;余祖胤;从玉文;周新文

    目的 探讨造血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8 Gy γ射线照射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分析照射对照组和rhG-CSF治疗组照射前、照射后3、7、11、15、21和30 d的血常规、血小板聚集、凝血四项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结果 rhG-CSF治疗组动物活存率增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目较照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发现rhG-CSF治疗可逆转辐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P<0.05),加快TEG血栓形成速度,增加血栓形成大幅度(P<0.05).结论 rhG-CSF能明显促进8 Gy γ射线照射大鼠造血功能恢复,并改善辐射后凝血功能异常.

  • 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复发或难治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阎洪敏;王恒湘;朱玲;薛梅;刘静;陈惠仁;纪树荃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无效或复发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High-dose Methylprednislone,HD-MP)联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GM-CSF和/或G—CSF)治疗12例复发或难治CAA。结果治疗的有效率为66.7%(8/12)。结论 HD-MP联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治疗CAA的方法。

  • rhIL-11不同时间给药对急性放射病猕猴造血系统的影响

    作者:郝静;罗庆良;熊国林;柳晓兰;邱丽玲;陈国志;黄缨;葛平;耿煜;孙连生;董波;李元敏;陈望秋;沈纯

    目的 观察rhIL-11不同时间给药对60Co γ射线照射猕猴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正常成年猕猴用60Co γ射线一次全身照射3.0 Gy,吸收剂量率154.96 cGy/min,分照射对照、早期给药和后给药3组,后两组分别在照射后当天和第13天开始皮下注射rhIL-11 60 μg*kg-1*d-1(μKD),每日1次,连续14 d。结果 照射后应用rhIL-11可明显缩短照射猴外周血小板数和白细胞数低值的持续时间,早期给药还可明显升高照射猴外周血小板数的低值。给药后1周内,早期给药组外周血红细胞数较照射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从给药后第19天开始则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照射后45 d骨髓细胞培养结果表明,rhIL-11可明显刺激照射猴骨髓有核细胞体外形成CFU-MK和CFU-Mix的能力。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同样表明rhIL-11治疗组骨髓粒系和巨核系细胞明显增殖。结论 rhIL-11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猴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照射后早期给药的效果优于第13天开始给药。

  •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致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显著增高1例

    作者:黄文荣;朱宏丽;范辉;孙玉发;姚善谦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81 岁.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5 月,因误服氨甲蝶呤为 7 5 mg/d,2 周后发生口腔溃疡伴出血、疼痛,大便呈咖啡色.2000 年 11 月 3 日血常规Hb 66 g/L, PLT 9 0×109/L,WBC 0 6×109/L,收住院.

  • 腺病毒介导的小鼠Flt3配体抗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作者:杨庆;杨广顺;卫立辛;贾凤岐;吴孟超;郭亚军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小鼠Flt3配体(mFL)对小鼠肝癌的基因治疗效果.方法腺病毒体外感染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1-6,48 h后,用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检测感染的效率,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mFL的表达量,每天细胞计数(连续14 d)观察细胞的生长曲线.建立小鼠肝癌模型,肿瘤局部分别单次注射1×109表达形成单位的mFL重组腺病毒、空载体对照和PBS,观察肿瘤大小和小鼠生存期.治疗20 d后,取肿瘤消退小鼠的脾细胞过继至正常小鼠,3 d后接种Hepa1-6细胞,观察肿瘤大小;治疗38 d后,再接种Hepa1-6细胞或EL4细胞对照于肿瘤消退小鼠原接种部位的对侧,观察肿瘤大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腺病毒体外能有效地感染靶细胞Hepa1-6,培养上清中mFL表达量为80.5 ng*10-6*24 h-1±7.3 ng*10-6*24 h-1,感染后Hepa1-6的生长未受到明显抑制.瘤体内注射mFL重组腺病毒导致90%的小鼠肿瘤消退,并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脾细胞过继能保护正常小鼠免于Hepa1-6细胞的攻击;再接种Hepa1-6细胞于肿瘤消退小鼠,未见肿瘤生长,而再接种的EL4细胞呈渐进性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小鼠Flt3配体的基因治疗导致肿瘤消退,并能激发可过继的、特异性免疫保护反应,可能成为有效的肝癌基因治疗的候选方案.

  • 骨髓基质细胞表面CD40分子配基化促进IL-6和Flt3配体的释放及其作用

    作者:傅晋翔;刘艳;张学光

    目的分析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CD40分子及其配体(CD40L)的表达,观察BMSC经CD40激发型单抗(5C11)激发后,其培养上清中IL-3、IL-6、Flt3配体(FL)和干细胞因子(SCF)含量变化及对纯化脐血CD34+细胞的作用.方法新鲜分离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BMSC.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CD40和CD40L的表达,并与5C11(20μg/ml)共同孵育,分别于24,48和72 h取上清液,ELISA法测定IL-3、IL-6、FL和SCF含量;在与5C11共同培养24h后,收取培养上清,与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共同孵育,1周后进行细胞计数、细胞集落培养,并用钙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 Ⅴ)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结果发现BMSC表达CD40分子,经5C11激发后,BMSC IL-6和FL分泌增加,而对IL-3及SCF含量无影响;BMSC经5C11激发培养后支持脐血CD34+细胞的增殖,培养7d后其细胞数和集落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细胞凋亡率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BMSC CD40分子配基化可促进IL-6和FL的分泌,并支持CD34+细胞的增殖,CD40/CD40L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参与造血调控.

  • 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作者:陈元仲;吴勇;梁敏;李乃农;张昭秀;吕联煌

    目的探讨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内源性TGF-β1、TNF-α、端粒酶活性、Bcl-2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利用脂质体将温敏型p53基因[pN53cG(Val135)]导入p53基因缺失的白血病细胞系HL-60、K562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P53蛋白的抗性克隆细胞HL-60 pN53cG,K562-pN53cG细胞.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片段化DNA分析、RT-PCR、定量PCR、ELISA、PCR-ELISA、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外源性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TGF-β1、TNF-α、bcl-2、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mRNA表达变化、细胞上清TGF-β1水平和端粒酶活性及TGF-β1、TNF-α反义PS-ODNS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内源性TGF-β1和TNF-α mRNA表达上调,bcl-2及hTERT mRNA表达下调,细胞培养上清TGF-β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端粒酶活性水平下降;②TGF-β1、TNF-α反义PS-ODNS能够明显抑制野生型p53基因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使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结论 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可通过上调内源性TGF-β1和TNF-α水平,下调hTERT 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抑制bcl-2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与CD34+CD59-细胞生物学性能的研究

    作者:肖娟;武永吉;张之南;吕照江;陈实平;董红燕

    目的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CD34+CD59+细胞的特性及PNH克隆呈优势造血的可能原因,以探索PNH发病的内在机制.方法用免疫磁珠吸附法富集纯化CD34+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PNH患者的CD34+CD59+细胞、CD34+CD59-细胞及正常对照CD34+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液体培养2周,并对扩增前、后的细胞进行半固体培养.结果①PNH患者CD34+CD59+细胞与正常对照CD34+细胞形成集落形成单位(CFU)均在第7天达到扩增高峰,并且扩增后的细胞仍能保持CD59抗原,无GPI锚连蛋白的丢失.②正常对照的CD34+细胞在生存、增殖、形成CFU及扩增能力上均明显强于PNH患者的CD34+CD59+细胞及CD34+CD59-细胞.③PNH患者CD34+CD59+细胞及CD34+CD59-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其形成CFU的能力无明显差异.④PNH患者CD34+CD59+细胞及CD34+CD59-细胞在SCF+IL-3+IL-6+FL+Tpo及SCF+IL-3+IL-6+FL+Tpo+Epo组合下液体培养,其生存、增殖、扩增等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但在SCF+IL-3+IL-6+FL+Tpo+Epo+GM-CSF组合下液体培养,CD34+CD59-细胞的生存、增殖、扩增能力均明显强于CD34+CD59+细胞.结论①正常对照的CD34+细胞在生存、增殖、形成CFU及扩增能力上均明显强于PNH患者的CD34+CD59+细胞.②PNH患者CD34+CD59+细胞及CD34+CD59-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以及在SCF+IL-3+IL-6+FL+Tpo及SCF+IL-3+IL-6+FL+Tpo+Epo组合下液体培养,其生存、增殖、扩增等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说明CD34+CD59-细胞在造血能力上并无内在的优势. GM-CSF或许是使PNH克隆呈造血优势的原因之一.

  •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作者:严匡华;尤胜国;卞寿庚;马冠杰;葛薇;马双;刘世和;赵春华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及AML细胞衍生DC(AML-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AML细胞分别在GM-CSF+IL-4、GM-CSF+TNF-α或GM-CSF+IL-4+TNF-α 3种细胞因子组合以及不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中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动态观察、细胞化学染色和细胞免疫表型鉴定DC.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FITC标记的葡聚糖摄入实验和LDH释放实验检测DC功能.RT-PCR和FISH检测AML-DC的特异融合基因.结果 15例AML细胞在3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发生典型的DC形态变化.AML-DC的DC相关表面分子CD1a、CD80、CD86、CD106、CD83和HLA-DR等较未培养或不加细胞因子培养的AML细胞表达明显上调(P<0.05).AML-DC的异基因刺激能力明显高于未培养或不加细胞因子培养的AML细胞(P<0.05).只有用GM-CSF+IL-4培养的AML-DC有吞噬能力.AML-DC与未培养AML细胞致敏的疾病初发时分离的T细胞比较,对自体AML细胞无明显的杀伤活性.AML-DC仍具有未培养AML细胞的特异融合基因.结论体外细胞因子可诱导各型AML细胞分化为DC,细胞因子组合不同,AML-DC的成熟状态可有一定的差异.AML-DC不但起源于AML细胞,而且具有正常DC的典型形态、表型和功能.AML细胞可导致自体T细胞失能.

  • 低剂量辐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岩;王娟;王冠军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LDR)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体外培养传代的第四代hBM-MSC,采用X射线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50 mGy、75mGy、100 mGv,剂量率为12.5 mGy/min,分别观察LDR后hBM-MSC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变化及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6(I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LDR后,hBM-MSC从72 h起生长明显加快;LDR照射hBM-MSC后,在G0-G1期百分率逐渐减少,S期百分率在照射后48 h、72 h逐渐明显增多,以75 mGy照射后72 h的S期百分率增多明显,为68.88%,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是LDR后在24 h、48 h有增多趋势,照射后72 h,凋亡细胞百分率有减少趋势;LDR照射hBM.MSC后24 h、48 h SCF分泌量均有升高趋势;50mGv、75mgy、100mGyX射线照射hBM-MSC后在培养的24 h、48 h,IL-6分泌量均有升高趋势;LDR照射hBM-MSC后,除50mGy照射后72h外,M-CSF分泌量在不同剂量照射后24 h、48 h、72 h均持续升高.结论 LDR后hBM-MSC从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均表现出兴奋性效应.

  • 细胞因子在急性辐射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苗莉;缪竞诚

    急性辐射损伤以及肿瘤患者在放疗或化疗后,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骨髓功能抑制.一些细胞因子通过刺激不同分化时期、不同类型的靶细胞影响其增殖和分化,从而对骨髓造血细胞起辐射防护和促进骨髓造血恢复的作用.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高纯度重组造血因子,这些因子在急性辐射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救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细胞因子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 《造血刺激因子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规范》解读

    作者:邢志伟;姜恩海;王桂林;罗庆良

    《造血刺激因子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规范》作为卫生部行业标准,已完成了报批稿,该标准广泛调研了造血刺激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相关动物的实验文献及近十余年来造血刺激因子应用于国内外辐射事故的临床报告,并参考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美国国家战略储备辐射工作组及欧洲多国关于造血刺激因子应用的建议.该标准主要用于核事故应急和放射事故导致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其他导致造血衰竭的疾病也可参照应用,为更好地执行这一标准,该文对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 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文;李峰敏;郭媛媛;宋辉;黄淑贤;左继爽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强烈联合化疗方案可明显改善AML患者的预后,但仍有20%~40%的患者产生原发耐药,且这类化疗方案对难治、复发性AML患者的缓解率低、缓解期短,预后甚差.近来研究表明,低剂量阿糖胞苷(Ara-c)和阿克拉霉素(Acla)与造血细胞生长因子(HGF)联合使用(CAG方案),可促使G0期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增强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及对白血病细胞的毒性作用.我院2003年5月-2005年8月采用此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AML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张战波;王力军;吉利娟;刘硕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颅脑损伤120例,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即颅脑损伤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选择30位健康武警战士作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EPO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EPO含量:颅脑损伤轻型组、中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轻、中型急性颅脑损伤可刺激机体产生EPO,EPO的含量可提示急性颅脑损伤的程度.

  • gpl30单抗协同其他造血生长因子对人脐血造血细胞体外集落形成作用

    作者:沈丽琴;张学光;顾宗江;周剑影;傅晋翔;戴宏

    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观察gpl30激发型单抗联合其他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半固体集落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gp130激发型单抗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造血细胞体外集落形成作用,而且明显优于IL-6对上述因子的协同效应.因此,gp130激发型单抗具有潜在的体外扩增造血细胞的应用价值.

  • 联合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的作用

    作者:罗以;何执鼎;吴扬;杜娟;张萍;孙忠义;周芳

    目的:研究大剂量联合化疗(HDCT)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周期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后,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联合应用小剂量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结果:动员后外周血WBC及MNC总数明显增加,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冷冻前后,MNC计数、GFU-G集落总数无明显差异。预处理后,病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平均为(10.5±4)天及(11.5±6)天。结论:大剂量联合化疗加小剂量G-CSF联合动员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