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先兆性危险征象的临床研究
降低病死率始终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主要目的之一,及时发现、识别出病情迅速恶化的先兆征象(先兆性危险征象)以指导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恶性发展,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我们对351例AMI患者病情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一些先兆性危险征象,报告如下.
-
内皮损伤及血小板在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关系间的作用
偏头痛是常见的头痛类型,属于原发性头痛,其表现为发作性头痛,有些在头痛前有眼前闪光或视野缺损、麻木等先兆症状,多数无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症状,严重干扰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偏头痛诊断和分类标准由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头面痛分类委员会[1]提出 (ICHD-Ⅱ),其根据临床症状主要有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和非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
-
多巴胺D2受体NcoI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关系的meta分析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约10%~18%,男女比例1:2~3.虽然偏头痛患者常有家族史(50%~70%)及一级亲属同病患者,但其遗传学并不是十分清楚[1].通常所讲的偏头痛发作包括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变with aura,MWA)和无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多项研究试图从基因层面发现不同发作形式存在的原因.
-
氯胺酮抑制皮层扩散性抑制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一种在大脑皮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波浪式扩散传导的抑制性脑电活动[1],这种病理现象的特征性表现为病变区域的神经元肿胀、细胞外钾离子及谷氨酸含量升高、局部皮层功能受损[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层扩散性抑制与先兆性偏头痛、癫痫、卒中、脑外伤及脑出血等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3,4]。临床研究显示氯胺酮可以改善皮层扩散性抑制的预后(如降低皮层扩散性抑制相关疾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5~8],甚至抑制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发生[9],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临床价值及药物安全窗仍有争议。近年来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转运体以及蛋白对皮层扩散性抑制起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10~12]。鉴于星形胶质细胞在氯胺酮对皮质扩散性抑制中所起的作用尚不确切,因而就此做一综述探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行性从而为脑保护寻找新的靶点。
-
先兆性头痛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再出血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发病前数天或数周内出现的严重突发性头痛通常被称为警告性渗漏或先兆性头痛(sentinel headache,SH).据报道,15%~60%的SAH住院患者曾经出现过SH,但其临床意义和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仍然存在争论.防止再出血是SAH的重要治疗目标之一,由于SAH后的早期再出血发生率很高,有些学者建议实施超早期手术,但这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为这无法保证在佳环境下由好的治疗小组为患者提供治疗.为了探讨SH与再出血的关系,德国学者Beck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偏头痛的影响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较常见、慢性、反复发作的有明显家族聚集性血管神经性头痛。发作时伴有较多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率加快、呼吸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面色苍白等。部分头痛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畏光、偏盲、半侧面部和肢体麻木等先兆表现,持续数分钟或长达半小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病因也较为复杂,涉及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多重因素,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其分子遗传学特性除家族偏瘫性偏头痛(FHM)外尚无定论。当前还没有确诊偏头痛的生化测试,国际偏头痛协会经常通过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分类诊断,分为先兆性偏头痛(MA )、无先兆性偏头痛(MO)[1]。同时两种亚型的部分症状重叠,MA表现为显著地神经生理紊乱阶段被称为先兆,通常先于头痛发生的阶段[2]。对偏头痛的基因领域研究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大量研究[3-5]表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可能与偏头痛密切相关,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偏头痛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总结关于MTHFR 677C→T基因突变对偏头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天舒胶囊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90例
偏头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波动性、中重度头痛,发作期可伴有畏光畏声、恶心呕吐等表现,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和生活[1].其中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偏头痛常见类型,其发病率约占偏头痛的80%.作者对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本院门诊偏头痛就诊患者予以天舒胶囊、丙戊酸钠、天舒胶囊+丙戊酸钠治疗,并比较三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
西比灵联合苯噻啶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35例分析
1996年8月~2005年3月,我们应用西比灵联合苯噻啶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3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中西医治疗经行头痛的研究概况
"经行头痛"是指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1].相当于西医"月经性偏头痛"的范畴.临床上主要根据发作时具有偏头痛特点、偏头痛发作的既往史、阳性家族史及规律性与月经有关来诊断.头痛常发生在月经前一周或月经期一周内,经后发作者少.根据其发作前有无先兆又分为典型先兆性偏头痛和普通偏头痛,以后者居多.该型偏头痛常在青春期出现,妊娠期大多数消失或改善,产后又复发,口服避孕药可加重头痛,绝经期缓解,预后较好.现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本症的概况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