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随访一组经混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老年的患者,了解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的组合应用于健康和骨质质量较差的老年患者的情况.方法 41名患者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于骨形态、骨水泥固定质量和假体稳定性.结果未出现与骨水泥相关的术中和或术后死亡,各类全身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无加重表现.Harris评分为81.1分.股骨近端骨形态A型占20%,B型56%,C型24%.骨水泥固定质量分为A级37%,B级49%,C级4%.结论混合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较为适用.混合型人工关节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在手术中必须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
-
抗骨质疏松类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骨关节炎及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决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且术后患者满意度良好。然而术后无菌性松动,是导致假体稳定性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翻修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质吸收是造成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因素[1-2]。抗骨质疏松类药物通常通过抑制骨质吸收和促进骨质再生来发挥作用,这与防治假体松动的作用机制不谋而合。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研究。本文就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作一综述。
-
基于CT三维重建个体化股骨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满足假体与病变骨骼的匹配度
目的:基于CT图像的三维重建,探求个体化股骨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提高假体与病变骨骼匹配度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7-08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CAD & CAM研究室完成.样本来源:CT扫描对象为健康男性志愿者1例,排除髓关节疾患,年龄30岁,身高175 cm,体质量65 kg.采用GE Speed Light16排螺旋CT对股骨中上段进行层厚3 mm扫描,得到CT数据的二维图像,利用自主开发的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将CT图像转换为bmp格式.对位图编辑预处理,用Mimics8.1软件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股骨内外轮廓.然后输入Mimics8.1和Rapidform2004三维反求工程软件中,生成股骨内外轮廓的特征曲线,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将股骨髓腔的特征轮廓曲线dxf文件输入CAD建模软件Solidworks2004中,以此股骨髓腔轮廓为基础,完成个体化股骨假体的设计.结果:利用自主开发的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实现了CT图像信息的欠量转换.以CT二维图像为依据,进行三维反求,可获得精确的股骨内外轮廓三维实体模型.采用反求工程与正向CAD相结合,可设计出匹配良好的个体化股骨假体.结论:反求工程和CAD技术为个体化假体的研制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解决假体与病变骨骼的良好匹配,可防止假体松动,提高其长期稳定性.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发生潜力与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稳定性
背景: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与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长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通过骨髓成骨潜力的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契合强度.目的: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成骨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与成骨发生在假体稳定性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置换过程中取股骨近端的骨髓组织在体外扩增至子一代,取出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学或RNA检测,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成骨潜力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tro-1阳性细胞的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Stro-1阳性细胞比率与骨形成蛋白受体1a,MSX2,Runx2、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细胞经成骨培养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Runx2表达也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项指标对于全关节置换长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应用双动髋杯假体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384例平均15年随访分析
Bousquet教授在1974年首次提出双动髋杯假体的概念,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与翻修术中应用此假体,可以提高术后关节的稳定性.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384例初次手术应用此假体患者的连续观察,评价假体稳定性和体内生存率.随访时间12~20年,平均15.3年.无早期或晚期不稳,13髋的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14髋假体内脱位,7髋聚乙烯内衬磨损,需要更换.以双动髋假体无菌性松动需要翻修为终点,术后18年假体累积生存率是95.5%±4.1%.本组病例证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双动髋杯假体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不仅生存率高,还不发生假体不稳,这增加了应用此假体的信心.
-
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会议纪要(二)
3 关节外科与运动创伤关节置换是目前关节外科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针对关节置换假体界面的处理问题,戴尅戎院士就目前骨科与生物材料学面临的热点问题一内植物-骨界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认为假体-骨界面的作用在于保证假体稳定性和应力的合理传递,各种原因引起的假体置换术失败均以假体-骨界面的松动为终结局,应对的策略有:提高骨-金属界面骨整合,减少应力遮挡,抑制骨溶解等.
-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及髋关节翻修术病人的增加,其发生率呈增长的趋势.与没有假体存在的股骨骨折相比,其治疗难度更大,需依据骨折类型、假体稳定性、局部骨的质量以及病人的全身状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自1998年2月~2003年,作者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2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该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28例,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分析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与Harri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术前(P<0.05).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Harris评分与感兴趣区域1(ROI 1)、ROI 7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ROI 1、ROI 2、ROI 3、ROI 5、ROI 6和ROI 7骨密度水平降低(P<0.05);手术前后ROI 4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升高(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降低,可能与骨破坏有关,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
框架式助行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防跌倒和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框架式助行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防跌倒和假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30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根据术后助行方式的不同,分为框架式助行器组(简称框架组,n=220)和腋式拐杖组(简称拐杖组,n=8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股骨柄假体下沉及假体松动情况、跌倒例数、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髋关节疼痛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 术后12个月,在早期防跌倒、股骨柄假体下沉位移及假体松动情况、髋关节疼痛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框架组均优于拐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结论 框架式助行器有助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防跌倒和假体稳定性.
-
隆鼻术中鼻假体放置层次的探讨
在行隆鼻术后的求美者中,其假体的稳定性常可见到两种情况:一是鼻假体固定不动;二是轻推鼻假体即可移动.后者群体中,担心假体移位、甚至担心假体会掉下来者并不少见,给求美者造成心理负担,使满意度降低.本文通过近期103例隆鼻术鼻假体骨膜下放置临床体会,参考相关文献,就鼻假体放置层次与术后假体稳定性作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