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EK信号通路对H2O2诱导细胞角蛋白7在细胞中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作者:唐昭亮;胡水旺;樊启黄;姜枫;姜勇

    目的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7,Krt7)与肿瘤发展以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氧化应激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中旨在通过构建小鼠Krt7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NIH 3T3细胞中的表达、定位以及在氧化应激反应下的变化情况.方法 提取C57/BL6小鼠肺组织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Krt7编码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cDNA3-Krt7-HA.经脂质体转染NIH 3T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rt7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以及在过氧化氢(H2O2)刺激下的变化情况.结果 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显示该质粒能够在NIH 3T3细胞中有效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表达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随着H2O2刺激时间的增加细胞内颗粒状蛋白聚集物的形成愈发明显且在60min处发生入核现象.MEK通路抑制剂PD98059可明显抑制这一过程.结论 成功构建了带HA标签的Krt7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正确定位,H2O2诱导Krt7在NIH 3T3细胞内的形态及定位变化依赖于MEK介导的信号通路.

  • 胸水CEA、CYFRA21-1、ADA及铁蛋白的诊断意义

    作者:管茶英;金益;谢鑫友;陈肖燕;张钧

    结核和肿瘤是引起渗出性胸腔积液为常见的原因,这类胸腔积液在未经病原学或病理学等确诊之前,仅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常难以鉴别.本文就86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ERA21-1)、铁蛋白及腺苷脱氨酶(ADA)检测进行比较,探讨联合检测在结核性和癌性胸水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联合检测CK19和CEA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詹忆波

    恶性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转移、累及胸膜腔所致[1].国内外曾有报道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片段CK19的检测有助于肺部肿瘤的诊断[2].

  • ELISA法检测血清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魏杨辉;黄耀

    目的 检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乳头状癌30例,正常人30例中CK-19的表达.结果 (1)CK-19表达水平以甲状腺乳头状癌高[(27.48±6.91)ng/ml],结节性甲状腺肿居中[(9.75±3.58)ng/ml],正常人低[(6.54±2.32)ng/ml],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54,P<0.05).(2)以16ng/ml为界值,CK-19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1,P<0.05);此外,以10ng/ml为界值,CK-19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率,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9,P<0.05).(3)CK-19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32.2±4.63)ng/ml]比未伴淋巴结转移者[(18.93±3.25)ng/ml]更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8,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表达率增高;CK-19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外周血CK20、uPA mRNA在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合并远处转移患者中的作用

    作者:龚磊;黄志煜;杨海燕;雷涛;余海峰;缪璐璐;胡小云;范云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 (cytokeratin 19,CK 19)mRNA,细胞角蛋白20 (cytokeratin 20,CK20) 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 mRN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 mRNA在肺腺癌胸腔积液患者发生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技术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47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肺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中的CK19、CK20、MMP9、uPA mRNA水平.[结果]47例肺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CK19 mRNA 0~52700copies/ml,CK20 mRNA 0~62900copies/ml.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合并骨转移者CK20mRNA较无骨转移患者高(1060 copies/ml vs 566.7 copies/ml,P=0.045).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uPA mRNA较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高(553.4 copies/mlvs173.7 copies/ml,P=0.048).[结论]外周血CK20 mRNA高表达可能使肺腺癌合并胸膜转移患者更易发生骨转移.uPA mRNA表达可能与肺腺癌胸膜转移患者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

  • 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骨髓细胞角蛋白检测及意义

    作者:陈龙舟;王水;赵佳;王风良

    [目的]探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和RT-PCR方法同时检测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xillary lvmph nodes negative breast cancer,ALNNBC)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的意义.[方法]对常规HE染色腋淋巴结阴性的62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和RT-PCR方法检测骨髓细胞角蛋白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ICC法检出CK19阳性表达率为14.52%(9/62),而RT-PCR方法检测则CK19阳性表达率为24.20%(15/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67,P=0.0412).[结论]常规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用ICC法和RT-PCR法对其骨髓血作进一步检测,可以发现微小转移的存在,RT-PCR方法比ICC更敏感.

  •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作者:陈瑾;贾忠;封光华;贺冠海;罗中尧;蔡阳;谢琦;方欣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mRNA联合检测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 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年至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14例胃癌患者63个淋巴结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证实淋巴结转移,而SLCmRNA表达减弱,提示存在隐匿性转移.分化差的患者微转移发生率高于分化好的患者.[结论]SLCmRNA联合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染色以及常规组织学检查可更准确地发现淋巴结微转移灶,有利于判断胃癌病人的预后.

  • 晚期肺腺癌外周血CK19、CK20、MMP-9 mRNA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龚磊;黄志煜;杨海燕;雷涛;余海峰;缪璐璐;胡小云;范云

    [目的]探讨晚期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MP-9、CK19、CK20 mRNA的表达水平及相关关系.[方法]应用RT-PCR结合Real Time PCR方法测定85例Ⅳ期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MMP-9 mRNA拷贝数.以良性疾病患者34例、健康志愿者22名作为对照.[结果]晚期肺腺癌组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MMP-9 mRNA中位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及肺良性疾病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K19 mRNA的检测值增高,CK20 mRNA检测值也呈现增高趋势(r=0.885,P=0.000).而MMP-9 mRNA表达与CK19mRNA或CK20 mRNA无关.[结论]晚期肺腺癌外周血中CK19、CK20和MMP-9 mRNA显著高表达.CK19 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且均与MMP-9 mRNA表达无关.

  •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Ⅱ型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董春鸽;郑海红;吴亮;牛三强;陈国荣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预后及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结合临床资料,通过尸体解剖,观察肺脏的大体及镜下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病变肺组织内细胞角蛋白7(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 -1)的表达情况并文献复习.结果:肺体积明显增大,切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囊腔.镜下大囊肿内衬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小囊肿内衬单层立方上皮,大量增生的小囊肿形成腺瘤样结构.囊腔之间可见相对正常的肺小叶.囊壁内衬上皮细胞CK7 (+).囊壁的部分柱状上皮、立方上皮细胞TTF-1(+).结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预后与其病理分型有关,CK7的表达、TTF1的部分表达可作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Ⅱ型的辅助诊断.

  • 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和CEA mRNA表达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夏怡;柴(王莹)

    目的探讨CK19 mRNA、CEA mRNA能否作为判断肺癌血源性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方法取67例肺癌患者及37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上述两个指标的表达.结果肺癌组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率(57.6%)及CEA mRNA阳性率(52.2%)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7%和5.4%(均P<0.01),两个指标联合检测能将对肺癌微转移诊断的灵敏度提高至76.1%;CK19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P<0.01),CEA mRNA的表达与组织类型相关(P<0.05).结论 CK19 mRNA和CEAmRNA可作为判断肺癌血源性微转移的参考指标,两者联检可提高诊断价值.

  •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癌的价值

    作者:朱杨丽;杨幼萍;林曦;张建民

    肿瘤微转移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检测肿瘤的微转移对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1-3].大量研究认为常规H-E染色对发现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有限,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能明显提高微转移灶的检出率[4],但亦有相反的意见[5].本研究将区域淋巴结标本作细胞角蛋白19(CK19)和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与常规H-E染色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癌方面的作用.

  • 血清CYFRA21-1、CEA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

    作者:夏怡;赵百亲;应可净

    目前临床上多以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和癌胚抗原(CEA)等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的辅助检查手段,灵敏度一般在40%~60%,单独检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1,2].

  • 细胞角蛋白7、癌胚抗原在胎儿胃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谢永红;陆国明;杜月光;王桂华;严蕊琳;朱娟英

    关于正常组织发育、炎症发展以及肿瘤生成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1,2].有人通过分析胎儿组织发育过程来探讨组织化生或肿瘤发生的机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

  • 以无肌病样皮肌炎为首发表现的肺癌1例

    作者:刘剑;许攀峰;林进

    患者女,58岁,农民。因“反复皮疹、水肿3月余”于2014年1月18日入院。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全身出现紫癜样皮疹,颜面及眶周水肿,双侧肘、膝、踝关节肿痛,双侧肘、肩、膝关节屈曲无力,伴双手针刺样疼痛。于外院行抗过敏治疗后皮疹消退,但颜面及眶周水肿、关节肿痛、双手刺痛无明显好转。半个月前患者至我院门诊,拟“皮疹待查:接触性皮炎首先考虑”收住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5℃,脉搏104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9/72 mmHg,颊部、上睑有暗红色皮疹印迹,颜面部及四肢稍有凹陷性浮肿,眶周水肿,双手指端皮肤皲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遗留白色萎缩性斑块(见图1)。既往史、个人史无殊。入院后检查:血常规正常,C反应蛋白10.8 mg/L,ESR 72mm/h, IgG 1990mg/dl,EB病毒核抗原、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肌酸激酶(CK)125U/L, LDH 454U/L,AST 53U/L,ALT 49U/L,抗核抗体系列抗核抗体(ANA)阴性,抗双链DNA阴性,抗JO-1抗体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胞质型(C-ANCA)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核周型(P-ANCA)阴性。肌电图:周围神经受损,未见明显肌源性改变。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1.3 ng/ml,癌胚抗原(CEA)34.1ng/ml,铁蛋白431.4 ng/ml,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3.5ng/ml,细胞角蛋白21-1片段11.4 ng/ml,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0.5 ng/ml。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胸部正位X线片示两肺支气管病变,右下肺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胸部CT检查提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右下肺外基底段可见团块影,边界不清,与胸膜粘连,直径约2.7cm,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两肺可见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见图2)。遂转入呼吸科,行支气管镜刷片:未见肿瘤细胞;肺泡灌洗液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提示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p63阴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65%),细胞角蛋白5/6(CK5/6)阴性,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lung)阴性,天冬氨酸蛋白酶 A (Napsin A)阳性。全身骨显像:骨骼未见明显骨质代谢异常。头颅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征象。诊断:(1)肺癌(右侧,腺癌;T1bN2M0,ⅢA期);(2)无肌病性皮肌炎。胸外科会诊后考虑患者右肺癌明确,伴隆突下巨大淋巴结,手术根治可能性小,且两肺多发炎症改变,建议先行化疗,待化疗后再评估能否手术。遂行GP方案化疗,具体为吉西他滨1600mg静脉滴注d1、d8,顺铂30mg静脉滴注d1~d3,出院后患者于当地医院随访治疗,目前情况良好。

  • 淋巴结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汪亮亮;刘勇;范思斯;徐晓;李婷

    目的 分析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fibroblastic reticular cell tumour,FR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淋巴结FRC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行肿大淋巴结活检术.镜检: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梭形细胞增生,呈结节状或膨胀性生长.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瘤细胞之间常穿插纤细的胶原纤维,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梭形细胞较肥胖,细胞边界不清,空泡状核,核膜薄且有褶皱,核仁明显,核分裂可见.免疫表型:例1瘤细胞actin、SMA和CD68均阳性,S-100弱阳性,CD30、PAX-5、ALK、desmin、CK(AE1/AE3)、CD21、CD35、CD23和CD1a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例2瘤细胞CK(AE1/AE3)、desmin、CD68和SMA均阳性,CD21、CD35、CD23和CD1a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结论 FRC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可分为CK阳性和CK阴性两类,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例2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提示FRCT的发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 感染HCMV的腮腺导管上皮细胞CK和EMA丢失

    作者:杨国嵘;黄高昇;王恩华;宋继谒;郭英;王娟红;梁蓉;王哲;闫庆国;冯骥良

    目的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表型产生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腮腺巨细胞包涵体病石蜡包埋组织中巨细胞病毒以及早期抗原、CK、EMA等的表达.结果腮腺导管上皮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后,作为上皮性标志物的CK和EMA表达呈阴性.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腮腺导管上皮细胞使其CK和EMA丢失.单层上皮角蛋白网具有维持上皮细胞机械力学完整性的功能.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K7、17、18、2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展红;吴宜勇;刘冬戈;杨丽;孙肇武

    目的 探讨细胞CK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北京医院2002年到2009年收治的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中CK7、CK8、CK18和CK2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癌CK8、CK18为100%阳性表达,88% CK7表达阳性;97%为CK20表达阴性.结论 子宫内膜癌通常CK7、CK8、CK18阳性表达,CK20 阴性.检测CK20可监测子宫内膜癌的微转移.

  • 分化抗原表达与肺癌异质性

    作者:杜钺;唐建武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生率明显增加.肺癌的治疗效果在近数十年中未有明显提高,总的5年生存率为10%左右,虽然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死于转移.目前已认识到对肿瘤及其转移治疗的大障碍是肿瘤的细胞异质性.肺癌的异质性既有肿瘤内各亚群(subpopulation)在生长速度、侵袭力、转移能力及对药物敏感性等生物行为的差异,也包括在细胞形态、表面电荷、核型(karyotype)、退行性酶、细胞因子及受体、表面抗原(糖蛋白、糖脂)、分泌产物与代谢等方面的差异;可表现为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为原发或转移瘤内部组成的多样性.目前癌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针对瘤细胞亚群的广泛表型异质性,肿瘤细胞亚群的产生及其变化的表型,包括转移力等.利用肺癌抗原观察肿瘤细胞表型变化,突破单纯形态学观察的局限性,从分子水平解释肿瘤在起源、分化、亚群体间相互作用、非随机性转移等多方面的重要问题.部分抗原

  • 细胞角蛋白在115例腹膜后神经鞘瘤和22例外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

    作者:

  • 细胞角蛋白在鉴别乳腺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中的作用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乳腺乳头状肿瘤是指由向腔内突起,形成纤维血管轴心的,并可演变成树枝状结构的增生的乳腺上皮组成的肿瘤,主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DCIS).尽管这两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已有很好的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区分它们还是很困难.为了寻找能够区分这两种肿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新加坡国立医院50例乳头状肿瘤(乳头状瘤25例和乳头状DCIS 25例)中CK5/CK6、CK14和34βE12的表达,结果采用免疫积分计算(染色细胞比例×染色强度).

392 条记录 11/20 页 « 12...891011121314...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