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韩成坤;史浩;刘桂芳;蔡小涛;郭红霞;张永霞;宋丹;张文浩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例临床确诊为DAI的脑外伤患者行3.0 T MR常规序列扫描[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及SWI序列扫描,格拉斯哥评分(GCS)为3.0~5.0分者8例,6.0~8.0分者4例,9.0~12.0分者8例.分别为伤后3 h至20 d内行MR扫描并加扫SWI序列,分别测量所有患者在MR常规序列扫描和SWI的病灶数量及体积.常规扫描序列和SWI检出病灶数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病灶体积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有无差异;SWI检查与临床、预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DAI病灶在SWI表现为:脑内皮髓质交界区、脑白质、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小脑等区域散在大小不等的点状、串珠状、斑片状、条索状显著低信号灶(病灶直径<2.0 cm),病灶分布呈多灶性,大小不均,边界清晰.MRI常规序列扫描共发现78个病灶;SWI序列共发现424个病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扫描(U=-15.447,P<0.01);分别测量MRI常规序列扫描和SWI序列发现的病灶体积为19 340 mm3和38 042 mm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0,P<0.01).其中SWI序列显示的病灶数量和病灶体积与GCS评分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2、-0.767,P值均<0.01.结论 SWI序列可以在DAI患者中发现更多的出血病灶及较常规扫描明显扩大的病灶体积,并且病灶的体积和数量与GCS评分密切相关,对DAI的诊断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竞文;苗延巍;伍建林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质子密度、T1或T2 WI的新的MR成像方法[1].它在包括脑梗死及出血、脑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外伤、铁沉积及钙沉积和淀粉样脑血管病等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5],同时对于小静脉和神经核团解剖结构的显示也具有很大优势.现将SWI在诊断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及前景综述如下.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体会

    作者:冯国慧;焦卫东;张习涛;崔浩科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18例DAI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按GOS评分结果良好3例,中残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33.3%.结论 DAI是颅脑损伤中的严重类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CT/MRI等影像学技术.但DAI的临床表现与体征和影像学资料多不相符.综合治疗措施尤其是高压氧的足量、足疗程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 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治体会

    作者:古美孝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3例,轻残5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3例.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重,预后差.

  • 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作者:吕行伟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18例DAI患者,随机均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每组各58例,另选取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差值,以及治疗后mR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DAI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常温组和亚低温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治疗前后在胼胝体各部F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各区域FA值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初始GCS评分、手术方式均为影响mRs评分的因素.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较好,并能较好改善预后.

  • 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治体会

    作者:王东玉;程洁;刘春梅

    对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住院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16例,采取保守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 弥漫性轴索损伤35例救治体会

    作者:刘波;刘明辉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头部在加速运动时,脑深部组织因受剪应切力作用所引起的颅脑损伤.由于病情复杂,伤情重,诊断和治疗困难,死亡率达62.5%,预后极差.从1994年6月~2004年11月我科共收治35例DAI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 纳洛酮不同剂量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章威;刘继红;施秋勤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量效关系.方法 将3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随机分为纳洛酮小剂量治疗组(A组)和纳洛酮大剂量治疗组(B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不同剂量给予纳洛酮治疗,动态监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并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OS)判定疗效.结果 B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浆β-EP含量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治疗7 d后的GCS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根据GOS分级系统,A组的治疗有效率为29.4%(5/17),而B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5.0%(13/20).结论 早期、大剂量纳洛酮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峻波;赵伟;姬馨彤;马小二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7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并依据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为高血糖组40例与正常血糖组38例.两组均予降颅压、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等治疗,高血糖组血糖10.0 mmol/L以上者结合降糖治疗.观察两组意识状态变化、包括意识清楚、嗜睡、昏睡、昏迷发生率等,并比较两组预后.结果 高血糖组中意识清醒率低于正常血糖组,昏睡率、昏迷率、病死率高于正常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视弥漫性轴索损伤血糖的检测,密切关注其血糖的变化,一旦发现高血糖,及时干预,以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

  •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占兴;谢伟杰;万碧萧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导致脑组织损伤,发生的以神经轴索肿胀、断裂、轴缩球形成为特征的病理生理变化,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引起死亡,CT和常规MR检查易对DAI的病变的诊断欠佳.随着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的联合应用,能较常规MR更早、更准确地显示DAI病灶的信号变化,对DA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 弥漫性轴索损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陆峥;赵继宗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是颅脑损伤的一种重要形式.1956年Strich[1]首次报道了15例伤后持续昏迷5~15 个月死亡的病例.这些病例均无肉眼可见的颅脑损伤,镜下检查却发现全脑白质明显的神经纤维缺失和变性.Strich将其命名为弥漫性白质变性.1961年Strich又发现伤后存活48 h 者,脑组织中有神经轴索收缩球形成.1977年以后,Adams等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2 ],并于1 982年正式提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概念,即DAI是由颅脑损伤导致的大脑半球、胼胝体、脑干(有时为小脑)轴突的弥漫性损伤.

  • 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治探讨

    作者:王长江;田力学;张洪兵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颅脑损伤,目前尚无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和特效治疗措施,其死亡率、致残率较镐.我们自1994年至2003年共收治DAI患者58例,现将其临床经过报告如下.

  • 高压氧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10例报告

    作者:王泳;李海东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iury,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也是导致患者重残和植物生存状态常见的原因.

  • 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治疗体会

    作者:李洪波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恢复良好6例(16.7%)、中残8例(22.2%)、重残7例(19.4%)、植物生存4例(11.1%)、死亡11例(30.6%).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非手术治疗.高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低,瞳孔有改变,脑深部出血者,预后差.

  • 弥漫性轴索损伤35例分析

    作者:高书建;徐建波;郭瑞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CT特征,探讨DAI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5例脑弥漫性损伤的早期临床资料和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病人均有昏迷深、时间长、定位体征不明显,35例病人CT均有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脑实质中有片状或点状出血者30例,其中大脑白质内出血15例,脑干点状出血2例,胼胝体或四叠体部位出血3例,脑室系统出血4例,合并2种或2种以上情况者6例,5例患者并发少量的挫裂伤,4例患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患者有颅底骨折并脑脊液耳漏,并发颅内小血肿者有2例.结论 DAI是剪力作用引起脑白质轴索广泛性损伤,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表现和CT检查结合对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曾晓华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2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止血、脱水剂、抗生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亚低温治疗。观察2组患者ICP监测结果,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d后ICP值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2.29±0.16) vs (3.88±0.15)],[(2.29±0.16) vs (3.5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3d后脑血流动力学值Vs、Vm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86.35±6.69) vs (82.11±6.64)]cm/s、[(86.35±6.69) vs (80.01±5.66)]cm/s,[(62.97±5.66) vs (46.49±4.99)]cm/s、[(62.97±5.66) vs (47.02±5.33)]cm/s,PI值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0.56±0.13) vs (0.67±0.14)],[(0.56±0.13) vs (0.6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生存47例,生存率为78.33%,对照组生存37例,生存率为6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积极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ICP值和脑血流动力学值,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重型颅脑损伤诊治进展

    作者:周学萍

    近年来,重型颅脑外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的治疗与康复理论不断提出和发展,但重型颅脑外伤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仍旧很高.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颅内压监护、高渗盐溶液以及亚低温疗法等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 环孢霉素A在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郭红云

    目的 评价环孢霉素A用于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9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联合环孢霉素A,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联合尼莫地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1、28天进行GCS评分,在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者随访进行GOS评分,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第7、14、21天两组患者的GCS生存状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略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28天试验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存状态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环孢霉素A能有效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状态,其疗效略优于尼莫地平.

887 条记录 5/45 页 « 12345678...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