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脏结核性肉芽肿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性,34岁,世居高原(海拔3980米)藏族.因右上腹不适,肝区疼痛近1月来院就诊.使用RT fino超声诊断仪,3.5MHz探头行腹部检查:肝脏大小形态正常.
-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平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平原训练时身体机能的变化.方法:以12名世居高原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其平原训练前、平原训练1周后、3周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C)、红细胞压积(Hct)、血清睾酮(T)、皮质醇(C)等血液生化指标,以及平原训练1周后、3周后的VO2max等生理指标.结果:世居高原的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在平原训练期间,血清EPO水平逐渐下降,且3周后下降显著(P<0.05);平原训练1周后和3周后,RBC和Hb含量均显著下降,Hb在3周后下降幅度更大;RC和Hct变化不明显;血清T、C、T/C值在下高原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VO2max等相关心肺功能指标在平原训练3周后均低于1周后的值,但呼吸商(R)有所升高,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世居高原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平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且3周后的下降程度比1周后更加明显.提示世居高原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到平原参加比赛时佳时间应在1周内.
-
4周海拔1900~2600米交替训练对世居高原女子长跑运动员红细胞系和白细胞系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4周海拔1900~2600米交替训练对世居高原女子长跑运动员红细胞系和白细胞系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云南昆明(海拔1900米)的9名女子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海拔1900~2600米交替训练,分别于交替训练前、训练1周后、训练结束时和训练后2周测试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等指标.结果:红细胞数目在交替训练期间下降,血红蛋白在交替训练1周后升高,均无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在交替训练1周后和结束时显著性升高(P< 0.01).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数量在交替训练期间升高,无统计学意义.交替训练1周后,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下降,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都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世居昆明高原运动员海拔1900~2600米交替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不明显,对运动员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不显著.
-
高原地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出现T波倒置1例分析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8岁,已婚,藏族,世居高原,因“反复间断性心慌、胸闷3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入院诊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型糖尿病”,于入院后第6天行“心脏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术后第5天患者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心律齐,心率在70次/分左右。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 V F导联T波低平,胸导联V2-V5导联T波倒置。患者无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均正常。3天后复查心电图同前。 -
泡球蚴病的病理改变和宿主组织反应
泡球蚴囊泡为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多侵犯肝、肺,侵犯脑者极少见。本文报道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泡球蚴病的病理改变及宿主组织反应。材料与方法我院1981~1999年,经手术切除标本与病理诊断证实泡球蚴病患者146例,其中10例为肝泡球蚴病。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10例患者年龄为19~47岁。男性7例,女性3例。农牧民8例,干部2例。均为当地的世居高原农牧民。临床诊断肝棘球蚴病5例,肝癌3例,肝结核2例。肿块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2例。巨块型6例,弥散结节型3例,混合型1例。
-
慢性缺氧对肺动脉内皮细胞Ⅲ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世居高原的人、动物或肺动脉高压的大鼠,常出现HPV钝化现象,即急性缺氧时肺血管收缩反应下降.这有助于防止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升高及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代偿意义.由于NO是一种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那么慢性缺氧后肺血管对急性缺氧的收缩反应减弱是否与NO的调节作用增强有关呢?为验证这个推测,本实验动态观察了连代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在急性缺氧时NOS Ⅲ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培养猪肺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常氧(PO2 21.3 kPa)和缺氧(PO2 5.3±0.7 kPa)条件下培养并传代,在2、4、6代给予急性缺氧刺激12 h,分为常氧组(N)、急性缺氧12 h组(N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组(H)、慢性缺氧后复氧12 h再急性缺氧12 h组(HH).4%多聚甲醛固定后,用针对人或鼠NOS Ⅲ cDNA的多相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合图像分析,半定量检测NOS Ⅲ mRNA的表达.结果:在2、4、6代,常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急性缺氧12 h,NOS Ⅲ mRNA表达明显增加(分别比缺氧前增加48%、125%、119%, P<0.05);从第4代起,慢性缺氧组eNOS mRNA在复氧12 h后仍高于常氧组(P<0.01);慢性缺氧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复氧后再急性缺氧12 h,eNOS mRNA表达亦明显增加(分别比缺氧前增加92%、245%、565%,P<0.01),其增加的幅度,在HH组均大于同代NH组,随缺氧时间的延长更为显著.结论:慢性缺氧增强了急性缺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Ⅲ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NO调节作用增强,可能是慢性缺氧所致HPV钝化的一个因素.
-
青藏高原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患者女,34岁.格尔木居民,世居高原.因剧烈腹痛伴呕吐、血便1 d,于2002年8月14日入院.查体:脉搏134次/min,血压14/8 kPa(105/60 mmHg).
-
世居高原超重小儿平原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抢救1例
学意义的高原指3000米以上的地区.临床上低海拔地区居民从原住址迅速迁致高原地区,因不能立即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易出现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脑水肿等意外.而高原居民到平原手术发生麻醉意外的鲜见报道.我院近期发生一例高原世居小儿麻醉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现报道如下.
-
从中医体质学观点分析云南世居高原人群体质状况
由于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各有特点,本文从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出发,论述世居高原人群体质状况,为研究高原人群体质和高原保健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世居高原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果糖胺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果糖胺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世居高原人群冠心病的发病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世居高原患者1035例,所有患者家族至少连续三代居住于高原地区.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FPG)、果糖胺(FMN)、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同时测定患者Gensini评分.再将冠心病组分为单纯冠心病组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等亚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FPG、FMN、HbAlc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以及FPG、FMN、HbAl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组的亚组分析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的FPG、FMN、HbAlc以及Gensini评分均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FPG、Gensini评分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两组间FMN、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与世居高原人群冠心病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明确相关,并且FPG、FMN、HbAlc升高可以作为世居高原人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并且FPG、FMN、HbAlc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的原因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
高原缺氧与高原病药物防治的探讨
在高原缺氧地区,因缺氧而诱发心、脑、肝、肾等器官多种高原病,对初到和世居高原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高原缺氧及高原病的防治,一直是国内外有关学者持久研究的重要课题。……
-
世居藏族多次由平原返回高原均发生高原肺水肿一例报告
患者,男,藏族,42岁,世居高原(拉萨:海拔3 658m),因"咳嗽、咳痰(粉红色泡沫样)、心慌、胸闷"入院.自述于32天前因休假去成都、北京、广州等地旅游,于返回高原约(3~4)小时后开始出现头昏、头痛、心慌等症状,未予重视,次日凌晨3:00许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心慌、胸闷等,痰初为白色泡沫状,后逐渐为粉红色泡沫状,并感头昏、头痛、心慌、胸闷等逐渐加重,遂来院就诊.患者在3年及7年前亦曾因去平原出差、休假返回高原出现类似情况,经住院治疗后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