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动力学疗法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
自从20世纪70年代Kelly和Snell[1]首次将HpD用于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后,由于PDT以其特有的对常规治疗无效的膀胱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膀胱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放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08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发病率为7.49/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世标率)为4.53/10万。膀胱癌居中国男性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8位[1]。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多于中年以后发病,高发年龄50~70岁。美国39岁以下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0.02%,女性为0.01%;40~59岁男性为0.39%,女性为0.12%;60~69岁男性为0.95%,女性为0.26%;而70岁以上老年男性发病率为3.66%,女性为1.01%[2]。我国膀胱癌发病率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3-5]。膀胱癌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4∶1。而对分级相同的膀胱癌,女性的预后比男性差[6-7]。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与吸烟和职业因素等有重要关系,但性激素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7-8]。
-
进一步重视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
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是膀胱癌治疗中膀胱全切术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方式将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是否有肾损害以及患者能否早期接受全膀胱切除治疗.全世界的泌尿外科医师都在对此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
-
卡介苗细胞壁骨架与白细胞介素2膀胱灌注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卡介苗细胞壁骨架(BCG-CWS)及白细胞介素2(IL-2)用于膀胱癌治疗的历史很短[1]。本研究通过检测BCG-CWS+IL-2膀胱灌注后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该治疗对膀胱癌的作用及机理。 1.材料和方法:33例膀胱癌患者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年龄平均56岁。术前留取肿瘤标本。之后于术前6~9 d用BCG-CWS 5 mg加500*!000 U IL-2膀胱灌注,隔天1次,共2次。手术时再留取肿瘤标本。所有标本统一采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厚度为5 μm。
-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TUR-Bt术后肿瘤复发的初步观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率相当高,预防肿瘤复发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蒽环类的抗癌药.我院自1998年8月~2000年12月对3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应用THR行TUR-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吡喃阿霉素双途径给药法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90%为移行细胞癌.膀胱癌虽然80%~90%首次诊断时为非浸润癌,但保留膀胱手术治疗后,50%~80%存在复发的可能,而且30%~50%将演变为浸润性癌[1].因此,减少术后复发,以及复发后的治疗仍然是泌尿外科医师必须面临的重要临床课题.我们对吡喃阿霉素(THP)双途径给药法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
4种膀胱癌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寻找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根据文献,选择 78例膀胱部分切除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分别于腔内灌注丝裂霉素、噻替哌、顺铂、卡介苗,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几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结论:无论以未复发率为标准,还是以生存率为标准,应用卡介苗治疗均为佳方案。
-
浸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治疗
膀胱癌分为非漫润性和浸润性两类.全膀胱切除术被公认为漫润性膀胱癌治疗的"金标准".新报道显示该术后5年生存率为36%~48%,T3~T4期和/或淋巴结有转移的高危患者仅为25%~35%[1].这使得漫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现拟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复习,介绍浸润性膀胱癌辅助治疗的进展.
-
应用10-羟基喜树硷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浅表性膀胱癌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复发率仍高达70~90%.我院自1995年以来,运用10-羟基喜树硷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复发,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解读——膀胱癌的治疗
本篇<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治疗部分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尿流改道术以及膀胱癌的化疗与放疗4个部分,对膀胱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做了全面的论述,以下分别就指南中有关膀胱癌治疗的各部分做一介绍.
-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是膀胱癌治疗中棘手的问题,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目前膀胱灌注药物疗效尚不令人满意,术后复发率较高.我们应用吡柔比星(THP,pirarubicin)膀胱灌洗,预防术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
10%~20%的表浅性膀胱癌患者终会进展成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尿流改道术是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首选术式.
-
热疗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
自1866年Busch第1次发现热效应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以来,相继有许多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了热疗的抗癌作用.近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热疗治疗膀胱癌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膀胱重建手术的若干临床问题
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是膀胱癌治疗中膀胱全切术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方式将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肾脏是否受到损害,以及患者能否早期接受全膀胱切除治疗.1852年Simon首次报道了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从而开创了尿流改道之先河.近20多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不断创新与改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就有40余种,但各种术式的可控性膀胱输出端多在腹壁造口,插管排尿仍给患者带来不便.近年来,各种膀胱重建手术(经尿道排尿)亦应运而生,因其更接近生理状态,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使其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仍有若干临床问题有待解决和进一步研究.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争议性话题
膀胱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02年我国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3.8/10万,女性为1.4/10万.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肿瘤发病率报告显示膀胱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来说,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既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学者认为首次TURBT时往往有9%~49%的肿瘤分期被低估,而再次电切可以纠正分期错误,亦可发现残存肿瘤,尤其是对于高复发以及高进展风险的肿瘤,如T1G3肿瘤.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也为各个学会或组织指南所推荐.然而一直以来,再次电切的必要性及其手术指征都尚未明确,首次电切后的即刻灌注的指征也有待探讨.恰逢2012年全国泌尿外科年会在广州召开,各地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
膀胱癌长效缓释植入剂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
制备聚酸酐-吡柔比星长效缓释植入剂,用于治疗膀胱癌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将吡柔比星(THP)与聚酸酐,按一定比例于玛瑙研钵内充分混合并溶于二氯甲烷中,浇注于膜具中置干燥器内4℃下成膜.每片植入剂含THP 5.0 mg.将聚酸酐-吡柔比星缓释植入剂植入大耳白兔膀胱黏膜内,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取血和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与血液内THP药物质量浓度.尿液内TH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血药浓度,在术后250 d时尿液中药物浓度达(92.5±7.4) μg/L.聚酸酐-吡柔比星长效缓释植入剂具有一级释放动力学,可在体内长期维持稳定的药物释放量,本实验经膀胱黏膜缓释给药,为膀胱癌治疗及预防术后复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继发性尿道癌的临床研究(附2例报道)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膀胱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少部分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出现尿道恶性肿瘤.我们于2011年收治2例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继发性尿道癌的患者,并应用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来治疗继发性尿道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热疗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膀胱肿瘤浸润的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占初发患者的70~80%,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由于肿瘤的多发性及侵袭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率高,一般采用定期膀胱灌注药物来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但总体疗效并不十分满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