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向内膜下再通术治疗髂动脉长段闭塞1例
患者男,53岁.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余,加重1个月.查体:左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足皮温低.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双髂动脉DSA:左髂外动脉起始部至股总动脉末端闭塞,左髂内动脉多处中度以上狭窄,对左股深、浅动脉近段形成多处侧支循环.右髂内、外动脉亦有多处轻度至中度狭窄(图1).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股动脉断裂1例
患者男,30岁,不慎被高压水枪击伤右大腿内侧8h就诊.查体:右下肢呈屈曲、外展、外旋位,右大腿内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约12cm处有一直径0.3cm大小伤口,向外渗血,右下肢肿胀、瘀血,肌肉变硬,皮温低.彩超检查:右股动脉内径6.6mm,股动脉近深浅动脉分叉部管壁回声连续中断.
-
bFGF和硫糖铝联合局部应用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合用可加快创面血管新生[1].我们将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局部,并观察了其对兔腹壁下浅动脉岛状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以期判断其应用价值.
-
浅动脉血气针的使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浅动脉血气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浅动脉血气采集SD大鼠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SD大鼠第l天采用浅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对照组SD大鼠第2天用5号注射器采集动脉血气标本,观察两组SD大鼠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SD大鼠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刺静脉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5、5.21,P=0.03、0.04);两组SD大鼠皮下瘀血、血肿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P=0.07);观察组穿刺过程时间穿刺过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6,P=0.03).结论 浅动脉血气针的临床效果好,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
浅动脉不同侧面的穿刺对血液净化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 是探讨直穿浅动脉不同侧面对血液透析病人血流量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用16号内瘘穿刺针直穿81人次,其中足背动脉43人次,挠动脉38人次.结果 失败16人次中因触摸动脉不准确,10人次进针位置偏离造成穿刺针从血管两侧入血管;血流量3人次高达150ml/min;13人次高110ml/min;65人次从血管搏动明显处血管正上方穿刺,血流达290ml/min.结论 通过81人次观察显示:在血管搏动明显处正上方穿刺血流量达高.
-
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肿瘤术后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9例膝部肉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8-67岁(平均45岁).病理分类:滑膜肉瘤5例,鳞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瘸2例,纤维肉瘤2例,广泛切除术后创面均停软组织缺损,缺损大小10cm×7cm-16cmx 10cm.采用以腓浅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皮瓣,逆行修复缺损.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无臃肿,功能良好;局部无复发.结论 以腓浅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用于修复膝部软组织肉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
浅动脉穿刺在血液透析的运用与护理
目的 总结浅动脉穿刺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5例透析患者行浅动脉穿刺,做好心理护理,保证有效透析.结果 180次穿刺均成功,血流量在180~220 ml/min.结论 浅动脉穿刺操作简单,迅速快捷,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中四肢浅动脉穿刺体会
总结68 例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紧急透析患者,均采用四肢浅动脉直接穿刺,进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8 例,男47 例,女21 例,年龄16 岁~78 岁。原发病: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5 例;糖尿病肾病14 例;多囊肾2 例;慢性肾功能衰竭43 例;肾移植术后3 例;外伤性肾衰1 例。
-
后肢急性缺血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背景:目前国内广泛采用大鼠肢体缺血模型对肢体缺血的病理过程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但在模型的构建及评估上存在一定争议,故急需一种可靠、经济、制作方便的疾病模型。目的:探索不同方式制备的 SD 大鼠后肢急性缺血模型患肢缺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和变化规律,寻找肢体缺血程度适中、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随机将72只SD大鼠等分为4组:A组大鼠给予假手术,分离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和髂腰动脉、右股浅动脉、腘动脉、隐动脉;B 组大鼠切断右股浅动脉、腘动脉、隐动脉,切除右股浅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C组大鼠结扎腹主动脉、两侧腹壁阴部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D组大鼠结扎腹主动脉、髂腰动脉和腰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4,6周,以不同方法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的 B、C、D 组大鼠右后肢肌力弱于 A组;4周D组肌力弱于B、C组;6周B、D组肌力仍有弱于C组的趋势。造模后2,4,6周,B、C、D组右后肢静脉血氧分压均低于A组;造模后2,4周,D组低于B、C组;造模后6周D组仍低于C组。造模后2、4周,3个造模组右后肢肌组织部分肌细胞崩解,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增多,炎细胞浸润,且D 组病理变化重。造模后6周,3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轻,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提示结扎大鼠肾动脉下方腹主动脉、髂腰动脉和腰动脉的后肢缺血模型,缺血程度适中,缺血状态稳定,维持时间较长,制作方便。
-
直刺浅动脉不同侧面对血液净化血流量的影响与对策
2002年7月~2003年11月,我院血透室利用浅动脉直刺(桡动脉、足背动脉)87人次,刚成熟内瘘穿刺16人次(限内瘘前3次穿刺)行血液净化,发现动脉直刺角度选择不当是引血不畅、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现报告如下.
-
尺侧浅动脉一例
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右侧尺侧浅动脉一例,此种变异较少见.女性标本,14岁左右,身高156cm,体形略胖,四肢无畸形.左侧尺、桡动脉及骨间总动脉未见异常.
-
双侧臂浅动脉及右侧桡动脉异常一例报告
笔者在指导学生解剖时遇见一例成年男性尸体(体长172 cm),发现其双侧肱动脉均未被正中神经跨越,而是行经正中神经浅面(这种位置较表浅的肱动脉称为臂浅动脉);其右侧桡动脉走行及位置亦异常,下行至前臂中、下份即转至背面,现报告如下。 左侧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臂中份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分叉处距背阔肌下缘68.3 mm,桡、尺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9和3.4 mm;两动脉并列向下行至肘窝,在肘窝和前臂前面下行时两动脉距离逐渐加大。尺侧上、下副动脉均发自尺动脉,起点距桡、尺动脉分叉处下方分别为9.5和43.7 mm。正中神经在腋窝和臂上部伴行于腋、肱动脉外侧,至臂中部逐渐转至肱动脉深面及桡、尺动脉之间的深面,在肘窝及前臂行于尺动脉外侧。右侧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稍上方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分叉处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方约13 mm,桡尺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3和3.8 mm;正中神经于臂中份由肱动脉外侧经其深面逐渐转至其内侧,再下行至肘及前臂。桡动脉从肱动脉发出后行向下外方,经旋前圆肌外侧及其桡骨头的浅面,下行至前臂中下份潜入肱桡肌深面,桡动脉与肱桡肌内侧缘的交点在桡骨茎突上方约59.4mm处,再斜行于桡侧腕长伸肌的深面至前臂背面,继向下经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潜入手背鼻烟窝。桡动脉经腕背侧处外径约为1.2mm。
-
髂动脉、肠系膜动脉多发急性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男性,50岁,2005年1月10日,"突发右下肢疼痛、麻木、发凉2 h"入院.既往:冠心病史3年.体格检查:急性病容.心律齐.腹软,剑下压痛,无腹膜刺激征,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活跃.右下肢苍白、发凉,浅动脉未及搏动.
-
高位桡动脉与尺浅动脉变异1例
解剖一老年女性右上肢标本发现高4位桡动脉与尺浅动脉,并在肘窝处形成一个动脉交叉.此类变异较少见,现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
低位尺浅动脉1例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侧低位尺浅动脉,桡动脉发骨间总动脉的异常,此种变异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
颈动脉作为人体浅动脉,并连接心脑两个重要脏器的主要动脉,是易累及的大血管.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中风主要原因之一(1).脑梗塞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84.88%,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93%(2).
-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点滴体会
近年来,我科对3岁内的婴幼儿采用头皮静脉穿刺法输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操作方法1.1穿刺部位的选择以前额正中静脉为主,其次为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头皮浅静脉,排除头皮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