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抑郁药在杭州市场的使用状况及前景分析

    作者:张美玲;应周军

    目的:分析杭州地区21家医院抗抑郁药物的用药现状和趋势.方法:调查杭州地区21家医院2000~2003年抗抑郁药物的用药量、用药金额.采用金额排序法、DDDs排序法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抑郁药的用药金额2000、2001、2002、2003年分别为538.33万元、712.72万元、931.78万元、1 105.18万元,购药金额逐年增加.结论:抗抑郁药是一类很有发展潜力的药物,其用药金额和用量都有快速增长.

  • SSRI类抗抑郁药物联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效果

    作者:梅静;王春钢;柏林

    目的 探讨SSRI类抗抑郁药物联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对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PSD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认知功能评分(MMSE)以及Barthel指数(BI).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治疗后2组的HAMD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MMSE评分及BI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6.82%,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SSRI类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与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应用能够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康复.

  • 阴蒂异常勃起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肖恒军;刘继红;王少刚;郭小林;王涛;樊龙昌;叶章群

    目的:探讨阴蒂异常勃起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1例29岁已婚女性患者阴蒂异常勃起,结合文献复习阴蒂异常勃起的病因、诊断和处理方法.结果:患者阴蒂异常勃起60 h,经在阴蒂海绵体内注射d肾上腺素激动剂后,阴蒂异常勃起治愈.结论:阴蒂异常勃起极其罕见,其原因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药物和盆腔恶性肿瘤压迫和浸润阴蒂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所致,阴蒂海绵体内注射α肾上腺素激动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抑郁和抗抑郁药物与男性性功能障碍

    作者:李宏军

    抑郁、抗抑郁药物及男性性功能障碍三者关系密切,本文系统阐述了三者的相互关系,简要介绍了常用抗抑郁药物分类及其不良反应,重点论述了抑郁及抗抑郁药物对男性性功能的不良影响、抗抑郁药物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及注意事项,对男科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 新型抗抑郁剂对抑郁症患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张晨;陈俊;吴志国;苑成梅;洪武;易正辉;胡莺燕;曹岚;李则挚;黄佳;方贻儒

    目的:探讨新型抗抑郁剂对于重症抑郁患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115例服用新型抗抑郁剂的抑郁症患者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自制调查表进行随访研究.结果:发现新型抗抑郁剂对于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疗效.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改善与本次发病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新型抗抑郁药能快速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早期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 丁螺环酮和安非他酮治疗抗抑郁药物相关的性功能障碍的研究现况

    作者:曾玲芸;江帆;曹长安

    简述丁螺环酮和安非他酮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所致性功能障碍的研究状况.

  • 抗抑郁药物和睡眠

    作者:杨丽萍;唐向东

    本文简述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关键词: 抗抑郁药物 睡眠
  • 抗抑郁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鲍军;单兆伟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氟伏沙明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内科常规治疗加用氟伏沙明组和仅用内科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疗程8周,观察比较用药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评估、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65.0%,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BS患者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联用抗抑郁药物氟伏沙明临床有效,能明显改善胃肠症状.

  • 逍遥散治疗抑郁障碍对照研究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金卫东;王鹤秋;陈炯;童振华;邢葆平

    逍遥散是中医调治情志活动异常的经典名方,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它在精神科疾患治疗中运用非常广泛.有些研究已经对逍遥散抗抑郁的神经药理学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1].而且相关文献近年来逐渐增多,为进一步探讨逍遥散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我们对这些文献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了Meta分析(荟萃分析,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类统计方法),报告结果如下.

  • 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作者:糜屈;沈仲夏

    抑郁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而老年抑郁症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的常见老年精神障碍,有报道其发病率已超过10%[1],同时老年抑郁症面临诸多挑战;如老年人并发躯体疾病多,耐受性差,代谢功能减退,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等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而艾司西酞普兰是一较新的抗抑郁药物,关于其治疗老年抑郁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自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研究用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对照治疗老年抑郁症病人,观察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对照分析

    作者:费锦锋;朱毅平;钱敏才;沈鑫华;钟华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5-羟色胺(5-HT)双重作用的抗抑郁药物,为西酞普兰的S-异构体,该药可以同时结合于5-HT转运体的基本位点和异构位点.国外研究显示,其抑郁症的疗效优于西酞普兰,且两者间的不良反应无差异性([1]).本研究以帕罗西汀作为对照,对两者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 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金卫东;陈炯;唐贤祥;邢葆平

    目的: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0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效应大小、痊愈率以及副作用的差异.结果:同质性检验:(1)有效性:χ2=7.26,df=9(P>0.05);(2)安全性:χ2=3.41,df=2(P>0.05).综合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第1、2、4、6、8周末的综合检验分别为Z1=14.19(P<0.01)、Z2=14.00(P<0.01)、Z4=17.40(P<0.01)、Z6=12.10(P<0.01)、Z8=5.94(P<0.01).效应大小: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对照组,在第1、2、4、6、8周末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的治疗效应大多数达到 0.5 以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处理效应的差异效应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效应都大于 0.8.有效性比较: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显示研究组所有时段痊愈率、显效率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低于对照组(8周末除外).副作用:两组之间的副作用差异没有显著性(Z=0.20~1.15,P>0.05).结论:小剂量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可能特别适宜于难治性抑郁症.

  • 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钟智勇;陶炯;王相兰;韩洪瀛;李凌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重性抑郁症对其急性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性抑郁症患者共132例分为试验组(58例)与对照组(74例),试验组采用抗抑郁药和短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急性期分别观察患者在治疗第1天、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结果,用副反应量表(TESS)来评估治疗总的副反应情况,同时记录患者住院天数.随访期分别观察患者在治疗第6月末和第12月末的HAMD和WMS量表结果,并记录患者的复发率.结果:试验组在第2周末和第3周末的HAMD评分要好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TES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住院天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WMS评分上试验组在第3周时要差于对照组(P<0.05),但在第6月末和第12月末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在第12月内的复发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足量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联合短期MECT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既能迅速彻底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及远期复发风险,又能避免MECT治疗次数过多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问题.

  • 手性抗抑郁药物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薛瑞;李云峰;张有志

    多数已上市抗抑郁药物都含有1个或多个手性中心,手性抗抑郁药物研发已成为重点方向."反应停"悲剧的发生促使各国新药评审部门对手性药物研发重新思考,并对其申报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手性拆分和定向合成技术的日益成熟,单一对映体申报已成为手性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趋势.传统的抗抑郁药物手性研究以药理学为基础,且大多仅采用体外靶标亲和力这一单一指标确定活性对映体.针对该缺陷,本课题组从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综合因素分析4个方面探索建立了手性抗抑郁药物综合评价体系,该文将对此作一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本课题组自主研发并已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的1.1类抗抑郁新药阿姆西汀的手性研究为实例,对该评价体系进行解析,以期为手性抗抑郁药物光学异构体比较研究和活性光学异构体的选择提供候选思路和平台.

  • 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瑞;张有志;邹莉波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存在起效延迟的不足,这不仅降低了病人的依从性,还增加了其自杀的危险性.因此,如何研制出高效低毒且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成为研发热点.研究表明,选择性5-HT1A、α2自身受体拮抗剂及5-HT2A受体拮抗剂可加快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及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的起效速度.此外,5-HT/NE双重重摄取抑制剂及5-HT/NE/DA三重重摄取抑制剂起效时间也缩短.该文将重点围绕单胺系统对抗抑郁药物起效延迟的原因及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抗抑郁药物对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钟桂锦;林锐波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对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降压疗效及心理状态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 2016年6月潮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根据是否服用抗抑郁药物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度洛西汀+地西泮抗焦虑抑郁治疗.对比两组降压疗效及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观察组降压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可有效改善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进而有利于降压效果的提高.

  • 浅谈抗抑郁药物诱发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作者:王素君

    目的 综述抗抑郁药物对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为今后制定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查阅国内检索类期刊及公开发行的中文医药期刊,总结有关抗抑郁药物对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报道.结果抗抑郁药物对皮肤及其附件能造成多种不良反应.结论 抗抑郁药物对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日渐显现,必须提高临床对此的重视和认识.

  • 抗惊恐障碍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许丽华;胡全;戴海斌

    本文综述了临床上用于治疗惊恐障碍的相关药物,评价并比较这些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差异。结果发现,在当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依他普仑、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抗抑郁药和苯二氮艹卓类为治疗惊恐障碍的有效药物。另外,β受体阻断剂、抗惊厥药、孕激素、肌醇、丁螺环酮等在惊恐障碍的治疗中也有使用。因此,当前惊恐障碍药物的临床研究很好的反应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和差异,这有助于临床医护工作者有效的选择药物。

  • 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作者:林树波;江俊虹;马晓强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抑郁症控制率;治疗起效时间、总治疗时间;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生活质量QOL得分;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抑郁症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起效时间、总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生活质量QOL得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生活质量QOL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治疗抑郁症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抑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西酞普兰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素文

    目的 西酞普兰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口服,对照组不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前与治疗8后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估.此外,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P物质(SP)以及神经肽Y(NPY)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HAMD、NIHSS、ADL评分分别为13.6±2.9、10.5±3.3、79.2±13.5,对照组HAMD、NIHSS、ADL评分分别为23.7±5.2、16.3±4.0、57.2±8.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SP水平为35.6±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1±16.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NPY水平为165.9±4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9.3±28.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给予抗抑郁药物早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此外,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血浆SP水平降低,NPY水平升高,可能是西酞普兰起到抗抑郁作用的机制.

233 条记录 6/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