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1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四家系报导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者具有相同的遗传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内生长成百成千个腺瘤性息肉,它是大肠癌的前期病变,如不行肠切除,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大肠癌.现将我院收治的四家系11例病例报告如下.
-
大肠癌预防中非甾体抗炎药的新靶点及新药物的研究
近些年的研究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在多种癌症尤其是大肠癌预防中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大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应用NSAID,特别是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1].与这类发现相类似的临床研究也显示了以舒林酸为代表的NSAID药物在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中,有减少发病率和使癌前腺瘤退化的作用[2].大量的前期临床实验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和其他多种非阿司匹林的NSAID药物,在化学诱导的啮齿类动物癌症模型中有抑制肿瘤生成作用,也支持了以上临床观察研究的结论.
-
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高危人群:(1) 年龄》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2)有胰腺癌家族史;(3)突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4)慢性胰腺炎患者,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5)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亦属癌前病变;(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7)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8)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
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高危人群:(1)年龄>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2)有胰腺癌家族史;(3)突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4)慢性胰腺炎患者,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5)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亦属癌前病变;(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7)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8)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
构建血清蛋白质质谱模型判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散发性肠腺瘤
目的 筛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特异表达蛋白,构建判别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方法 采集19例FAP和16例散发性肠腺瘤患者的血清,以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MS-TOF)和阴离子CM01蛋白质芯片检测并筛选两组对象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峰,以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判别模型.结果 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相比,P<0.01的蛋白质峰有6个,其中质荷比为5640、3160、4180和4290的蛋白质峰在FAP中高表达,质荷比为3940和3400的蛋白质峰在散发性肠腺瘤患者中高表达.以质倚比分别为5640、3160和4290的蛋白质峰为基础,联合质荷比为3940、13 750和4300的蛋白质峰所建立的模型判别效果佳,对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4.7%和93.7%.结论 SELDI-TOF-MS能有效筛选FAP与散发性肠腺瘤的差异表达蛋白,支持向量机方法所建立的质谱模型判别效果较好,为进一步研究FAP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了切入点.
-
结直肠癌相关的DNA错配修复基因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性结直肠癌有两种:一种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 posis,FAP),另外一种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HNPCC).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即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RC).研究发现:在HNPCC和部分SRC发生的早期主要是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起决定作用,从而使肿瘤的发展按照复制错误(replication error,RER)路径进行的;DNA错配修复基因既非癌基因,也非抑癌基因,是另一类肿瘤相关基因,这是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后, 在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1].
-
Gardner综合征1例
病人女,44岁.以"右下腹部包块1个月"于2007年1月入院.无腹疼、无恶心、呕吐、无消瘦.1996年曾患腹壁纤维瘤行手术切除.10个月前因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查体:T 36.5℃,P 80/min,R20/min,BP 130/70mmHg(1mmHg=0.133kPa).心肺未见异常.右下腹扪及约8cm×8cm×8cm肿物,活动尚可,界限清.
-
改良IPAA治疗家族性腺瘤息肉病12例报告
我科自1985~1998年共收治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12例,施行全结肠、部分结肠切除,回肠末段倒置,贮袋,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改良IPAA),既全部切除了已发生病变或可能发生病变的结、直肠粘膜,又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的遗传病因学研究进展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多在青春期发病,发病率约1/10000,主要临床表现为大肠中多发的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予治疗,几乎100%的患者会发展成为结直肠癌.一直以来,FAP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由APC基因胚系突变引起.根据临床特点的不同,FAP患者可以分为经典型FAP(CFAP)和轻表型FAP(AFAP).然而近年来,在一些无APC基因胚系突变的FAP患者中发现了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这种由于MutYH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而无APC生殖突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定义为Mut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2](MAP).MA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FAP.另外,很多研究表明,APC基因的突变位点与结肠腺瘤病的严重程度、癌变的风险程度和某些肠外表现相关.MAP的发现和对FAP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完善了对FAP遗传病因学的认识,对于FAP患者及高危亲属的合理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结直肠腺瘤-癌序列的生长动力学——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直肠腺瘤-癌序列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13例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的扁平粘膜和腺瘤、18例结肠散发性腺瘤、18例散发性结肠癌的PCNA表达.结果PCNA在FAP患者扁平粘膜、腺瘤的标记指数(LI)分别为39.74%±10.08%和65.73%±16.41%,前者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后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散发性腺瘤及结肠癌的LI分别为65.95%±12.94%和84.53%±10.39%,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结肠癌高于腺瘤(P<0.05).结论结直肠癌前病变中存在活跃的细胞增殖,在由正常粘膜向癌的转化过程中细胞增殖逐渐增加和活跃,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
改良I PAA治疗家族性腺瘤息肉病12例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不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终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癌变.早期诊断、早期切除可能发生癌变的大肠粘膜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我科自1985~1998年共收治FAP12例,施行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回肠末段倒置、贮袋,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改良I-PAA),既全部切除了已发生病变或可能发生病变的结、直肠粘膜,又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用舒林酸长期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系APC基因c.3925_3929缺失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 提取13个FAP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以及PCR扩增,之后直接测序对APC基因进行检测,将测序及MLPA结果与APC基因的野生序列进行比对,寻找各家系成员APC基因的致病性突变.结果 共有5个家系筛查出基因突变,分别为c.3184_3187 del CAAA、c.5432C>T、c.3925_3928 del AAAA及两个c.3925_3929 del AAAAG.小片段缺失突变多处于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结论 处于APC基因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的c.3925_3929可能为APC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该位点以碱基缺失居多,尤其是密码子1309的5个碱基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