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膝关节断裂并股骨骨折行假体再置入术1例

    作者:孙万镇

    病人,男,66岁.因右大腿下端被牛撞伤后1d人院.病人于10年前因患右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功能恢复正常.查体:右股部肿胀、疼痛、功能受限、有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

  • 快凝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配合

    作者:周建琼;莫元森;邹霜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影像学介导下经皮穿刺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和重建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骨水泥是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常用的骨粘固剂,能提高人工关节的稳定性.随着国产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的停产,德国OSTEOPAL(R)V骨水泥也随之大量使用.OSTEOPAL(R)V骨水泥是一种填充和稳定椎体的、不透辐射的快凝骨水泥,呈低粘性.

  • 背后的问题由来已久

    作者:杨建龙

    医用耗材涵盖多个临床学科,从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棉球、纱布,到科技含量极高的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从固态的输液器、烤瓷牙、人工关节、影像胶片,到半固态的止血剂,再到液态的医用胶水、检验试剂,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笔者将从耗材分类管理出发,介绍我国耗材市场当前乱象.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

    作者:朱秀莲;杨倩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关键的是预防手术后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预防措施和相关因素研究,优化全程护理流程,加强中西医结合诊治,是预防和控制人工关节术后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方法: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共作人工关节置换术82例85关节,术前常规筛查调控血糖,抽血检查血凝全套及血常规,术后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引流管及时送检细菌培养,预防应用抗菌素,严格空气消毒,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本组82例85关节,平均随访3.5年均未发现感染,疗效优良率达到94%.结论:术中严格空气消毒,术前后抗菌素应用、术后各种感染性指标实验室检测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 合理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价值

    作者:肖绍升;廖威明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及佳适应证.方法将12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分为牵引组、空心螺纹钉治疗组、人工关节治疗组,其中牵引组25例,空心螺纹钉组80例、人工关节组23例.结果随访3个月~5年,牵引组优良率88%,空心螺纹钉组95%,人工关节组95.6%.结论严格掌握各自的适应证,是提高治疗优良率的关键.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

  •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分析

    作者:姚建锋;靳卫章;许鹏;蔡乾坤;王军伟

    目的:观察和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对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67例,施行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67例平均随访1年10个月,按美国Harris标准从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及畸形四个方面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23例、良28例、中13例、差3例,其中优良率达76.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临床分析与预防

    作者:王民;王栋琪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探讨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对人工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6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中4例患者经再次手术后行内置引流物,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一期关闭切口,术中取标本常规培养,术后静脉用抗生素.结果:6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8~20个月出现症状,平均为10个月.迟发性感染症状多不典型.所有患者均主诉患髋部疼痛,活动后加重.局部皮温稍高,白细胞计数均未升高.2例ESR、CRP升高.二次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消失,切口一期愈合,4例培养出低毒性皮肤正常菌群.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是由初次手术时术中污染引起的局部关节周围软组织感染,但未累及骨组织.经切开引流,灌洗引流冲洗疗效满意.

  • 松动的人工髋关节界膜的研究

    作者:马建兵;姚建锋;张育民;许鹏;肖琳;刘林

    目的:通过对松动假体界膜的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松动的原因.方法:通过对3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肉眼外观、普通光镜及扫描电镜的观察来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界膜之间的相关联系.结果:所有本组38例松动假体周围均允填有薄厚大小不一的界膜组织,多数颜色为暗红色,约L/3的界膜部分有黑色;界膜较厚处质韧类似瘢痕结缔组织,薄处似纤维薄膜.光镜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及磨损微粒;扫描电镜观察可以见到人量的粗细不等排列无序的胶原纤维组织和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和骨碎屑,胶原纤维内有成纤维细胞分布.结论:人工假体与骨空隙的产生导致界膜充填,磨损微粒刺激界膜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导敛骨溶解而出现假体松动,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活动中产生的磨损碎屑从而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减少由充填性界膜向溶骨性界膜的转变,从生物学的角度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发生率.

  • 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建兵;姚建锋;张育民;许鹏;肖琳;刘林

    目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假体的类型及假体中是否含有聚乙烯将3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分为三组:伞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和一体式单动头组,对各组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光镜下炎性细胞计数的半定量分析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测定,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根据Joseph的半定量标准,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在光镜下界膜中炎症反应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单动头组与另外两组相比炎性细胞反应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全髋置换组与双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全髋置换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动头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聚乙烯微粒比其他微粒(如金属微粒,水泥微粒等)可以刺激界膜中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溶骨性的细胞因子TNF导敛骨溶解加剧,人工关节的材料中尽量不用聚乙烯或改变聚乙烯的特性可以减少磨损微粒和其刺激巨噬细胞所释放溶骨性的细胞因子(如TNF)的数量,从生物学角度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 界膜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建兵;姚建锋

    目的:通过对松动假体界膜的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松动的原因.方法:通过对2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肉眼外观及扫描电镜对表面超微结构的观察来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界膜之间的相关联系.结果:所有本组28例松动假体周围均充填有薄厚大小不一的界膜组织,多数颜色为暗红色,约1/3的界膜部分有黑色;界膜较厚处质韧类似瘢痕结缔组织,薄处似纤维薄膜.扫描电镜观察可以见到大量的粗细不等排列无序的胶原纤维组织和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和骨碎屑,胶原纤维内有成纤维细胞分布.结论:人工假体与骨骼形状不完全匹配,空隙的产生导致纤维瘢痕组织(界膜)充填,磨损微粒沿空隙扩散至界膜刺激界膜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导致骨溶解而出现假体松动,松动后的假体与骨髓腔空隙加大导致更多界膜组织充填、释放溶骨性细胞因子而形成恶性循环.

  • 特殊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作者:马建兵;刘淼

    目的:探讨应用带人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1998年2月至2006年3月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或Evans分型第Ⅲ、Ⅳ、Ⅴ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大88岁,小75岁(平均年龄78.5岁),按Evans分型Ⅲ型骨折11例,Ⅳ型骨折29例,Ⅴ型(反粗隆型)骨折8例,均采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其中全髋置换7例,双动股骨头置换41例.大小粗隆均以钢丝固定于假体粗隆部,术后1周在助步器帮助下下地锻炼,术后1月弃拐行走.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长9年5月,短10个月(平均21个月),患髋无明显疼痛,活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Brumback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21例,可9例,无失败病例(平均得分51分).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4例,1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褥疮及肺炎发生.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2年1个月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可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早期下地锻炼,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但要严格掌樨手术适应证.

  •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评估及功能锻炼

    作者:代兵

    目的:观察和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前、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措施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患者及护理措施评估。结果:通过对并发症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患者均得到有效护理,且并发症均治愈无复发。结论:早期观察和护理干预很好治疗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及双膝功能恢复有很重要意义。

  • 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随访分析

    作者:李相卿;尹艳丽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临床随访,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方法.结果 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1~6年.60例患者疼痛5例,假体松动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2例.结论 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患者的不正确使用,以及手术者的手术操作、金属假体质量等因素有关.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作者:王晓红;孙朝红;姜深美

    对12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指出预防应从病因出发,通过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进行静脉回流.认为指导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协助医师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观察预防治疗后的效果,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作者:李月

    目的 本文探讨的是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方式.方法 本次实验选择了我院骨科在2017年接收的70例下肢关节置换患者,并给予患者一系列护理,如入院宣教、术前风险评估、术后护理,随后总结该组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 本次实验选取的7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2例为髂骨深静脉血栓,2例为腘骨深静脉血栓,本次实验应用的预防和护理方式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有效率为94.29%,且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实验应用的预防和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预防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适合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 髋关节后侧入路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基层 医院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冉华锋;肖永海;周超;周辉;李金升

    目的 研究并探讨髋关节后侧入路用于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基层医院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1月,该院采用髋关节后侧入路对38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分析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等,所有手术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5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4分.结果 切口长约9~15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50 mL),术后引流管引流时间48 h,术后引流量100~150 mL(平均120 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10 d(平均4.5 d).结论 髋关节后侧入路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具有操作简捷安全、显露充分其不损伤髋关节的外展装置、髋部稳定性好、康复快、手术医生容易掌握手术技巧、学习曲线短等优点.

  •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

    作者:沈洋;牛东生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高龄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一组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二组实施内部固定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实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问题.结果:一组手术整体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病比例明显低于二组,差异符合实际统计学标准意义,P<0.05.一组术后的出血量较多,高于二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标准意义,P>0.05.一组术后的综合评价值为28例,明显低于内部固定手术的评价值45例,差异符合统计标准意义,P<0.05.结论:内部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相比较,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问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治疗推广价值更好.

  • 骨折疏松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人工假体置换研究(附48例病例报告)

    作者:付艳东

    目前,人工股骨头置换已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但能消除疼痛,对于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目前国内外都主张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在基层医院也逐渐提到日程上来.我院自2002~2016年共收治48例老年且伴有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收到良好的效果.

1018 条记录 51/51 页 « 12...43444546474849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