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杀的心理生物学机制研究
自杀是指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既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近年来医学界日益关注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自杀已上升到非正常死亡的首位.而自杀未遂既往史是自杀行为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据统计30%~60%的自杀成功者有自杀未遂史,10%~14%的自杀未遂者终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危险性超过一般人群的100倍.
-
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自杀行为及防范措施
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终日忧心忡忡,对工作、学习、家庭、前途丧失信心,常有自责自罪观念;认为自己丧失工作能力,成为废人,或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加以夸大,并罗列种种罪名,出现消极观念--自杀行为.据资料统计,抑郁症患者自杀率为4%~10.6%,其中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率高达26.4%.自杀企图和行为是住院抑郁症患者危险的而且是常见的症状,因此预防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对抑郁症住院患者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甚至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
自杀是医院常见的急诊,自杀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行为,许多因素还没有弄清或者不能有效的控制[1].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率名列榜首.患者的自杀行为常常在幻觉、妄想的基础上实施,有时也可以继发于抑郁情绪.
-
住院抑郁症自杀的防范
1 抑郁症的自杀概况1937~1968年统计资料[1]表明,抑郁症的自杀率介于12%~60%之间,长期追踪抑郁症自杀率为5.1%~11.6%;43%的抑郁症曾有自杀行为,自杀死亡率约为15%.自杀未遂者日后有5%~10%会自杀成功,而自杀成功者有10%~60%以往有自杀未遂史.
-
住院抑郁症自杀的防范
1 抑郁症的自杀概况1937~1968年统计资料[1]表明,抑郁症的自杀率介于12%~60%之间,长期追踪抑郁症自杀率为5.1%~11.6%;43%的抑郁症曾有自杀行为,自杀死亡率约为15%.自杀未遂者日后有5%~10%会自杀成功,而自杀成功者有10%~60%以往有自杀未遂史.
-
氯氮平合并氯米帕明治疗1例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1病例患者男,47岁,医学本科,因凭空视物﹑闻语,被控制感23年入院.患者23年前无明显原因突然称看到天空中有许多绿光,头脑中莫名其妙出现许多声音,经常见到鬼神,渐渐感到有一股力量控制支配着他;曾先在一家精神病院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用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利培酮﹑奥氮平等药物治疗,患者幻听﹑幻视﹑被控制感一直未消失,在家多次出现服药自杀行为,后到我院治疗,氯丙嗪每日1 000 mg,氯氮平每日600 mg,利培酮每日5 mg,阿立哌唑每日30 mg,单用甚至联用数种抗精神病药效果均不理想,患者经常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头脑中乱骂乱说,周围的许多人变成类似图像的东西在遥远的天空到处游荡.
-
自杀行为380例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自杀的流行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救治的自杀380例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380例自杀者,自杀未遂337例,自杀死亡43例;男性182例,女性198例,男女比例为1:1.09;自杀方法以服毒为主,占94%;自杀原因以精神疾病及家庭矛盾居多,分别占34.5%及28.7%;初步随访,发现自杀未遂者容易出现再次自杀的行为。结论:本地区近10年自杀者性别比例,逐渐接近发达国家;自杀原因以精神疾病占首位,尤以抑郁症多;对自杀未遂者及有精神疾病的自杀高危人群,应积极进行干预。
-
集束健康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个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抑郁症(late life depression,LLD)是其中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易导致孤独、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变化,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后可出现自杀行为,这也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1-2].同时,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和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子女往往无暇顾及老年人,加上老年人容易遭受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中负性事件的干扰,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容易被忽视或不易被察觉,无法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如何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个人及社会功能是现代医学的研究热点课题,本研究将针对性探讨集束健康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
糖尿病药物的安全性该如何评价
一直以来,美国FDA被各种各样的烦恼所困扰,首先显露在人们面前的是,年轻患者使用抗抑郁剂容易发生自杀行为,紧接着,又宣布撤销畅销的关节炎药物Vioxx(万络).而治疗糖尿病和代谢疾病的药物也没有躲过这一劫.流行病专家David Graham在向参议院委员会提交的一份证词中指出,现行5种药品的安全性应该受到质疑,而治疗肥胖病的Meridia和调脂药Crestor赫然在列.
-
特重型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中的几个问题
我院自2000年以来救治各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近1000例,选其中特重型20例作一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全部来自农村(农药来源方便)。均为口服中毒的自杀行为。农药种类有1059、1605和敌敌畏等剧毒有机磷农药。
-
浅谈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防范
自杀是一种伤害行为,是指杀死自己的方法。分为成功自杀、自杀未遂、自杀意念,也包括自伤行为。自杀是精神病人严重的病态行为,带有自我毁灭的意图,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同时因自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给医患双方带来十分恶劣的后果,所以,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防范,是精神科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
-
别让"面子"害了自己
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因为患癌症,而出现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明显的抑郁情绪,临床医生让患者去看看心理医生,患者一口拒绝,告诉医生说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直到患者再也扛不住内心的压力,出现自杀行为,家属将其带到心理门诊.
-
心情的色彩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被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桥",原因是长期以来,从这座桥上扑身而下的自尽者特别多.有关专家认为是这座黑色的桥使那些原来就忧郁的人产生更加绝望的心情,导致了自杀行为.后来,有关当局将这座桥的颜色改成了暖色调,从此再也没有人从这座桥上跳下去了.
-
北京市综合医院急诊科自杀患者的自杀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09年北京市综合医院急诊科抢救的自杀患者的自杀行为特征、规律和救治情况,为在急诊中进行自杀抢救工作提供依据,并为自杀干预工作提供实证经验.方法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提供的272家综合医院的名单抽取110家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作为调查点,采用自编的急诊室自杀案例登记表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自杀方式、在院抢救时间及救治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男女自杀行为特征的差异.结果 到急诊室抢救的资料完整的自杀患者2 812例,男性787例(28%),女性2 025例(72%),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男:女为1:2.57;x2 =185.89,自由度(f)=1,P =0.000];男性平均年龄大于女性[(38±18)岁比(35±17)岁,t=-4.05,P=0.000];15 ~ 34岁年龄组自杀患者占所有自杀患者的59.4%(1 670/2 812).女性自杀行为者中15~ 34岁年龄组占61.4%(1 244/2 025),高于同年龄组男性自杀者的54.1%(426/2 025),男性自杀行为者中其他年龄组的比例高于同年龄组女性自杀行为者(x2=19.832,df=3,P=0.000).到急诊室抢救的自杀患者以服毒为主,占86.5%(2 431/2 812),主要使用的毒物是治疗性药物,占73.7% (2 073/2 812),其次是农药,占11.1%(312/2 812);割腕是主要的非服毒自杀方式,占11.7%(330/2 812).女性自杀者服毒比例多于男性,男性自杀者非服毒比例多于女性(x2=112.02,df=5,P=0.000).男女自杀行为在季节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6,f=3,P=0.539).急诊室抢救的自杀患者中,死亡20例(0.7%),自杀行为致死率的男女性别比为1.6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4,f=1,P =0.230).结论 北京市综合医院急诊科抢救的自杀患者以服毒自杀为主,医院应加强对各种毒物进行抢救的能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有毒物品的管理.
-
文拉法辛致药源性震颤及不自主运动一例
患者 女,54岁,农民.主因间断出现情绪不好、悲观伴躯体不适10年余入院.既往体健,1999年因母亲去世突然出现情绪不好、悲观绝望,同年7月首次住我院治疗,诊断为抑郁发作,予帕罗西丁30 mg/d治疗61 d后"痊愈"出院.出院后患者坚持服用帕罗西丁 30 mg/d直至2007年逐渐停药,停药后病情无波动.2009年8月患者无诱因再次出现情绪不好,认为2012年是世界末日,感觉胃部不适,经常打嗝并有自杀观念,无自伤、自杀行为.2010年9月2日患者第2次住我院治疗,精神检查可引出思维迟缓、记忆减退、情绪低落、兴趣缺乏、自杀观念,伴有呃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商品名:怡诺思,辉瑞公司生产)75 mg/d治疗,9月6日增至150 mg/d,9月10日患者出现四肢震颤、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考虑为药源性震颤,予盐酸苯海索2 mg/d拮抗后震颤症状随即消失,9月22日考虑患者抑郁症状改善不明显,将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增至225 mg/d,3周后抑郁情绪消失,于2010年9月30日停盐酸苯海索,停药后未再出现震颤,四肢肌张力正常.
-
脑膜瘤误诊为双相障碍一例
患者,女,60岁,主因间断兴奋、话多、活动多;情绪低落、自杀行为20个月,于2007年8月13日入我院.20个月前其母病重后,患者出现兴奋、言语夸大、动作增多、自我感觉良好、夜眠减少.在当地诊断为躁狂发作,服用利培酮口服液2 mg/d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但劳动能力下降.
-
脉络裂囊肿所致精神障碍一例
患者男,28岁.8年前无明显诱因慢性起病,表现为少言寡语,被动懒散,脾气暴躁,打骂家人,行为紊乱,睡眠差,曾先后两次住当地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同时口服利培酮和抗抑郁药治疗,利培酮12mg/d,好转出院后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无原因多次出现冲动自伤、自杀行为,自感身体虚弱,眼睛疼痛怕见光,任何情况下坚持戴墨镜;30 d前无明显原因欲跳楼自杀,声称自己快要死了,并以头撞墙,遂就诊于我院.门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未定型,于2006年6月26日收住院.
-
碳酸锂与阿米替林合并致低血钾一例
患者男,52岁.1993年至2002年2月因下岗后渐起情绪低落、有自杀行为与情感高涨、兴奋话多等交替反复发作多次,间歇期正常.曾5次住我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以抑郁发作为多.患者既往曾用吗氯贝胺、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碳酸锂合并多塞平,氯丙嗪合并碳酸锂等治疗,均未曾出现过异常反应;无药物过敏史,无低血钾史,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和低血钾病史.
-
盐酸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为观察盐酸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我们对30例服用该药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于下.对象共30例,均为天津市安宁医院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的抑郁症标准.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一46岁,平均(34±9)岁;病程1个月至11年,平均(55±74)个月;本次抑郁发作时间(3±5)个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1项版前17项总分均≥18.均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妊娠或哺乳期、类似药物过敏史、严重的自杀行为或合并其它精神疾病、需用其它精神药物及电抽搐治疗、经药物清洗后HAMD总分下降超过20%者.
-
运动状态下的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在组织细胞动力学方面有广泛作用的一种基本生理现象,1972年由Kerr等[1]首先提出,又称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机体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用于描述发生在发育、成熟、衰老过程中,对不同有害刺激或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自杀行为.这些刺激包括病毒攻击、自由基、辐射造成的DNA损伤等.这种自杀行为不对周围组织产生副作用.通常,细胞凋亡对机体是有利的,这是完全不同于细胞坏死的一种死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