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作者:韩立波;李进东;胡永校;殷洪年;赵惠儒;李厚文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48例肺癌病人施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除,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 3 689组淋巴结N1转移率23.4%,N2转移率16.5%.Tis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肺癌N1、N2均可见转移;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2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淋巴结转移频度与T分期直线相关.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更容易转移至纵隔.肺上叶癌较肺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淋巴结转移腺癌比鳞癌活跃,小细胞肺癌活跃,且随着T分期增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期鳞癌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外,其余类型肺癌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

  • 全腔镜下选择性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与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近期临床疗效的比对

    作者:韦海涛;李丽;王作培;张锋;胡宝利;张海峰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合适范围.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食管癌患者按淋巴结清扫方式不同分为三野清扫组(86例,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和二野清扫组(74例,行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和并发症情况以及近期生存率.结果 三野清扫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与二野清扫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28.60±3.30和14.54 ±5.59(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09%和14.8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野清扫组及二野清扫组患者术后0.5年生存率分别为93.02%和83.78%,三野清扫组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P<0.05).结论 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与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能更彻底清扫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建议对排除远处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 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作者:张晖;王圣应;彭德峰;朱金海;朱正志;马小开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总结该处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198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Siewert分型、病理分期及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 198例患者均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度为27.99%,淋巴结转移率为66.67%.淋巴结逐站转移130例,占98.48%(130/132例),跳跃式淋巴结转移1.52%(2/132例),分别转移置胃左动脉及腹腔干周围和隆凸下区.Ⅰ、Ⅱ型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隆凸下淋巴结(6.25%、3.33%)、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 25.00%、14.67%)、贲门右淋巴结(47.92%、52.00%)、贲门左淋巴结(31.25%、36.67%)、胃小弯淋巴结(43.75%、43.33%)、胃大弯淋巴结(27.08%、22.00%)、胃左动脉旁及腹腔干周围淋巴结(27.08%、30.00%).T1 +T2期者淋巴结转移率40.43%,T3+T4期者淋巴结转移率74.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ewert Ⅰ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27.08%)显著高于SiewertⅡ型者(14.67%),两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有明显的胸、腹双向转移的趋势,应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改良左胸切口能满足手术需要.

  • 电视纵隔镜在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马可;王祥;谢天鹏;杨晓军;肖平;庄翔;李强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视纵隔镜对可切除非小细胞癌患者行术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对56例术前检查发现有影像学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电视纵隔镜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切除,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每例切除各组纵隔淋巴结数目.其中纵隔淋巴结阴性和单站转移的患者在术后2周行根治性肺癌手术,对2站及以上转移的患者行术前新辅助化疗2周期后行根治性手术.手术中对已行纵隔镜系统性淋巴结切除的区域再次探查,了解有无淋巴结残留.结果 全组56例患者经电视纵隔镜行术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切除,耗时26 ~ 86 min,平均(42 ±13.5) min;术中平均出血少于40 ml,全组无并发症,无死亡,平均住院3天.共切除淋巴结682枚,每例5 ~ 24枚,平均(12.4±6.7)枚;发现转移淋巴结170枚.第2、4、5、7和8各组淋巴结切除率分别为54.5%、92.7%、58.2%、100%和61.8%.术后诊断分期为No者13例,N2者42例,N3者1例.纵隔淋巴结阴性13例和单站转移26例的患者在术后2周接受根治性肺癌手术,2站(包括2站)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16例患者,先进行2周期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再进行根治性手术.经术中对纵隔镜淋巴结切除区域再次探查发现有5例共16枚淋巴结残留,分别分布于第2、4、7组,所有残留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因此,纵隔镜系统淋巴结切除的N2淋巴结诊断率可达100%,90.9%(50/55),患者达到完全切除.结论 应用电视纵隔镜对非小细胞肺癌行术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切除安全可行,可进一步提高纵隔淋巴结诊断准确性,更加有助于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新辅助治疗和微创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深入研究以便于进一步规范肺癌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

  • 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结合术后辅助化疗治疗食管癌

    作者:方文涛;陈文虎;蒋勇;林强;范利民;谭强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减少术后复发以改善食管癌治疗长期疗效.方法 104例胸段食管鳞癌病人,56例按传统术式行食管切除+肿大淋巴结摘除术,48例行系统性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3例手术死亡(2.9%),余101例病人中29例术后接受顺铂+氟脲嘧啶辅助化疗,其中15例为传统术式病例,14例为二野清扫病例.结果胸腹二野清扫手术时间虽然较传统术式延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未见增高.二野清扫组清扫淋巴结组数(10.5组对3.2组,P<0.001)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组数(1.1组对0.6组,P=0.038)均显著多于传统术式组.通过淋巴结清扫发现,双侧喉返神经旁(16.8%)、食管旁(22.9%)和胃左动脉旁(16.8%)淋巴结为胸段食管癌常见转移部位,10.4%病例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上纵隔(20.8%)与中下纵隔(31.3%)及上腹部(25.0%)3个区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野清扫组25.0%病例因扫除了传统术式可能遗漏的转移淋巴结使手术根治性提高,另有12.5%病例手术病理分期因此由pN0上升至pN1.术后辅助化疗病人中86.2%完成2个以上疗程,平均化疗3.1个疗程,无严重毒副作用或死亡.淋巴结清扫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传统术式组(36.4%对24.9%,P=0.049),术后化疗组显著高于未化疗组(44.8%对20.7%,P=0.023),接受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化疗者5年生存率高(46.2%),显著高于单纯进行传统手术且未行化疗的病例(19.4%,P=0.018).结论系统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和病理分期准确性,淋巴结清扫与术后辅助化疗相结合的优化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胸段食管鳞癌的长期疗效.

  •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

    作者:奚俊杰;蒋伟;王群

    目的 分析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对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和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以探讨前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4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肺叶切除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男581例,女403例;年龄24~ 84岁,平均(59.6±10.2)岁.其中786例接受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198例接受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的手术时间(132.3±30.3) min,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50.7±41.8)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平均术中出血量(96.2±53.5) ml,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24.4±65.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4),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总体复发率25.3%,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总体复发率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3).亚组分析中,两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生存不劣于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方式临床研究

    作者:方文涛;茅腾;冯健;陈文虎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间的差异,为规范化开展肺癌淋巴结清扫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202例Ⅰa-Ⅲa期肺癌中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比较常规清扫(RMLD)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SCLD)两种术式,分析手术经过和术后病理分期情况.结果 RMLD 107例,SCLD 95例.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及肺切除方式无明显差异,SCLD组平均扫除淋巴结组数显著高于RMLD组(8.9组对6.2组,P<0.001),术后总体并发症(14.7%对14.0%,P=0.884)和病死率(2.1%对1.9%,P=0.904)无差异,但SCLD组分别有3例(3.2%)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术后病理证实两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无明显差异,RNLD和SCLD组pN2分别占27.1%和24.2%(P=0.888),跳跃性纵隔转移率(RMLD 9.3%对SCLD 7.4%,P=0.613)以及纵隔多组转移率(RMLD 15.0%对SCLD 16.8%,P=0.714)亦无明显差异.分析纵隔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发现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率<5%,而中、下叶肺癌上、下纵隔转移率均>10%;cT1病例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无一发生纵隔转移.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行常规纵隔清扫可达到与全纵隔骨骼化清扫同样的分期效果,后者手术风险并不高于常规清扫,但应避免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上叶肺癌仅需扫除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需常规清扫下纵隔;早早期肺癌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没有必要进行常规纵隔清扫.

  •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淋巴结清扫方式的影响

    作者:李鹤成;张亚伟;相加庆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淋巴结清扫方式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的230例食管鳞癌病人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每例病人的淋巴结切除11~71枚,平均(25.3±11.4)枚.其中133例病人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颈、胸和腹三区淋巴结转移率,上胸段食管癌为41.6%、19.44%和8.3%,中胸段食管癌为33.3%、34.7%和14%,下胸段食管癌为36.4%、34.1%和43.2%.上、中、下胸段食管癌颈部或胸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上胸段或中胸段食管癌.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管血管浸润情况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意义因素.结论 对各胸段食管癌均应清扫颈、胸部淋巴结,上、中胸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病人的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血管浸润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

  •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玉;李厚文;胡永校;殷洪年;赵惠儒;陈东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86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结果 清除淋巴结2603组.N1淋巴结转移率20.1%,N2淋巴结转移率16.2%.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T1鳞癌无N2转移.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及50.0%.64.2%鳞癌N2转移为某一组淋巴结,腺癌有3组以上转移者占46.2%.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53.7%.N2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15.1%,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53.1%.结论 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瘤体增大及外侵淋巴结转移频度增加,腺癌比鳞癌转移频度高.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鳞癌外,只有广泛清除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 不同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楠;阎石;陈晋峰;郑庆锋;王嘉;吕超;王宇昭;张力建;杨跃

    目的 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在手术创伤、恢复和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差异.方法 59例食管中下段癌病人接受食管癌切除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被分为3组:右胸、腹两切口手术组(两切组),右胸、腹、左颈三切口手术组(三切组)及左胸入路手术组(左胸组).收集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两切组、三切组和左胸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间、体液丢失总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0.641和0.355).3组的淋巴结清扫中位总数分别为22.5(11-39)枚、26(14-56)枚和17(7-44)枚(P=0.005);腹腔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10(5-26)枚、12(4-31)枚和8(3-19)枚(P=0.021).胸腔淋巴结清扫数目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食管中、下段癌淋巴结常转移部位依次为贲门周、中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等.经右胸食管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更广.结论 在创伤和整体恢复方面,左胸手术和右胸手术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右胸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总数更多.由于食管中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范围广泛,应该进行更认真、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工作,以期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晶;戚宇红;徐新燕;朱虹;胡金菊;沈谷群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实施淋巴结(包括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并实施手术治疗(均含有淋巴结切除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对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1.术后淋巴囊肿发生情况:58例患者出现淋巴囊肿,发生率为59.18%,较现有文献报道稍高;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与术后24 h平均引流量、引流方式、腹腔化疗以及血清白蛋白含量有关,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后三者为影响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 结论 术中开放后腹膜、经腹壁留置盆腔引流方式替代经阴道留置盆腔引流、减少术中腹腔化疗而改为静脉化疗、术后积极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可能减少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

  •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指导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单莉;刘萍;陈春林;陈兰;林艳;李晓玲;陈斌;王张林;韩妍

    目的 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腹部大血管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剖学测量,从而探讨其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9月~ 2014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腹盆腔CT血管成像检查(Computed tomo-angiography,CTA)的患者251例,构建腹盆腔大血管数字化三维模型,利用mimics软件坐标定位法分别测量并记录在肾动脉水平、肠系膜下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右侧壁与下腔静脉左侧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以及腹主动脉分叉点与左右髂总静脉汇合点间的上下距离,并以10 mm间距为一类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成功构建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模型,其中有两例数据存在变异,一例为左下腔静脉、一例为双下腔静脉,其他249例数据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未见明显变异.按照三个水平进行测量,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小水平间距为0,在肾动脉水平(n=177),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间距离(a)大为62.8 mm,多见类型为间距1~2 cm组,占53.10%;在肠系膜下动脉水平(n=238),二者大间距为33.81 mm,多见类型为0~1 cm组,占59.20%;而在髂总动脉分叉点水平(n =238),二者间大距离是49.74 mm,多见类型为2~3 cm组,占47.40%;结论 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成功构建在体腹部大血管三维模型,并依此进行三维解剖测量.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的变异情况并不多见,二者之间的间距在不同水平大小不一,肾动脉水平1~2 cm为主,肠系膜下动脉水平0~1 cm为主,而髂总动脉分叉水平以2~3 cm为主,既有规律性又有特异性,术前三维模型可以协助了解二者的精确位置,增加术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空间关系的辨识度,并快速定位,从而减少医源性血管、脏器的损伤,增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的安全性,也为今后大体解剖学测量提供新思路.

  •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

    作者:李桃;蔡晶;王泽华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12年美国约有47000个新发病例[1],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手术是子宫内膜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2013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凡是能进行手术的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都应接受全面分期手术,即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从而提供准确的分期及预后信息。研究报道[2-4],绝大部分(90%)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患者在诊断时多数处于早期,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18%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或者宫外受累,其中早期低危型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系统性淋巴结切除在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一直存在着广泛争议。因此,利用术前检测指标实现对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具有深远意义。

  • 宫颈癌手术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处理的相关问题

    作者:王武亮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是诊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然而,目前对于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切除范围、临床价值等相关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宫颈癌术中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术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妇科恶性肿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处理

    作者:张丹丹;吴小华

    淋巴转移是恶性实体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作为女性主要发病肿瘤的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和卵巢癌中,也存在淋巴转移,在早期即可出现淋巴转移,且与肿瘤的分期、预后以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但对于早期或伴低危因素的肿瘤是否要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特别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还存在许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早期的肿瘤患者淋巴转移率相对较低,如行淋巴结清扫带来的并发症如淋巴囊肿、双下肢水肿等严重影响着大部分早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广泛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能显著提高生存率,但是对于切除的范围,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及术后辅助治疗仍没有明确的指南可循.因此,针对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及卵巢癌的不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不同的分期,存在不同的治疗原则.

  • 腹腔镜下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比较

    作者:于江华;王峰;付秀红;王慧芬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治疗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Ⅰ A~ⅡA期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与同期45例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且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术后对继续治疗依从性好,有利于患者的整体治疗及康复.

  • 负压引流联合皮内缝合在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颜磊;李明江;赵兴波

    外阴恶性肿瘤占妇科恶性肿瘤中3%~5%,为少见的妇科肿瘤[1],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范围根据外阴癌的部位、组织学分类、分级和浸润深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范围逐渐适度减小,争取在创伤和效果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采用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结合皮内缝闭切口、不缝合皮下组织的方法,效果良好.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外阴癌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斌;吴令英;刘琳;张蓉;张功逸;俞高志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应用于外阴癌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2008年4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采用SLNB的外阴癌患者21例,其中处于研究前期(即2005年5月前)的11例患者采用染料法识别前哨淋巴结(SLN)、处于研究后期的10例患者采用核素-染料联合法识别SLN,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SLNB的检测效果;并观察与SLNB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检出SLN,其中8例为单侧腹股沟、12例为双侧腹股沟.20例SLN阳性患者共检出83枚SLN,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2枚(1~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6枚(1~6枚).其中,染料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4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5枚,核素-染料联合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3.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7枚,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59,P=0.652;t=-0.421,P=0.717).20例SLN阳性患者腹股沟浅组淋巴结中均检出SLN,其中1例双侧腹股沟深组淋巴结中也检出SLN.20例SLN阳性的患者中,8例(10侧腹股沟)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7例患者(9侧腹股沟)的转移淋巴结中均包括有SLN、1例(1侧腹股沟)出现假阴性.以SLN识别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为10%(1/10),阴性预测值为96%(22/23).未发现与SLNB相关的损伤及不良反应.结论 SLNB应用于外阴癌安全、可行,以SLN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准确性.

  • 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危因素的准确性评价

    作者:王新宇;潘子旻;谢幸

    目的 评价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危因素[即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为G,和(或)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1/2]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7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术前和术中预测存在高危因素者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以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和术中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存在高危因素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80.2%,准确率为77.6%,假阴性率为12.0%,假阳性率为43.0%,阳性预测值为57.0%,阴性预测值为88.0%.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病灶大小、宫颈受累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明显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足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町靠性较高;但预测其不需行淋巴结切除术的假阴性率较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及是否疑有淋巴结或子宫外转移综合判断.

  • 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作者:阳志军;陈艳丽;姚德生;张洁清;李菲;李力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即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LRH+ LPL)]治疗早期(Ⅰa2~Ⅱa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行LRH+ LPL的8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腹腔镜组)和行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即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ARH+ APL)]的8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开腹组)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2C30及自制的特异性量表对存活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生命质量调查结果,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腹腔镜组中2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他患者均成功完成了LRH+ LPL.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为( 242±74)和(190±61) min,P=0.000]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367±252)和(460±220)ml,P=0.006]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5±7)和(63±11)h,P=0.000]、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9±4)和(21±4)d,P=0.000]明显减少,而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宫旁组织切除长度、阴道切除长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均分别为7%和5%,P=0.540)、累积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和94%,P=0.812)、累积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和95%,P=0.532)、生命质量调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仅脉管浸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结论 LRH+ LPL治疗早期宫颈癌能达到与ARH+ APL相同的疗效,而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且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相似;脉管浸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并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于有经验的术者,LRH+LPL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644 条记录 9/33 页 « 12...6789101112...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