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分水岭梗死的不同类型血管狭窄分组与短期预后研究

    作者:周静;温昌明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不同类型血管狭窄分组与短期预后。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所收治的9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及经颅多谱勒(TCD)检查,对于检查确诊存在着血管狭窄的患者,可以进一步应用DSA或者CTA证实是否存在狭窄程度和血管狭窄。分为两组,第一组:血管狭窄、无血管狭窄;第两组:明显血管病变、无明显血管病变。预后评价采用改良Rankin Scale。结果1组皮质脑分水岭梗死;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存在血管狭窄,患者预后不良,皮质脑分水岭梗死;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分组比较及分类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明显狭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后不良发生率与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为了能够对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情况及时了解,应该行颅内外动脉血管检查CWSI患者,以便能够风险评估或者准确预测CWSI的预后,能够避免病情加重的发生率。

  • 不同部位脑分水岭梗死MRI表现及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振华;郑驰;付杰;谢嘉俊

    目的 探讨利用颈部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检查手段,统计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的颅内外血管影像学资料,不同部位脑分水岭梗死的MRI表现,以及两者的相关性,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0例脑岭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经过MRI等检查确诊100例患者为脑分水岭梗死,另100例患者为非脑分水岭梗死,联合所有检查结果分析CWI组与非CWI组患者病灶侧颅脑内外动脉的狭窄发生率情况.结果 ①脑分水岭梗死组颈内动脉狭窄37例(37.0%)、颈外动脉脑狭窄75例(75.0%)、颅内动脉狭窄33例(33.0%);非脑分水岭梗死组颈内动脉狭窄73例(73.0%)、颈外动脉脑狭窄68例(68.0%)、颅内动脉狭窄62例(62.0%).脑分水岭梗死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组患者之间的颈外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分水岭梗死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组患者之间的颅内动脉和颈内动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颈内动脉狭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为为60.0%、55.0%,要明显高于其他血管狭窄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脑分水岭梗死可以提示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和闭塞,脑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狭窄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有这咩切的关系.MRI检查无创无辐射,安全可靠,结合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程度的分析可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能及早为临床相关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 脑分水岭梗死45例临床分析

    作者:苑园;尹月;何欣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CT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23例中收集到45例脑分水岭梗死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45例脑分水岭梗塞,其中19例在高血压治疗中降压过速发病,占脑分水岭梗死致病因素的43%.结论 在降压治疗中由于用药不当,使血压降得过低过速已成为促成脑分水岭梗死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CT
  • 波立维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邓祝庭

    目的 观察波立维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48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同时应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胞二磷胆碱或脑蛋白水解物等,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给予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及脑血管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应用波立维75mg,口服,每日1次;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1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应用波立维75mg口服,每日1次.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2.3%,75%,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0%、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6.372,P<0.01).结论 波立维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在脑分水岭梗死的研究

    作者:柳丽华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在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采取自愿原则,选取我院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均给予两组患者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检查,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经检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38,P<0.05)。结论在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

  • 脑分水岭梗死30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李邦林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12例,显著进步15例,好转3例.结论 由于头颅CT、头颅MRI等影响学的广泛应用,使临床上CWI与其他类型脑梗死更易识别.临床应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注重病因治疗,积极纠正低血压,扩充血容量,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16例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胡劲松

    目的 对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取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35例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用硬币法分为Ⅰ组(16例)、Ⅱ组(12例)和Ⅲ组(7例).Ⅰ组患者采用脑血管介入治疗,Ⅱ组患者采用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Ⅲ组患者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治疗.比较三组介入诊断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及再发脑梗死率.结果 介入诊断后,三组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Ⅲ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5.7%,均高于Ⅱ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63、4.866,P<0.05).Ⅰ组、Ⅲ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5).Ⅰ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均低于Ⅱ组及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0、5.006,P<0.05);Ⅱ组、Ⅲ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05).结论 伴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采取脑血管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 脑分水岭梗死38例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

    作者:丁珺云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限局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CWI病因复杂,以往确诊依赖于病理解剖,如今随着头颅CT及MRI的广泛应用,可以明确显示其病灶形态,为研究CWI的临床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帮助.本文对经CT或MRI证实的38例CWI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余艳华;李军荣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头颅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Bogousslavsky分类法,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梗死灶同侧血管狭窄或闭塞视为病变责任血管。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并多有吸烟及酗酒史。患者合并颅内外责任血管狭窄达74例(84.1%),且皮质型与皮质下型责任血管情况无明显差异。基本治愈38例,显著进步40例,进步10例,无1例死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发病的主要机制;其次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子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基础。治疗上除常规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外,还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平时生活中应戒烟限酒,及时补充水分。

  • 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30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爱华;李静

    目的 探讨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均为血压或有效循环血容量骤降所致,15例(50%)降压过猛,4例(13.3%)过度脱水,4例(13.3%)过度出汗,4例(13.3%)手术相关性低血压,3例(10%)过度利尿.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本组病例中60岁以上患者23例,占76%;26例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16例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进行TCD检查,17例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占62%、77%.结论 医源性因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或血压骤降是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的始动因素,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闭塞以及微栓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重要促发因素.及早识别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预后良好.

  • 脑分水岭梗死34例

    作者:张立才;沙俊莹;胡伟;吕国栋;赵绪珍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指脑内相邻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发生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我科自1994~2001年CT确诊CWI 34 例,分析如下.

  • 颈内动脉系统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改变

    作者:钟利群;高颖;邹忆怀;任毅;孙塑伦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在2条或3条脑主要动脉末梢交界区的脑梗死.尸检研究发现,皮质型和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也称外分水岭梗死和内分水岭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1],引入CT、MRI后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个结论[2].依照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分为幕上和幕下两大类.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动脉变异较多,故病灶的位置变化也较大,不易确定,临床报道较少.颈内动脉系统的分水岭梗死过去仅依靠病理解剖获得诊断,近年来随着CT、MRI影像技术的快速普及,如今已可在临床中获得快速诊断.分水岭梗死目前公认的治疗常采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和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疗效可靠,故分水岭梗死的诊断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对颈内动脉系统的分水岭梗死(以下简称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诊治方面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多次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聂志余;黄东雅;陈左权;顾斌贤;凌锋

    脑分水岭梗死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相邻2条或3条脑动脉供血区或基底节区深穿动脉供血的边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1].近年来随着CT、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对脑分水岭梗死的认识日益深入[2-5],但未见多次脑分水岭梗死的报道.

  • 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作者:何洁

    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对其进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模板的影像检查。分析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皮质上型、皮质前型分水岭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动脉病变率较高。结论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脑分水岭梗死的类型判别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

  • 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

    作者:孙秀巧;时军;仇福成;孔祥增;王培芝;王铭维

    目的 总结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法 收集52例缺血性卒中合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和同期48例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对照组),对2组患者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症状作比较分析.结果 狭窄组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比对照组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6%(18/52)与12.5%(6/48);x2=6.65,P<0.01);2组影像学均以基底节区腔隙性病灶为主,分水岭梗死狭窄组比率比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4%(8/52)与2.1%(1/48);x2=8.04,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须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对于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应慎重降压,避免病情加重,以利尽早恢复.

  • 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16分析

    作者:王廷瑞;王振才;于福恩;李晓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局限性缺血,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不当可诱发CWSI,即医源性CWSI.1994年3月~1999年10月我院共发现医源性CWSI 21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6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 颈内动脉狭窄导致以皮质下型为主的脑分水岭梗死一例报告

    作者:王建明;刘明生

    患者男性,69岁.因突发性右下肢麻木、无力并进行性加重3个月,于2006年9月11日收住我院神经科病房.3个月前患者于活动过程中突发右侧下肢麻木伴同侧下肢无力,以膝下为主但尚能行走,且在掉鞋后行走几步才能察觉,不伴头痛、头晕,言语正常,双侧上肢及左侧下肢活动均正常.2006年6月初于当地卫生院就诊,并以"脑梗死"予以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6月14日在当地县医院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仍以"脑梗死"继续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约1月余右侧肢体麻木及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分别出现右侧胸部以下麻木及走路不稳,在数家医院进行多次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胸、腰椎MRI检查显示胸、腰椎退行性变.7月14日头部MRI扫描显示,两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缺血灶,左侧顶叶病变,其内小斑片状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图1a,1b);增强扫描及FLAIR成像病灶呈脑回样强化(图1c,1d),考虑为脑梗死的可能性较大.入院前6d于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脑神经无异常发现,双侧上肢肌力正常,右侧下肢肌力4+级,右侧下肢位置觉减退,音叉觉存在,浅感觉过敏,右侧Babinski征阳性.临床拟诊为:左侧顶叶病变,高度可疑脑梗死;收入院进一步诊断与冶疗.自发病以来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不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以及发热、抽搐等症状,体质量无明显改变.

  • 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急性脑分水岭梗死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厉发建;祁永康;徐娟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 -2011年9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和/或MRI特征.结果 上消化道大出血常伴有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的急性全身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脑动脉灌流量锐减,老年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容易形成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结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临床危重症,如果低血压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极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脑分水岭梗死36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春英

    急性脑梗死占脑卒中的3/4以上,其中3/4发生于大脑中动脉(MCA),15%~20%发生在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供血区,5%~10%发生在动脉交界区[1].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2].我们对我院1997年5月-2005年11月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36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脑分水岭梗死20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惠荣;刘春英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1].本文对20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23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