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传统腰椎间盘开窗髓核摘除术和微创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的效果比较
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常用术式。传统的腰椎间盘开窗髓核摘除术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术的成功率也比较高,但因手术切口大、剥离组织范围广、凿开骨窗、出血多、不可避免的软组织损伤、骨损伤、脊柱稳定性受破坏、卧床和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以及较为常见的神经粘连等不良反应,而使患者俱怕手术治疗[1]。患者往往不易接受,部分患者因畏惧手术而忍痛生存。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通过专用的牵开系统只需将椎旁肌肉抬高2~3 cm即可进行操作,通过使用显微镜、放大镜、头灯或内窥镜取得良好的照明和放大效果。使用微创技术瘢痕小,对硬膜、神经根、椎间隙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因此预计将有更好的术后结果[2]。在此,我们比较传统的腰椎间盘开窗髓核摘除术和微创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2种术式的治疗效果。
-
开窗式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是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后路开窗式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报告
我们自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64例,经施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侧隐窝扩大术,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CT引导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病人常表现为腰痛、放射性腰痛、腰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CT引导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立即解除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而致的腰腿痛症状,具有创伤小、见效快、费用低等优点.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对手术成功非常关键.我院自2003年2月~12月共收治此类病人35例,通过精心的护理,均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7-2014-03采用TESSYS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5~160 min,平均95 min;其中建立通道时间35~70m in,平均50m in;镜下操作时间30~65 min,平均45 min.本组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无复发患者.术后1例(L3神经根损伤)出现股四头肌无力,术后6周完全恢复.术后3个月(t =39.574,P<0.001)、6个月(t =53.358,P<0.001)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t=40.998,P<0.001)、6个月(t =54.578,P<0.001)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效果:优109例,良11例,可8例,优良率93.8%.结论 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具有微创、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可靠、恢复快的优点.
-
改良式极外侧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其突出物位置异常,手术治疗独具特点.我院自1993年6月自行设计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改良术式,临床应用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改良经椎板间隙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52例报告
1998年7月~2001年7月采用改良经椎板间隙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52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自制神经根拉钩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其治疗日臻完善.小切口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但术中用传统神经剥离器和神经根拉钩暴露手术野时显露欠充分,操作不方便,反复调整致失血量增加、手术时间延长,并发症时有发生[1].我们将自制神经根拉钩用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使用方便,显露满意.
-
侧卧位与俯卧位开"窗"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比较
目的比较侧卧位(A组26例)与俯卧位(B组30例)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症状恢复情况.方法我院从2004年2月至2005年9月,共有单侧突出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随机分别采用侧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与俯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随访8~18个月.结果 A组失血量平均为126.55±15.18ml ;B组平均为333.27±13.72ml.A组失血量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手术操作时间:A组平均为78.70±23.53min ;B组平均为75.36±21.40min.手术操作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 5);A组术后疼痛消失和基本消失、日常活动正常24例,改善2例,无效0例,B组术后疼痛消失和基本消失、日常活动正常27例,改善3例,无效0例,两组间症状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与俯卧位单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比较手术出血量明显较少,手术时间和术后症状恢复差异性无显著性意义.
-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与治疗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亦称椎间盘炎,临床较为少见,但却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90~2005年共施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2528例,并发椎间盘炎5例.现报道如下.
-
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自1989年9月~2002年11月,我科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468例,发生椎间隙感染5例,外院术后转入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6~52岁,平均年龄40岁,发生在术后4~18 d,平均9 d,部位L3~41例,L4~54例,L5~S12例.
-
屈髋屈膝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早期的应用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经后路显微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常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疗效确切.术后早期为了防止神经根粘连,往往要求病人行直腿抬高功能锻炼,部分病人在术后3d~7d水肿高峰期出现神经根性疼痛时,往往无法耐受直腿抬高功能锻炼,当直腿抬高大于30°时,病人疼痛加剧,无法坚持,故将锻炼方法改为屈髋屈膝锻炼.现将两种锻炼方法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
右美托咪定用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麻醉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D组和DF组(n=30):D组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镇痛;DF组则用盐酸哌替啶+氟哌利多.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Ramsay评分,记录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缓、躁动、寒战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对指令的配合率和外科医生对镇静效果的满意率.结果:两组T2-T4时Ramsay评分显著高于T0时(P<0.05);D组T3-T4时Ramsay评分高于DF组(P<0.05);T2-T4时,D组MAP、HR低于T0时(P<0.05),D组MAP、HR低于DF组(P<0.05);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DF组(P<0.05),而呼吸抑制、躁动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DF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镇静镇痛效果良好,能使患者在安全舒适中完成手术.
-
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患者舒适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的120例患者按照已实施的不同镇痛方法分为按需给药组52例,留置镇痛泵组35例,超前镇痛组33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便秘、排尿困难、睡眠障碍、恶心呕吐等生理、心理舒适度指标及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术后3d内疼痛评分、夜间睡眠时间、便秘、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的发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日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前镇痛组较按需给药组和留置镇痛泵组,其镇痛效果更确切,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降低了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对医院的满意度.
-
体位对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心率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手术行髓核摘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通常在俯卧位或侧卧位下行髓核摘除术[1-2].本文着重观察两种卧位对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心率变化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疗效观察
本院用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2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2例,女2例.年龄18~65岁.患病部位,L3~4 4例,L4~5 14例,L5~S1 4例.②手术适应证:a. CT扫描确诊为间盘突出或膨出,并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b.无严重的椎管狭窄,无突出间盘骨化.c.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坐骨神经病下肢活动受限,皮肤感觉麻木,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0°).急性腰突压迫马尾神经.③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待硬膜外麻醉生效后C型臂下克氏针定位准确后,纵行切口1.5 cm,顺导针依次插入1~5号括管,自由臂固定,深致脊椎椎板,咬除肌肉组织,显露椎板,电凝止血,用骨钳咬除部分椎板及黄韧带,显露神经根后拨开神经根,显露后纵韧带,用直刀锋切开后纵韧带用髓核摘除钳刮除髓核.
-
芒硝外敷神阙穴治疗胸腰椎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取本院2010-03~2011-03胸椎术后腹胀患者60例,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48.6±6.9)岁;腰椎间盘突出9例、胸椎结核11例、腰椎结核18例、腰椎骨折11例、腰椎滑移3例、胸椎骨折8例;分别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结核病灶清除加内固定术、骨折内固定术、腰椎滑移复位融合术;全麻41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9例.本组术前均无腹胀、便秘史,术后12~36小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查体均见腹部隆起,腹肌紧张,叩诊呈鼓音.排除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调护,进行心理疏导及指导功能锻炼.观察组:同时采用芒硝神阙穴位外敷.取芒硝50g为细末,用酒精调和成糊状备用,药物不可过细,将调好的药物取适量(10g)敷于脐部,上敷一小块塑料薄膜,外敷消毒纱布,再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每次30分钟,照射完毕,用医用橡皮膏固定.持续时间2-3小时,2次/d,连续3天.外敷期间患者无需禁食,可少量多次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产气食物,适当多饮水.统计学方法:数据输入SPSS15.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
舰艇人员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是将传统的开放椎间盘摘除技术与内镜技术相结合,是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1].它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舰艇人员腰椎间盘突出较为常见,过去我院一般采用开放椎间盘摘除技术,从2002年11月至2004年6月我院对舰艇人员21例行椎间盘镜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应用负压引流的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多由外伤,腰部用力不当、慢性劳损所致.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之一.我科自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施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91例,分别在术中应用负压引流、皮片引流和未置引流,对这3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负压引流的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相关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分析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护理结束观察2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 护理结束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2.7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65例(94.20%),对照组满意56例(81.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90%,复发率为0,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患者有9例占比13.04%,复发率为4.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临床护理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加速患者恢复,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