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外静脉导入PICC导管在肿瘤复发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谢玉娟;姜珍

    近几年,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多采用经肘部静脉进针[1].晚期肿瘤患者外周静脉尤其是上臂静脉条件差,不具备经上臂肘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条件,给进一步化疗或静脉支持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是肿瘤科临床护士面临的棘手问题.2004年5月以来,我们对肿瘤患者颈外静脉导入PICC导管进行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测压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的研究

    作者:张同军;孙学飞;靳红绪;徐志杰;王忠义;王福朝;刘连厂;刘学锋

    目的:评价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测压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n=47)和颈外静脉压组(EJVP组 n=47).EJVP组用Y形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连续测量颈外静脉压;C组不监测静脉压力.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TURS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血清钠离子变化情况.采用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组TURS发生率较EJVP组高(P<0.05);2组术毕血钠较术前均降低(P<0.05);术后C组血钠明显低于EJVP组(P<0.05).结论 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测压可以指导、优化治疗,减少TURS发生,临床应用可行.

  •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体会

    作者:吴芳英;向珍香

    对80例患儿成功留置颈外静脉留置针,无堵管及感染发生,留置时间3~7天.颈外静脉穿刺前要准备好肝素帽,抽好液体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排好气,成功穿刺后用3M透明敷料固定.穿刺过程中要注意皮肤消毒,固定要牢固,防脱落.颈外静脉留置针大大减少患儿痛苦和家长焦虑,穿刺成功率高,便于抢救,保护血管,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深受医护人员的欢迎.

  • 颈外静脉在术中采集血标本的应用

    作者:马笼

    在手术护理过程中,护士常遇到术中要紧急配血、输血的情况.而此时,患者常常处于低血压、低血容量休克状态,患者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明显显露不良.此外,以上这些部位或者在输液、或者在测量血压、或被无菌巾遮盖,给采集血标本带来很大困难.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颈外静脉穿刺采血,不但成功率高,而且需要时间短,为抢救患者争取到宝贵时间.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 颈外静脉 穿刺采血
  • 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孙艳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佳输液途径.方法:将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观察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易固定,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效果好.

  • 留置颈外静脉套管针与一次性采血器在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王素珠;王丹敏

    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微循环障碍,常需进行多项目的血液检查以辅助诊断而选取佳抢救方案.因此我科对50名失血性休克病人进行静脉留置针和一次性采血器从颈外静脉采血并建立静脉通路,二者技术操作巧妙结合既满足病人的需要,也达到成功穿刺、保护血管、安全留置的目的,并大大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争取了抢救时间,在临床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 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在危重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占宝琴;张成;洪琼花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在危重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优越性.方法:将120例因各种危急原因需立即静脉用药的患儿或长期静脉输液造成头皮、四肢浅静脉血管条件不好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两组穿刺成功率、操作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两组置管后留置的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1.7%,对照组为5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平均操作花费时间是1.7min,对照组为2.26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平均留置时间为5.64±1.56d,对照组为2.57±0.89d,实验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为危重患儿抢救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可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快捷有效的静脉用药通道,为抢救赢取了保宝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同时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身心痛苦,也避免了因穿刺拖延时间而造成的医患纠纷问题,提高了满意度和临床工作效果.

  • 颈外静脉伴头静脉行程变异1例

    作者:余修贵;黄小林;赵岩;李立新;骆巧荣;张瑞

    笔者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人体标本时,发现1例标本存在颈外静脉伴头静脉行程变异。现作报道。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男性尸体标本1具(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约60岁,身长165 cm,发育正常,外观无畸形。解剖显露左侧的头静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等结构,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mm)测量其径线。常规解剖中发现左侧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在前臂和上臂部的走行无异常,当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至锁骨下窝时,距锁骨外侧8.34 mm处,头静脉(压扁径6.34 mm)发出1条分支(压扁径3.24 mm)注入腋静脉,本干(压扁径4.72 mm)越过锁骨,在锁骨内侧走行19.42 mm注入颈外静脉外侧壁。本例标本左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于下颌角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至锁骨内、中1/3交界处14.82 mm接受头静脉的注入。在终止处颈外静脉压扁径6.68 mm,头静脉压扁径5.62 mm,汇合后血管压扁径10.22 mm,颈外静脉穿颈筋膜向内下方走行12.92 mm,在环状软骨下约5 mm注入颈内静脉外侧壁,距静脉角处24.56 mm。右侧颈外静脉和头静脉无异常。见图1。

  • 早期颈外静脉通路对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海荣;吴锡平;高树芹

    目的 探讨早期颈外静脉通路对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入住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急诊及重症监护室治疗的脓毒症患者120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颈外静脉组和深静脉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每组60例,记录入科到去甲肾上腺素使用之间的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达标时间,3、6h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比较两组14 d和28 d病死率.结果 与深静脉组相比,颈外静脉组入科后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时间、EGDT达标时间均明显缩短[(20.78±5.03)vs.(6.12±2.58),P<0.01;(6.15±2.03) vs.(5.35±2.21),P<0.05],3h乳酸水平明显降低[(6.88±1.71)vs.(6.28±1.51),P<0.05],3h乳酸清除率(%)显著增加[(25.8±9.2) vs.(31.2±13.3),P<0.05],6 h SOFA评分显著下降[(5.78±1.19) vs.(5.38±0.96),P<0.05],14d病死率明显下降(33.3% vs.16.7%,P<0.05).结论 早期颈外静脉通路更有利于节约时间,有效提高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促进脏器功能恢复,有利于改善预后.

  • 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邱福轩

    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是指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颈前静脉或面后静脉囊状或柱状扩张性病变,临床较为少见.为总结诊治经验,我们对1998~2004年收治的11例原发性颈静脉扩张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不同角度颈外静脉置管对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张鸿雁;郝春艳;冷馨;姜珊;白昊;刁建东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置管的不同角度对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1月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212例,通过X线下颈外静脉下行过程中形成的角度,分为钝角型组112例和锐角型组100例,评估两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钝角型组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4例、血栓2例、感染0例,锐角型组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9例、血栓9例、感染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01、5.58、4.57;P<0.05).结论 颈外静脉分型钝角型置管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少.

  • 提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的新方法

    作者:戚晓梅

    颈外静脉的穿刺置管是临床中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化疗、抢救危重患者中占有重要地位.颈外静脉是颈部大的浅静脉,其上端表浅,易充盈,可在直视下穿刺.但在穿刺过程中,有部分消瘦或者过度肥胖的患者,颈静脉不充盈或脉管细小,虽运用传统方法,按压锁骨上窝颈外静脉的下端,颈外静脉仍不充盈,易导致穿刺失败.笔者在血液科60余例颈外静脉置管中发现,有一种新方法可有效提高提高颈外静脉的充盈度,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方法介绍如下.

  • 中心静脉置管发展现状

    作者:王利端;王涛;张学娥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s)系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1].中心静脉通道是由导管头的位置所定义而不是插入位置来定义.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进人上腔静脉;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 颈外静脉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持续滴注化疗药物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少明;许秀容;张彬;蔡娇霞

    目的通过颈外静脉与前臂静脉留置针方式的比较研究,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化疗中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对100例鼻咽癌患者用5-FU加入微量泵进行持续滴注3 d,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颈外静脉留置组(简称A组)与前臂静脉留置组(简称B组)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结果A组患者能留针1次完成整个化疗疗程者为100%,B组为7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A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6%,B组为3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B组为1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正常,B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人照顾.结论在持续滴注化疗药物中选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乳腺癌患者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留置针置管发生并发症的研究

    作者:付喜秀;刘陶文;谢小红;韦英和;陈金姣

    目的 探讨分别在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入留置针,对乳腺癌患者发生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按静脉留置针置入部位分为颈外静脉组47例、上肢静脉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静脉炎、液体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颈外静脉组患者置管并发症为6.4%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的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液体外渗等并发症低,可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护理质量.

  • 1例经颈外静脉输注表柔比星大面积渗漏患者的护理

    作者:曾亚兰;吴绍勇;陈华英

    患者女,48岁,乳腺癌,于2011年11月于本院行第5次PE方案化疗.给予5%葡萄糖溶液100 ml+表柔比星60 mg静脉快速滴注,0.9%氯化钠溶液500 ml+紫杉醇120 mg静脉缓慢滴注.患者外周血管极差,且拒绝由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输入化疗药,故在患者左侧颈外静脉置入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穿刺顺利,回血良好,输入通畅.在输入表柔比星10 min后,护士巡视时发现患者穿刺处上方约5 cm处有一面积为5 cm×8 cm大小肿胀,穿刺处下方有明显渗漏,表柔比星已输入完毕.患者主诉疼痛,VAS评分4分.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并尽量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物,予0.9%氯化钠溶液20ml+盐酸地塞米松5 mg+2%利多卡因5 ml予渗漏处皮肤周围行皮下局部封闭,静脉输入右雷佐生治疗,右雷佐生第1~2天1 000 mg/m2,第3天500 mg/m2.间断冰敷外渗处皮肤72 h.外渗24 h后,局部外敷六合丹连续2d.3d后患者局部疼痛加重,VAS疼痛评分8~10分,外渗周围皮肤红肿明显、皮温高.此后连续2周每天予渗漏处0.9%氯化钠20 ml+盐酸地塞米松5 mg+ 2%利多卡因5 ml环形封闭,间断冰敷患处,倍他米松尿素软膏涂抹皮肤.3周后颈部皮肤轻中度发红,皮温稍高,皮肤组织轻度压痛无水疱、无破损,VAS疼痛评分2~3分,B超提示皮肤及皮下组织肿胀,用50%硫酸镁外敷,每天2次,连续2个月.患者1个月后颈部皮肤轻度发红,皮温稍高,皮下组织轻度压痛无水疱、无破损;3个月后颈部皮肤色泽正常,皮温正常,皮肤组织无水疱、无破损、无压痛;半年后左颈部皮肤色泽正常,左颈外侧皮下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颈部活动轻度受限;1年后复查,左颈部皮肤色泽正常,颈部活动正常.

  • 经颈外静脉注射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杨兵;闵登梅;苏月焦;李美清

    目的探讨观察经颈外浅静脉注射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将150例无痛人流的早孕妇女分为3组,每组50例,观察在人工流产前通过选用不同的外周浅静脉注射异丙酚为观察组,观察3组患者的感觉症状.结果 3组导致疼痛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用药量、苏醒时间、血氧饱和度3组无明显性差异.结论经颈外静脉注射异丙酚降低对外周血管刺激效果明显.

  • 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张亚婷;张晓霞;晁青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患者)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癌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穿刺(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1]).

  • 高频超声诊断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1例

    作者:金鑫;尹永杰;罗欣

    患者,男,32岁。发现左侧颈部肿物一个月,无疼痛。查体:左侧锁骨上窝可见5.4cm×4.0cm肿物,低头或用力屏气后,该肿物明显增大,听诊无明显血管杂音。余无其它阳性体征。仪器:VOLUSOM 530D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5~12.5MHz。颈部彩超检查:左侧颈外静脉全程走行正常,管腔正常,无明显瘤样扩张表现,下颌角水平以下颈外静脉轻度扩张,距颈外静脉起始部约为4.0cm处,于颈外静脉外侧可探及5.0cm×2.7cm囊性肿物,壁薄,不光滑,其内可见飘动的低回声光点,该肿物与颈外静脉有连续回声,颈外静脉于该处有0.6cm的缺损与肿物相通,可见颈外静脉内血流随心动周期经缺口处流向肿物内,在肿物内呈湍流样表现(图1)。频谱显示为低速湍流静脉血流。超声诊断:左侧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手术结果:于颈外静脉外侧可见一大小约为5.0cm左右的肿物,节扎颈外静脉后,将该肿物拨离,剖开肿物,其内为粘稠的积血,手术中见肿物与颈外静脉有一约1.0cm宽的缺损与肿物相通。术后诊断: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

  • 彩超诊断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1例

    作者:郑敏;朱芳芳;闫军

    患者男,50 岁.偶然发现左颈部包块,无不适.体格检查:说话或吞咽时于左颈部皮下可扪及一椭圆形肿块,大小约3.5 cm×1.5 cm.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软,有囊性感,加压可消失,用力屏气或咳嗽时明显变大.

503 条记录 1/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