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威尼克外瓶霉引起小儿掌黑癣一例

    作者:伍启康;李启欣;罗晓群;何艳嫦

    掌黑癣,又称黑色角质真菌病,是一种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角质层感染,本病属浅表的暗色丝孢霉病,我院于2004年6月收治1例.

  • 肺部暗色丝孢霉病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叶枫;吴璐璐;苏丹虹;曾庆思;陈荣昌

    目的:加强对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率。方法分析200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甄氏外瓶霉所致的肺部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原学资料,结合1995年1月至2013年8月国内报道的23例有完整资料的暗色丝孢霉病病例进行复习。结果24例暗色丝孢霉病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6岁,平均(40.0±21.8)岁。既往体健者17例,有基础疾病者7例。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18例,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2例,鼻窦和睑结膜感染各1例。单纯临床标本培养阳性的5例中,皮肤脓液1例,肺组织2例,脑脊液2例;单纯病理学阳性1例;组织培养和组织病理同时阳性18例。24株暗色丝孢霉中进行了鉴定分型的有22株,以甄氏外瓶霉为主(7株)。23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单纯药物治疗18例,抗真菌治疗联合手术切除局部病灶4例,抗真菌治疗联合 XD-635AB 光动力激光治疗1例。其中单用伊曲康唑10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结论该系列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多有基础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史,临床表现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为主,皮损多分布于四肢、面部和胸腹部。常见者由甄氏外瓶霉引起,其次为疣状瓶霉和棘状外瓶霉。伊曲康唑对大多数病例有效,对于难治性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 暗色丝孢霉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桑红;邓德权;谢其美;何威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一大组条件致病性暗色真菌引起的浅表组织及皮肤、角膜、皮下组织甚至系统性感染,其病原菌在寄生组织内主要以暗色分隔菌丝为特征,还可见有发芽或不发芽的酵母样细胞.

  • 院外感染真菌病爆发事件的回顾

    作者:刘沐桑;刘维达

    近几十年来真菌病的病例数量有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高危人群增多~[1],现已占所有院内感染的25%1以上~[2].在医学发展的同时,深部真菌感染也成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白念珠菌和曲霉是深部真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他念珠菌、隐球菌、毛霉和暗色丝孢霉病等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 甄氏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

    作者:周村建;邓军;王莉;钟白玉;李芹阶;郝飞

    报告1例甄氏外瓶霉感染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59岁.右小腿外踝上方肿块伴瘙痒5个月,皮损为一直径约3 cm的暗红色斑块.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见分隔菌丝,组织块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25℃培养长出黑色酵母样菌落,分离菌株高生长温度37℃,小培养下见分枝分隔菌丝,环痕产孢,分生孢子聚集在环痕梗顶端,分离菌株ITS1区测序结果与甄氏外瓶霉98.54%同源.根据分离菌株生物学特点,菌株被确定为甄氏外瓶霉.

  • 皮肤链格孢病1例

    作者:周婷;涂颖;李谦;何黎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0岁.因四肢疣状结节伴糜烂、渗出8年,面部红斑伴痒痛2年就诊.患者自诉8年前在田间劳动时不慎扎伤左手背,第二天左手背皮肤出现暗红色小丘疹,无明显瘙痒、疼痛感,未作任何处理.皮损逐渐增多,波及到左前臂,逐渐发展为大小不等的暗红色小结节,后结节增大,相互融合成疣状增生,表面角质增厚,粗糙不平,有鳞屑或痂皮覆盖.自行外用中药(具体成分不详),疗效欠佳.因患者有搔抓下肢习惯,下肢逐渐出现类似皮损,以左足背及小腿尤重.2年前面部皮肤出现粟粒大红褐色丘疹,皮损逐渐融合成浸润性红斑块,边界清楚,上覆细小白色糠状鳞屑,伴有瘙痒和疼痛感.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等不适.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引起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作者:刘泽虎;夏修蛟;钟燕;桑波;吕闻闻;王媚;沈宏;许爱娥

    患者女,68岁,左前臂红色斑块4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病史4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左手腕部和左前臂5 cm×10 cm暗红色斑块,边界不清,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紫癜.取皮损脓液10% KOH镜检,见棕黄色分隔菌丝;脓液和皮损组织沙氏葡萄糖琼脂均培养出局限性、绒状、灰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培养,不产孢,仅见暗色分隔菌丝.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感染性肉芽肿,过碘酸雪夫染色见酵母细胞和出芽的假菌丝.分离菌株与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的ITS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9%符合.诊断:M.arundinis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结合温热疗法治疗,4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1年无复发.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作者:林映萍;黄文明;李文;杨艳平;郭红卫;樊翌明

    患者女,27岁,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39℃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动物实验发现免疫抑制小鼠感染比正常对照组严重.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

  • 基底细胞上皮瘤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作者:林能兴;郑岳臣;曾敬思;黄长征;连昕;毛叶红;黄春艳

    患者女,67岁,农民.5年前左头顶部长出一无痛性绿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逐年扩大、隆起,并延及左颞部.近3个月结节、肿块迅速增大,并出现溃疡.肿块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基底细胞上皮瘤,肿瘤细胞巢之间和坏死组织内有褐色菌丝、孢子、芽生孢子.真菌培养为深橄榄黑色酵母样菌落,潮湿有光泽,边缘一圈灰色短绒毛状菌丝.方块小培养镜下见褐色分支分隔菌丝,其顶端与侧缘有成直角长出的棘状分生孢子梗,梗尖端有鼻状突起,顶尖及其周围有成堆光滑的椭圆形小分生孢子,梗远端可见清晰的多个环痕,鉴定为棘状外瓶霉,并经DNA序列分析证实.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鉴定及基因鉴定结果,确诊为棘状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伴基底细胞上皮瘤.经光动力学治疗10次,中途合用伊曲康唑后临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 葡萄孢佛隆那霉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作者:胡素泉;李筱芳;薛燕宁;曾学思;吕桂霞;沈永年;刘泽虎;王红;刘维达

    患者女,16岁,左耳廓、面颊斑块3年.皮损取材真菌培养: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黑或灰褐色短绒毛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小培养见分生孢子梗不分支或偶有分支,多芽合轴式产孢.分生孢子不分隔或有1~2个横隔,顶端钝圆,基底呈截断样;适生长温度26℃~30℃,能液化明胶,水解淀粉.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组织病理检查见棕色菌丝和芽生孢子.PCR扩增ITS1-ITS4.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中葡萄孢佛隆那霉标准株序列比对,结果99%同源.诊断:葡萄孢佛隆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 mg每日2次,疗程约8个月,皮损逐渐消退.

  • 枝孢样枝孢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作者:桑红;吕桂霞;沈永年;吴波;王卫萍;张敏;李岷;郑稀;刘维达;何威

    目的 报道国内首见枝孢样枝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方法 患者女,49岁,右臀部肿块近2年,瘢痕纤维化的同时有新的肿块形成,并形成囊肿坏死、窦道形成,皮肤表面破损,大量渗液,触痛明显,皮损边界基本清晰.从患者皮损取材、涂片及培养,并经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培养菌落呈绒状,橄榄绿到橄榄棕色,反面为橄榄黑色.显微镜下,分生孢子梗末端和外侧可产生枝状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柠檬形,壁光滑.根据直接镜检和培养的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分生孢子的大小、形态、排列及培养温度试验等特征,鉴定为枝孢样枝孢.结论 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枝孢样枝孢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

  • 长穗离蠕孢引起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作者:吕桂霞;沈永年;陈伟;秦春玲;刘维达;吴绍熙

    目的分离和鉴定 1株引起颅内感染的罕见病原菌。方法从患者脑脊液取材、涂片及培养,并经小鼠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根据直接镜检和培养的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分生孢子的大小、排列及芽管形成的位置等特征,鉴定为长穗离蠕孢,并经动物试验证实其致病性。在小鼠脑组织标本中可见菌丝及类似厚壁孢子的肿胀细胞,菌丝分隔且有色素,与暗色丝孢霉病相符。结论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长穗离蠕孢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其致病力强,预后不良。

  • 葡萄状维朗那霉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孔庆涛;桑红;吕桂霞;沈永年;吴波;邓德权;刘维达;刘芳;王雪连;王高峰

    目的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由葡萄状维朗那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少见,文中报道1例葡萄状维朗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 取患者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并对分离菌种行rDNA ITS测序鉴定.结果 显微镜下见大量有隔分枝的菌丝,棕褐色,侧面及末端可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直线型,偶见分枝,壁光滑.培养见大量毛绒状暗色菌落.皮损组织病理显示慢性肉芽肿性炎,组织中可见有隔的分枝或不分枝的褐色菌丝.PAS和吉姆萨染色阳性.分子测序鉴定为葡萄状维朗那霉.确诊后伊曲康唑加热疗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该病例致病菌为葡萄状维朗那霉,选用伊曲康唑加热疗治疗有效.

  • 国内首见草本枝孢所致暗色丝孢霉病1 例

    作者:赵薇;匡湘宗;李鸿国;李若瑜;王晓红;王端礼

    目的:报告1例国内首见的草本枝孢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方法:取患者皮肤分泌物及活检组织部分行组织病理,部分做真菌培养.结果:组织切片PAS染色,肉芽肿组织内有多数巨细胞,细胞内有多数棕色薄壁真菌细胞.培养多次为同一黑色真菌生长.CMA玻片培养,25℃16天,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曲,淡棕色,光滑,长约200μm,宽约5 μm.产生分枝性向顶性分生孢子.结论:经美国CDC专家鉴定为草本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Link ex Gray).

  • 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常杏芝;李建国;李若瑜;包新华;万哲;秦炯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收住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脑活检组织病理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患儿为3岁6个月男童,因间断头痛伴呕吐3个月、双下肢乏力伴尿潴留9 d入院.头颅CT与MRI平扫示颅内多发钙化灶伴周围明显水肿,胸腰椎MRI提示T7椎体水平脊髓局灶信号异常,增强MRI扫描示病灶周边强化.颅内病变处活检提示变性坏死肉芽肿性炎症,其中见暗色粗大的真菌菌丝和芽孢.活检组织与脑脊液培养出同一病原,经鉴定为皮炎外瓶霉.应用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2个月,疗效不佳,患者自动出院,1个月后死亡.结论皮炎外瓶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非常少见,是严重的真菌感染类型;组织病理检查与培养是确诊的依据,该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 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作者:周冼苡;胡永轩;胡燕卿;刘康兴;王露霞;魏清柱;韩雪;朱德江;卢艳;毛祖豪;吴中

    报道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患者男,66岁,右中指、腕部、前臂皮肤结节、脓疱5月余,无痒痛.脓液涂片显微镜下见分隔、分支,淡棕色菌丝;组织病理见炎性肉芽肿囊性变,其内散在真菌菌丝,PAS、六胺银染色亦见真菌菌丝;沙堡培养基26℃培养菌落呈榄黑色绒毛样,玻片小培养符合甄氏外瓶霉;对所分离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与甄氏外瓶霉同源性为100%;采用Etest法检测了6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其中二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5-氟胞嘧啶、卡泊芬净耐药.局部注射二性霉素B与口服伏立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及时切除好转较慢及新发皮疹,治疗效果满意.本病例为广东省内首次报道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亦为肾移植术后所致该病的国内首次报道.

  • 皮肤真菌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爱平;李若瑜

    皮肤真菌病广义上分为限于角质层、毛发、甲的感染和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es)、皮下真菌病(Subcutaneous mycoses)及系统性真菌病(Systemic mycoses),又称侵袭性真菌病 (Invasive fungal disease)所致的皮肤表现.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皮肤外层、甲板、毛发和黏膜的感染,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浅表念珠菌病和花斑癣.皮下真菌病是侵犯真皮、皮下组织和骨骼的真菌感染,主要包括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及足菌肿.系统性真菌病的皮肤表现通常是经血液或局部组织播散至皮肤和皮下组织所致,主要包括双相真菌病、曲霉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所致的损害.

  • 甄氏外瓶霉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作者:董碧麟;李东升;陈柳青;黄萌;周利平

    患者女,57岁.右前臂伸侧出现红色斑块、溃疡5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及中层可见弥漫性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伴红细胞渗出,真皮组织中存在真菌孢子及菌丝样结构.真菌种属鉴定示:甄氏外瓶霉.诊断: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口服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