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在外科临床上,将距齿状线5 cm以内的直肠癌称为低位直肠癌.由于低位直肠癌所处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周围盆腔脏器特殊的比邻关系,使外科治疗的要求和难度较高,且术后的长期疗效不十分理想.随着双吻技术的产生与临床应用,结肠J型贮袋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一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目的 探讨全结肠及低位直肠黏膜切除,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采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以松解小肠系膜,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一肛管吻合术,并随访4个月至17年,评价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术后3~7 d,患者即可区分肠内气体与粪便;术后7~10 d,大便转为成形.5例随访3~17年,大便1次/d,无夜便粪污,小便正常;1例随访4个月,大便2次/d,无夜便.6例患者大、小便均正常,植物神经功能和性功能正常,6例均无感染和息肉复发.结论 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后肠系膜可获充分松解,再行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一肛管吻合术对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3例治疗分析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a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近年来发现其和APC基因有关,多于青少年期发病,病理特征为全大肠内布满多量(多于100个)大小不等的腺瘤性息肉.该病到中年后几乎均有癌变[1].我们对13例FAP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直肠下段粘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
胃癌全胃切除术的重建术式选择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较多,但难以选择出一个或几个较为完美的术式,每种术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及缺点,但讨论热点大都集中在选择怎样的代胃贮袋及是否需要保留十二指肠径路方面.通过回顾目前各国相关的临床试验可以看出:代胃贮袋可以使患者术后早期体重下降及营养吸收不良得到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但保留十二指肠径路是否能使患者获益需要更多临床试验来证明.
-
"全合一"营养液输入致心动过速的护理
"全合一"营养液是将糖、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和水等营养要素配入容量为3 L的无菌塑料贮袋中,然后给患者输入,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2000年3月,一位患者在输入"全合一"营养液的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心动过速,现报告如下.
-
循证医学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
关于全胃切除手术后消化道重建的论文所见甚多.迄今,文献报告的重建术式不下70种.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有几种分类方法.按重建所用的肠段可分为小肠重建和结肠重建;按有无制作贮袋可分为贮袋重建和非贮袋重建;按胃和十二指肠之间有无间置肠段可分为保持和弃置十二指肠连续性重建;按有无预防反流的功能可分为抗反流和非抗反流重建.
-
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及评价
虽然上消化道重建方式多种多样,但目前尚无被公认的佳重建方式.上消化道重建后,一方面必须控制好并发症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要保证病人有满意的营养状态和良好的生存质量.胃癌根治术后的重建方式也是专家们一直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视.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吻合是一种简单、并发症少,又能满足功能要求的重建方式.对病期晚、预后差的进展期胃癌病人,Roux-en-Y吻合时不建议附加贮袋,对于良性肿瘤或者早期胃癌,可以附加重建贮袋,以期提高生存质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相对于Billroth Ⅰ式吻合来说,Billroth Ⅱ式或Roux-en-Y吻合重建术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Billroth Ⅰ式吻合重建的适用范围较为有限.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采用食管残胃(管状胃)吻合是较为常见的重建方式.幽门重建的作用还存在一定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
贮袋构建的术式及评价
全结肠切除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的手段,但是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造口术常因严重的腹泻、无法控制排便以及肛周或造口周围皮肤的炎症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由初的节制性回肠造口到现在各种贮袋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这一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
低位结直肠吻合中的结肠成形术与直接吻合和结肠J型贮袋吻合的测压和功能比较
-
改良IPAA治疗家族性腺瘤息肉病12例报告
我科自1985~1998年共收治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12例,施行全结肠、部分结肠切除,回肠末段倒置,贮袋,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改良IPAA),既全部切除了已发生病变或可能发生病变的结、直肠粘膜,又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与评价
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胃癌,尤其是胃体癌的一种重要的手术方式.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今对哪一种重建方式好仍没有定论.目前对保留十二指肠食物通道连续性的必要性仍有争议;由于重建贮袋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贮袋重建的必要性基本取得了一致看法.本文对近年来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及其手术效果进行综述.
-
全胃切除术及消化道重建的发展与现状
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是目前根治胃癌的主要手段,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更是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中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全胃切除术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相关研究。目前全胃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除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外,主要还有各种贮袋代胃和保留十二指肠路径的术式。已进行的多数研究表明,使用贮袋代胃和保留十二指肠路径相结合的方式往往意味着更好的体重恢复、更少的并发症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各研究样本量较少且组间无明显可比性,该结论尚需更加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传统Roux-en-Y重建术,由于其简单有效仍被广泛应用。
-
新型贮袋手术治疗大肠疾病
-
改良I PAA治疗家族性腺瘤息肉病12例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不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终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癌变.早期诊断、早期切除可能发生癌变的大肠粘膜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我科自1985~1998年共收治FAP12例,施行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回肠末段倒置、贮袋,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改良I-PAA),既全部切除了已发生病变或可能发生病变的结、直肠粘膜,又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几种贮袋的评价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的理念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的外科实践中.直肠癌局部解剖、病理、生物学行为及其远端转移规律等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显著提高,为众多患者解决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生活、社交上的不便 [1].然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甚至缺如,超低位及结肛吻合术式往往导致肛门括约肌、肛垫及盆腔植物神经丛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保肛之后,往往伴随控便能力的障碍.近 20年来,结直肠外科医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消化道重建中,设计了不同的贮袋,使得保肛术后的控便问题有了显著的改善 [2- 4].
-
贮袋-阴道瘘的诊断和治疗
贮袋-阴道瘘(Pouch-Vaginal Fistula,PVF)是指位于贮袋与阴道间的病理性通道,是结直肠切除贮袋成形术(restorative proctocolectomy, RPC)后发生于女性的并发症.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且非常顽固,手术治疗后易复发,临床处理极为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