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类癌四例的CT诊断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90%发生于胃肠道[1],而胰腺类癌极为罕见,发病隐匿,临床上对此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我们结合经病理确诊的4例胰腺类癌,对该病的CT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例1女,59岁.反复发作性低钾血症、休克近10年,发现腹部包块2d.CT平扫示胰腺体尾部类圆形肿块影,边缘光滑,大小约7.0 cm×8.0 cm,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及点状钙化(图1);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图1);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实性成分强化与胰腺实质相当,未见周围血管受侵,胰周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肝脏未见明显转移灶.
-
胰腺类癌的诊治现状 (文献综述)
胰腺类癌临床罕见.通过复习世界范围内文献报道过的病例,对胰腺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状况作一综述.
-
胰腺类癌的临床诊治
胰腺类癌是极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度低.我们医院10年来共收治3例胰腺类癌,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55岁.上腹痛1周伴腰背痛,疼痛呈间隙性,夜间明显.7年前有升结肠腺癌手术史.查体:皮肤巩膜黄染,上腹轻压痛.肝功能示总胆红素109 μmoL/L,直接胆红素86 μmol/L,间接胆红素23 μmol/L.血清CEA、CA199均正常.
-
胰腺类癌三例诊治分析
胰腺类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我院从2006年5月到2008年3月间共收治胰腺类癌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
-
胰腺类癌二例
胰腺类癌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因其发生率极低,临床诊治经验少,易误诊,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本文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例病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73岁.以上腹部间断疼痛8年,加重半个月为主诉,于2008年3月7日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黄疸、腹泻、恶心呕吐,无皮肤潮红,无哮喘及呼吸困难.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心脏病史8年,口服药物治疗.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未触及肿物.影像学检查:增强CT及三维CT检查示胰腺体尾部可见一较大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6.2 cm×4.2 cm,边缘较不规整,其内密度欠均匀,边缘部CT值为45 Hu,中心部CT值为34 Hu,该病变前部与胰体尾界限不清,病变后外部与左侧肾上腺结合部关系密切,三维CT检查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部较明显强化,内部可见多发片状无强化或强化较弱区;脾动脉受侵,部分包埋其中,腹腔干受压移位;
-
胰腺类癌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6岁.2年前开始出现间歇性面部及胸部潮红,以夜间为重.并逐渐出现腹泻,从每天5~6次增加到10余次.于1999年10月收住我院.CT检查提示胰头钩突部有占位性病灶,肝脏多发转移灶. B超引导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肝脏转移性类癌或未分化癌.诊断为胰腺类癌伴肝脏转移,类癌综合症.应用生长抑素可以控制症状.但是病情仍进展,2个月后善宁用量达每日0.6*!mg才能控制症状.于2000年4月14日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肝脏左、右叶多个质硬、灰黄色、直径约1.5~2.0*!cm结节,约10余枚.胰腺钩突部有一直径为2.5*!cm肿块,与正常胰腺组织关系不清.胰头周围多个淋巴结肿大.遂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周边淋巴结清扫术.用无水酒精注射肝脏转移病灶.善宁用量递减,于术后2周完全停药,未再出现术前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体重增加3*!kg,食欲佳,大便每日1~2次,成形.CT示:肝脏病灶同前.病理报告:胰头部类癌,侵犯神经.淋巴结转移胰腺上4/9、胰腺下1/1、肠系膜根部1/3、肝固有动脉旁1/1.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突触素(Syn) +++、嗜铬蛋白(CgA)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5-羟色胺(Serotonin)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胃泌素(Gastrin) +、胰多肽+.
-
胰腺类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胰腺类癌足极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类癌并复习国内外文献,以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为重点进行分析.
-
胰腺类癌伴类癌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4岁,因"肤色潮红,腹泻8个月"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潮红,呈粉红色,不凸出于皮面,局部无瘙痒和其他异样感觉,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剧,休息稍缓解.初起时为短暂发作,持续约半小时左右,以后潮红范围逐渐扩大到颈,前胸,腹部及四肢皮肤,发作时间延长至1~2 h.
-
胰腺类癌1例
现将我院收治的胰腺类癌1例予以报道.1 病例资料男性,75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呈阵发性,向腰背放射,伴乏力.无寒热、黄疸、腹胀、阵发性皮肤潮红、腹泻、心悸、哮喘、呼吸困难.
-
外伤后发现胰腺类癌1例
笔者于2007年因1例腹部刀外伤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胰腺类癌,现报告如下.
-
胰腺类癌1例并文献复习
胰腺类癌是一类起源于前肠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分泌5-羟色胺及5-羟色氨酸等激素的功能,该病极为少见,本文就1例胰腺类癌患者的诊治进行临床分析,供临床医生参考.
-
胰腺类癌并肝转移一例
患者,男,65岁,1年前体检发现脾门区一肿块,考虑为血管瘤行保守治疗.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便血,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底静脉中度曲张.
-
胰腺类癌的CT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目的 分析胰腺类癌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类癌患者,术前均接受了CT检查,其中1例接受了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 3例患者均为胰腺单发的囊实性肿块,1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尾,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晰.CT平扫实性成分的CT值为22~34 HU,平均27 HU.增强后实性部分在动脉期呈显著环形强化,CT值40~88 HU,平均55 HU,高于胰腺实质.门静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强化程度明显降低,CT值50~72 HU,平均62 HU,略高于胰腺实质.其中1例患者接受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圈明显受压移位,但肠黏膜未见破坏.结论 胰腺类癌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理检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
胰腺类癌7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胰腺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7例胰腺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或疼痛,1例为腰背部疼痛伴消瘦、乏力,1例表现为类癌综合征,1例为检查时意外发现.出现肝转移者2例,淋巴结肿大者4例.免疫组化:NSE阳性者5例,Syn阳性者5例,CgA阳性者6例.能准确定位的影像学检查有CT(5/7)、超声内镜(3/4).结论 胰腺类癌临床以缺乏特征性的上腹不适为主,典型类癌综合征少见,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及免疫组化,超声内镜及CT在定位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
胰腺类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胰腺类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 方法收集本院10年间6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1例胰腺类癌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胰腺类癌发生率极低,其中有类癌综合征的患者仅为34%,术前确诊不易.手术切除预后好. 结论CAt19-9阴性的胰腺占位患者应考虑胰腺类癌的可能,并争取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后应行根治手术,彻底清扫淋巴结.
-
胰腺类癌1例报告及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胰腺类癌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我院确诊的1例胰腺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对胰腺类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类癌极为罕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术前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可以提供诊断帮助.病理是确诊的关键.胰腺类癌虽易发生转移,但恶性程度较低,早期诊断后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 胰腺占位合并类癌症状需考虑胰腺类癌诊断,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到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是首选.
-
胰腺类癌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因反复腹泻、呕吐10个月,再发伴脐周绞痛1 d2007-07-23收入本院.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排黄色稀水样便8~10次/日,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发作时面色潮红.
-
胰腺类癌1例报告
1病例报告女,55岁.因反复腹泻3年于2001年9月入院.患者3年前开始觉进食后腹痛,呈阵发性,以脐周为主,继而排稀烂或水样便,无脓血.每日3~5次,服药治疗后好转.
-
胰腺类癌一例报告
患者,女,77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伴腹泻半月人院,曾在多处治疗腹泻效果不显.入院时患者以阵发性上腹部疼痛为主,伴有腹泻,多时(8~10)次每日,为黄色稀水便,伴恶心,腹泻次数多时出现低钾,偶有面色潮红,持续约10余分钟,有阵发性呼吸困难,伴乏力,无黄疸.查体:中度贫血,腹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全腹未扪及包块,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叩无移动性浊音.
-
胰腺类癌三例
胰腺类癌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易造成漏诊、误诊而延误手术治疗时机.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我科共收治3例胰腺类癌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