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评价

    作者:陈翔;张向华;张华;姚昊;魏福领;侯晓彬

    目的 采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联合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86例需行CABG手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24例,年龄41~76岁),于术前 1 周、术后 4 周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断层显像检查.按冠状动脉分布观察心脏节段室壁运动,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定量分析心肌灌注缺损部分的范围和程度.结果 CABG术后 4 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心脏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明显改善,LVEsV,LVEDV显著降低,LVEF等显著增加.术后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检查发现有 63 例(73%)心肌灌注缺损而积和程度由术前 71.4%减少到54.6%,改善约16.8%(P<0.01).结论 CABG 术可明显减少心肌灌注缺损而积,有效提高心脏功能.

  • CT仿真支气管镜检查在21例支气管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航;王佩珣;顾华;王浩彦;丁毅;蒋涛

    目的:介绍CT仿真支气管镜(CTVB)并评价其在支气管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怀疑支气管肺癌病人行螺旋CT薄层(3~5mm)扫描,将图像数据通过软件重建图像获得支气管镜效果,即CTVB,共观察气管支气管59处.将观察结果与手术、纤维支气管镜(FOB)所见及所获病理相对照.结果:CTVB显示支气管管腔内壁、腔内病变、支气管腔等形态与FOB相似,并能显示支气管严重梗阻远端的情况,但特异性不强;CTVB与轴CT相结合能更好显示支气管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VB指导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为术前判断肺癌T分期及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资料.结论:CTVB是支气管肺癌诸多检查方法的一种极好补充.

  •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程金伟;魏锐利;蔡季平;朱煌;李由

    目的 探讨超声、CT及MRI检查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1997至2004年临床资料完整并行超声、CT及MRI检查的5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观察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MRI检查结果,总结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表现以资诊断.结果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眼上静脉扩张、海绵窦膨大、眼球突出及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扩张是颈动脉海绵窦瘘具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分别为:B超发现51例,呈管状无回声腔,有与心脏同步的搏动;彩色多普勒发现49例,显示眼上静脉内充满反向流动的动脉化血流;CT检查发现58例,显示扩张的眼上静脉呈从前内向后外的梭形血管影;MRI检查发现眼上静脉扩张58例,信号特征为在T1WI和T2WI均为流空的无信号血管影.海绵窦膨大是另一特异性征象,分别为:CT检查发现41例,显示膨大的海绵窦呈高密度影;MRI发现37例海绵窦膨大,显示在T1WI和T2WI上均呈流空的无信号影.结论 颈动脉海绵窦瘘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B超、彩色多普勒、CT及MRI检查均能清晰呈现,并且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廖伟华;王小宜;刘凡;周建华;周高峰;姜新雅;韩再德;胡康新;陈晨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SPNET)的MRI及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ET的MRI及CT表现. 结果 SPNET的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1)肿瘤呈类圆形, 边界清楚,病灶周围无水肿或水肿较轻,且大部分位于中线附近及侧脑室旁,少数位于皮层下.(2)MRI示肿瘤实质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与脑灰质信号相等,增强较明显.(3)CT示肿瘤实质呈稍高密度,影像学表现与髓母细胞瘤相似.(4)中线附近的肿瘤为实体结构,无囊变;囊变明显的肿瘤多位于皮质下.(5)部分肿瘤内有出血或钙化,有的可见到脑脊液扩散灶.结论SPNE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有助于与其他肿瘤区分.

  •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 MRI 特点26例分析

    作者:黄彬;程红岩

    目的探讨 MRI 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MGIST的 MRI 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小肠9例,直肠4例,小肠系膜3例。MGIST 的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多位于胃、小肠,大径>10cm(小肠5cm),外生性居多,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直径〈5cm(小肠2cm),肿瘤边界清楚,能明确部位;②病灶表现为 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较高信号,增强后延迟期强化显著;③肿瘤大径>10cm(小肠5cm)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囊变,而坏死囊变区往往无强化;④以肝脏转移为主,少数腹腔转移,肝脏转移瘤以坏死、囊变或瘤内分层样变为典型,罕见出血。结论 MGIST 在 MRI 表现有一定的特征, MRI 检查有助于与其他肿瘤区分,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的准确性。

  • 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对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妍;赵新明;张召奇

    目的 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宫颈癌复发、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对本院收治的可疑复发、转移的宫颈癌患者45例行18F-FDG PET/CT显像,必要时行延迟显像,对比18F-FDG PET/CT与CT对45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其对宫颈癌患者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 本组45例宫颈癌患者中复发、转移35例,共发现病灶119处,其中恶性病灶112处、良性病灶7处.18F-FDG PET/CT诊断宫颈癌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98.21%(110/112)、特异度为42.86%(3/7)、阳性预测值为96.49%(110/114)、阴性预测值为60.00%(3/5)、准确性为94.96%(113/119).CT诊断宫颈癌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84.82%、特异度为42.86%、阳性预测值为95.96%、阴性预测值为15.00%、准确性为82.35%.18F-FDG PET/CT的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1,11.831;P<0.01).本组18F-FDG PET/CT使48.89%(22/45)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并使75.56%(34/45)患者治疗方案发生了变化.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宫颈癌复发、转移高度灵敏而准确,对其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 眼外肌肥大的影像学诊断意义

    作者:金亚明;王育文;王鹏赟

    目的总结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并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249例CT或MRI检查显示眼外肌肥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因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炎症、血管畸形、肿瘤、感染、外伤等皆可是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导致眼外肌肥大的疾病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眶蜂窝织炎、转移性肿瘤、静脉曲张、眶骨骨折等.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外肌肥大以肌腹肥大为主,肌腱止点一般正常.炎性假瘤受累肌肉呈不规则增粗,边缘模糊,病变大多累及肌肉的止点.颈动脉海绵窦瘘通常为单眼眼外肌呈弥漫梭形肥厚.结论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扫描能够揭示眼外肌肥大的病因特征,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 BioPinceTM活检针CT引导下胸部肿块穿刺活检96例

    作者:王波;温宗秋;盛展新;温雅敏;张丽萍

    [目的]评价BioPinceTM活检针在CT引导下经皮胸部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胸部肿块病人(92例为肺部,4例为纵隔肿块)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分析病理结果,敏感度、特异度,不同大小肿块取材满意率以及穿刺并发症.[结果]胸部病变穿刺诊断的准确率(能作出准确定性诊断的例数/总例数)为94.8%(91/96).后确诊的恶性病变共87例中,1例穿刺诊断为慢性炎,后确诊为鳞癌,3例为"不能定性"后诊断腺癌.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5.4%(83/87),特异度为100%.病理示"不能定性"者4例.大病灶(直径>2 cm)首次穿刺取材满意率较小病灶者高,分别为81.8%(63/77)和63.1%(12/19)(P=0.14).气胸发生率10.4%(10/96).[结论]BioPinceTM活检针活检取材良好,对胸部肿块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但因结构原因,使用时有局限性,可作为其他类型活检针的有益补充.

  • 22例肝脏疾病三期螺旋CT扫描分析

    作者:周硕;郑晓红;王聚贤;陈凤英;刘宝金;池树琛;陈婉贞

    目的 对肝脏病变在SCT三期扫描中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并作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肝脏疾病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观察动脉期(注射后25秒),门脉期(注射后50~55秒),均衡期(注射后3~5分钟)的CT表现特征。结果 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低或高密度,门脉期病灶边缘向中心强化,均衡期呈等密度。肝癌:明显强化或与肝同等密度门脉期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不强化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肝囊肿:三期均不强化呈水样密度。结论SCT三期扫描对肝脏疾病可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对显示有特征性的病变则有益于定性。

  • 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郑永豫;陈朝晖;陈忠辉;刘承椿

    目的 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SCT)多期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29例,其中肾癌(RCC)27例,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肾盂1癌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良性肿瘤5例,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SCT表现典型.其他11例,肾囊肿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核性脓肾1例,表现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轻度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结论 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必要时薄层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 16层CT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

    作者:王小平;蔡建春;张海萍;魏文苹;沈明华;纪标水

    目的 探讨16层CT 对进展期胃癌术前的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60例临床诊断胃癌患者,16层CT平扫+增强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处理,显示胃癌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大小、周围组织侵犯及局部淋巴结的情况,区别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进行TNM的分期. 结果 16层CT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对照:T分期的准确性95%,能够显示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侵犯情况;N分期准确性95.7%,淋巴结检出水平明显提高;M分期检出率达100%.CT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100%,准确性93.3%,阳性预测值93.3%. 结论 16层CT 3期增强及图像后处理分析可提高胃癌T、M分期的准确性,是胃癌术前准确分期的可靠方法.CT扫描计划合理制定及3维重建方法合理选择影响病变的清晰显示.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对小于3cm的肾肿瘤的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江玥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CECT)与超声造影(CEUS)对直径小于3 cm的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直径小于3 cm的肾肿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ECT及CEUS诊断,以CEUS观察病灶的血流信号,比较2种方法的增强均匀度、增强强度、增强消退时间、假包膜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肾恶性肿瘤71例,肾良性肿瘤22例.良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等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2,P<0.01).CECT与CEUS在增强强度、增强消退时间及假包膜症等影像学表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诊断准确率为92.47%,诊断的一致性优(McNemarχ2=0.029,P>0.0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7%、86.36%、95.71%、82.61%;CECT诊断准确率为90.32%,诊断的一致性优(McNemarχ2=0.024,P>0.0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6%、81.82%、94.29%、78.26%.结论 CECT与CEUS对小于3 cm的肾肿瘤均有较优的诊断能力,都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CEUS诊断准确性相对更高.

  • 局限性肺部磨玻璃影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静

    目的 研究局限性肺部磨玻璃影(fGGO)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98例行胸部CT示肺部有局限性的直径≤5 cm fGGO的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将其分为Ⅰ期肺癌组与良性病变组,比较2组病例的CT征象、不同TNM分期肺癌病例中单纯型磨玻璃影(pGGO)与混合型磨玻璃影(mGGO)的差异,并评价fGGO诊断Ⅰ期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及诊断一致率.结果 Ⅰ期肺癌与良性病变分别为63例与35例,mGGO组的恶性率(71.21%)高于pGGO组(50.00%)(P<0.05).随着肺癌病例TNM分期的提高,pGGO的比例呈降低趋势,而mGGO的比例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fGGO呈毛刺征(93.65%)、分叶征(74.60%)及血管集束征(80.95%)的比例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分别为45.71%、31.43%、51.43%)(均P<0.05).根据CT fGGO表现对90例患者获得了正确的诊断,总一致率为91.84%(McNemar χ2=0.50,P=0.727),灵敏度为92.06%,特异度为91.43%.阳性预测值为95.08%,阴性预测值为86.49%.结论 fGGO是早期肺癌的重要表现,病灶出现毛刺征、分叶征或血管集束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

  • 直肠癌术前评估的CT与MRI对照研究

    作者:窦丽娜;徐青;施海彬;孙娜娜;杨力

    目的 比较CT和MRI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25例,于术前分别行CT和MRI检查,CT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序列包括矢状位T2WI,冠状位T2 WI,轴位T1WI及T2 WI,轴位DWI.观察肿瘤对肠壁的侵润深度及范围,肿瘤周围组织结构,淋巴结等方面,将术前影像局部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于T分期,CT的总诊断准确度为72.0%(18/25),与病理学T分期间一致性检验为较好(kappa=0.439);MRI为88.0%(22/25),与病理学T分期间一致性检验好(kappa=0.760).对于N分期,CT的诊断准确率为72.0%(18/25),与病理学N分期间一致性检验为较好(kappa=0.426);MRI-DWI为84.0 %(21/25),与病理学N分期间一致性检验为较好(kappa=0.675).结论 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中,MRI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度.

  • CT及MR在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中的作用

    作者:李德忠;冯丰;夏树枚;张建针;杨龙堂

    目的: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多层螺旋CT(MSCT),MR征象,探讨影像技术对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常规活检证实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的MSCT平扫及增强,其中7例行MR检查3例行增强MR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附件区厚壁多房囊性或囊实性混合肿块22例(100%)、附件区有增粗积液或积脓的输卵管管状结构影或腊肠样输卵管征象13例(59%),子宫直肠脂肪间隙消失、脂肪密度增高、骶骨子宫韧带增厚、盆腔积液17例(77%),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囊液均未见强化效应,囊壁呈分层强化,并见水肿带,分隔均匀强化.结论:CT及MR检查在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杨大为;杨正汉;李惠章;胡荣剑;张永春;周诚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女性,2例男性,发病年龄为17~46岁.3例行CT和US检查,1例行CT和MR检查,2例单独行CT检查,1例单独行US检查.分析其临床特征及CT、MR、US表现.结果: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1例诊断为恶性,6例诊断为未定性.6例未定性中,1例于术后半年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及肝转移.CT均表现为巨大的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后,肿块囊壁与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出血坏死区无强化.MR可见肿块在T1WI、T2WI上呈不均匀混杂信号,能识别肿瘤内部的坏死囊变及出血等特异性征象.US可见肿块呈孤立性、囊实性结构,边界清楚锐利,有包膜回声.肿块周边及实质内可探及血流信号,以静脉血流为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对术前诊断很有帮助.

  • CT引导下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对椎体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结辉;黄学全;陈伟;张恩全;张琳;蔡萍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对椎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椎体病变经椎弓根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随访结果,外科手术结果及穿刺并发症.结果:恶性病变总的穿刺成功率为100%(10/10),其中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0%(8/10),第二次穿刺成功率为100%(2/2);良性病变穿刺成功率为57.1%(4/7);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穿刺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对椎体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发症较低,值得推广.

  • 乳腺癌骨转移的ECT、CT影像学评价

    作者:王兴斌;李文勇;陈勇

    乳腺癌是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骨转移的确诊对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笔者搜集105例乳腺癌骨转移ECT、图1 ECT全身骨扫描示:双侧肋骨双侧肩胛骨及胸椎腰椎可见多个放射性浓集灶,为乳腺癌骨转移所致图2 腰椎CT扫描示:L4椎体右侧缘见溶骨性骨破坏,周围可见软组织肿物CT资料,讨论分析ECT、CT的表现及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伴肺动脉高压患者肺移植前应用多层螺旋CT的价值

    作者:陈颖;陈静瑜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用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肺移植术前肺动脉高压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至2010年8月间的单中心肺移植资料.以30例IPF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为观察组,以1 5例肺动脉压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术前常规均行MSCT,测量肺动脉主干直径(PPA)、肺动脉主干与升主动脉横径比(rPA),并用右心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 对照组PPA为(25.3±3.3)mm,观察组为(34.4±4.4)mm(P<0.01);对照组rPA为0.77±0.12,观察组为1.03±0.09 (P<0.01).观察组患者PPA与右心漂浮导管测得mPAP具有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61(P<0.01);观察组患者rPA与右心漂浮导管测得mPAP也具有直线相关关系,r=0.887(P<0.01).当IPF伴肺动脉高压患者PPA为28.5mm时,诊断肺动脉高压的灵敏度为86.7%,特异性为80%;当rPA为0.935时,诊断灵敏度为96.7%,特异性为93.3%.结论 MSCT用于肺移植术前评估IPF伴肺动脉高压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rPA对IPF患者伴肺动脉高压的评估相关性好,准确性高.

  • 应用64层螺旋CT探讨脾体积的简易估测方法

    作者:王萱;薛华丹;刘炜;孙昊;金征宇

    目的 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正常脾体积(splenic volume,SP)及容积相关参数,探讨SP与生理参数的关系及SP的简易估测方法.资料与方法 对无明确脾疾病的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针对层厚2 mm、重组间隔2 mm的门静脉期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iemens Volume体积测量软件测定脾的体积值,并测定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大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受检者的平均脾体积为(203±79)cm3.平均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大截面积分别为(9.0±1.7)cm、(9.1±1.0)cm、(9.5±1.9)cm、(3.8±0.7)cm和(35.6±9.5)cm2.体积与身高、体重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龄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消除了体重因素的影响后,不同性别组间SP无显著差异.SP与脾上下径(r=0.7887,P<0.01)及脾大截面积(r=0.8641,P<0.01)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简化的回归方程为:脾体积=0.616×脾上下径×脾大截面积(t=109.7,r2=0.9906,P<0.01).脾增大的诊断标准为SP>358 cm3.结论 SP与各种生理参数间相关性不强,绝对体积值>358 cm3可诊断为脾增大.通过测量CT像上脾上下径与大横截面积,可以简单、迅速而较准确地估测SP.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