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纵隔镜对胸部疑难疾病的诊断价值档
胸部疑难疾病的诊断一直是困扰胸科医生的重要问题.纵隔镜检查可活检获得病理组织以明确诊断.我们对21例诊断不清的纵隔疾病患者施行了纵隔镜手术,现总结如下.
-
纵隔镜在纵隔肿物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我科自1999年11月至2005年1月共为81例常规方法无法明确诊断的纵隔肿物患者行纵隔镜手术,现结合本组资料,探讨纵隔镜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
纵隔镜支气管囊肿摘除1例
病人女,29岁.间断咳嗽、气短,发现纵隔肿物1年.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及CT示右上纵隔肿物,约 4cm×3cm×2cm大小,位于主气管右前方,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25Hu,初步诊断为纵隔囊肿.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于2001年4月全麻下行颈部纵隔镜手术.术中以食指分离气管前颈纵隔隧道.探查肿物呈囊性、张力不大,位于主气管右前方,向下至隆凸水平.用注射器穿刺抽得约5ml淡黄色浆液性液体,同时刺破囊肿,使囊肿完全萎陷,用抓钳提起囊壁,以电凝吸引器钝性分离囊肿,完整切除之.术后病理报告为支气管囊肿.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症状消失.随访4个月无复发及不适.
-
纵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纵隔镜手术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和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的病变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进行视诊、触诊和切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40多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胸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技术之一,在国内则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以及条件所限,开展较少.本文对其临床价值及进展进行综述.
-
纵隔镜在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纵隔镜检查术(mediastinoscopy)是一种用于纵隔探查及活检的手术.其临床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1],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敏感性及特异性都很高,长期以来一直是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但近十几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食管腔内超声(EUS)检查在临床中不断开展,纵隔镜的应用有所减少,其价值和地位也受到了挑战.现将纵隔镜手术及其在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
纵隔镜辅助下行纵隔淋巴结活检手术的配合
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的改进及技术的更新,微创外科的发展,纵隔镜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电视纵隔镜手术由于视野宽阔,并有一定的视觉放大作用,因此,活检成功率大为提高.且纵隔镜手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活检成功率高的优点.我院自2004年来使用纵隔镜技术行纵隔淋巴结活检,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在晚期癌症的诊断分期上获得了满意的成果.为使患者得到明确诊断,能及时进行下一步治疗,提供了病理上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
内镜超声在纵隔镜治疗食管癌中的价值探讨
手术治疗是早期食管癌有望治愈的首选方案[1],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纵隔镜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早期食管癌手术,准确的术前肿瘤分期是决定是否采取纵隔镜手术的关键,我们对58例食管癌患者行 EUS 检查,对符合条件的30例患者行纵隔镜手术治疗,皆在探讨 EUS 在纵隔镜治疗食管癌中的价值。
-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活检术的配合和护理
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术较传统的开胸探查或纵隔镜手术相比,安全性高、重复性强、创伤小.在我国,这一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临床应用很少[1].本科2011年6~9月,对CT检查提示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的46例患者进行EBUS-TBNA检查,过程顺利,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现将手术配合和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
纵隔镜手术及其临床应用
颈部纵隔镜术(Cervical Mediastinoscopy,CM)是瑞典医生Carlens于1959年首先正式介绍用于上纵隔探查和活检的一种技术,又称之为标准或传统纵隔镜术(Standard Mediastinoscopy,SM)[1].
-
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应用的体会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6年3月~2006年10月开展的18例电视纵隔镜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0~100分钟,平均51分钟,术中出血0~200 ml平均48.9ml.肺癌术前分期5例,纵隔淋巴结病理检查阴性2例,阳性3例;纵隔疑难疾病10例者,经过纵隔镜手术后8例明确诊断.术后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颈部切口感染,经换药治愈,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可作为纵隔疑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诊断方法以及肺癌术前分期的金标准.
-
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疾病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纵隔镜手术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或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的病变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进行视诊、触诊和切除.其在临床用已上的应用已有40多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胸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技术之一,在国内则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以及条件所限,开展较少.本文对其临床价值及进展综述如下.
-
电视纵隔镜手术45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纵隔镜作为一种诊断性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逐渐成为肺癌术前病理分期和纵隔疑难疾病诊断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视纵隔镜(VM)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也提出很高的要求.我科自2006年2月到2008年9月为45例拟诊肺癌、纵隔肿物等患者进行了VM检查,通过各种观察和护理,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本组共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18~77岁,平均48.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详细检查及护理指导,45例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术后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的应用与护理
纵隔镜手术主要应用于肺癌分期的诊断及纵隔疾病、纵隔肿瘤、纵隔肉芽肿和结节病的诊治[1].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共实施了58例纵隔镜检查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电视纵隔镜手术36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总结36例行电视纵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结果 36例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术后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手段.
-
电视纵隔镜手术及并发症报道
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assisted mediastinoscopic lymphadenectomy VAMLA)诊断胸外科疾病,具有损伤小、取材满意,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我院2003年3月~2009年4月开展93例纵隔镜手术,本研究通过分析VAML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以期提高VAMLA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
电视纵隔镜下胸腔手术配合体会
纵隔疾病的诊断一直是胸科医生所关注的难点,无论临床表现还是影像学检查均不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而纵隔镜下手术可有效获得病变组织,通过病理明确诊断.2008年2~9月,我们对21例纵隔疑难病患者施行纵隔镜手术,效果满意.现就术中配合报告如下.
-
纵隔镜手术的应用与进展
早在1954年Harken首次将内镜延伸到上纵隔,观察并活检了上纵隔及气管旁结节,开创了纵隔检查的先例.1959年Carlens等采用特制的纵隔镜,结合胸骨上切迹切口,正式推出纵隔镜手术.此为标准颈纵隔镜检查术.1968~1986年,Pesrson等多次报道应用纵隔镜对肺癌患者术前进行分期,以确定其治疗措施,并作长期随访.他对纵隔镜的推广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传统的纵隔镜检查术难以了解主动脉窗及左肺门处的淋巴结.
-
电视纵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2007年8月~2009年3月,我院共施行电视纵隔镜手术25例,手术过程顺利.现将护理配合方法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9例,年龄18~68岁.经胸骨切迹切口入路纵隔镜检查18例,经胸骨旁纵隔镜检查7例.本组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20~95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
-
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肺癌术前分期、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2例纵隔镜均在全麻下行颈入路完成,其中单纯纵隔结节或肿物需要明确诊断者8例,确诊为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需明确临床病理分期者4例.结果:12例经过纵隔镜手术的病例均成功取得需要检测的组织,活检成功率100%.终病理结果包括结节病5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3例,结核2例,慢性淋巴结炎1例.结论:电视纵隔镜在纵隔不明原因肿物的诊断和肺癌术前准确分期的临床应用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
纵隔镜检查在胸部疾病诊断及肺癌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疾病及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1例患者行纵隔镜手术,其中颈部纵隔镜手术55例,胸骨旁纵隔镜手术12例,颈部加胸骨旁纵隔镜手术4例.术前未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纵隔疑难疾病26例,高度怀疑或已明确诊断肺癌且影象学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45例.结果 26例纵隔疑难疾病患者,经纵隔镜检查后25例获得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6.2%(25/26).高度怀疑或病理诊断已确诊为肺癌的45例,纵隔镜检查阳性29例,阴性16例.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阴性者中8例经开胸探查证实为肺癌,手术切除标本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特异性、敏感性均为100%.纵隔镜手术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气胸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纵隔镜手术创伤小、安全、取材可靠,是诊断纵隔疾病和明确肺癌术前分期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