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栓治疗的研究

    作者:李娟;李满库;姜艳;范蕾;李奕红;高伟琴;孔繁和;牟春平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CAF)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栓治疗的疗效及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1~3月在我院就诊CAF患者180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2周,检测血栓素B2(TXB2)、尿11-脱氢TXB2(11-DH-TXB2)、大血小板聚集率(maximal platelet aggregation,PAgM),根据PAgM从中筛选出AR患者48例.AR患者分别加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测定血TXB2、尿11-DH-TXB2及PAgM.结果 CAF患者AR发生率为26.67%;非AR患者与AR患者比较,血TXB2、尿11-DH TXB2显著下降(P<0.01);AR加服氯吡格雷患者PAgM显著降低(P<0.01),并无出血倾向(P>0.05).结论 血TXB2、尿11-DH-TXB2及PAgM可能为AR的预测因素;AR患者加服氯吡格雷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栓药物使用现况调查

    作者:吴敌;王伊龙;马锐华;包华;王春雪;王拥军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栓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其对象为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既往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后4周~5年),调查其近两周内的抗血栓药物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依据患者是否使用抗血栓药物,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669例,后共有60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入本研究结果分析中.其中未接受抗血栓药物治疗者163例(26.9%).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438例,其中剂量25~40mg/d的患者152例(34.7%).在抗血栓药物的影响因素方面,较好的日常生活能力OR=1.009,95%CI:1.002~1.017、医疗保险OR=1.822,95%CI:1.123~2.956、高血压OR=1.533,95% CI:1.030~2.282是脑卒中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促进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均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除非预计患者不久将死亡或有严重的禁忌证,其用药剂量应遵循临床指南.

  • 脑淀粉样血管病与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

    作者:毛积分;马春梅;吴继全;郭改惠;罗社文

    目的 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CAAH)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旨在提高CAAH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CAAH患者49例(CAAH组),HICH患者53例(HICH组),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组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ICH组比较,CAAH组年龄、脑卒中家族史、抗凝或溶栓治疗史、发病前痴呆、癫癎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活动或情绪激动中发病、偏瘫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与HICH组比较,CAAH组大脑浅表部位出血、出血量>60ml、多发性出血率明显增高,丘脑基底节出血、出血量<30 ml、再次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CAAH患者以7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发病前痴呆、脑卒中家族史及使用抗凝或溶栓药可能增加患者出血的危险.CAAH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有助于临床诊断.

  • 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病种质量控制分析

    作者:郑俩燕;马琳;王淑荣;王埮;蔡美华

    目的 探讨单病种质量控制在急性脑梗死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8月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质控后组),另选2008年9月~2010年8月尚未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质控前组),对2组48 h内抗栓治疗、调脂治疗、康复实施、住院总费用、药费占比、住院日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7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质控后组调脂治疗比例较质控前组明显升高(90.8% vs 52.2%,P<0.01),住院总费用[(16659.90±9775.62)元vs (19957.17±8712.93)元]、药费占比[(48.94±10.46)% vs(52.45±9.85%)]、住院日[(14.49±7.76)d vs (17.16±8.23)d]较质控前组明显降低(P<0.05).2组抗栓治疗、康复实施比例和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住院费和药费占比,缩短住院日,提高医师对急性脑梗死调脂治疗的重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纳豆激酶对正常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

    作者:苏俊彩;董超;史延茂;张聪莎;田智斌

    目的 通过检测正常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观察纳豆激酶(NK)冻干粉(NK-1)肌肉注射和固体发酶纳豆粉(NK-2)给药方式的NK抗凝血作用.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肝素对照1组、肝素对照2组、阿司匹林对照组、NK-1注射低剂量组、NK-1注射中剂量组、、NK-1注射高剂量组[注射剂量依次为1.6万~25.9万U/(kg·d)],NK- 2口服低剂量组、NK -2口服中剂量组、NK-2口服高剂量组[口服剂量依次为0.5万~7.5万U/(kg·d)],每组8只.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浆APTT、TT和PT指标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K-1注射高剂量组、NK-2口服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PT明显延长(P<0.05,P<0.01);肝素对照1、2组、NK 1注射低、中、高剂量组、NK- 2口服高、中剂量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APTT明显延长(P<0.05,P<0.01);肝素对照2组、NK- 1注射高剂量组TT明显延长(P<0.01).结论 NK-1在1.6万~25.9万U/(kg·d)剂量范围内注射给药,与NK- 2在0.5万~7.5万U/(kg·d)剂量范围内口服给药,对正常大鼠均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且抗凝血作用随剂量的升高而增强.

  • 丹参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

    作者:祖淑玉;高咏梅;朱广瑾

    目的探讨丹参有效单体764-3(764-3)对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细胞株(ECV304).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法,构建含有人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基因不同上游调控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经脂质体法转染内皮细胞,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764-3处理内皮细胞,测定细胞裂解物荧光素酶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像系统观测单个内皮细胞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水平的改变.结果在TF基因上游序列-244/+121bp存在下,AngⅡ可使转染内皮细胞荧光素酶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764-3抑制这种增加.AngⅡ可引起人内皮细胞[Ca2+]i缓慢升高,加入764-3可迅速大幅度降低[Ca2+]i,使接近基线水平.结论764-3可抑制AngⅡ诱导的人内皮细胞TF基因表达增强,这种作用依赖于该基因上游序列-244/+121bp的存在.

  • 氯吡格雷抵抗应受到临床关注

    作者:谭大伟;朱平

    氯吡格雷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抗血栓治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是许多国家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但近来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差甚至无反应,"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被越来越多地提出.

  • 三七总皂苷用于脑血管病的研究及可能机制

    作者:张微微;李莹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PN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及恢复期具有可靠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现从PNS在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方面,对其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干燥根,是中医的传统用药,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中医学理论认为,其性甘、温、微苦,主人肝、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功效.古人用其治疗各种出血症、跌打损伤以及瘀血肿痛.传统中成药——云南白药,其主要成分即是三七粉,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作用.随着中药提纯技术和药理学研究的不断进展,目前认为三七止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氨酸,而活血化瘀的主要成分PNS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的,PNS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并有血液成分活性,从而发挥抗血栓功效.21世纪以来,对PNS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发现PNS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阻断钙通道及清除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血塞通软胶囊(昆明制药)的有效成分即为PNS.PNS主要含有人参皂苷Rg1、Rb1 (ginsenoside Rg1、Rb1,GRg1、GRb1)和三七皂苷R1,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功效,主要用于脑路瘀阻,脑卒中偏瘫,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冠心病、心绞痛均属上述症候[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PNS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试验及药理学研究,使PNS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

  • 氯吡格雷抗血栓以外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先锋;卢学春;范利

    氯吡格雷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之一,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预防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1].氯吡格雷与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阻断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激活,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抗血栓作用以外,氯吡格雷可能还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保护和抗血管生成等方面的作用,我们拟对氯吡格雷在抗血栓以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杨胜利;刘惠亮

    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病变分为有保护和无保护2种,有保护左主干是指已经过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且旁路血管通畅;无保护左主干是指未经CABG.本文重点介绍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CABG是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狭窄病变的经典治疗方法.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PCI明显提高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预后[1-3].近的注册或随机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支架(DES)置入治疗ULMCA的临床效果与CABG相当[4-5].DES与裸支架(BMS)比较,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率较高.美国FDA警告,DES在适应证以外使用,如ULMCA狭窄,其支架置入术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能超过其益处.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叶明;吴辉

    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各种血运重建手段通过及时有效地恢复心肌血液灌注,可以减轻缺血导致的心肌损伤及坏死.然而,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液再灌注本身也可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死,这一现象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和保持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通畅的抗血栓药物的不断发展,使得心肌再灌注治疗得以持续改善.然而,到目前为止,临床上仍然无有效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严重制约冠心病治疗的效果.因此,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并寻找有效防治措施,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我们就近年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柯元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它们有共同的发病原因,即冠状动脉(冠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所致.冠脉硬化斑块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破裂,产生溃疡、出血等情况,可引起血小板在斑块表面聚集和激活,即变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由于体内继发的纤溶亢进和抗凝血因子被激活,或强有力的抗栓治疗,使斑块表面血栓溶解,心肌缺血因而改善,病情趋于稳定;第二种可能是斑块表面血栓进一步增大,并形成红色血栓,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工作中,准确及时地识别出ACS,并根据ACS不同的表现类型,予以恰当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 急性脑梗死的血流再通

    作者:尹维民

    在2009年Merritt纪念讲演中,Caplan[1]揶揄道:"循证医学是一场医学的新十字军运动,循证医学这个字眼已经成为教条,像母亲一样神圣不可亵渎."形象地刻画了一位Dr.Evidence,他的笔记本和平板电脑上装满研究证据、指南和Cochrane数据,把大量时间花在电脑前.如果Dr.Evidence在我们中间,那么他应该回到传统的医学方式上来.作为脑卒中临床医师,我们必须认识到脑血流再通治疗现存证据的空缺和指南的局限性,需要认真寻找患者的脑部及血管病变,分析其危险因素和腩梗死发生的机制,从现有的指南、证据、临床报道等数据中,搜寻可能有效的治疗手段,认真权衡受益和风险比,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和更有利的治疗可能性.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作者:韩巨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第一位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们健康,而缺血性脑卒中占80%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治疗很具挑战性,毕竟与心电图快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急性脑卒中除了临床症状外,还需要急诊头颅CT来区分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另外,AIS的治疗时间窗非常短暂,目前惟一证实有效的治疗是及时恢复闭塞血管的再通.1995年,NINDS试验证实了静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能显著改善所有AIS亚型的临床预后,1996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但临床应用的时间窗仅限于3h之内.由于rt-PA临床应用的时间窗过于短暂,并且溶栓再通率还不能达到临床期望,因此,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给AIS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1].

  • 尿激酶的临床新用途

    作者:徐桂波;刘昭民;李志宁

    尿激酶为纤维蛋白溶解药,能水解蛋白质,无抗原性,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主要用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冠脉血栓、脑血管栓塞的治疗.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不断拓宽,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作者:辛延国;田文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如起效时间慢、个体差异大以及不能满足缺血高危患者的抗栓要求等。当ACS患者同时存在抗凝适应证时,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难以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塞性事件。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的同时,主要出血风险明显增加。随着新型抗栓药物的研发,ACS的抗栓治疗策略有了新的进展,如ACS抗血小板治疗策略、ACS伴有抗凝适应证的抗栓治疗策略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等。随着药物临床研究的发展,ACS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 rt-PA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田仲兰;徐玲玲;张勇;杨春;何改平

    目的 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栓患者24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9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压、血脂等常规控制,观察组患者行rt-PA动脉溶栓,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于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影响因素、基线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于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测定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2组患者各人口统计学和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3.11%vs.53.61%,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和纤溶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的FIB、D-Dimer、APTT和PT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FIB降低、D-Dimer升高、APTT和PT均延长(均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用于缺血性脑血栓的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纠正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 降纤酶早期干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东菊;李元培;王玥坤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数小时或1周内逐渐加重或呈阶梯式加重的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脑卒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致残率、病死率明显高于一般卒中.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早期应用降纤酶,观察其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 巴曲酶治疗糖尿病足30例

    作者:李金荣;国欣;刘建民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使糖尿病患者丧失劳动力,致残甚至死亡,治疗难度大.笔者用巴曲酶治疗糖尿病足30例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30例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其中1型DM 4例,年龄20~38岁,病程3~10年;2型DM 26例,年龄41~70岁,病程5~29年.

  • 降纤酶与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比研究(附142例报道)

    作者:陈文腾;朱江

    为了比较降纤酶与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我们应用两药各治疗急性梗死71例,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