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

    作者:陆永春

    目的: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6年3月期间诊治的90例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诊断情况实施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依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差异性分组观察,其中侧前方入路组45例,后方入路组45例,观察2组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率;追踪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1年椎节后突角度(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开展针对性切开减压内固定处理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侧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均显著高于后方入路组,2组对比统计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侧前方入路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后方入路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Cobb's角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明显;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3个月,Cobb's角恢复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当患者持续1年观察发现,后方入路组患者Cobb's角出现一定程度的丢失,矫正Cobb's角与侧前方入路组有着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无论是侧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短期预后效果确切,其中后方入路操作简便,耗时短、出血量低,适合简单骨折患者,但远期疗效方面侧前方入路方式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手术脊柱矫正角度.

  • 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施建党;岳学锋;王骞;牛宁奎;丁惠强;王自立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人路组26例,经侧前方人路组21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病变节段、突出类型、脊髓受压情况、临床表现、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Otani分级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改良胸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评估椎管减压程度,CT薄层扫描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动态X线片对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后外侧人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优于经侧前方人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前方人路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肺炎4例、脑脊液漏2例、肠麻痹5例,经后外侧入路组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出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tani分级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经后外侧人路组VAS评分优于经侧前方人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神经功能及椎管有效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椎管矢状径残余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显示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X线片检查脊柱连续性及稳定性良好,无钉棒断裂和松动现象,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间cage无下陷及移位.结论: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满意.

  • 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术后腹胀的预防与护理

    作者:蒲静;李克群

    目的:分析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术后患者腹胀的原因,实施有效的护理,积极预防腹胀的发生。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行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术后腹胀者44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22)。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24~48h腹胀缓解者18例,48~72 h腹胀缓解者4例;对照组24~48 h腹胀缓解者12例,48~72 h腹胀缓解者10例。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缓解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防及术后对症处理腹胀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 针对胸腰椎结核患者开展侧前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干预体会

    作者:张丽华

    目的:探讨针对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侧前方入路清除与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34例,所有病例均给予侧前方入路清除与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同期针对患者开展适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本组病患预后效果与并发症情况,并开展分析讨论。结果本组34例骨结核病例的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且内固定物未发生松动情况。治疗前Cobb较均值为25.3°,治疗后恢复至13.5°,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5例获得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后仅1例样本发生病情复发,经及时处理后获得改善。结论针对侧前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需给予更为严密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进而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临床手术的安全程度。

  • 侧前方入路处理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失败22例分析

    作者:季文军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的盲点,并针对保守治疗的并发症探讨治疗方案。方法:对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后腰部无力及疼痛22例患者,经侧前方入路行病椎切除重建植骨,术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术后Cobb角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胸腰骨折椎体高度丢失大于1/3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或行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避免保守治疗所致腰部疼痛及无力症状,侧前方入路病椎切除植骨重建是处理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病例的有效方式。

  • 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作者:王付建

    目的 分析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22例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痨治疗1月后行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对治疗效果、脊柱后凸矫正、植骨融合及神经损害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级愈合,全身症状及腰部疼痛消失;后突畸形明显矫正,随访6~24个月,无1例结核复发患者,无1例内固定松动.患者植骨平均融合时间(4.2±2.1)月,22例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为(36±12)°,术后平均Cobb角为(16±1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恢复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对脊柱后凸畸形进行矫正,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 胸椎腹侧显露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非;徐启武

    目的 研究胸段椎管骨性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为胸段椎管腹侧显露的手术入路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5副成人胸椎椎管及其周围骨性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取成人湿性胸段脊柱标本6副,切除部分胸椎侧方结构以观测是否能改善椎管腹侧的暴露范围及视角.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胸段脊柱,然后应用efilm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胸椎椎管相对较小,胸椎的上关节突从后上方观察呈一“V”字形,T1的上关节突间距离宽,向下逐渐减小,至T5、T6节段小;胸椎的横突向后侧方倾斜,其与正中矢状面所成的角度从第一胸椎至第十胸椎越来越小,这些结构特点构成了后方入路显露胸椎腹侧的障碍.通过对湿性标本模拟手术入路对骨窗咬除后CT扫描观测对椎管腹侧的暴露,侧前方手术入路视角大,较联合经椎弓根-关节突入路的视角增加约20°角.结论 传统的后方入路暴露胸椎椎管的腹侧较为困难;椎弓根、胸椎横突及与之相连的部分肋骨是侧方到达椎管前方的主要骨性障碍,胸椎侧前方入路可以是胸椎腹侧占位的更好的选择.

  • 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徐烁;党小伍;贺西京

    [目的] 探讨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根据胸腰段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的内固定原理及植入要求在30例胸腰段椎骨标本上标出进钉点、进钉方向,并测量、观察其与周围易识别骨性标志的关系,为手术中测量、判断进钉点、进钉方向提供参考;根据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X线片及CT片,结合理论进钉点、进钉方向及内固定要求推算出螺钉、钢板长度、撑开高度及植骨块长度等指标的理论值作为术中使用的参考值,并在术中利用易识别骨性标志测量、判断进钉点、进钉方向;根据术中测量及术中或术后X线片评价进钉点、进钉方向、螺钉、钢板长度、撑开高度及植骨块长度等理论指标的准确性.[结果] 术中测量、判断进钉点、进钉方向容易、准确、可靠;术前测量指标与术中、术后测量指标基本一致;60例患者术后脊柱结构、功能恢复良好,手术疗效满意.[结论] 该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科学、实用,对保证胸腰段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成功植入,并减少手术并发症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胸椎间盘突出侧前方入路截骨切除术

    作者:田慧中;艾尔肯·阿木冬;马原;吕霞

    [目的]介绍侧前方入路截骨切除术行胸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该方法操作方便、不易损伤神经组织,并能同时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方法]病人取侧卧位,作棘突旁2~3 cm的平行切口,纵形切开肌肉层,暴露横突及肋骨,切除1~2节肋骨及横突,沿椎弓根向前作骨膜下剥离,牵开脊神经根暴露椎体间隙及椎体后缘,在上一椎体的下缘和下一椎体的上缘作平行截骨切除两端的终板及纤维环,摘除髓核组织.然后再切除突入椎管内的椎间盘或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达到彻底减压为止.后在椎体间镶入植骨块,给予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25例用此方法治疗的病例,术后疼痛症状均消失,未见有因手术操作造成神经功能损害者.无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切口均为一期愈合.5例作了椎体间钢板内固定.20例仅作椎体间加压植骨内固定.[结论] TDH (thoracic disc herniation)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以往采用后方入路切除TDH,常造成神经损伤并发症或减压不彻底的现象发生.本组采用侧前方入路,截骨切除TDH取得优良的手术效果,故推荐应用此方法.

  • 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作者:吴晶晶;康永生;魏岚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对郑州市骨科医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实施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6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与人性化护理相结合的围手术期间,除2例出现因创伤导致脑脊液漏外,余58例未出现并发症,患者疼痛度减低且舒适度较高,2周后皆好转出院.结论: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围手术期护理对于巩固手术疗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 腹带在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作者:吴晶晶;康永生;魏岚

    目的:探讨腹带在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60例行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佩戴腹带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度、舒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带组患者的疼痛度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入路术后护理中应用腹带,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疼痛度,提高患者舒适度.

  • 经后外单侧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雷剑飞;雷黎力;覃卫常;陈焕诗;任忠亮

    目的 探讨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41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外单侧入路组(23例)和侧前方入路组(18例),后外单侧入路组采用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侧前方入路组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胸腰椎后凸角(Cobb角)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制定的下腰痛疾患评分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Cobb角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术后1周Cobb角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后外单侧入路组Cobb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侧前方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两组患者ASIA分级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疗效评价:后外单侧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侧前方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与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相比疗效显著,术后胸腰椎后凸角改善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党小伍;徐烁;刘环

    目的 分析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出现并发症的3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临床检查结合X线片、CT或MRI检查,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评估分析并探讨其防治方法.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平均15.1个月.本组患者螺栓方向欠佳8例,螺栓长度偏短10例,螺钉松动2例,断钉1例,钢板长度过长4例,钢板断裂1例,术后轻度脊柱侧凸畸形9例,轻度后凸畸形2例.结论 根据胸腰椎局部解剖标志及解剖特点判断术中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必要时透视或摄X线片定位定向;重视术前必要指标测量在术中的重要参考作用;两侧对称撑开,恰当植骨;术后避免过早负重是减少并发症行之有效的办法.

  • 后路侧前方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陈达智

    目的:探讨后路侧前方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复查X线及CT片,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和CT显示植骨完全融合.骨折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压缩至平均33.7%恢复至术后平均89.0%;节段性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20.3°,矫正至术后平均8.8°;椎管容积由术前的平均压迫51.4%恢复至术后椎管压迫完全解除.结论:后路侧前方减压椎体重建短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减压彻底等优点,疗效满意.

  • 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术后腹胀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作者:王娜

    目的:本文将对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术后腹胀的预防与护理进行分析,使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文将162例腰椎结核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术后,患者出现腹胀,在术前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腹胀时间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并发症防治

    作者:李友文;邓宇骁;郑兴平;曾建洪

    目的 回顾分析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发脊髓神经损伤的疗效,探导手术的安全性与并发症防治.方法 2006年9月~2012年3月,某院收治的38例胸腰爆裂骨折伴发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经侧前方入路,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支撑植骨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获6~24个月、平均(14.2±8.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100%,神经症状恢复率为97.4%,伤椎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发生近远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21.1%.结论 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伴发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显露直接,椎管减压彻底、植骨融合充分、内固定稳定可靠、近远期疗效满意、手术风险可控的优点,是治疗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入路.

  • 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廖旭昱;杨庆国;张建湘;申才良;汤健;华兴一;张银顺;董福龙

    目的 探讨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问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4年5月-2008年5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Z形钢板内崮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_(10)~L_3)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6~57岁,平均42.8岁.病程1周~11年,平均2.7年.5例有腰背部外伤史.下肢无力9例,感觉障碍8例,腰背痛6例,下肢疼痛5例,括约肌障碍4例,足下垂3例.X线片、CT和MRI检查示,单节段突出9例,双节段突出2例.合并黄韧带骨化2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Scheuermann病1例.术前椎间隙高度为(7.2 ±1.3)mm,JOA评分为(6.4 ±2.8)分.结果 手术时间2.5~5.5 h,平均3.5 h:术中出血500~1 200 mL,平均750 mL.术中发生胸膜、腹膜及硬膜破裂各1例,予修补缝合,放置负压引流管3~5 d,术后无液气胸及脑脊液漏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4年.X线片示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融合,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3例有10~15°脊柱侧弯,但不影响脊柱平衡.术后2周椎间隙高度增加至(12.3 ±1.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性融合时椎间隙高度降至(7.5 ±1.2)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JOA评分升至(7.6 ±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Hirabayashi等提出的改善率评定标准,优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 侧前方入路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经侧前方入路L5椎体切除后腰骶部重建的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孙兆忠;程艳;李瑞;任佳彬;房清敏;郑振阳;刘鑫

    目的 通过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研究,探讨经侧前方入路行L5病损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将20具防腐尸体标本(男12具、女8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取侧前方入路行L5病变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L5病变椎体切除及重建.术前实验组标本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骶骨钉(前排钉、后排钉)大安全进钉角度及长度,术中测量实际进钉角度及长度,术后再次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骶骨钉位置.两组重建后标本行前屈、后伸、侧屈及垂直压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20具标本均顺利完成L5病变椎体切除重建.CT观测示,术前实验组前、后排钉大安全进钉角度及大进钉长度男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所有标本骶骨前排钉平均大安全进钉角度为51.93°、平均大进钉长度为47.88 mm,后排钉平均大安全进钉角度为37.04°、平均大进钉长度为46.28 mm.术后观察骶骨钉长度合适,未进入椎管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两组标本前屈、后伸、侧屈位移及垂直压缩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未累及后柱结构的L5病损,选择经侧前方入路行L5病损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安全、可行,重建椎体稳定性可靠,并且术中无需变换体位,减少了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及防止植骨块移位等优点,但有待临床应用进一步验证.

  • 后路侧前方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杨舰

    目的观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采取后路侧前方减压短节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2例,采取的手术方式是经后路侧前方行椎体次全切。脊髓内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6~24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患者的X线及CT扫描片用来判定和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所以患者均未出现其他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后路侧前方减压短节段固定在中重度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面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减压彻底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腰椎爆裂骨折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方式重建腰椎前凸

    作者:张赫;李正维;冯大鹏;赵智;李光灿;南丰;袁亮

    目的:研究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手术对腰椎爆裂骨折腰椎前凸恢复的可行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自2000年5月至2014年10月,统计了103例有完整资料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20例患者接受传统侧前方手术,58例患者接受传统后路手术,25例患者接受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手术。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并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侧前方入路手术术前及术后的L2前凸角度为(-14.75±1.67)°和(5.63±0.91)°,L3为(-11.86±2.41)°和(6.71±1.50)°,L4为(-15.20±1.92)°和(11.60±1.14)°;随访1年后 L2的前凸角度为(4.83±0.83)°,L3为(5.86±1.35)°,L4为(10.60±1.14)°。而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手术术前及术后 L2前凸角度为(-13.36±2.29)°和(8.90±1.30)°,L3为(-13.11±2.57)°和(15.67±1.58)°,L4为(-13.40±2.40)°和(22.60±2.07)°。随访1年后 L2的前凸角度为(7.81±1.08)°,L3为(14.67±1.41)°,L4为(21.2±2.05)°。传统后路手术 L2术前及术后的前凸角度为(-8.53±2.08)°和(9.93±2.27)°,L3为(-9.39±1.88)°和(16.33±1.24)°,L4为(-10.90±2.02)°和(23.70±2.00)°。随访1年后 L2的前凸角度为(9.03±1.99)°,L3为(15.50±1.25)°,L4为(23.10±1.60)°。传统侧前方手术与传统后路手术术后 L2、L3、L4的前凸角度比较 P 值均小于0.05,传统侧前方手术与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术后 L2、L3、L4的前凸角度比较 P 值也均小于0.05。侧前方改良内固定及传统后路手术术后L2前凸角度比较 P 值为0.181,L3 P 值为0.1316,L4 P 值为0.3514。改良6钉术式术后与随访1年的结果比较 L2 P值为0.0543,L3为0.1780,L4为0.2433。结论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手术对腰椎爆裂骨折腰椎前凸的重建较传统侧前方入路手术更为满意。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