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脊髓梗死1例报告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微创治疗技术,能达到缓解疼痛和重建骨骼生物机械强度的作用,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
脊髓猫头鹰眼征和主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脊髓梗死是较为少见的脊髓疾病.主动脉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破裂和手术修补等)是其特殊的一类原因[1-4].其中,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脊髓梗死鲜有报道[5-8].本文报道1例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脊髓梗死,并分析其磁共振成像特征.
-
MR 对脊髓梗死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 MR 对脊髓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行 MR 检查(矢状位T1WI 和 T2WI 及 SPIR检查,轴位 T1WI 和 T2WI 检查)的脊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7例患者进行扩散加权序列检查。结果诊断脊髓梗死10例,其中4例为颈段,6例为胸腰段。发病时间及病程进展和 MR 信号强度相关,发病3天内患者,病灶 T1WI 信号略低,T2WI 信号略高,扩散成高信号,未有无明显强化,脊髓略肿胀;发病3~14天内患者,病灶 T1WI 信号低,T2WI 信号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扩散成高信号。在发病14天后扩散成混杂信号。在缓解期,患者病变损伤范围能够减少1~2个节段。结论MR 对脊髓梗死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显示病变范围、受损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可早期诊断。
-
2例脊髓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讨论脊髓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检查结果结合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脊髓梗死治疗原则同脑血栓形成,除用扩血管药、激素、兴奋脊髓药物外,配合中药川芎、丹参、葛根素、银杏叶等治疗,可解除血管痉挛,增加动脉血流量,解除血小板聚集,改善脊髓功能.纳洛酮可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脊髓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另外有抗休克作用,可适当选用.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脊髓梗死1例报告
肾病综合征(NS)易发生血栓、梗死性并发症,但NS合并脊髓梗死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农民.因双下肢及面部浮肿曾于5年前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应用泼尼松等治疗后缓解,近2年已停止服药.
-
脊髓梗死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及预后(附3例报告和232例文献分析)
目的分析脊髓梗死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收治的3例脊髓梗死患者及文献报道的232例脊髓梗死病例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结果脊髓梗死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变水平神经根痛、病变节段以下瘫痪和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MRI可显示病变,治疗原则同脑梗死.恢复期49.1%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梗死临床上少见,依据其临床表现,结合MRI表现,可作出诊断,其预后与起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脊髓内疾病的治疗与探索
脊髓内疾病的种类很多,如脊髓出血、脊髓梗死、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内胶质瘤(星形细胞瘤)、脊髓髓内室管膜瘤、脊髓内母细胞瘤、胆脂瘤畸胎瘤、脂肪瘤、囊肿、转移瘤、脓肿、病毒、结核、外伤、软化灶、硬化灶、海洛因中毒性脊髓病、放射性脊髓病等、急性脊髓炎等.这些脊髓内病变均能造成脊髓软脑膜、脊髓周边白质炎性或变性改变,中心灰质部受累.
-
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1 例报告及专家解读
目的:探讨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邀请神经内科及影像科专家结合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解读.结果:1例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双下肢麻木、无力后出现病情进行性加重.脊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下胸段脊髓及腰髓略肿胀伴信号异常;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主动脉弓外壁瘤样扩张伴粥样硬化,内壁多发溃疡伴附壁血栓;双侧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端粥样斑块伴管腔狭窄;左侧髂总动脉局段夹层改变,左侧髂内动脉局部附壁血栓形成伴管腔明显狭窄.明确诊断后,将患者转至血管外科行主动脉瘤介入治疗.结论:脊髓梗死发病率远低于脑梗死,而主动脉疾病是导致脊髓梗死的常见原因.急性起病以及病情迅速发展达到高峰是脊髓梗死的特点,通过结合脑脊液及MRI检查,大多数病例可以得到明确诊断,然而其病因仍有赖于通过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等予以明确.本病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目前仅有少数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
脊髓梗死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脊髓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收治的3例脊髓梗死患者病因、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结果 脊髓梗死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变水平神经根痛、病变节段以下瘫痪和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MRI可显示病变.治疗原则同肭梗死.结论 脊髓梗死临床上少见.依据其临床表现,结合MRI表现.可作出诊断.
-
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1例报告
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病例男,29岁。因“双下肢无力伴感觉麻木3 d”于2013年11月25日入院。3 d前手扶空中坠物时突感腰背部偏左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随后出现双下肢无力伴感觉麻木,10 min后双下肢完全瘫痪,感觉消失,同时伴尿便潴留。当日于我院急诊就诊,予留置导尿,神经保护剂治疗。3d后转至病房。病前无感冒发热,无疫苗接种。既往体健。无家族史。查体:神清,血压100/70 mmHg(1 mmHg=0.133 kPa)。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腱反射减弱,肌张力正常,L3以下痛温觉减退,双下肢位置觉及振动觉减退,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风湿系列、血沉、抗核抗体、梅毒、HIV等常规化验均正常。 ECG、胸部CT均正常。发病6 h后于急诊行腰椎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发病第2 d完善胸腰椎MRI平扫加增强:T11以下T2高信号,无增强信号。诊断:脊髓病变,缺血性脊髓血管病。予波立维300 mg负荷量口服,之后改为波立维75 mg/d口服,尤瑞克林,前列地尔改善循环对症治疗。发病第5 d复查腰椎MRI平扫:L1椎体上部信号欠均匀,呈略短T1,略长T2信号,其余较前无改变。同时完善腹主动脉增强加三维重建:未见异常。住院第10 d进行康复训练,26 d后出院,出院时患者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肌张力下降,L3以下感觉减退,仍伴有尿便潴留。出院诊断: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纤维软骨栓塞可能性大。随访至8个月,患者现可自行站立,走路不稳,仍有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 -
脊髓梗死1例报告
脊髓梗死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由于心脏及主动脉手术并发的脊髓梗死患者如下.
-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脊髓梗死1例报告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脊髓梗死较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女,62岁.因"头痛、乏力、腰背痛10 d,双下肢无力、小便困难3 h"于2006年3月25日入院.10 d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痛,以后枕部为主,感颈部发硬.在当地诊所给予消炎止痛药(具体不详),症状无缓解.2 h前,患者于晨起时感后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起初尚能行走,约半小时后已不能行走,小便困难,来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查体:T 37.1℃,精神不振,双肺呼吸音粗,心脏、腹部正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楚,脑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0级,T6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深感觉正常,双下肢Babinski征(+),Kernig征、Brudzinski征(+),颈强(+).
-
脊髓梗死MRI表现2例
脊髓梗死是脊髓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造成供血区域缺血缺氧而发生组织坏死软化,并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发生于脊髓前动脉的梗死,称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发生于脊髓后动脉的梗死,又称脊髓后动脉综合征[1].脊髓梗死与脑梗死比较相对少见[2],本文报告2例经临床证实的脊髓梗死病例.
-
脊髓梗死1例及文献复习
脊髓梗死(spinal cord infarction,SCI)是非常少见并且容易导致残疾的疾病,由于给脊髓供血的通路发生中断导致脊髓缺血坏死,机制与脑梗死大致相同.诱发脊髓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但因其发病率很低,仅占所有中风的0.3%~1%,所以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较为匮乏.故将笔者所在医院1例脊髓梗死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报告分析.
-
脊髓梗死的临床和MRI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脊髓梗死的临床及MRI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脊髓梗死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 结果脊髓梗死急性起病,呈卒中样病程.主要表现为疼痛、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MRI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横轴位显示病变位于脊髓前2/3区域.结论 脊髓梗死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扫描,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脊髓梗死 磁共振成像(MRI)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脊髓梗死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女,68岁.因"头痛、恶心、呕吐3 h",于2010-03-26入院.患者于3 h前在活动中突然出现头痛,为整个头部剧痛,伴颈部放射痛,恶心、喷射状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意识、肢体活动和大小便障碍.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 (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缓解,急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史10 a,"偏头痛"病史5 a.
-
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1例
1 病例摘要患者,腾某某,女,64岁.以"腰椎间盘臭氧消融术后7d,四肢无力3d"为代主诉于2012-05-25入住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患者入院前7 d因腰椎间盘突出在某医院疼痛科行臭氧消融术,术后腿部疼痛减轻,术后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左下肢水肿,行下肢血管超声示: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之后转入心内科溶栓治疗,具体用药不祥,于当天夜间出现腰部手术区域附近疼痛,肢体活动良好,无大小便障碍,给予止痛、局部按摩等处理,疼痛缓解.次日凌晨5时,患者再次出现腰部手术区域附近疼痛,继而疼痛向上发展至颈背部,且疼痛剧烈,再次给予止痛等对症处理,疼痛缓解.
-
脊髓梗死和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短期结局比较
目的 比较脊髓梗死和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短期结局.方法 选取2014年2月30日至2017年12月30日于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25例脊髓梗死和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脊髓梗死组和脑梗死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础资料(合并疾病、脑梗史、吸烟史、年龄、性别、婚姻、血压、体温、血清学指标)、入院时神经功能(采用ESS量表评估)、短期预后(采用Rankin量表评估7d后神经恢复情况和Barthel指数评估7d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Barthel指数、m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史、C-反应蛋白、Barthel指数、m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脑梗死,脊髓梗死患者年龄较小,高血压病史较少,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短期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差.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SAS)的临床特点、MRI特点、病因和预后,提高医师对脊髓梗死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ASAS患者的临床特点、MRI特点及治疗和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后背疼痛,双下肢瘫,痛温觉障碍,深感觉和触觉正常,尿潴留及排便障碍,MRI检查弥散序列显示T7-8、T11-12水平脊髓横断前部区域呈高信号影,稍长T2信号,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搜索既往报道的ASAS患者207例,临床表现特征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变水平神经根痛,病变节段以下瘫痪和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以胸段脊髓梗死多见,发病早期MRI弥散序列检查可显示脊髓梗死范围.207例患者中,病因不明者74例(35.8%).颈部外伤是年龄<18岁患者脊髓梗死的首位病因;主动脉疾病是年龄18~45岁患者脊髓梗死的首位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年龄>45岁患者脊髓梗死的首位病因.结论:ASAS较罕见,临床表现和病因差异很大,脊髓MRI检查弥散序列有助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临床,初主要用于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DWI作为常规MRI序列的重要补充,根据不同病灶表现出的特异性的信号改变或动态变化,为包括脑血管疾病在内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感染及脊髓病变等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认识和视角.本文主要综述DWI在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