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10例报告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采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10例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32岁,平均16岁.病程4~20年.其中脊髓栓系综合征8例,脊髓损伤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骶神经根切断和膀胱手术.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同时作返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结果 术后随访11~57个月.术前漏尿者10例,术后仅3例仍有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SCr)由(263.8±109.8)μmol/L降至(113.1±23.2)μmol/L(P<0.01),膀胱容量由(61.9±37.7)ml增至(373.0±88.1)ml(P<0.01),储尿期大逼尿肌压力由(54.2±44.8)cm H2O(1 cm H2O=0.098 kPa)降至(17.7±10.6)cm H2O(P<0.01).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由9例17侧减少至1例1侧.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4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按时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0例,其中1例需抗生素治疗.结论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肉眼可见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观察
[Herr HW,et al.J Urol,2001,165∶62] 膀胱癌淋巴结没有转移或N1的患者,外科治疗效果良好,但N2-N3患者很少进行外科治疗,为了观察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对肉眼可见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全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进行长期随访。从1980~1990年,共有792例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拟行膀胱全切除术,其中29例(4%)无法切除,763例进行了膀胱全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93例(25%)发现淋巴结转移,111例有多发的或触及的肿大、固定的淋巴结,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27例曾行术前化疗,84例只进行了外科手术。对这84例患者进行10年随访。84例患者平均年龄62岁(40~81岁),其中20例(24%)仍然生存(生存期至少10年),64例死亡,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53例患者膀胱癌为T2(局限在膀胱内),17例(32%)生存;31例为T3(肿瘤穿透膀胱),3例生存。因此,肉眼可见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张晓春摘译 顾方六校)异丙肾上腺素和选择性β3-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正常、低顺应性和高反射性膀胱的松弛作用[Igawa Y,et al.J Urol,2001,165∶240] 分别在取自正常膀胱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逼尿肌标本上,比较异丙肾上腺素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和选择性药物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逼尿肌松弛作用。逼尿肌标本分别取自45例正常膀胱、26例低顺应性膀胱和7例高反射性膀胱患者。异丙肾上腺素对逼尿肌标本的松弛作用为浓度依赖性,且对正常膀胱和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的作用强度相同。37例正常膀胱、25例低顺应性膀胱和7例高反射性膀胱逼尿肌标本的pD2值分别为6.36、6.25和6.38。三组间大松弛程度无显著差别。在高达10-5 mol/L浓度时,β1-/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或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三组标本均不产生显著的松弛作用。在10-4 mol/L浓度时,标本松弛但均未达到大值。选择性β3-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BRL37344A、CL316243和β3-肾上腺素受体部分选择性阻滞剂及β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CGP-12177A在浓度超过10-6 mol/L时,对正常、低顺应性和高反射性膀胱逼尿肌标本有松弛作用。各组间每种阻滞剂的pD2值无显著性差别。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是松弛人类逼尿肌的有效方法,且松弛作用在正常或神经源性膀胱相似。异丙肾上腺素的松弛作用主要由刺激β3-肾上腺素受体途径介导。临床试验可以揭示这种方法是否对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效。 (张凯摘译 顾方六校)
-
异丙肾上腺素和选择性β3-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正常、低顺应性和高反射性膀胱的松弛作用
[Igawa Y,et al.J Urol,2001,165∶240] 分别在取自正常膀胱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逼尿肌标本上,比较异丙肾上腺素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和选择性药物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逼尿肌松弛作用。逼尿肌标本分别取自45例正常膀胱、26例低顺应性膀胱和7例高反射性膀胱患者。异丙肾上腺素对逼尿肌标本的松弛作用为浓度依赖性,且对正常膀胱和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的作用强度相同。37例正常膀胱、25例低顺应性膀胱和7例高反射性膀胱逼尿肌标本的pD2值分别为6.36、6.25和6.38。三组间大松弛程度无显著差别。在高达10-5 mol/L浓度时,β1-/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或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三组标本均不产生显著的松弛作用。在10-4 mol/L浓度时,标本松弛但均未达到大值。选择性β3-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BRL37344A、CL316243和β3-肾上腺素受体部分选择性阻滞剂及β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CGP-12177A在浓度超过10-6 mol/L时,对正常、低顺应性和高反射性膀胱逼尿肌标本有松弛作用。各组间每种阻滞剂的pD2值无显著性差别。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是松弛人类逼尿肌的有效方法,且松弛作用在正常或神经源性膀胱相似。异丙肾上腺素的松弛作用主要由刺激β3-肾上腺素受体途径介导。临床试验可以揭示这种方法是否对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效。 (张凯摘译 顾方六校)
-
逼尿肌部分切除带蒂大网膜覆盖膀胱扩大术的评价
膀胱扩大术主要应用于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降低膀胱内压,避免上尿路功能损害,并获得良好的贮尿功能.目前常用的扩大材料有胃、结肠、小肠以及输尿管,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均不十分理想.临床医师都在积极寻求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为此,我们于2004-2005年对犬行逼尿肌部分切除后,带蒂大网膜覆盖膨出膀胱黏膜的膀胱扩大术,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10例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10例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32岁,平均16岁.病程4~20年.其中脊髓栓系综合征8例,脊髓损伤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骶神经根切断和膀胱手术.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同时作返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 结果:术后随访11~57个月.术前漏尿者10例,术后仅3例仍有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SCr)由(263.8±109.8)μmo/L,降至(113.1±23.2)μmol/L,(P<0.01),膀胱容量由(61.9±37.7)ml增至(373.0±88.1)ml(P<0.01),储尿期大逼尿肌压力由(54.2±44.8)cm H2O(1ecm H2O=0.098 kPa)降至(17.7±10.6)cm H2O(P<0.01).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由9例17侧减少至1例1侧.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4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按时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0例,其中1例需抗生素治疗. 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膀胱颈梗阻56例误诊原因分析
原发性膀胱颈梗阻(BOO)是近10年来确定的一种原因不明的下尿路疾病,目前部分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认识,常将其误诊为膀胱炎、前列腺炎、支原体性尿道炎等.近年来,我们收治BOO患者56例,在外院初诊时均误诊,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35例,年龄24~88岁,63~75岁者占71.4%;女21例,年龄 10~66岁,30~55岁者占76.2%.患者均表现为尿频、排尿费力,32例伴尿滴沥、尿等待、尿急等.男性患者初诊时误诊为前列腺炎28例、尿道炎5例,支原体性尿道炎2例;女性患者误诊为膀胱炎19例,尿道炎2例.入本院后均行尿常规、B超、CT 、膀胱镜检查无异常,行尿动力学检查确诊为BOO.尿动力学检查时选用F8双腔测压管及直肠测压管,分别置于膀胱及直肠,并与分析仪中相应的传感器连接,自动灌注,检测膀胱、前列腺、尿道的压力、容量及残余尿等,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56例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x±s)由表1可见,男性患者膀胱颈压均高于前列腺压,所有患者大逼尿肌压均低于或等于膀胱颈压,并排除逼尿肌不稳定、下尿路器官病变及低顺应性膀胱. 讨论:BOO临床常见,主要表现为排尿不畅、尿频、尿后滴沥等下尿路症状.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由于膀胱颈部肌肉神经组织支配不协调或括约肌持续收缩及心理因素所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病确诊主要依赖尿动力学检查,排除下尿路器质性病变后,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颈压男性>17.59±2.03 cmH2O,女性>24.7±13.92cmH2O,且前列腺压在正常范围或低于膀胱颈压 ,或大尿流率<10ml/s或PQ图>Ⅲ级;膀胱顺应性正常及无逼尿肌不稳定即可确诊.分析本组资料,主要误诊原因为:①对本病缺乏认识.本病发现只有近10年时间,一般资料很难查到,许多临床医师尤其是非专业医师对其缺乏认识,患者出现下尿路症状时, 多考虑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常见病,以致误诊.②诊断标准掌握不当.临床对有下尿路梗阻症状者行常规检查无异常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行尿动力学检查.首先应排除膀胱顺应性异常及逼尿肌不稳定(否则难以确定病因),然后确定膀胱颈压高于正常,且前列腺压在正常范围或低于颈压,否则不能排除前列腺梗阻.③诊断设备缺乏.尿动力学检查是近几年国内新开展的项目,目前尚未普及,设备及专业人员较少,这也是导致误诊不容忽视的原因.
-
自体组织工程膀胱的初步临床应用
美国Wake Forest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研究所Atala等首次报告了组织工程膀胱临床试验结果.脊髓脊膜膨出伴发膀胱功能异常患者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11(4~19)岁.所有患者均因高压力低顺应性膀胱具备膀胱重建指征.术前7~8周,耻骨上切口取1~2 cm2膀胱组织,从中分离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并分别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
-
雄性兔低顺应性膀胱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通过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建立低顺应性膀胱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成年雄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只于实验开始时行尿动力学检测;梗阻组10只应用膀胱颈部分结扎的方法,造成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分别于8、12、14周进行尿动力检查,观察膀胱顺应性和膀胱重量的变化.结果 膀胱重量:梗阻14周组(14.1±2.3)g显著高于对照组(2.7±0.5)g(P<0.01);膀胱顺应性:梗阻14周膀胱顺应性(1.21±0.44)ml/cmH2O显著低于对照组(2.68±0.67)ml/cm H2O(P<0.01).结论 结扎法致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是建立低顺应性膀胱模型的可靠方法.
-
电针关元穴对低顺应性膀胱大鼠逼尿肌收缩性和顺应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逼尿肌收缩性与顺应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穴位特异性.方法 采用重物坠落法联合尿动力学筛选法建立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组、电针非穴组.电针14次后,采取尿动力学检测各组膀胱顺应性,行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检测小收缩张力和收缩频率,观察各组逼尿肌收缩性,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逼尿肌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尿动力学顺应性值下降(P<0.05),逼尿肌小收缩张力增加(P<0.05),收缩频率下降(P<0.05),α-SMA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关元组尿动力学顺应性值升高(P<0.01),小收缩张力减少(P<0.01),收缩频率升高(P<0.01),α-SMA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电针关元组与电针非穴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低顺应性膀胱大鼠,电针关元穴可能是通过上调逼尿肌中α-SMA表达,提高逼尿肌收缩性,从而改善其顺应性,且穴位有相对特异性.
-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术后护理18例报告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术后护理.方法 对18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术后做好常规护理,同时切实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定期冲洗膀胱;加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性健康指导.结果 本组术后获得11~95个月随访,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储尿期大逼尿肌压力下降、肾功能改善.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11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导尿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经按时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8例,其中1例因合并尿路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其余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结论 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可保证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
目的 探究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对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的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27例,进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通过膀胱造影、尿道膀胱镜、尿动力学检查确诊.手术采用15~20 cm乙状结肠扩大膀胱,术前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行反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定期随访,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 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尿失禁发生率、肾功能、膀胱容量、储尿期大逼尿肌压力、输尿管反流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同时分析患者术后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临床转归.结果 27例术后随访时间10~83个月,平均(60±5)个月.手术治疗后,仍有6例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由术前(259.2±117.5)μmol/L降至(109.4±27.7)μmol/L(P<0.01);膀胱容量由(58.2±33.1)mL增至(389.6±79.7)mL (P<0.01);储尿期大逼尿肌压力由(61.7±38.5)cmH2O (1 cmH2O= 0.098 kPa)降至(16.2±11.8)cmH2O (P<0.01);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由27例50侧减少至3例4侧.手术治疗后只有6例患者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16例出现菌尿,其中3例需抗生素治疗;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肠梗阻,1例出现菌血症,1例出现膀胱结石,2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无尿瘘、术后伤口感染、自发性膀胱穿孔及膀胱肿瘤发生.结论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作为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
-
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痉挛的治疗进展
前列腺增生症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其发生率很高,国外统计80.1%40岁以上的男性患有此病,国内尚无明确的统计数字(1),但发病率也是很高的。 前列腺增生常合并不稳定膀胱,其发生率为52%~80%(2),主要是由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其动力学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和不稳定性膀胱,膀胱压力差>1.47kPa。而前列腺增生术后发生膀胱痉挛也是由逼尿肌不稳定造成的。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者尿意频发,强烈的尿意感以及尿道耻骨上区疼痛难忍,阵阵发作,伴盆底肌及下肢肌阵挛。
-
大鼠低顺应性膀胱中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
目的检测低顺应性膀胱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顺应性膀胱组肌层内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被上调,且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被上调的程度更为显著.结论在大鼠的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中,发现膀胱组织肌层内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被上调,而这两种基因表达的上调与梗阻后低顺应性膀胱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
-
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组织结构改变
目的观察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方法光镜、电镜观察大鼠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壁上两种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顺应性膀胱组肌层内平滑肌束间的胶原蛋白浸润明显增多,而弹性蛋白则有所减少.结论膀胱流出道梗阻后,膀胱壁上两种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沉积发生了变化,使膀胱纤维化,并终可能对膀胱功能产生影响,使膀胱变为一种低容量,高压力的低顺应性膀胱.
-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男5例,女1例.年龄16~40岁,病程5~20年.其中3例脊髓损伤,3例脊髓栓系.术后均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结果:6例患者均随诊,术后B超示肾积水,较术前缓解或消失,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尿动力学示膀胱容量为(458.6±37.2) m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为(17.8±4.6) cmH2O,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出现泌尿系感染,1例出现肠粘液堵管,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地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充盈期末膀胱压力,使患者有一个安全的储尿环境,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佳选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手术效果判断的意义
目的: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手术前后尿流动力学意义.方法:对110例BPH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残余尿测定、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10例均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行BPH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变,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梗阻得到解除,膀胱功能得到改善.不稳定性膀胱和低顺应性膀胱分别由术前的28例降至术后的12例,4例术前高顺应性膀胱术后无改善.结论:BPH患者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有无BOO,了解膀胱顺应性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及尿道动力,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及估计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