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nerve-sp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NSRH)对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符合条件的56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RH组)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NSRH组).术后1年时进行排便功能评估和肛门直肠测压比较.结果 与RH组相比,NSRH组的便秘和慢性腹泻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排便功能自我评价较好,肛管大缩榨压较高,初始感觉阈值和初始排便阈值较低.结论 RH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肛门直肠功能紊乱,NSRH更有助于保护排便功能.
-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连续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填写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功能的研究报告表,并进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根据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中位组和低位组。结果共纳入6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男4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86±10.99)岁;低位组22例,中位组44例。95.5%患者有便血,50.0%排便次数增多,30.3%~40.9%有粪便性状异常、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便血、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308, P=0.012; r=0.290, P=0.018; r=0.305, P=0.013)。所有患者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无受损,持续便意感阈值和大耐受量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持续便意感阈值、大耐受量与肿瘤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333, P =0.007; r =-0.323, P =0.009)。与中位组相比,低位组患者排便费力发生率高(27.2%比6.8%, P=0.031),肛门平均静息压低[87.20(49.80) mm Hg比108.25(41.80) mm Hg, P =0.017]。结论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除便血外,排便症状多样化,且不具有特异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直肠感觉功能受损明显,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和动力功能。
-
腰骶部隐性脊柱裂在小儿非潴留性便失禁发生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腰骶部隐性脊柱裂(SBO)在小儿非潴留性便失禁(NRFI)发生中的临床意义及其病理特点.方法 对27例NRFI患儿(合并SBO组21例,未合并SOB组6例)及226例无胃肠道、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对照组)进行腰骶椎X线片、盆底神经电生理、结肠传输试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和盆底肌电图等检查,分析SBO和NRFI临床症状与肛门直肠功能改变的关系.结果 NRFI患儿中SBO发生率为78%(21/27),明显高于对照组[24%(54/226)].反映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的会阴-肛门反射潜伏期分别为(52±20)、(29 ±9)和(23 ±7)ms,NRFI合并SBO组明显长于NRFI未合并SBO组和对照组(均P<0.05);反映结肠传输功能的全结肠传输时间分别为(41±17)、(24±5)和(29±8)h,NRFI合并SBO组明显长于NRFI未合并SBO组和对照组(均P<0.05);反映肛门内括约肌功能的静息向量容积在NRFI合并SBO组、NRFI未合并SBO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6 ±283)、(278±133)和(662±311)cm×am Hg2,反映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收缩向量容积分别为(564 ±287)、(400±169)和(934±426)cm × cm Hg2,两个病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SBO是NRFI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应采取神经功能恢复为主的治疗措施.
-
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确诊为中低位直肠癌、拟行新辅助放化疗的22例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59±10)岁;在放化疗前和放疗结束后6周进行排便症状的评估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 新辅助放化疗后,22例患者中21例的排便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性状异常、便血和排便急迫感等)显著改善;其中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肛门括约肌高压带长度显著增加[(3.84±0.61)比(2.96±0.80)cm,P=0.003],肛门直肠测压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在发挥对肿瘤降期作用的同时,可显著改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排便症状,增加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括约肌高压带长度.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长期影响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NSRH)对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以符合条件的56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表随机分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RH)组和NSRH组。比较术后1年的排便功能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结果两组各剔除2例,纳入随访各26例。与RH组相比,NSRH组的便秘和慢性腹泻发生率均显著降低[2例(7.7%)、8例(30.8%),1例(3.8%)、6例(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57、4.127,P均<0.05),NSRH组和RH组与术前比较排便功能自我评价无明显改变、较差、很差分别为10例(38.5%)、5例(19.2%),7例(26.9%)、3例(11.5%),9例(34.6%)、18例(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7,P=0.044),NSRH组与RH组比较,肛管大缩榨压较高[(132.7±43.6)、(119.5±45.3) mmHg],初始感觉阈值和初始排便阈值较低[(38.6±10.5)、(45.8±12.4) mmHg,(78.3±33.2)、(90.6±40.9)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116、2.326、2.208,P均<0.05]。结论 RH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长期肛门直肠功能紊乱,NSRH更有助于保护排便功能。
-
骶骨肿瘤骶神经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观察
目的:评价骶骨肿瘤手术骶神经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方法:对58例骶骨肿瘤手术中骶神经切除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分析.结果:58例中,23例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86.96%和78.26%患者肛门直肠和膀胱排便功能于3个月内正常.3例保留单侧S1~S5神经根,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正常.5例双侧S2~S5神经根切除,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不正常.结论: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对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至关重要:肛门直肠及膀胱的功能恢复大多在3个月内.
-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对肛门直肠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与肛门直肠功能的变化以及排便功能的关系.方法40例年龄在60~86岁之间的血糖已稳定控制的老年糖尿病人按病程<10年及≥10年分成A组(平均年龄70.3±7.7岁,男10例,女8例,平均病程5.3±2.7年)和B组(平均年龄69.4±7.5岁,男11例,女11例,平均病程15.8±8.3年),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与A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入选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及直肠容量敏感性测定,并纪录大便情况.结果B组肛门静息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组便秘的发生率与A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5和<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有部分肛门直肠功能改变及排便功能改变,并与糖尿病病程有关.
-
改良腹腔镜低位直肠吻合方法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低位直肠吻合方法对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并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A组36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改良吻合方法,B组38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传统双吻合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距齿状线距离、TNM分期、术前Wexner评分的差异,统计远切缘距离、吻合口高度、远端吻合环长度;并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采用LARS评分及Wexner评分评价肛门直肠功能.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距齿状线距离、TNM分期、术前Wexne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吻合术组的吻合口高度大于传统吻合组〔(3.50 ±1.03)cm vs(2.87 ±1.10)cm,P=0.01〕,随访Wexner评分,术后3个月(8.61 ±2.44 vs 10.11 ±2.96,P=0.02)、术后6个月(6.36 ±1.81 vs 7.55 ±2.32,P=0.02)改良吻合组统计值均优于传统吻合组.改良吻合组与常规吻合组的LARS评分术后3个月(P=0.04)、6个月(P=0.02)的符合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改良吻合术能提高吻合口高度,减少括约肌损伤,增加对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保护.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术后长期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NSRH)对术后长期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56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组和NSRH组各28例.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排便功能评估和肛管直肠测压比较.结果 与RH组相比,NSRH组便秘和慢性腹泻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排便功能自我评价较好,肛管大缩榨压较高,初始感觉阈值和初始排便阈值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H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长期肛门直肠功能紊乱,NSRH更有助于保护排便功能.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水平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吻合口水平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观察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33例,根据吻合口距肛缘的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8例,B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5例.结果 术后B组排便次数和控制排便时间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大挤压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肛管大静息压、直肠初感容量和大耐受容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距肛缘≤4 cm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明显差于>4 cm者.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观察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NSRH)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宫颈癌患者56例,随机分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组和 NSRH 组,各28例,分别接受 RH 和 NSRH 治疗。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分别接受排便功能评估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与 RH 组相比,NSRH 组的便秘和慢性腹泻发生率低(P<0.05)、排便功能自我评价较好(P <0.05)、肛管大缩榨压高(P <0.05)、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初始排便阈值低(P 均<0.05)。结论与 RH 相比,NSRH 有助于保护患者的排便功能。
-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Ib1期育龄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和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NSRH)对Ib1期育龄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和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组100例Ib1期育龄期宫颈癌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LNSRH手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LPL,观察组)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RH)加LPL(对照组),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和性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1 a时,观察组便秘、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排便不尽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排便功能自我评价结果显示,2组排便功能自我评价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评价更好.2组肛管大缩榨压、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肛管直肠测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a性欲望、性唤起、阴道润滑度、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交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0% (P <0.05).结论 LNSRH用于治疗Ib1期育龄期宫颈癌患者,比LRP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和性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状态.
-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太康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和术后排便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前3、6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低于术前(P <0.05);术后12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各项直肠测压标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术后12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显著恢复,保肛手术可运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
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测在慢性便秘诊治中的应用
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测所获得的数据虽不是慢性便秘临床诊断和治疗所必须的资料,但对科学评估肠道和肛门直肠功能、便秘分型、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的评估是必要的[1].在以研究为目的时,这些检查能提供有价值的客观指标.对难治性便秘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外科手术前应行相关检查以全面了解肠道和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形态异常严重程度[2].
-
肛门直肠功能客观检测方法推荐
一、钡灌肠检查适应证:主要适用于便秘、便失禁的肠管形态学检查.检测指标:观察结肠的长度、形态、蠕动强度、肠腔是否扩展或狭窄、有无肿物、梗阻;测量直肠肛管角,判断排便控制能力;同时了解灌肠后钡剂排空或残留情况,功能性便秘患儿钡灌肠显示直肠及乙状结肠内有大量粪块,而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所致便秘往往表现为钡剂残留或排空延迟.
-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对肛门直肠功能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00例,患者肿瘤远侧缘距肛缘距离≤5 cm为低位组,肿瘤远侧缘距肛缘距离5~10 cm为中位组,低位组、中位组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低位前切除术,采用Hida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排便情况,采用肛门直肠功能压力检测仪对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术后低位组患者每日出现便失控、每周出现便失控、排气失控、排液性便失控、排固性便失控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位组,中位组中偶尔便失控、排便功能正常发生率高于低位组,低位组患者排便功能较中位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低位组患者的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较中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组患者肛管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时间、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压力下降等均显著高于低位组,低位组患者肛门直肠测压较中位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较中位直肠癌患者显著,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治疗时,应全面评估患者肛门直肠功能,争取保留患者肛门功能。
-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诊治进展
目的 了解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影响其发生和转归的因素、症状与肛门直肠功能的关系及治疗现状.方法 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大便失禁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常见的一种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35.3%.评估大便失禁严重程度的方法以Wexner大便失禁评分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较高,Wexner评分与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相关,当Wexner评分≥9分时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与大便失禁发生和恢复显著相关,吻合口距肛缘越近,术后越易出现大便失禁且程度越重.当肿瘤位置极低时,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基础上,可考虑通过手术方式来弥补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下降.放化疗对大便失禁的影响的结论不一.年龄本身是发生大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对超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保肛手术仍需慎重.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是否出现大便失禁及其发展、转归与肛门直肠功能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术中肛门内括约肌神经功能测定可预测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直肠冲洗能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小样本研究证实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大便失禁有效,但仍需大样本研究来证实.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大便失禁的评分.结论 需进一步规范评估大便失禁严重程度的客观标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来分析影响大便失禁发生的因素并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
-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及肛门直肠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净感、排便梗阻感,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仅根据症状不足以诊断功能性排便障碍,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需要除外器质性疾病,有上述排便障碍的症状,并且有球囊逼出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3项功能检查中2项异常,才可以诊断[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