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牙的即刻与延期种植:牙周组织健康程度及成功率比较

    作者:姚希;张宁;李昀生;李红梅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即刻种植技术的成功率,甚至在临床上与延期种植成功率无明显差别。目的:比较种植体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修复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前牙种植体修复患者100例,共160颗患牙,按照随机配对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微创拔牙后将种植体即刻植入拔牙窝内,配合运用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完成种植体植入过程;对照组微创拔牙3个月后,将种植体植入拔牙窝内,配合运用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进行失牙区义齿延期种植修复过程,两组均在种植体植入后3个月进行上部冠修复。对比两组种植修复治疗后的美学效果、牙周袋深度及种植体成功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修复完成后1,3,6,12个月的牙龈美学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修复1,3,6,12个月的牙周袋深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修复12个月后种植体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种植体即刻种植修复在美学效果、治疗周期、牙周组织健康程度方面均优于延期种植修复,但修复成功率与延期种植修复无明显差异。

  • 常规与新型网孔羟基磷灰石修复唇腭裂的比较

    作者:余伟;冯红超

    背景:尽管常规网孔羟基磷灰石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性,但在移植后不能被人体吸收,用于牙槽突裂的骨缺损充填时会影响上颌骨和尖牙的发育与萌出。目的:对比常规网孔羟基磷灰石与新型网孔羟基磷灰石复合骨修复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将46例唇腭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按唇腭裂序列治疗安排,在行鼻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后,试验组采用新型网孔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材料(羟基磷灰石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修复牙槽突裂,对照组采用常规网孔羟基磷灰石材料修复牙槽突裂。修复后6个月内,观察新形成骨组织平面至牙槽嵴顶端的垂直距离,从并发症情况、牙槽突裂形态大小、骨痂形成及材料吸收综合评定临床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试验组修复2,4,8,12,24周的新形成骨组织平面至牙槽嵴顶端的垂直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临床修复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新型网孔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材料修复牙槽突裂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性及生物相容性,并发症少且骨痂形成迅速。

  • 两种正畸黏结剂黏结后牙颊面管的临床实用性比较

    作者:王发生;李东

    背景:目前正畸后牙多以黏结颊面管来替代黏结带环来控制牙齿位置和方向,但磨牙位置靠后,磨牙颊面管的黏结相对困难;同时,后牙咀嚼受力相对较大,造成颊面管更易脱落。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正畸黏结剂黏结牙颊面管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正畸治疗患者,每例患者右侧上下第一磨牙均采用3M TransbondTM光固化树脂黏结剂黏结,左侧上下第一磨牙均采用3M Unitek化学固化黏结剂黏结。详细记录4个月内颊面管黏结后的脱落情况。同时分别以3M TransbondTM结果与结论:3M Transbond光固化树脂黏结剂、3M Unitek化学固化黏结剂黏结人离体第一磨牙,模仿口腔正常环境和温度,冷热循环10000次后测定黏结抗剪切强度。TM光固化树脂黏结剂组和3M Unitek化学固化黏结剂组的脱落率分别为10.80%和24.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体外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两种黏结剂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但3M TransbondTM光固化树脂黏结剂黏结强度高于3M化学固化黏结剂。提示3M TransbondTM光固化树脂黏结剂较3M化学固化黏结剂更适合磨牙颊面管的黏结。

  • 制备TiO2-xNx薄膜陶瓷托槽的抗菌性能

    作者:王建卫;王宇;车远倩;朱博武;曹宝成

    背景:正畸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发生率较高,因此探寻一种降低正畸固定矫治中釉质脱矿率的有效方法是众多学者一直的努力。
      目的:在陶瓷托槽表面制备不同厚度的TiO2-xNx薄膜,检测其抗菌性能。
      方法:通过溶胶-凝胶浸渍法在陶瓷托槽表面制备不同厚度的TiO2-xNx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薄膜的晶体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多功能材料表面试验仪检测薄膜的附着力,使用比色仪评价镀膜前后陶瓷托槽的色泽变化。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评估TiO2-xNx薄膜陶瓷托槽对白色念珠菌、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能。
      结果与结论:①TiO2-xNx薄膜为锐钛矿型,结构均匀致密,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X射线衍射峰表现为增强趋势;②厚度高薄膜终附着力为18.37 N,说明薄膜与托槽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可承受在口腔应用中所受到的摩擦;③镀膜后,厚度高薄膜托槽的色泽均有所变化,但变化较小,不至于影响陶瓷托槽原有的美观特性;④TiO2-xNx薄膜陶瓷托槽对白色念珠菌、变形链球菌均有一定的抗菌性能,且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抗菌性能逐渐增强,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效果更明显;⑤结果表明,TiO2-xNx薄膜陶瓷托槽在不影响美观的同时,对常见口腔致龋菌和条件致病菌具有较高的抗菌作用,且与托槽具有较好的附着力。

  • 不同多肽修饰方法对纯钛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

    作者:王磊;闫凤英;陈建治;王守彪

    背景:理论上推测钛基-微弧氧化陶瓷膜-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多肽的结合模式应具较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目的:观察不同修饰方法固定RGD多肽后,钛基体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增殖。方法:取纯钛与微弧氧化纯钛试件共90枚,分3种方法固定RGD多肽,分别为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与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每组30枚。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组试件表面接枝效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检测试样表面的RGD多肽含量。将3组试件分别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光镜观察各时间点的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3组试样表面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亮点,在单位视野中,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荧光强,提示此组试件接枝了更多的多肽。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试样表面仅含少量或微量多肽,RGD 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含多肽量居中,RGD 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含肽量高。3组试件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细胞生长情况好。表明化学偶联法可以较好地将RGD多肽固定在含微弧氧化膜层的纯钛试样表面,无明显细胞毒性,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增殖。

  • Twin-Block与直丝弓矫治器早期矫治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生物力学差异

    作者:晋朝晖;刘文慧

    背景: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骨性错牙合,其主要因素是下颌后缩,对于此类患者,多进行早期矫治,以纠正骨性畸形,明显改善颜面外观。目的:对比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早期矫治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用Twin-Block矫治器及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治疗。对比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矫治结束后,所有患者磨牙和尖牙均达到或接近中性关系,上下齿槽座角(ANB 角)减少至正常范围。Twin-Block矫治器的骨效应明显大于直丝弓矫治器,使用Twin-Block矫治器,患儿下颌骨体长度及下面高增加更显著。提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可在生物力学的作用下,改变不协调的颌骨关系,实现组织重建,获得理想软组织侧貌。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

  • 整体铸造E.max瓷全冠用于根管治疗后磨牙的修复

    作者:郑照杰;吕文芳;李娜;张鹏;宋玲;卢恕来;曹阳;于江波;郭大伟

    背景:IPS e.max Press铸瓷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应用于前牙贴面、前磨牙嵌体、高嵌体修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将其应用于磨牙单冠修复的研究较少见。
      目的:评价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应用于根管治疗后磨牙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15例患者(患牙324颗),其中男88例,女127例,年龄22-58岁,均采用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进行磨牙修复,修复后随访3年,评估修复体的颜色、形态、折裂、边缘着色,边缘密合度、基牙继发龋及牙龈健康状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3年内,324颗修复体在颜色、形态、边缘密合度、基牙继发龋方面均达到A级标准,3颗修复体折裂,14颗修复体边缘着色,8颗出现牙龈炎症,95%以上的修复体均达A级。结果表明,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用于根管治疗后磨牙修复的失败率较低,临床修复效果良好。

  • 纤维桩修复漏斗状前牙根管3种方法的比较

    作者:左恩俊;李晓杰;任翔;胡书海

    背景:纤维桩具有与天然牙本质接近的弹性模量,在受外力时能够与根管壁保持广泛面接触,与牙本质形成一同质的整体,使应力沿根管壁均匀传导,减少根折的发生。目的:观察纤维桩3种使用方法在前牙漏斗状残根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上前牙根管呈漏斗状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单根纤维桩、复合树脂重塑根管后应用纤维桩及纤维桩主桩加辅桩进行桩核冠修复,随访2年,观察桩核松动、折断和牙根折断情况。结果与结论:单根纤维桩组发生桩核松动4例、桩核折断4例,修复成功率为64%;复合树脂重塑根管后应用纤维桩组发生桩核松动2例、桩核折断1例,修复成功率为90%;纤维桩主桩加辅桩组发生桩核松动2例,修复成功率为93%。单根纤维桩组修复成功率低于复合树脂重塑根管后应用纤维桩组与纤维桩主桩加辅桩组(P <0.05),复合树脂重塑根管后应用纤维桩组与纤维桩主桩加辅桩组修复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使用单根纤维桩直接修复漏斗状残根临床效果不佳,复合树脂重塑根管和纤维桩主桩加辅桩修复前牙漏斗状根管临床效果较好,且纤维桩主桩加辅桩的修复方法临床操作更简单。

  • 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42例

    作者:刘卫锋;闫慧鑫;刘继华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铸造金属桩核具有根管壁密合、强度高、根外段核形状可根据需要塑型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固位性、抗力性,临床修复缺损牙齿效果良好。目的:观察钴铬合金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残冠患者28例,共42颗患牙,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8-32岁,经完善的根管治疗、部分行牙冠延长后,行钴铬合金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随访2年,结合临床表现及X射线片检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随访2年,修复成功26例,失败2例,其中1例为根尖有炎症,另外1例为牙周炎症,表明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残冠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热牙胶充填行不同桩核系统修复后牙根的抗折性

    作者:齐鲁;王星;马俊玥;吴佩玲

    背景:由于旁路充填后扁根管形态的复杂性与不规则性,以及桩核对牙体应力变化的特殊性,至今尚未找到一种合理的桩核修复系统适用于扁根管旁路充填后牙体的修复。
      目的:比较扁根管旁路热牙胶充填后分别行钴铬合金铸造桩核、二氧化锆桩核及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修复后牙体的抗折能力。
      方法:获取离体人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90颗,采用ObturaⅡ&System B热牙胶系统进行根管旁路充填后,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钴铬合金铸造桩核、二氧化锆桩核及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进行牙体修复,再均以钴铬金属全冠修复。测试并记录各组样本折裂强度及折裂类型。
      结果与结论:钴铬合金铸造桩核组、二氧化锆桩核组抗折能力强于玻璃纤维桩核组(P<0.05),前2组抗折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钴铬合金铸造桩核组折裂部位为牙根部,为不可修复性折裂;二氧化锆桩核组折裂部位为牙根颈部与牙根部,为可修复性折裂;玻璃纤维桩核组折裂部位为牙颈部,为可修复性折裂。表明采用钴铬合金铸造桩核进行牙体修复能承受较大的咬合力,但牙根折裂的概率较大;CAD/CAM 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修复后牙根折裂的概率较低。

  • 纤维桩与金属铸造桩修复上颌前磨牙的差异

    作者:邱晓峰;刘雪梅

    背景:桩核冠修复能够大限度地保存牙体组织,恢复牙齿功能及外形美观,其中桩核材料的选择是成功修复的关键。目的:对比纤维桩与金属铸造桩修复上颌前磨牙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磨牙缺损患者132例(患牙146颗),其中男54例,女78例,年龄43-67岁,根据患者意愿分组治疗,试验组采用纤维桩修复(n=74),对照组采用金属铸造桩修复(n=58)。治疗后随访12个月评价临床疗效;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检测两组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与结论:试验组83颗患牙中,发生冠折2例、桩松动2例,治疗成功率为96.4%;对照组63颗患牙中,发生冠折1例、根折4例、桩脱落3例、桩松动2例、根尖周变2例,治疗成功率为81.0%,试验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且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表明纤维桩修复上颌前磨牙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成功率,修复效果优于金属铸造桩。

  • 不同牙种植体系统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的影响

    作者:祝岩;万澎波;赵伟;王晓玲;刘瑾;魏抗抗;刘军祥

    背景: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情况与修复效果密切相关。
      目的:对比3种牙种植体系统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的影响。
      方法:纳入116例接受牙体种植修复患者,其中46例置入3I种植体系统,40例置入ITI种植体系统,30例置入BLB种植体系统,置入后1,3,6,9,12个月,检测3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龈沟出血指数与牙周探诊深度。
      结果与结论:①骨吸收量:3组置入后1年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骨吸收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不同种植体的增长幅度不同;BLB组置入3,12个月的骨吸收量显著高于ITI组、3I组(P<0.05);②龈沟出血指数:3组置入后不同时期的龈沟出血指数与天然牙相比均有升高,BLB组置入6个月时的龈沟出血指数显著高于天然牙(P<0.05),3组置入9个月时的龈沟出血指数均显著高于天然牙(P<0.05);③牙周探诊深度:置入后6个月,3组牙周探诊深度呈不断增长趋势,3组置入后不同时期的探诊深度均高于天然牙,但仅在6,9个月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3种牙体种植系统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的影响不同,但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牙体剩余量对纤维桩核全冠修复体折裂模式的影响

    作者:聂二民;鲁洁;姜瑞;张春元;曾尽娣;谈济州

    背景:研究表明,桩的植入和牙体剩余量的不同会改变残根内牙本质的应力分布模式,并对桩核修复体的折裂模式产生影响。目的:评价进行纤维桩复合树脂核全冠修复时,在斜向加载条件下牙体剩余量对牙根折裂模式的影响。方法:获取正畸拔除的人单根前磨牙40颗,行根管预备及填充后随机均分为4组,以通过颊侧和舌侧釉质牙骨质界中点并垂直于牙体长轴的平面为参照平面,使得牙体剩余量分别为0,1,2,3 mm,行纤维桩复合树脂核金属全冠修复。修复后进行速率为1 mm/min的45°斜向加载,记录牙根出现折裂时的折裂模式和加载-位移曲线。结果与结论:0 mm组多发生牙颈部折裂,其余3组多发生根中部折裂,0 mm组的总折裂模式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1,2,3 mm组间总体折裂模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在斜向加载条件下,当剩余牙体较少时,修复体易发生牙颈部折裂,纤维桩对牙根起到了保护作用,但临床失败概率增加;随着牙体剩余量的增加,折裂模式发生改变,从颈缘向根方转移。表明临床上对残根行纤维桩核冠修复时,应尽量保留冠部较多的牙体组织。

  • 不同纤维桩修复方式影响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的抗折性能

    作者:沈晴昳;李国强;张强;翁蓓军;翁佳炜

    背景:以往的观点认为桩可以增强根管治疗牙的抗折裂强度,但近年来这种观念已引起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根管的预备削弱了牙根,桩进一步增加了折裂的危险。目的:评价侧向加载条件下,采用不同纤维桩修复方法对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将50颗正畸拔除的人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5组,每组10颗。A组为正常前磨牙;B-E组40颗牙均制备深达颊舌径1/3深度的重度楔状缺损,B组不做任何处理;C组经根管治疗,保留楔状缺损上方颊侧悬突牙体组织,颊、舌根管内采用LuxaPost高强度玻璃纤维桩、LuxaCore双固化冠核复合树脂修复缺损牙体组织;D组经根管治疗,保留楔状缺损上方颊侧悬突牙体组织,颊、舌根管内采用LuxaPost高强度玻璃纤维桩、LuxaCore双固化冠核复合树脂及金属全冠修复缺损牙体组织;E组经根管治疗,去除楔状缺损上方颊侧悬突牙体组织,颊、舌根管内采用 LuxaPost高强度玻璃纤维桩、LuxaCore双固化冠核复合树脂及金属全冠修复缺损牙体组织。检测各组样本折裂强度。结果与结论:A-E组抗折载荷分别为(1002.69±147.62),(439.28±66.34),(958.30±101.23),(1207.09±143.48),(1056.44±139.30) N。D组抗折载荷高(P <0.01),B组低(P <0.01),A、C、E三组间抗折载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纤维桩能增强重度楔状缺损牙的抗折能力,并且保留牙体组织有助于提高修复体的抗折性。

  • 牙本质比色对铸瓷修复体临床精确选色的意义

    作者:朴国滨;赵冰松;石旭旭

    背景:VITA 3D Master比色板是近年来新推出的新型比色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评价牙本质比色对铸瓷修复体临床精确比色的意义。
      方法:分别使用常规比色法和常规比色法联合牙本质比色法(联合比色法)为30例患者的患牙颈1/3、中1/3、切1/3进行比色。在CIE1976L*a*b*色度系统下,用单反数码相机(Canon D50)对2种比色方法制作的铸瓷修复体与同名牙进行色度值测定和分析。并对各种新型比色方法进行举例分析。
      结果与结论:常规比色法制作的修复体△L*为1.22±0.16,△C*为1.19±0.20,△H*为0.31±0.05,△E*为1.32±0.13;联合比色法制作的修复体△L*为1.03±0.11,△C*为1.12±0.19,△H*为0.29±0.03,△E*为1.23±0.11。常规比色法制作的修复体满意22例,联合比色法制作的修复体满意23例。患者对2组修复体色彩还原效果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2组修复体色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种植体结构改变对种植体-骨界面皮质骨区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童乘皓;吕晓飞;彭诚

    背景:种植体-骨界面的生物力学效应是骨吸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模仿天然牙周膜的新结构种植体或可改善其界面应力的分布情况。目的:探讨不同的咬合负载条件下,改变传统种植体内部结构对种植体-骨界面皮质骨区应力分布、峰值的影响,为新结构种植体的优化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Pro/ENGINEER软件建立新结构的种植体(模型A)与无螺纹的传统柱状种植体(模型B)的数字模型,采用 Ansys 软件分析在相同骨质及相同受力环境下种植体-骨界面皮质骨区应力峰值、应力带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垂直加载时,模型A在不同受力大小时应力峰值均较模型B降低17.54%;45°加载时,模型A应力峰值较模型B降低(2.59%),模型B的高应力区向颊侧集中趋势明显。咀嚼模拟加载时,模型A的应力峰值均较模型B低,其差值在施力方向与种植体轴向夹角(β)等于12°时大(0.3532 MPa),在β>12°后逐渐减小;并且模型A在促进骨组织生长适应力峰值、维持骨组织健康应力峰值两个量化指标中,均比模型B适用角度范围大(A:0°-28°,0°-58°;B:0°-24°,0°-56°)。提示优化设计种植体结构的改变可改善种植体-骨界面皮质骨区的应力分布,降低应力峰值,可在更大范围内降低骨皮质吸收的风险。

  • 栓道预处理对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粘接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冯新颜;高承志

    背景: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的粘接界面是纤维桩粘接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自粘接树脂水门汀与根管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磷酸酸蚀、自酸蚀及酸蚀后使用粘接剂预处理栓道根管牙本质,对自粘接树脂水门汀EmbraceCoreTM Resin Cement粘接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取25颗离体人下颌单根管尖牙或前磨牙,常规根管充填与桩道预备后,随机分为5组进行不同根管内壁处理(n=5):Ⅰ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Ⅱ组采用35%磷酸酸蚀15 s;Ⅲ组采用CLEARFILTM SE BOND牙质黏结预处理剂自酸蚀20 s;Ⅳ组采用35%磷酸酸蚀15 s后,涂布single bond 2粘接剂;Ⅴ组采用CLEARFILTM SE BOND牙质黏结预处理剂自酸蚀20 s后,涂布CLEARFILTM SE BOND黏合剂。5组标本使用自粘接树脂水门汀EmbraceCoreTM Resin Cement粘接纤维桩,以微推出实验法测试粘接强度,体视显微镜观察破坏方式。结果与结论:①Ⅰ-Ⅴ组粘接强度分别为(8.66±2.43),(7.05±3.03),(7.37±2.83),(9.88±2.93),(10.04±2.86)MPa。Ⅱ组、Ⅳ组、Ⅴ组粘接强度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粘接强度与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Ⅰ组、Ⅱ组、Ⅲ组的破坏模式以A1和A2型破坏为主,B1和B2型破坏较少;Ⅳ组及Ⅴ组的破坏模式仍以A1和A2型破坏为主,但A1和A2型破坏数量减少,B1型破坏和B2型破坏数量增多;③结果表明,使用磷酸或自酸蚀处理剂预处理桩道根管牙本质均不能提高EmbraceCoreTM Resin Cement粘接纤维桩的粘接强度,酸蚀处理后使用相应的粘接剂可提高其粘接强度。

  • 金属网底托槽正畸矫治器治疗6个月内口腔菌群的变化

    作者:郝春波;谢奇;陈小滨;郭冬梅;梁振耕

    背景:目前,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佩戴固定矫治器后患者口腔内微生物菌群会发生变化。目的:探讨安装金属网底托槽正畸矫治器对青少年口腔内致龋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及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3例需要安装金属网底托槽正畸矫治器的青少年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18例无口腔疾病的青少年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安装矫治器即刻、安装后90,180 d收集两组唾液,检测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菌丛的变化,同时检测牙龈指数与口腔卫生指数。结果与结论:对照组3个时间点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牙龈指数及口腔卫生指数变化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安装90 d、180 d的变形链球菌危险等级较安装即刻明显提高(P<0.05),安装180 d的乳酸杆菌危险等级较安装即刻明显提高(P <0.05),安装90 d的牙龈指数牙龈指数、安装180 d的口腔卫生指数严重程度高于安装即刻(P<0.05),安装180 d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危险等级与牙龈指数及口腔卫生指数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口腔内安装正畸矫治器会增加青少年口内的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细菌数量,导致口腔卫生状况明显下降。

  • 不同复合树脂材料硬度及黏结强度的比较

    作者:王南燕;张辉燕

    背景:与传统复合树脂材料相比,大块充填复合树脂材料具有增加光固化深度、降低聚合收缩率、简化临床操作程序等特点,但不同类型大块充填复合树脂材料的性能各异。目的:分析4种复合树脂材料的硬度及黏结强度。方法:取大块填充复合树脂Tetric EvoCeram BulkFil、SDR,以及传统复合树脂P60、Z350,检测4种复合树脂材料分别在2,3,4,5 mm光固化深度下的维氏显微硬度,以及4种复合树脂材料与牙本质间的剪切黏结强度。结果与结论:不同光固化深度下的硬度顺序为:P60复合树脂>Z350复合树脂>Tetric EvoCeram BulkFil复合树脂> SDR复合树脂,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Tetric EvoCeram BulkFill和SDR复合树脂光固化后的硬度未随着固化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Tetric EvoCream BulkFil和SDR复合树脂的剪切黏结强度显著高于P60和Z350复合树脂(P <0.05)。表明大块充填树脂材料Tetric EvoCeram BulkFil和SDR的综合机械性能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的剪切黏结强度。

  • 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修复牙根尖周组织缺损

    作者:徐隽;王进涛;李刚;史芳川;钟良军


      背景:慢性根尖周炎症导致根尖周骨质破坏及缺损并不少见,若不能及时消除炎症终止骨吸收和牙龈组织的破坏,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终将导致牙丧失。脱细胞真皮基质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在动物实验中常用于修复牙周损伤。
      目的:评价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两种材料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76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异体脱细胞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对照组患者不植入任何材料。2组患者均行根尖切除及根尖倒充。修复后1周及6,12个月复诊,通过临床症状和 X射线片检查评价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修复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全部存活,因修整瘘管口周围炎性的肉芽组织导致的牙龈组织缺损已经愈合。在修复12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修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患者修复6个月后骨缺损区阴影基本消失,珊瑚羟基磷灰石颗粒间的透射影减小,出现有一定致密度的影像,提示有新骨长入;12个月后珊瑚羟基磷灰石颗粒密度已接近正常的骨组织密度,与正常骨组织之间有密度移行改变,逐渐与牙槽骨形成骨融合。异体脱细胞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提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244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