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作者:马飞祥;薛培凤;王媛媛;王怡诺;薛淑媛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通过口服给药后,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从而快速筛选药效物质基础及揭示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及普遍应用.随着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在沟通药物体内外变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契合了中药配伍使用、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该文通过查阅2013-2016年CNKI Scholar和Pubmed 2个数据库中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相关的文献,对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供试样品制备、实验动物选择、给药方案确定、取血方式和时间、血样制备和处理、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及多种解决方法进行了经验性归纳,同时,展望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拓展及综合应用,以期为该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

  •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究中药复方的构建及其在茵陈蒿汤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张爱华;孙晖;闫广利;韩莹;王喜军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宝贵财富,多成分、多靶点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然而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不清,量-效关系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已成为其深入研究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需要整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复方研究新模式.该文扼要介绍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系统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SPS)三维整合体系方法来研究中药复方,以期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其配伍科学内涵,并结合茵陈蒿汤研究进行相关说明.

  • 适宜于中医药特点的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模式的探讨

    作者:林丽美;王智民;朱晶晶;张启伟;龚慕辛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模式,针对各研究模式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述,提出适宜于中医药特点的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模式,预测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 “中药脑脊液药物化学”研究的初步构建

    作者:孙志翠;王欣

    借鉴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了“中药脑脊液药物化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了透血脑屏障药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在单味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现状,并对中药脑脊液药物化学的研究前景和科研价值进行了展望,认为“中药脑脊液药物化学”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中医方剂的现代化研究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作者:王智民

    大力发展中医药,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以科技部为首的国家各个部委分别在中药产业链的科研、产业化推进、产业化示范等各个环节上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强有力的扶持,例如:科技部的"1035"计划、"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973"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特别是近刚刚完成的"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等,从中药的源头研究到新药上市各个研究环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给予了高强度的支持,而国家计委的中药产业化推进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主要是加速产业化的转化速度,为企业的快速发展等给予扶植,其他各部委也对相应的环节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支持;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局也根据中药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本着推动中药行业产业化水平的目的,对中药注册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国家药典会也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对中药标准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

  • 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王萍;唐仕欢;苏瑾;张佳琪;崔如意;许海玉;杨洪军

    整合药理学(integrative pharmacology,IP)是研究多成分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整合规律和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强调"整体与局部"、"体内与体外"、"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等多层次、多环节的整合研究.经过4年的发展与实践,整合药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为了促进该学科更好、更快发展,该文从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

  • 中药“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策略和实践

    作者:张明华;顾俊菲;封亮;贾晓斌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中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其防治疾病是多种组分/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针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多以单一的指标衡量,无法体现中药整体性特点.中药组分/成分经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病治病的功效,因此,只有从中药内部微观结构出发,阐明其内在成分/组分(即组分间与组分内)特定的组成结构关系,确定中药防病治病,发挥优效并安全稳定的优组成结构比,才能脱离传统的量化模式,实现真正的科学的整体性质量控制.该文基于组分结构理论,提出中药“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体系”,系统阐述了中药优效性的本质,为提高中药制剂产品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 青风藤治疗骨性关节炎药效物质基础多靶导向作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作者:郑春松;徐筱杰;叶蕻芝;刘献祥

    目的 探讨青风藤治疗骨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青风藤多靶导向作用做出药效学阐释.方法 (1)构建青风藤化学成分分子数据库,应用分子对接探讨其与OA重要靶标的相互作用;(2)构建青风藤所含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及DrugBank药物库中有关OA的药物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分析其网络特征,阐明青风藤治疗OA作用机制和特点.结果 青风藤中共有14个化学成分分子与2个及2个以上靶点相互作用,其中6个化学成分分子对4个及4个以上靶点有作用效应.青风藤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与药物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的轮廓和特征相似.结论 青风藤存在多成分、多靶导向效应,且部分成分存在多靶导向效应,为青风藤治疗OA的药效学分子机制提供了解释,同时也为寻找治疗OA的新型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考

    作者:丘瑞香;孟君

    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中药研究与开发应按照中医药固有特征进行发掘、提高、创新.目前多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新药开发,总结临床应用经验,发现新的或独特功效,研究中药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开发一、二类新药;二是整理提高,包括已有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以现代科技阐明药效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完善内在质量、强化"可控"、"稳定",提高制剂工艺,改进剂型,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三是进行基础研究,阐明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展和促进药学新的生长点,推陈出新.按照中医药固有特征进行中药的研究开发,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并使其应用更方便,这就涉及药材原料的质量、加工和供应,剂型和制剂工艺的先进、合理,内在质量检测监控的完善、严密;二是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临床有疗效,药理有活性,必有其物质基础,提高中药药理基础研究水平,采用新的靶点,从细胞-亚细胞、酶-基因水平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说明中药的安全、有效及其作用机制.前者是中药表现特征上的现代化,后者是其理论特征上的现代化,就现代科技的关系来说,前者可能主要是借鉴、跟踪、完善、提高,后者则主要是阐发、创新、突破、开拓,难度更大.

  • 生物方剂分析中医药学研究的设想、背景与意义

    作者:黄熙

    尽管中医药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造成瓶颈、难以突破、不能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根本问题之一是:方剂的疗效究竟是由吸收入体内的什么化学成分引起的?证本质是什么?即方剂体内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和证本质不清楚.笔者在以往10年"证治药动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物方剂分析中医药研究"的设想,并指出其意义.

  •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概况

    作者:左明晏;许从莲

    方剂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配伍规律是揭示方剂合理性的必要反映.通过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学研究、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复方代谢组学研究等,不但可探讨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更能揭示方剂配伍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发扬方剂的整体优势,为现代方剂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思想,在药效物质层面上配伍组合研发合乎时代要求的高效方剂.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总结了以往方剂的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学研究等工作,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方剂配伍研究的思路.

  •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的新机遇

    作者:刘志华;孙晓波

    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有着几千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使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遇到困阻.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在国际上兴起,它融合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计算生物学、网络分析等多学科的技术和内容,进行“疾病—表型—基因—药物”多层次网络的构建,从整体的角度去探索药物与疾病间的关联性,发现药物靶标,指导新药研发.在方法学上,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这与中医药整体观与辩证论治的原则不谋而合.本文对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药理学形成的概况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做了简要综述,主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原理及其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及应用.

  • 细胞膜色谱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马文苑;谢媛媛;王义明;罗国安

    细胞膜色谱法作为一种生物色谱技术,将色谱分离与活性成分筛选结合,可在体外实现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模拟,适用于中药等复杂体系物质基础的研究,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新药发现、药物分析等领域发展迅速,应用愈加广泛.本文着重对细胞膜色谱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辨识中的应用及方法学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简要综述,并结合作者在复杂物质体系成分解析、细胞膜色谱和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的一些心得和思考,探讨将以细胞膜色谱为代表的生物色谱技术(发现)与中药多维多息指纹图谱(整体表征)和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局部刻画)结合,基于整体观,以中药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表征为指标评价中药质量的策略和思路.

  • 临床常用中西药血药浓度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徐晶晶;尚明英;徐风;李耀利;刘广学;王璇;蔡少青

    血药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药物效应的发挥.目前普遍认为中药体内化合物血药浓度较低,但对其低的程度及是否可以在此浓度水平下发挥药效,尚无充分的研究依据及文献报道.本文通过检索Scifinder、Pubmed和CNKI中英文数据库,对69篇文献进行了整理汇总,统计了73种西药在人体内的小有效血药浓度及40种中药(单味或复方)给药后211种化学成分的大血药浓度,分析比较了临床常用西药的小有效血药浓度及中药体内成分大血药浓度.结果发现,中药绝大多数体内化合物的大血药浓度远小于西药小有效血药浓度,即分别有17种西药(占所统计西药数量的23%)小有效血药浓度和143种中药体内化合物(占所统计中药化学成分数量的68%)大血药浓度小于100 ng·mL-1;31种西药(占所统计西药数量的42%)小有效血药浓度和20种中药体内化合物(占所统计中药化学成分的9%)大血药浓度大于1 000 ng·mL-1.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对中西药血药浓度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与比较,为深入探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 泥鳅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作者:周军;韩定献;黄开勋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又名鳅(<尔雅>)、鳅鱼(<本草拾遗>)和鳅(<泉州本草>),系鲤形目鳅科动物,肉或全体入药,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和消渴病,收载于<中药大辞典>.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我们对泥鳅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胆甾醇(cholest-5-en-3β-ol,Ⅰ)和1-甲基-2,4-二氧基咪唑烷(2,4-imidazolidinedione,1-methyl-,Ⅱ).Ⅰ和Ⅱ均为首次从该动物中分离得到.

  •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概述

    作者:徐彬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具体表现,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领域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提出以及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的发展,中药复方尤其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能阐明中药复方药用功效、作用机制及作用根源,是中药复方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保障.该文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综述.

  • 双黄连冻干粉大鼠血清药物成分的初步研究

    作者:郭洁;宋殿荣;宋红运;王跃飞;徐燕颖;潘桂湘

    [目的]对双黄连冻干粉进行血清药物化学分析、阐明其体内药效物质基础,为优化处方配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双黄连冻干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予大鼠尾静脉注射双黄连冻干粉,分别于10 min、12 h取血,通过空白血清、含药血清、双黄连冻干粉HPLC指纹图谱比对,分析双黄连冻干粉的血清药物成分.[结果]双黄连冻干粉HPLC指纹图谱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连翘酯苷、黄芩苷、连翘苷、木犀草素、汉黄芩苷和黄芩素;给药后10min大鼠血清样品中检测到17个原形成分;12 h后可检测到黄芩苷、木犀草素和汉黄芩苷及一未知成分.[结论]7个已知成分可能为双黄连冻干粉体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及主要物质基础;其中黄芩苷、木犀草素和汉黄芩苷,可能对双黄连冻干粉药效作用的维持发挥了作用.

  • 小连翘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段静雨;阮金兰

    小连翘Hypericun erectum Thunb.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民间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消化道出血、吐血,外用治疗外伤出血、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等[1].迄今为止各国学者仅对金丝桃属部分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有关小连翘的化学成分研究少见报道.为了探讨小连翘的药效物质基础,作者对小连翘地上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1,7-二羟基( )酮(Ⅰ)、山柰酚-3-O-阿拉伯糖苷(Ⅱ)、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Ⅲ)、山柰酚(Ⅳ)、槲皮素(Ⅴ)、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Ⅵ)、二十八烷醇(Ⅶ)、β-胡萝卜苷(Ⅷ)、β-谷甾醇(Ⅸ),另4个化合物的结构尚在鉴定之中.除槲皮素外,其余8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桑菊饮抗炎活性成分筛选与单体验证

    作者:潘梓烨;常念伟;周梦鸽;段茜茜;李延美;姜民;白钢

    目的 探究桑菊饮的抗炎活性,明确其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进一步阐明桑菊饮抗炎作用机制,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PLC-Q/TOF技术结合核因子-κB (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筛选桑菊饮中具有抗炎活性的药效成分,并选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建立炎症损伤模型,对咖啡酸、绿原酸、甘草酸、马钱子苷和胡萝卜酸等成分的抗炎活性进行验证.结果 筛选出16种具有抑制NF-κB活性的成分,其中胡萝卜酸、22β-乙酰基-甘草酸、甘草皂菅G2抑制NF-κB活性为首次报道.结论 桑菊饮可以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其抗炎活性主要与16种单体物质相关.

  • 川芎中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和BV2细胞系NO生成的新的丁苯酞衍生物——川芎螺内酯

    作者:郑怡然;韦玮;杨秀伟

    目的 研究川芎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一氧化氮(NO)生成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LPS离体诱导RAW264.7和BV2细胞系NO生成模型,研究化合物对NO生成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川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个丁苯酞衍生物,分别鉴定为Z-3',8',3'a,7'a-四氢-6,3',7,7'a–二聚藁本内酯-8'-酮(1)、Z,Z'-3.3'a,7.7'a-二聚藁本内酯(2)和川芎螺内酯(3).对LPS诱导的细胞NO生成抑制作用,在RAW264.7细胞模型,化合物1~3和阳性对照药吲哚美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60±2.62)、(21.20±0.61)、(30.12±2.90)、(54.62±7.53)μmol/L;在BV2细胞模型,化合物1~3和阳性对照药姜黄素的IC50分别为(21.99±4.40)、(15.43±1.34)、(12.20±3.40)、(10.58±1.41)μmol/L.结论 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川芎螺内酯.生物活性实验结果提示化合物1~3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151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