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PLC法测定家兔脑脊液中盐酸尼卡地平浓度

    作者:石建;孙晓欧;缪丽燕

    目的:建立测定盐酸尼卡地平(NCD)微球在家兔脑脊液中分布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取NCD微球注入家兔脑池内,不同时间点抽取家兔脑脊液;采用HPLC法测定NCD浓度,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pH=6.0).检测波长为236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结果:NCD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2~128 ng·mL~(-1)(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07%,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47%,低定量限为0.5 ng·ml~(-1),家兔自用药后从第3天至第11天脑脊液内NCD浓度在(14.15±0.37)ng·mL~(-1)范围内波动.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NCD微球在家兔脑脊液中NCD分布的浓度.

  • 羟基喜树碱微球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作者:孔晓龙

    目的:制备肺靶向性羟基喜树碱(HCPT)微球,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肺靶向性.方法:以聚乳酸为主要辅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考察其粒径、包封率、栽药量,比较微球及原料药的体外释药性;取12只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HCPT微球及原料药,30 min后分别测定血浆及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并计算相对分布率.结果:所制微球柱径在7~30 μm者达81.6%,平均粒径为(14.2±3.1)"m.包封率为72.36%,载药量为(40.6±3.6)%,微球及原料药体外释药参数T<,50>分别为85、18min.微球给药组在肺中的药物浓度高(32.2±2.48)μg·mL-1,相对分布率58.1%;原料药给药组在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高(13.52±2.58)μg·mL-1,相对分布率25.24%.结论:所制HCPT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及肺靶向性.

  • 重组人干扰素α2b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杨轶群;杨帆;张永明;宋凤兰

    目的:考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1GA)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首先对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大鼠血清中干扰素α2b浓度测定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然后给2组大鼠分别肌内注射1 MIU重组人干扰素α2b的市售注射用灭菌粉末和PLGA微球.按不同时间点取全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的干扰素α2b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建立的浓度测定方法可满足药动学研究的方法学要求;大鼠肌内注射2种制荆后,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二室模型,tmax、t1/2β、AUC分别为0.72 h和1.39 h、22.71 h和33.32 h、21 668.72和38 655.87 Pg·mL·h-1.与注射用灭菌粉末相比,微球组的tmax、t1/2β明显延长,AUC值增加.结论:所制干扰素α2b PLGA微球在大鼠体内具有较明显的缓释特征.

  • 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小鼠肺靶向研究

    作者:程国华;罗佳波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的肺靶向性.方法:分别对小鼠尾静脉注射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和汉防己甲素注射剂,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小鼠各组织中汉防己甲素的浓度.结果:汉防己甲素在血浆中检测浓度范围为0.519~ 17.000μ g/ml( r=0.9996),加样回收率为 97.32%,相对标准差平均值为 4.46%;应用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后汉防己甲素在小鼠各组织中浓度明显高于汉防己甲素注射剂;汉防己甲素在小鼠肺中浓度明显高于其它组织.结论: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

  • 去氢骆驼蓬碱明胶微球药物含量及热解稳定性研究

    作者:翁幼武;李岩;孙殿甲

    目的:考察去氢骆驼蓬碱明胶微球(HM-GMS)中盐酸去氢骆驼蓬碱(HM)含量测定方法及微球热解稳定性.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比较HM-GMS中表面药物及总药物量;用差示热分析比较原料、空白微球及HM-GMS的DTA曲线,计算热解活化能、频率因子.结果:UV法和HPLC法测得表面药物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药物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RP-HPLC法测得结果较小;热解活化能为93.37kJ/mol,频率因子为2.304×1013/min.结论:UV法简便、快捷,RP-HPLC法更精确;HM-GMS热稳定性较好.

  • 聚乳酸的降解性能及其微球剂的研究

    作者:杨帆;陈一岳;林茵;赵耀明;麦杭珍

    目的:研究聚乳酸的降解性能和制备聚乳酸红霉素微球.方法:将聚乳酸薄膜置于模拟体液中水解,用正交设计优选微球制备工艺.结果:分子量高的降解比分子量低的慢,消旋聚乳酸的降解比左旋聚乳酸的快.微球形态圆整,性质稳定,平均粒径为(1098±015)μm,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28067+38515T1/2,r=09834).结论:聚乳酸的降解与分子量和构型有关,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满足肺靶向药物的要求.

  • 分光光度法测定巴豆油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总油的含量

    作者:李云霄;黄宝群;孙洪胜

    目的:建立测定巴豆油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简称巴豆油微球)中总油含量的方法.方法:巴豆油微球经碱液-超声破解后,应用异构化反应将其主成分亚油酸转变为共轭亚油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通过换算系数(单位质量浓度共轭亚油酸与巴豆油的吸光度比值)代入回归方程求得巴豆油微球中总油的含量.结果:共轭亚油酸的质量浓度在1.571~9.427 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5%,RSD=0.60% (n=6);换算系数K=2.201±0.043.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可以作为巴豆油微球中总油的含量测定方法.

  • 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的安全性评价

    作者:胡泽丽;程国华;庞廷媛;陈娟;汪小乐

    目的:评价汉防己甲素聚乳酸微球(TET-MC)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TET-MC,对TET-MC进行急性毒性、血管刺激性、肌肉刺激性、过敏性试验.结果:、鼠静脉注射TET-MC的半数致死量为158.9 mg·kg-1;未观察到TET-MC对实验动物有血管刺激性、过敏性,但有轻微的肌肉刺激性.结论:汉防己甲素微球化后毒性降低,应用于受试动物安全性较好.

  • 表柔比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刘炜;王晓彤;刘菊

    目的:制备表柔比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表柔比星PLGA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结构,激光粒度分布测量仪检测其粒径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主药含量,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体外释放试验考察10 d内的累积释放度;采用MTT法检测所制微球和表柔比星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所制表柔比星PLGA微球的粒径为(175.2±16.8)μm,载药量为(8.6±1.3)%,包封率为(46.7±8.6)%(n=7);4 h、24 h、10 d累积释放度分别为27.8%、41.7%、92.3%。与表柔比星比较,表柔比星PLGA微球能延长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至96 h(表柔比星48 h的抑制率为96.7%,表柔比星PLGA微球96 h的抑制率为99.3%)。结论:成功制得表柔比星PLGA微球,其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效果和抗肿瘤活性。

  • 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和抑菌作用研究

    作者:刘炜;刘菊;黄义新

    目的:制备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和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观察微球的粒径分布及形态;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药物含量,计算载药量及包封率;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比较其与盐酸万古霉素24 h内的体外释药情况,考察其7 d内的累积释放度(Q);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观察其作用20 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的影响。结果:所制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圆整,无明显凹凸和孔隙,平均粒径为(165.6±19.7)μm,平均载药量为(32.6±3.2)%,平均包封率为(53.8±6.3)%,Q7 d为82.7%;其与盐酸万古霉素的Q2 h分别为18.6%、91.3%;其作用1 d时的抑菌圈直径>3 cm,随其作用时间的延长,抑菌圈直径逐渐缩小。结论:成功制得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其体外缓释效果明显,且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 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

    作者:卢建忠;刘婷婷;刘冬蕊;白璐;赵心洁;张诗晨;马宁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制备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再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PLGA微球,检测载药微球的形态和粒径,计算包封率和累积释放度。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PVA体积、投料比。结果:优处方工艺为搅拌速度4000 r/min、PVA浓度3%(g/100 ml)、PVA体积30 ml、投药比1∶10。所制微球为圆球形,表面光滑,包封率为(41.79±1.09)%,粒径较为均一,粒径范围为0.5~127.5μm;随着载药微球的降解,阿司匹林的释放速度较平缓,600 h内累积释放度为83%。结论:成功制得形态规则且具有缓释作用的阿司匹林-β-环糊精包合物PLGA微球。

  • 白益母草总生物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作者:陈晓北

    目的:优化蒙药白益母草总生物碱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处方工艺,制备微球并对其进行质量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白益母草总生物碱PLGA微球,以处方中PLGA质量浓度、聚乙烯醇(PVA)浓度及内水相/油相体积比为因素,以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微球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微球形态、粒径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优工艺为PLGA 200 mg/ml、PVA 2%、内水相/油相的体积比为1:5;验证试验中平均包封率为(83.2±2.4)%,平均载药量为(4.16±0.17)%,平均收率为(86.7±3.6)%,综合评分结果为(95.7±4.4)%,RSD均小于5.0%(n=3);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2.3±2.4)μm;微球24 h体外累积释放度为(82.3±3.5)%,符合一级释放模型(r=0.972 4).结论:优选工艺稳定;制备的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质量符合要求.

  • 阿司匹林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作者:肖潮达;周雪;沈祥春;肖海;刘鲜林;魏云鹏;陶玲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缓释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固定PLGA为100 mg正交设计试验优化阿司匹林缓释微球的阿司匹林用量、外水相体积、丙酮-二氯甲烷体积比和聚乙烯醇(PVA)浓度,对优处方所制微球进行验证和体外释放度考察.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考察微球粒径.结果:PLGA为100 mg时的优处方:阿司匹林用量为20 mg、外水相体积为150 ml、丙酮-二氯甲烷体积比为1∶1、PVA浓度为1 mg/100 ml;所制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39.95 μm,电镜下微球表面光滑圆整,载药量为8.6%,包封率为33%,240 h体外累积释放度为85.56%.结论:成功制得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的阿司匹林缓释微球.

  • 透明质酸钠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

    作者:李丹;初阳

    目的:制备透明质酸钠微球,为进一步制备透明质酸钠缓释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对处方因素、工艺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包封率为指标,以海藻酸钠质量分数(A)、透明质酸钠与海藻酸钠质量比(B)、交联时间(C)和分散转速(D)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再通过考察佳工艺制备的微球的粒径和包封率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工艺中A为2%、B为1:3、C为90 min、D为200 r/min.验证试验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07.8±5.51)μm、包封率为(58.92±3.06)%.结论:乳化-交联法制备透明质酸钠微球工艺简单、易行.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制备透明质酸钠缓释制剂奠定基础.

  • 干扰素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王金;王晓军

    目的:制备负载干扰素γ(INF-γ)的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体外缓释性能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交联法制备缓释微球,考察其粒径、平均载药量、平均包封率及体外累积释放率.取体外培养24 h的第3代KFs,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IFN-γ组(B组,含500 u/ml的IFN-γ)、负载相同含量IFN-γ的缓释微球组(C组,含500 u/ml的IFN-γ)及空白微球组(D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再分别培养5d,MTT法考察各组KFs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各组KFs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平均染色值判断蛋白合成受抑制情况.结果:负载IFN-γ的微球平均粒径为(51.87±1.31) μm,平均载药量为(53.64±3.52) u/mg,平均包封率为(89.72±5.63)%;微球7d内的累积释放率为91.35%;C组KFs细胞的增殖抑制率(60.75%)明显高于B组(33.88%)(P<0.05);B组KFs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平均染色值(163.75)较A组(193.75)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Ⅰ型胶原蛋白平均染色值(150.25)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制备的IFN-γ微球缓释性能良好,可持续释放达7d;该微球可抑制人KFs细胞的增殖,减少其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较普通IFN-γ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

  • 多层海藻酸-壳聚糖聚电解质膜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作者:南艳微;郑晓玲

    目的:制备牛血清白蛋白-海藻酸-壳聚糖微球(BSA-ACM),牛血清白蛋白-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BSA-ACAM),牛血清白蛋白-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BSA-ACACAM).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溶液为囊材,对BSA进行反复包裹,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BSA-ACM、BSA-ACAM、BSA-ACACAM;采用扫描电镜测定微球粒径,Micro-BCA试剂盒测定载药量,考察包封率和24 h体外释药特性,并进行Higuchi方程拟合.结果:BSA-ACM、BSA-ACAM、BSA-ACACAM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分别为(3.79±1.33)、(3.52±0.96)、(3.07±1.17) μm;载药量分别为(17.97±1.33)%、(16.95±0.46)%、(16.47±1.49)%;包封率分别为(65.78±4.98)%、(63.99±4.83)%、(55.00±1.50)%.微球体外释放速率与聚电解质膜包裹层数呈负相关,均符合Higuchi方程(r分别为0.978 7、0.986 9、0.980 8),24 h内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2.15%、25.59%、16.72%,无明显突释现象.结论:多层海藻酸-壳聚糖聚电解质膜微球能减少药物的突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 多步溶胀悬浮聚合法制备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及其性能评价

    作者:王小记;唐辉;李迎春;刘媛

    目的:制备红霉素(EM)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微球,并评价其性能特征.方法: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确定EM与MAA的佳物质的量比,采用多步溶胀悬浮聚合法制备EM-MIPs微球,考察其形态、粒径,EM-MIPs微球吸附量与EM质量浓度的静态关系及EM-MIPs微球吸附量与时间的动态关系.以EM-MIPs微球平衡吸附量对EM平衡质量浓度和初始质量浓度(C0)进行Scatchard和Langmuir模型分析.以罗红霉素为竞争分子进行选择性吸附试验,比较EM-MIPs微球的特异性吸附能力.结果:EM与MAA的佳物质的量比为3.5∶1;所制得的微球外形规整,平均粒径为9.9 μm,是单分散型微球.EM-MIPs微球吸附量与EM质量浓度成正比,大吸附量为234 mg/g;吸附量与时间成正比,吸附饱和时间约120 min.Scatchard模型分析拟合方程r分别为0.9954和0.9229;Langmuir模型分析拟合方程r为0.9871.以罗红霉素为竞争分子(大吸附量27.90 mg/g)相比,EM-MIPs微球对模板分子红霉素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结论:所制得的微球具有较高的吸附量,达吸附平衡时间较快,对模板分子红霉素具有特异的吸附性;可作为固相萃取色谱柱的填料,对生物样品中残留的红霉素进行富集、纯化和检测.

  • 阿苯达唑-聚乙二醇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药剂学性质研究

    作者:王晓青;刘扬;陈袁兰;朱爱军;张光宇;张学农;任伟新;迪理木拉提·巴吾东;顾俊鹏;许晓东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聚乙二醇6000(PEG)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并评价其性质.方法:以阿苯达唑-PEG固体分散体(ASD)为主体,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ASD壳聚糖微球;采用电镜、红外光谱、X衍射分析法等对微球进行表征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动态透析法研究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所制得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10±3.8) μm,载药量(6.42±0.32)%,包封率(57.86±0.74)%;红外光谱、X衍射分析法证明药物成功包载于微球中;微球在醋酸盐溶液(pH3.5)介质中的释放情况遵循Higuchi方程,可持续释放400h以上.结论:本法制备微球工艺稳定,所制微球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

  • 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脉冲给药的初步研究

    作者:钦富华;胡英;高建青;夏晓静;郑弟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用于脉冲式释药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用S/O/W (Solid-in-oil-in-water)法和S/O/O (Solid-in-oil-in-oil)法制备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比较2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态、包封率及载药量等,并考察2种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S/O/W法和S/O/O法制备的微球均圆整、无粘连、形态良好,但S/O/W法制备的微球表面较为平整,而S/O/O法表面均匀分布有较大的凹陷.S/O/W法制备的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包封率分别为(60.15±5.95)%、(49.50±3.69)%,载药量分别为(2.56±0.25)%、(2.10±0.16)%,10h内药物释放均为10%左右,而后随着聚合物的降解药物的释放量突然增加;S/O/O法所制微球包封率分别为(84.36±1.11)%、(77.94±1.42)%,载药量分别为(3.58±0.05)%、(3.31±0.06)%,24 h内药物释放均可达50%左右,而后呈现较为平稳的释放行为.S/O/O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S/O/W法高;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药物释放呈现一定的脉冲行为,其中PLGA(75:25)微球体外释放行为受微球粒径的影响较大.结论: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具有一定的脉冲式释药效果,微球的粒径好控制在120 μm以下.

  • 槲皮素包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作者:胡英;孙宝莹;高珊

    目的: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微球(QT-CD-CM),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再用乳化分散-离子交联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制备的QT-CD-CM形态规则、均质、无粘连,平均粒径(3.327±0.124)μm,包封率为32.4%,载药量为12.3%,在5%乙醇-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72 h可以达到完全释药,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QT-CD-CM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良好,制备工艺简单,有望成为理想的槲皮素给药系统.

974 条记录 42/49 页 « 12...39404142434445...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